-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育才学校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普通班历史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反映的是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西周的分封制,故C正确;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A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故B错误;郡县制中没有诸侯,故D错误。 2.唐代中后期的科举考试,重点看考生能否运用儒家理论、结合历代统治教训,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体现了当时科举 A. 注重门第高低 B. 侧重以诗赋取士 C 强调品德优劣 D.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重点看考生能否运用儒家理论、结合历代统治教训,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可知,唐代的科举考试注重用儒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故D正确;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高低,故A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以诗赋取士,故B错误;察举制强调品德优劣,故C错误。 3.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平民迎来了他们的首度胜利,那就是罗马基本法律《十二铜表法》的编纂和颁布。在这部法律中,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此后 A. 罗马公民实现了权利平等 B. 公民依据成文法维护权利 C. 罗马法剥夺了贵族的特权 D. 平民获得制定法律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此后公民可以依据成文法维护自身的权利,故B正确;《十二铜表法》最终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权益,不可能实现罗马公民权利平等,故A错误;该法只是剥夺了贵族随意曲解法律的特权,没有剥夺了贵族的其他特权,故C表述错误;该法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但是平民不可能获得制定法律的权力,故D错误。 4.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出自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说明是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A正确。1787年宪法不涉及国王问题,B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是皇帝主宰一切,C错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不涉及国王问题,D错误。 5.《资政新篇》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舆论监督政府、选举政府官员,具有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这反映出 A. 太平天国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 中国人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C. 近代中国出现了民主制度 D. 太平天国性质发生了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关于《资政新篇》中“统一政令、‘以法治国’、舆论监督政府、选举政府官员”的主张体现出洪仁玕等先进中国人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故B正确;太平天国指导思想依然是拜上帝教思想,故A错误;这些主张根本无法实现,太平天国也未建立民主制度,故C错误;太平天国性质依然是农民政权,故D错误。 6.某史学家说:“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与此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的不平等条约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狂潮,故B正确;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使列强加大了对华商品输出,故AC不符合材料信息;1901年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7.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变局”的高潮一节,正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这一高潮是指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变局”的高潮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故C正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未结束帝制,建立共和,故AB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民国已经建立,故D错误。 8.有一副反映某历史事件的对联:“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从中可以看出该事件具有鲜明的 A. 爱国精神 B. 自由精神 C. 民主精神 D. 科学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体现出五四运动时期商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爱国精神,故A正确;材料信息和自由、民主、科学没有关系,故BCD错误。 9.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明确指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以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实现国家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这次会议 A. 顺应了国民大革命发展的需要 B. 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C. 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D. 制定了北伐战争的指导性文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的北伐战争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因此材料“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以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实现国家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体现了北伐战争的要求,顺应了国民大革命发展的需要,故A正确;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故B错误;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而“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恰恰是这一纲领的体现,故C错误;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共不可能制定指导性文件,故D错误。 10.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 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一“大胆尝试”是 A. 发动南昌起义 B. 召开“八七会议” C.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 完成了长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大胆尝试”是:秋收起义失败后,来到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C正确;毛泽东没有参与南昌起义,故A错误;“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毛泽东被派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这不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大胆尝试”,故B错误;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故D错误。 11.姓氏对于中华民族极其重要,我们有时会说一句很重的话:“別忘了自己姓什么!"这表明中华民族 A. 极力追求个人名利 B. 重视姓氏文化价值 C. 比较讲究门第出身 D. 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重视姓氏、祭祀、认祖归宗等,这和宗法制有关,这些观念深受宗法观念影响,故D正确;材料和极力追求个人名利无关,故A错误;重视姓氏文化价值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强调门第出身,故C错误。 1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秦朝的丞相 A. 掌管全国军队 B. 把持中央人事任免 C. 职位可以沿袭 D.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事,故D正确。掌管军队的是太尉,中央人事权在皇帝手中,官职不可沿袭,排除ABC。 13.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指的是门下省 A. 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 B. 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 C. 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 D. 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三省六部运行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材料中“有不便者得以封还”指的是门下省将未通过的诏令发给中书省重拟,故D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而不是皇帝审核,故A错误;门下省将不合理的决策封还给中书省,而不是交给皇帝,故B错误;只有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没有此权力,故C错误。 14.有学者在谈及朱元璋初废相之后情况时指出:依当时的习惯,宰相虽废,中书省处理政务的方式得以保留,即皇帝的意见必须以行于有司的奏牍为限,“不能轻易出旨”。据此可知,明初 A. 权力运行机制混乱 B. 君主权力仍受制约 C.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D. 相权已由六部承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朱元璋虽然废除了丞相,但“皇帝的意见必须以行于有司的奏牍为限”,皇帝仍然“不能轻易出旨”。由此可知,明初君主权力仍受制约,故B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权力运行机制混乱,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 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中也没有六部承继相权的信息,故D错误。 15.清朝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推官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人选。据此可知,清代监察官的选拔重视 A. 治政能力 B. 个人德行 C. 基层经验 D. 文化素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人选”说明政治能力是保举官员的标准,A正确;个人德行显然不是材料主要标准,B错误;基层经验和文化修养不是材料中保举官员的标准,C和D错误。 16.《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 A.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B. 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 C. 使清政府开始丧失司法主权 D. 缓和了列强在中国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说明英国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故B正确;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领事裁判权使清政府开始丧失司法主权,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这一规定会加剧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故D错误。 17.由于广大居民的抵制,太平天国不得不于1855年初下令解散女馆,恢复家庭。随之,个人不许私留资财,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和诸匠营、百工衙制度及废止私人商业贸易的政策也逐渐瓦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太平天国 A. 社会理想具有空想性 B. 不代表民众利益 C. 革命性一面日益丧失 D. 施政具有妥协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下令解散女馆,恢复家庭”以及圣库制度的废除,说明太平天国运动设想的绝对公平思想具有严重空想性,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太平天国主张不代表民众利益,B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丧失,C错误;施政妥协性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评论某一事件时说道/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种转向是多种原因的结果,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正是主要原因之一。”此次“拳民运动”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台湾反割台斗争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庚子事变”、“拳民运动”等信息并结合所需内容可知这次“拳民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故选C项;太平天国运动、反割台斗争和辛亥革命与“庚子”、“拳民”的信息不符,排除ABD。故选C。 19.有学者说,尽管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并没有明确地在革命中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 C. 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D. 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促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从某种意义上说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C正确;A是针对民族主义内容;B主要是从思想角度说明;D是民权主义角度说明。 【点睛】运用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①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的重要一步。 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 (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 20.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说,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面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由此可知,中共二大 A. 强调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B. 认为资产阶级是革命的敌人 C. 对国情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D. 正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中共二大上,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做了正确分析,说明对国情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故选C;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没有居于领导地位,排除A项;资产阶级当时是可以团结的对象,而非是革命的敌人,排除B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以后,排除D。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两国陆军一战于朝鲜,二战于辽赤,三战于威海,海军在黄海也展开决战。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向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甲之败,虽败于日本,但根在清廷,根在清军自身。“国势蹙也,财源匮也,民心涣也,威柄失也,而四者皆国之命脉所系。” ——《甲午战争120周年:必须有强大的实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自身原因 【答案】(1)清政府统治腐朽,国势衰落; (2)财政紧张,难以支撑战争: (3)得不到民众真心支持 (4)政府缺乏号召力,在群众中失去威信 【解析】 【详解】“自身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国势蹙也,财源匮也,民心涣也,威柄失也,而四者皆国之命脉所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国势衰落、财政紧张、得不到民众真心支持、政府缺乏号召力等角度分析。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7年9月17日,美国的联邦宪法在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的一致同意下被签暑。美国宪法是历史上最早的宪法之一,这一宪法与在它之前的西方宪法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制定标志着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产生。而在英国,“民主意味着在旧的机构中包含着新的社会关系”。“光荣革命”后贵族秩序依然存在,但采取了新的形式,金钱重于血统已成为新的基石。 ——摘编自周琪《美国对西方近代民主制的贡献——代议制民主》 材料二 美国总统杰斐逊在第二任内布《禁止奴隶贸易法令》,但该法令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很大阻力。杰斐逊政府在1796年颁布土地法,提高地价,遺到了非议。于是国会对土地法加以修改,1800年5月颁布了一个新法,有所让步 ——摘编自刘结贻、杨生茂等编著《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美两国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杰斐逊颁布法令受阻的原因,并指出其体现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角度分析近代英美两国政治体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答案】(1)政治体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2)原因:这些法令损害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3)意义:英美开创的新的政治体制(英美开创的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为近代世界政治体制树立了典范:并为其他国家所借鉴;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解析】 【详解】(1)“政治体制”,根据材料一信息“它的制定标志着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国是总统共和制;由材料信息“民主意味着在旧的机构中包含着新的社会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国是君主立宪制。 (2)“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这些法令损害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角度分析杰斐逊颁布法令受阻。“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3)“世界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分析,如英美开创的新的政治体制为近代世界政治体制树立了典范、为其他国家所借鉴、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希腊地区气候适度,雨水充沛,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没有大的冲积平原,缺乏自然灌溉条件。土地虽多但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等。这种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各自为政的城邦。而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决定了希腊人不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他们必须通过海外贸易オ能生存下去。商业贸易客观上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有章法可依,这些又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而小国寡民,又使得民主原则容易贯彻、落实 ————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推动民主政治建立。 阐述:古希腊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小国寡民城邦的出现,这种城邦为民主政治的的产生和民主原则的贯彻创造了条件。古希腊多山环海的状况,不适合农耕经济发展,促使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这有利于希腊人较早接受自由、平等观念,从而推动民主政体的建立。(“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出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论题”,由材料信息“ 这种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各自为政的城邦。而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决定了希腊人不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他们必须通过海外贸易オ能生存下去。商业贸易客观上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有章法可依,这些又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而小国寡民,又使得民主原则容易贯彻、落实”得出: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推动民主政治建立。“阐述”,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等起到的影响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