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4至6页。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第Ⅰ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答题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题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Ⅱ卷共3小题,满分52分。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1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 14 - / 14‎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 ‎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2.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 14 - / 14‎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5.下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三个不同的年份中国茶叶销售情况的变化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茶叶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B.中国茶叶生产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D.中国茶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6.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 D.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7.“共产党人满足南京方面的要求,答应拥护孙的三民主义,不再以武力推翻国民党,放弃用苏维埃的运动方式斗争地主,使它的地方政权民主化,并把他们的部队置于国民党的统一指挥之下。”材料所述应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14 - / 14‎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某宪法序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该宪法应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9.“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10. 现代中国某时期江苏省出现了“百万人会师田头”、“踢翻老历本,三麦赶水稻”、“一天等于二十年”、“产量翻一番太少是右倾分子”等生产口号。据此推断,这是 A.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刺激了劳动积极性 B.农业集体化,合作社农民生产热情高涨 C.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思潮的典型表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赢得广泛认可 - 14 - / 14‎ ‎11.1980年,中苏两国签订的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中国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又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可以用来表明 ‎ A.不结盟运动取得了新进展 B.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破裂 ‎ C.中国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 D.中国有能力维护自身主权 ‎12.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13.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 ‎ A.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B.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 ‎ 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14.‎ - 14 - / 14‎ ‎ 罗马帝国时期,活着的皇帝从来不被神化,而总是被看作是一个人.尽管他在法律上居于最高地位。因此如果他随其所好地提出新的法律规范的话,一旦作出决定,他自己也受其支配。这表明罗马帝国时期 ‎ A.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B.民主政治得以完善 ‎ C.公民反对宗教迷信 D.皇权受到法律制约 ‎15.“英国棉制品在英国本土直接与印度棉制品进行了竞争,完全击败了其印度对手。英国人还把其产品输出到地中海。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余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剧增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材料中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 A.棉纺织领域机器发明的使用 B.英国已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 C.交通运输革新拓宽产品销路 D.英国纺织工厂工人数量增加 ‎16.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17.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 - 14 - / 14‎ 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是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18.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这一时期应是 A.农奴制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解体时期 ‎19.列宁认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他强调,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一论断 A.重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要性 B.阐明了新经济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 C.指出了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的方向 D.否定了西方的工业化成就及经验 ‎20.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年—1938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由此可以推理当时 A.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 ‎ - 14 - / 14‎ ‎ B.电子产品不受危机影响 C.民众醉心于超前性消费 D.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 ‎21.美国学者小福尔索姆认为:“历史学家们都赞扬(罗斯福)新政是处于衰退的国家迫切需要的方案。但事实并非如此……(二战)以难以想象的力度把美国人从大萧条中解救出来。巨额的军火支出,印证了凯恩斯的那句:政府支出能够保障繁荣。”据此推断,作者认为 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大萧条 B.政府支出扩大不利于结束危机 C.二战是大萧条结束的真正原因 D.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22.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23.如下图所示,1970年初,在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冲突中,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东的军火贸易急剧升温。这说明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经济全球化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C.“冷战”状态被打破         ‎ - 14 - / 14‎ ‎ D.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力量对比失衡 ‎24. “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以上信息说明 A.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己经难以为继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 14 - / 14‎ 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 材料三: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10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15分)‎ ‎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季五代以来,各路军阀自行募兵,“‎ - 14 - / 14‎ 军旅之士,各知其将,而不识天子之惠。”北宋开国,宋太祖“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指知州、通判)、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在平定江南过程中,宋太祖陆续释放各国军中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士兵入伍以本人“情愿”为原则。五代时因重金滥赏换取士兵效忠加速了募兵、养兵费用的无度飞涨,宋太祖则对士兵正当要求给予极大关注,并创立了廪禄制度,其中军俸根据资历和战功进行必要升降,如此在鼓舞士气的同时,又大大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为解决士兵出路,宋太祖还设置剩员制度。还规定,地方部队的精锐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老”、“病”及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主要从事官府、寺院、仓库等值班及洒扫杂务,其余既非“壮勇”,又不“老病”者则编入厢军。‎ ‎——改编自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兵制改革的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兵制改革的作用。(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为了维持欧洲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财政却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而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年“‎ - 14 - / 14‎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羡慕。‎ ‎——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 阅读材料,指出一个大国崛起的因素,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对此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1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C B A D D C C A C C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D A C A B C A C A A A 二、非选择题 ‎25.(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10分) ‎ ‎(2)经验:养老保障法制化;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6分) ‎ - 14 - / 14‎ 背景: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传统;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养老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改革深化,综合国力增强,关注民生。(9分)‎ ‎26.(1)内容:统一募兵标准;改私人募兵为国家募兵;募兵以“情愿”为原则;合理规范募兵、养兵费用;强干弱枝;创立剩员和厢军制度。(三点6分,任选四点即得7分)‎ ‎(2)积极:推动了募兵制成为宋朝主导兵制;提高了兵员素质和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兵役负担;加强了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任答3点,可得6分)‎ 消极:但导致后来出现冗兵、冗费问题。(消极作用2分)‎ ‎27. 因素:地理优势和军事力量;先进的经济思想;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干预)(4分,答出一点即可得4分)‎ 示例一:因素:民主法治 ‎ 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崛起的政治基础;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答出日本、美国、中国等均可)‎ 综上,民主法治建设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 示例二: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了工业化道路,两次工业革命并行,迅速发展成为大国;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答出法国、德国、中国等均可) ‎ 综上,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工业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 - 14 - / 14‎ 示例三:经济思想 ‎17世纪的荷兰,奉行重商主义,成为“海上马车夫”,迅速崛起;美国率先实行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思想,迅速摆脱经济危机,巩固大国地位。(答出其他国家,言之有理亦可)‎ 综上,先进的经济思想是大国崛起的保证。‎ - 14 - / 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