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三 农耕时代的思想文化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三 农耕时代的思想文化学案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 思想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 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文学成就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 艺术成就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与地位的演变 儒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学派以民本、德治、和谐、法治等思想为核心,提出了各自的治国理念。如儒家推崇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以民为本;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与权威的震慑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等。‎ ‎2.西汉:儒学官方化 西汉时期形成了以《春秋公羊传》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的新儒学,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3.宋明:儒学思辨化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顶峰,形成影响深远的理学。宋明理学以孔孟之说为主体,同时融合了佛、道的思想,大大超越了宋代以前儒学以“天人感应”为内核,以“注疏训诂”为方法的单一化格局,建立起以性、理、心、气、命、道等为支撑点的宇宙论、本体论,推进了儒学形而上学化、哲学化的进程。‎ ‎4.明清之际:儒学时代化 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他们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追求平等;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认为农商皆本;思想上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提倡民本思想和探索精神,主张经世致用。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1.儒学思想政治地位的起伏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儒家 思想创立和发展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全国后,儒家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的改造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时期儒学 的转型和成熟 儒学思想正统地位更加稳固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 儒学的 近代转换 ‎(1)抵抗派和洋务派:肯定并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但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封闭保守的态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挑战传统心态 ‎(2)维新派: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体西用”,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治国指导思想的地位 ‎(3)革命派:批判儒家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4)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帝制的目的,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护身符 ‎(5)激进派:全面挑战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的地位 ‎2.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特点 ‎(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来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 ‎①首先,为适应小农经济生活顺利展开的需要,儒学对社会个体逐利的合理性持肯定的态度,又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作了明确的界定。‎ ‎②其次,为适应人们在小农生产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儒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富有特色的解答。‎ ‎③最后,为适应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宗族)稳定和繁荣的需要,儒学精心构造了一个充满旺盛发展生机的家庭(宗族)伦理体系。‎ ‎(2)从儒学的核心内容来看,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儒学主要是一种 ‎“人学”或曰“人本哲学”,因此,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性、心性问题,必然成为儒学探讨的核心内容。‎ ‎(3)从儒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其根本使命。‎ ‎3.古代政治思想由“礼治”到“以礼入法”的演变 ‎ 儒家思想的演变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2015·高考山东卷)《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满分秘籍]‎ 扣题眼: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析错点: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 ‎【答案试解】 C ‎2.命题点:孔子与朱熹的思想 ‎(2017·高考江苏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满分秘籍]‎ 扣题眼: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 析错点:“‘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将天理置于人性之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战胜、克制个人的欲望;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没有完全曲解孔子本意。‎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传统文化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解析:选B。根据题干“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体现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B项;《吕氏春秋》只是体现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整合,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容,而不是统一各学派,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而不是《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整合,排除C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百家仍在,但是秦朝以法治国,法家认为墨家、儒家都是无用的,秦朝皇室家族也一向是重法轻儒的,焚书坑儒后,百家争鸣基本上就结束了,排除D项。‎ ‎2.(命题点:宋明理学的地位)《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选A。从材料“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材料认为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是继承了孔孟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道”是宋儒讲究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不是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与材料体现的“道”的思想继承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项错误。‎ ‎ 儒家思想的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魏晋时期的儒家思想与佛教传播 ‎(2019·高考全国卷Ⅲ,T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满分秘籍]‎ 扣题眼: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佛像,由裸体到服饰整齐,说明佛教也开始讲求伦理道德和礼义廉耻。‎ 析错点: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是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造像表情无关。材料涉及的是造像艺术,不是绘画艺术。材料不涉及建造佛像的主体。‎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明代文化发展特点 ‎(2018·高考全国卷Ⅲ,T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理解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 析错点: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体现不出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材料未提及士人地位显著提高,也没有反映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为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解析:选A。据材料“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为博士”可知,汉初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故选A项;材料“《诗》”和“《公羊春秋》”说明经学成为选官标准,而不是品行,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文帝、景帝时推行黄老之学,排除C项;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 ‎2.(命题点:宋代理学思想的世俗化、生活化)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解析:选D。 朱熹改革儒家繁琐的礼节,是因为从三国到五代,儒家的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朱熹等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根本目的是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 ‎ 中国古代科技文艺的时代特色 一、科技成就 时期 知识呈现 从先 秦到 秦汉 奠基和发展 ‎(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2)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两汉还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魏晋 至元 繁荣和外传 ‎(1)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 ‎(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明清 总结和落伍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古典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并未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二、文学艺术 时期 知识呈现 先秦 秦汉 奠基发展 ‎(1)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魏晋 至元 全面繁荣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明清 承古萌新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市民阶层对中国文化走势的影响 ‎1.概念分析 在史学界,所谓的“市民阶层”‎ 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与其他等级相比,“市民阶层”在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上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在宋至清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2.文化影响 ‎(1)在士林风气上,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士人标榜的信条。但到了明朝,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 ‎(2)市民阶层兴起对晚明学术的影响,晚明学术一大特点是启蒙思潮对人性的解放。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新的经济条件下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求,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3)除反抗封建礼教这点之外,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已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主流的儒家思想与宗法文化。‎ ‎(4)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士大夫文人世俗文学的创作达到了高峰,说明了知识分子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市民阶层,了解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生活情趣,熟悉大众的语言,甚至商业行情。‎ ‎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真题典例】‎ ‎1.命题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018·高考全国卷Ⅰ,T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满分秘籍]‎ 扣题眼:抓住材料主旨《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理解这些科技知识,体现的平民特征。‎ 析错点:材料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墨子》一书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 ‎【答案试解】 C ‎2.命题点: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的特点 ‎(2018·高考全国卷Ⅲ,T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满分秘籍]‎ 扣题眼: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中国古代朝廷(政府)对药学发展的作用。‎ 析错点: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而非“政治体制”,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材料不能体现“药学”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宋代以前理学还未产生,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宋代地图知识传播)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 A.造纸术的发明      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指南针的应用 D.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解析:选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是在宋代,雕版印刷术极大的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材料“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形成了明显的差异”相符,故选B项;西汉就已经出现纸,排除A项;指南针主要应用于航海不是文化传播,排除C项;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代但并没有普及,不会出现“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的现象,排除D项。‎ ‎2.(命题点: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解析:选D。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 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而不是引用西方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个例,不足以说明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排除C项。‎ ‎ 古代文学艺术的演变 ‎【真题典例】‎ ‎1.命题点:古代中国文字的简化 ‎(2017·高考全国卷Ⅲ,T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满分秘籍]‎ 扣题眼: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字形由繁到简,体现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析错点:战国时期书写材料没有大的变化;各国变法与文字简化无关;“书同文”是秦朝建立后的措施。‎ ‎【答案试解】 A ‎2.命题点:汉字形体的演变 ‎(2016·高考全国卷Ⅱ,T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满分秘籍]‎ 扣题眼:题干点明了三种字体,却仅叙述了先秦古文、小篆两种,另一种隐去,恰恰说明了汉字的演进过程。‎ 析错点:文字在秦朝就已经统一;三国曹魏《三体石经》反映不出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文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体系。‎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汉字的起源演变)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  )‎ A.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 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 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 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 解析:选B。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属于当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说明战国文字还未统一,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是当时当地的文字,并非小篆,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未说明夏商周的历史是否有传世文献可证,也未说明部分区域文明的消失,排除C、D两项。‎ ‎2.(命题点:古代戏剧发展的特点)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 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解析:选B。依据材料,结合常识可知商人投资具有逐利性,商人纷纷组建戏班是因为社会市场的需求,这说明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商人纷纷组建昆腔戏班子,没有涉及昆剧艺术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市民文化的需求会推动戏剧发展,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材料重点体现的是商人组建昆腔戏班子,无法考证这是商人投资戏剧的首例,也非题干材料主旨所在,排除D项。‎ ‎ 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与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古代文学艺术反映的时代特征 ‎(2019·高考全国卷Ⅰ,T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信息,将唐代拔河与当时的社会时代特征相关联进行思考。‎ 析错点:材料仅涉及拔河源于荆楚民间;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材料只出现了唐玄宗的一首诗,不能从中得出唐代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试解】 C ‎2.命题点:中国画的特点 ‎(2017·高考江苏卷)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满分秘籍]‎ 扣题眼:“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摩写”,表明中国画注重用画面来传情达意,是情与景的结合。‎ 析错点: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诗画合一是指诗与画的结合;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不是中国画的特点。‎ ‎【答案试解】 C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宋代著名山水画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解析:选A。材料中宋代画家在绘画时,经过实地写生的观察训练,对岩石等的质地、特征都做了研究,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格物”精神,体现了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 ‎2.(命题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及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 A.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B.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C.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代“三言”中有关于宋代包拯、明代况钟的话本,“三言”对此加以描写一是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对“包青天”“况青天”的描写来弘扬清官廉正,以进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三言”属于世俗文学,不属于历史典籍,排除B项;话本小说等世俗文学不是主流文学形式,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儒学宣扬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便依附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排除D项。‎ 探究一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 ‎【主题概述】‎ 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边界出现于清朝末年,天下观才转为国家观。这一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是天下观产生的历史阶段,夏代一般被认为是天下观产生的开端。商代的天下观并不明确,但也有类似的四方概念。西周时期虽已形成了大一统的天下观,但其实际控制范围并未达到这一理想境地。‎ 第二阶段:秦汉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是天下观付诸实践的历史阶段。一方面,由于汉文化正处于上升期,在天下观的支配下,中原王朝不断向着中华自然疆域的边缘地带扩张;另一方面,周边少数民族也不断完成统一,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也处于一个扩张阶段。‎ 第三阶段:宋至清(前期)。这一时期是天下观转型的历史阶段。一方面,传统的天下观受到越来越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挑战;另一方面,由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形成的王朝又在某种程度上极力证明传统天下观的存在。前者如宋、明,后者如元、清。‎ ‎【综合大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 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思路点拨:先审题,扣准关键信息“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直接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提炼能力,“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贯穿于整个古代史,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思路点拨:设问时空范围为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关键信息为“天下”“国”“民族”“中华”内涵的变化,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回答观念的影响不要脱离民族危机这一大背景,这样才能得出更好的答案。‎ 答案:(1)演变:西周时,“国”为诸侯封地,秦以后为“王朝国家”;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域,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原因:分封制的瓦解,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疆域的开拓,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2)内涵: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将排满发展为民族平等、统一;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君主专制下的国家观念(朝贡体系),建立了富有近代色彩的,具有民主、平等理念的国家观念,有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推动近代民主革命与民族复兴。‎ ‎【技法指导】‎ ‎1.历史原因的分类 ‎(1)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②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2)从原因深度上分析: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①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②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件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③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类从生产力方面入手;上层建筑类从经济基础方面入手;政治事件类从阶级、矛盾或社会性质方面入手;社会意识类从社会存在方面入手;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类从内因入手。‎ ‎2.“影响类”问答题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考虑,也可以从积极、消极,当时、长远等角度思考。注意紧扣题意。‎ 探究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汉承秦制及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 ‎【主题概述】‎ ‎ (1)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连续性,秦汉政治制度的创新对后世影响很大。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创立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汉朝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2)汉武帝时期,从地方治理、盐铁官营、察举选官制度及思想独尊等方面促成了政治“大一统”局面;同时,汉武帝通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与巩固。‎ ‎(3)高考一方面可能会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及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汉武帝加强国家治理的举措、特点及影响;另一方面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家国情怀等角度考查中西文明的交流及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等。‎ ‎【综合大题】‎ ‎(2019·徐州高三上学期期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从其产生起便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而存在,为现实政治服务。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董学是兼蓄内外、圣王之精髓的,是真正的儒家。中国思想史上,董仲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第一次建构出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他具体地阐述了天人之际的关系结构,‎ 有效地证明出天与人相感应、相附和的机制、中介和路径,指出了天人沟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 ‎——余治平《唯天为大》 ‎ 材料二 汉初官吏的主要来源是军事将领,文帝时允许“入粟拜爵”,使得大量商贾入仕,又对黄老的无为之学极为推崇,景帝“不任儒者”,窦太后“好黄老之术”。但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实际上弱化了君权和中央的政治干预能力,致使统一的中央政权和政治格局面临着来自羽翼逐渐丰满的地方势力的挑战。武帝时期,在社会财富的积累之后,必然要求有为政治的施行,这导致对治国人才的需求大增,人才与教化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 ‎——摘编自唐喆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 完成下列要求: ‎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 思路点拨:本题答案来自材料,求答项是“特点”,抓住材料一“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天与人相感应”“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来归纳概括。‎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董仲舒的思想为例,就“儒学功能”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思路点拨:本题答案来自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项是写小论文,限制条件是“以董仲舒的思想为例”,小论文的论点是“儒学的功能”据此概括一个论文题目,然后结合董仲舒儒学的作用尤其是材料二进行阐述,注意条理清晰,分层论述。‎ 答案:(1)特点:兼收并蓄;儒学神学化;借助天道服务现实。‎ ‎(2)‎ 论点 ‎ 儒学思想为现实服务 论据 针对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提出“大一统”思想 为适应有为政治的需要(或为适应政策“更化”的需要,或为改变思想领域纷杂状况),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针对治国人才缺乏,提出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为维护社会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 为限制君权,提出“天人感应”‎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卓越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解析:选B。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这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项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项错误。‎ ‎2.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反映出韩非子(  )‎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解析:选B。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项;韩非子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并非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韩非子侧重于重利的价值观,而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借助交易、买卖等形式来明确君臣关系,而非强调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排除D项。‎ ‎3.(2019·枣庄二模)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一至图三所示。这表明汉代(  )‎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解析:选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于是出现了题干中“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图”“养老图”反映的社会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 而题干所反映的却是一些社会现象,不能体现儒学官方化,排除D项。‎ ‎4.(2019·烟台三模)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这表明当时(  )‎ 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 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 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 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 解析:选C。据材料“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可知,佛教受到儒学排拒从而吸收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据“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说明佛教吸收儒家思想而不能说明儒家对佛教的吸收,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是由于缺乏思辨性受到佛道的冲击,故B项错误;据材料“译出的若干佛经……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可知,佛教吸收儒家的目的还是宣扬佛教思想,故D项错误。‎ ‎5.(2019·衡阳二模)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可知,理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故选D项;理学根植于儒学,对佛道的用词应该是“融合”,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哲学化的新阶段,其融合佛道思想并摆脱了佛道冲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排除B项;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甚至远古时期,排除C项。‎ ‎6.(2019·青岛调研)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解析:选C。图二大部分属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故A项错误;“图二”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抨击儒学的道统,故B项错误;由一到二,体现了从宋明理学到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故C项正确;图一、图二均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7.(2019·滨州模拟)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B.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C.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D.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解析:选A。根据材料“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可知,上述言论的主旨是强调学术研究与道德修养的结合,故选A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学问与道德的关系无关,排除B项;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与材料主旨学问与道德的关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学问与道德的关系,未涉及对言行的要求,排除D项。‎ ‎8.(2019·博雅闻道高三联考)清朝思想家戴震说:“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对戴震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理的思想 B.批判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说教 C.反对心学,主张回归宋代的理学 D.摈弃人的情欲才能达到理的境界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可知,戴震批判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说教,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戴震认为理学违背了古代理的思想,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看出戴震反对心学,排除C项;根据材料“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震提出了“理存于欲”的进步伦理学说,排除D项。‎ ‎9.(2019·德州三模)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理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选A。题干中明朝中后期西学的传入为当时的读书人了解西方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我国传统科技并没有实现转型,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学东渐是单向传输的,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欧洲启蒙运动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 ‎10.(2019·深圳二模)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解析:选B。从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分析,可以看出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字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甲骨文、金文中的“丁”再到篆书中的“丁”,可以体现文字由繁到简,但由篆书“丁”分化出“钉”字则无法体现这一趋势,排除A项;商朝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汉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因而C项与材料中“丁”字的演化过程无关,排除C项;行书、草书是对楷体的艺术化书写,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这与材料中“丁”字的演化过程无关,排除D项。‎ ‎11.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一作品(  )‎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 解析:选B。据材料“《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故选B项;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文人画,又叫“士大夫写意画”“士大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排除C项;《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没有涉及唐朝疆域,排除D项。‎ ‎12.(2019·唐山高三期末)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骤然哄去”。这说明(  )‎ 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 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秦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 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解析:选B。A项表述与题目中“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骤然哄去”得出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足以表达“闻歌昆曲骤然哄去”,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声、罗、弋”“昆曲”均是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扬州高三上学期期末)“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 ‎“新民本”思想研究》 ‎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 完成下列要求: ‎ ‎(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民本有关的主张。第二小问主要差异,根据材料一“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可知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内容主旨不同;根据材料一“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可知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产生背景不同。(2)根据材料二“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可知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根据材料二“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可知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根据材料二“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可知地方分权。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多角度的评析“新民本思想”。‎ 答案:(1)思想主张: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主要差异:内容主旨不同,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限君(解构君主专制)意识。产生背景不同,前者是小农社会;后者是手工商业时代。‎ ‎(2)主要措施: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 ‎(3)评析: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但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约束了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4.(2019·北京朝阳区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一个聪慧的欧洲人,如果习惯于思考一些国家的优势和不足,只要提出几个问题,即便不掌什么数据,也可对一个他此前并不了解的国家的人民有一个大致不错的认识。但若以为这一点也适用于中国,则大谬不然。‎ ‎——托马斯·梅多思《中国政府和中国人 ‎——漫谈札记》1847年 ‎ 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搞(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应上抓《考工记》,下抓《天工开物》。《考工记》是春秋末年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和有关科学技术的官书。涉及的理论问题虽不多,但车轮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现象、抛物体的轨迹、水的浮力、材料强度、器物发声与形状的关系等是古代科学知识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 ‎——陆敬严《中国古代机械文明史》 ‎ 材料三 中国的思想界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 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 为《天工开物》撰写简介,并评析伯恩斯的观点。‎ 解析:简介,结合所学知识,简介中主要包含《天工开物》的作者、创作时间、主要内容以及地位。 评析,首先表明立场,即赞成或者反对伯恩斯的观点。如赞成:在评析时,首先要明确伯恩斯的观点,即“中国的思想界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结合儒家思想特征回答即可。如反对:据材料中“《考工记》是春秋末年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和有关科学技术的官书。涉及的理论问题……是古代科学知识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等当时中国的现实及结合所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两个角度看,都是片面的。 ‎ 答案:简介:《天工开物》是晚明时期宋应星编著的综合性科技巨著。该书系统总结了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成就,被誉为“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评析:赞成伯恩斯的观点。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孟子创立了仁政学说,儒家思想强调对道德、现实社会的关注;法家强调法治、变革,注重研究国家治理方式。在此影响下,致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更多地关注解决现实问题,忽科学规律和理论提升。‎ 反对伯恩斯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道家、阴阳家等对世界本原万物运行等问题的探讨,墨家注重实验操作、关注自然科技,诸子百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农业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技术及农学均有大幅度发展;以《考工记》为代表的书籍中记载了青铜冶炼技术、冶铁技术及细密分工和规范化流程及相关理论;中国独特的医学理论初步建立;《春秋》中有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筹算计算法的出现;等等。所以说“中国思想界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的观点,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到当时中国的现实两个角度看,都是片面的。‎ ‎(两种观点任选其一即可,还可以对伯恩斯的观点给予全面的、辩证的评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