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寒假学情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寒假学情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西周时,一般人见面以推手为礼,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人;位置适中则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说明西周时期 A. “礼”贯穿人们生活方方面面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分封制和礼乐制互为表里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表述的是西周时期的见面礼节,以见面时“推手”的位置判断见面双方的血缘亲疏,B正确。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C错误;血缘亲疏决定见面礼节,而非见面礼节决定血缘亲疏,故D错误。 2.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A.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家务事”,这体现了家国同治,A 正确;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B 排除;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等级制度以及行政效率提高之类的信息,CD排除 3.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 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 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C. 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 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可以得出,明代的科举考试内容比较全面务实,在传统内容之外,加了一些实用之学,D符合题意;AB说法均比较片面;C与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了明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的理解,结合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作答即可。 4.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秦朝的朝议制度属于集体议事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事权的分割,排除D。 5.雅典舰队的水手和战士主要是由贫穷公民组成,他们是民主制度的坚定捍卫者。公元前411年贵族寡头派桑德等利用舰队征伐西西里远离雅典的机会,在公民大会上取得多数票而废止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A. 平民政治地位极其低下 B. 民主决策成为时代风貌 C. 公民大会不能代表民意 D. 废除民主制乃众望所归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雅典舰队的水手和战士……是民主制度的坚定捍卫者……贵族寡头派桑德等利用舰队……远离雅典的机会,在公民大会上取得多数票而废止了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可以看出,贵族寡头利用民主的形式废除了民主政治,这反映了当时雅典民主决策成为时代风貌,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平民的政治地位,故A项排除;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所有的合法公民都可以参与,故C项错误;材料“贵族寡头派桑德等利用舰队……远离雅典的机会,在公民大会上取得多数票而废止了雅典的民主制度”反映了D项错误。 6.公元前454年,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终于达成协议,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军伍大会选举和通过,经元老院批准,才能生效。这一协议 A. 扩大了古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 B. 实现了贵族与平民政治上的平等 C. 是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 D. 适应了罗马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军伍大会选举和通过”表明这一协议使平民参与到法律的创制工作,从而扩大了古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维护贵族利益的,故B项错误;C项是指《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排除;D项是指万民法,故D项排除。 【点睛】材料“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军伍大会选举和通过”是关键。 7.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陈旧的制度”被淘汰是通过 A. 《权利法案》颁布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1832年议会改革 D. 两党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形成于18世纪中期,当时英国还没开始工业革命,排除AB;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C正确;英国最早在光荣革命前产生了组织松散的辉格党和托利党,1832年议会改革后,托利党改名为保守党,辉格党改称为自由党,并且开始形成严密的党组织及领导核心,D与题干不符。 8.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A. 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 B. 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C. 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D. 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答案】C 【解析】 根据“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和参会者情况看出,1787年宪法是美国是各利益集团激烈争论、相互妥协的产物,故C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D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9.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致力于巩固新生政权。有人绘制了以下漫画来展示他与各邦选出的议员之间的微妙关系。这表明在德意志帝国 A. 中央集权体制尚未真正形成 B. 国会通过选举组建政府 C. 君主立宪制政体已完全确立 D. 首相俾斯麦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俾斯麦致力于巩固新生政权”和漫画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德意志帝国还没真正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A项正确;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BD项错误;C项错误,错在“完全确立” 10.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可知,马克思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故A项正确;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并不认可马克思主义,故B项错误;列宁在十月革命期间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故D项错误。 11.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C.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D. 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根据“1917年11月5日 ”“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的前夜,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C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由“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拥有明显优势,“处于僵持的局面”错误,排除D。 12.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A.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晚清时期”“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宗法社会之网”中可以看出,晚清以来,随着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的增多,乡村宗法社会逐渐瓦解,这说明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不断衰落,从而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之一,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社会机制的衰落,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的入侵,故D项排除。 13.“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 B. 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 C.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D. 列强掀起了强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涉及到的是《马关条约》之后三国干涉还辽。A选项说法正确,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可以看出;B选项错误,三国干涉还辽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日本侵犯它们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中国的主权;C选项正确,三国干涉还辽体现出中国的殖民程度加深;D选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4.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 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 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辛丑条约》中的惩罚性、预防性措施就是列强在国际法名义下要恢复和强化不平等的条约关系,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抵制革命潮流的信息,B项错误;《辛丑条约》是要以华制华,不再主张瓜分中国,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目的,可排除。故答案为A项。 15.1927年11月《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的前程,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全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这种决议案 A. 正确判断了大革命后的形势 B. 表明右倾思想在党内有所抬头 C. 是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 D. 可能会给革命带来一定的危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资产阶级……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否认大革命失败后处于低潮的形势,认为敌人的屠杀进攻,反而证明革命潮流之高涨,于是不顾敌人的强大和革命失败后群众的实际情况,反对组织有秩序的退却,要求继续进攻,发动了多次毫无胜利希望的城市武装暴动,丧失了许多宝贵的革命力量,给革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因此D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决议并未正确判断大革命后的形势,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这种决议案是“左”倾思想的体现;依据八七会议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左”倾思想并非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C选项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 16.1938年1月31日,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该材料可以论证 A. 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 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C.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D. 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1938年1月31日” 可知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开始,作为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说明了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关于国共合作的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故A排除。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是在抗战中后期,故C排除。D项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点睛: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根据“1938年1月31日”就可以排除错误选项,做出正确判断。 17.法学家在评价某部法律文献时指出:“(它)既传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内容与精神,又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民主宪政的基础。”这部文献 A. 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 B.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 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既继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可知,材料指的是新中国的《共同纲领》,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A选项正确;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的是1954年宪法,B选项错误;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不选C选项;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1954年宪法,不选D选项。 18.自1956年11月开始,周恩来总理连续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和锡兰等国。1960年又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这表明 A. “一边倒”外交政策取得实效 B. 美国已调整了对华政策 C. 外交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国家建设 D. 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答案】C 【解析】 国家开展的外交活动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转移的,一切外交活动都要服务于国家利益,故C正确;印度、尼泊尔等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不符合“一边倒”,排除A;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B;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D不符合史实,排除。 19.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在《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中写道:“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这“两种武器”主要表现为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B.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铁幕演说 C. 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D. 马歇尔计划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推行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根支柱;材料中“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中的“两种武器”指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用武力来结束对方与其的世界霸权争夺.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保证毁灭.冷战结束后再加上经历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0.20世纪90年代,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这说明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B. 世界各国已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 C. 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 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答案】A 【解析】 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变成资本主义社会,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说明国际格局的巨变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A正确;B中完全融入说法错误;C 中意识形态说法错误;D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只要城市居民到一旷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民,散布全国,我们要责望当时(秦汉)的中国人,早就来推行近代的所谓民选制度,这是不是可能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搬那一套,非乱不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秦汉时期与希腊政治体制差异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局限性和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答案】(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 原因:中国是大一统国家,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以农立国; 雅典是城邦国家,小国寡民,岛屿众多,工商业发达。 (2)局限性及进步性: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相互争斗,意见难以统一,影响行政效率; 但三者之间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成就:确定“依法治国“方针;加强全面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差异,应当联系所学,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和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来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圆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全国”和“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只要城市居民到一广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分析概括得出。 (2)第一小问局限性,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等信息来回答;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进步性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第二小问成就,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确定“依法治国”方针、加强全面立法、完善各项政治制度和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等方面来回答。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遏制苏联,不再对德国嫉恶如仇,而是扶植德国。它设法重建资产阶级政党,力图保持德国原有工业结构、复兴德国经济,同时积极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法国在70年中3次受德国之害,对德国的东山再起最为警惕。为了保证自己在西欧的地位,法国力主分割德国,拒绝西方3区合并,但是这种对德强硬政策缺少相应的实力作基础。当时的法国实际上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战争的破坏和战后初期的困难使法国不得不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材料二 戴高乐主义的根本立足是实现欧洲联合。戴高乐多次谈到法国在欧洲统一中的作用,认为欧洲的复兴必先有法国复兴。为此,法国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1960年,法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机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戴高乐认为,美国不能包办欧洲对苏政策。欧洲,特别是法国,应该发挥独立作用。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戴高乐十分重视法德关系,认为法德和解和联盟是欧洲联合的基础,可以保障欧洲政治的独立性。 ——以上材料均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处理战败国德国的问题上,美法两国的主张有何不同?材料一反映了战后初期美国和西欧怎样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戴高乐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不同:美国通过扶植德国来遏制苏联;法国力主分割德国以确保自己在西欧的地位。 关系:西欧被迫依附于美国。 (2)特点:坚持独立自主,力图领导西欧(突出法国在西欧的地位);开始突破“冷战”思维的限制(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注重联合西欧(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 影响:推动了法国复兴,推动了欧洲联合,缓和了西欧与苏联的关系,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遇制苏联……同时积极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得出美国通过扶植德国来遏制苏联;根据材料“法国在70年中3次受德国之害……拒绝西方3区合并”得出法国力主分割德国以确保自己在西欧的地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当时的法国实际上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战争的破坏和战后初期的困难使法国不得不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得出西欧被迫依附于美国。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戴高乐主义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欧洲联合。戴高乐多次谈到法国在欧洲统一中的作用,认为欧洲的复兴必先有法国复兴。”得出坚持独立自主,力图领导西欧;根据材料“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普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得出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根据材料“戴高乐十分重视法德关系,认为法德和解和联盟是欧洲联合的墓础,可以保障欧洲政治的独立性。”得出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第二小问,可以从对欧洲、对西欧与苏联的关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与西欧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 【名师点睛】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 (1)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以此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2)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在德国的西部扶持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随后,苏联便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最终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不愿再受到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使西欧成为一支能与美苏抗衡的力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