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清江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选修班)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夏、商王位的传承中,既有父子相传,又有兄终弟及,而周代则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A. 宗法观念开始出现 B. 宗法体系逐步完备 C. 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D. 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答案】B 【解析】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属于宗法血缘关系继承,周代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进一步完善了宗法继承体系,故B正确;周代之前宗法观念已经开始出现,故A错误;嫡长子继承制也是贵族政治的表现,故材料不能说明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故C错误;官僚政治正式确立于秦代,故D错误。故选B。 2. 《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西汉初期实行的是无为思想,属于道家思想,C正确;A儒家是汉武帝时期得到重用;B是秦朝思想家;D代表下层民众。 3. 有学者认为明末至清初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因此“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方案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经世致用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最敏锐的心灵”指的是明清的批判思想家,即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ABD属于以上思想,有进步性,排除;C是陈腐的心学,但符合题意,故选C。 4.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市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征辟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材料“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反映了真正的人才未被选用,门第高低是其原因,这属于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故B正确;征辟制不是以门第高低为依据,故A错误;察举制以孝、廉品德为依据,故C错误;科举制以才学和考试成绩为依据,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出发,联系其他选官制度的依据,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5. 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 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提议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在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是逐渐瓦解郡国并行体制而非巩固郡国并行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是淡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和以德治国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要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的权力。 6. 《新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指出:中书省既已从宫内君主的秘书而变为名副其实的政府机关,则势必另外设立君主秘书之职,太宗时曾召“名儒学士”草诏,但尚非定制。高宗乾封年间后,……他们不仅仅是充当刀笔文书之责,而且“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权”。这说明唐朝时期 A. 中书省职能完全转变 B.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C. “秘书”取代中书省 D. 相权已经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分宰相权”是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所以材料说明了唐朝时期君主专制是得以加强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书省职能并未完全转变,“秘书”也不能取代中书省,选项A、C均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时期相权尚未名存实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 《中国历史的教训》中说:雍正年间,四川布政使程如丝犯了大罪,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程如丝就知道了结果,并以自杀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这个案例,严肃处理了泄密者,开展了警示教育,完善了制度,为军机处工作人员画了一条醒目的红线。该则材料不能反映出的信息是 A. 军机处存在泄密现象 B. 雍正帝强化吏治整顿 C. 雍正时期法律较严酷 D. 军机处由雍正帝首创 【答案】D 【解析】军机处的确是由雍正帝首创,但材料没有涉及这一点,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程如丝就知道了结果”足以证明军机处的确存在泄密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严肃处理了泄密者,开展了警示教育”足以证明雍正帝是在强化吏治整顿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死刑”等字眼足以证明雍正时期法律是较严酷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不能反映出,尽管选项D自身正确,但它属于“不能反映出”。 8.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材料中表述的绘画及其特点是 A. 文人画,注重写意 B. 山水画,重视写实 C. 花鸟画,浓墨重彩 D. 人物画,以形写神 【答案】A 【解析】材料“当以神会,……古画画意不画形”反映了古代文人画注重写意,表达精神意趣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反映出重视写意的特点,不是写实,故B错误;文人画也没有浓墨重彩的特点,故C错误;文人画并不是以形写神,而是画意不画形,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当以神会,……古画画意不画形”,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文人画注重写意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9. 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 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 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在中国反响低迷是因为“在国内几无反响”,而不是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故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不再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细的世界地理历史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于此产生。根据材料,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反响低迷,1862年,《海国图志》在日本畅销,但在中国已经绝版,中日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中国国民社会变革意识的淡薄。故C项正确。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其较为符合中国当时实际需要。故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 1885年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其中教育类试题命题有“(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之语,体现了其当时主张 A. 维新变法 B. 民主共和 C. 工商皆本 D. 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纲常政教、惟兵商二途”等字眼体现的是既要维护传统的纲常政教又要学习西方的 兵商等方面的技术,是典型的中体西用思想,材料强调的是中体西用而非维新变法、民主共和、工商皆本等,所以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 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 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 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 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结合所学知识,“一曰人权说”指民主;“二曰生物进化论”指科学。故选B。ACD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陈独秀号召青年以民主和科学并重。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12. 道光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指示守御军队“断不准在海洋与之接仗,盖该夷之所长在船炮,至舍舟登陆,则一无所能,正不妨偃旗息鼓,诱之登岸,督率弁兵,奋击痛剿,使聚而歼旃”。材料表明道光帝 A. 是鸦片战争的直接指挥者 B. 精通海上、陆地作战战术战略 C. 准备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D. 充分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 【答案】C 【解析】“诱之登岸,督率弁兵,奋击痛剿”等字眼足以证明道光帝的确是准备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道光帝并非鸦片战争的直接指挥者,也不精通海上、陆地作战战术战略,选项A、B均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道光帝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是不可能充分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对道光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道光帝不是鸦片战争的直接指挥者、道光帝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等。 13. 《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A. 英军割占香港岛 B.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C. 太平军进行北伐 D. 日本进攻辽东半岛 【答案】C 【解析】材料“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反映了太平军进行北伐的史实,故C正确;英国割占香港岛属于1842年《南京条约》,故A错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在1860年,故B错误;日本进攻辽东半岛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853年冬,粤逆”,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和相关史实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4. “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该诗中不能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 甲午海战战斗壮烈 B. 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C. 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D. 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海东龙泣舰沉波”反映了甲午海战战斗壮烈,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上相锚轩出议和”反映了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反映了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5.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 A. 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 B. 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 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 D. 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故A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结束封建统治,故C错误;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并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性质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某个不平等条约的部分内容。该条约的影响是 A. 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 日本开始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C. 使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D. 清廷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D 【解析】外国驻扎军队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而《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明清廷已经沦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是《南京条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开始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是《马关条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使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的是《北京条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从“外国驻扎军队”等字眼判断出是《辛丑条约》,而《辛丑条约》使清廷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17. 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 调节社会财富,解决民生问题 B.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 C. 通过政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 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答案】A 【解析】“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的信息说明孙中山关注民生,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故A正确;B是中共土地政策;C是民权主义;D是民族主义。 18.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最可能出现的时期是 A. 雅典城邦建立之初 B. 梭伦改革 C. 克利斯提尼改革 D. 伯里克利改革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指的是陶片放逐法,而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一项内容,所以“不满意测试”最可能出现的时期只能是克利斯提尼改革而非雅典城邦建立之初 以及梭伦改革时期,更非伯里克利改革时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选C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9. 伯利克里说:“我们既关心个人事务,又关心国家大事;即使是那些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也不乏足够的参政能力。因为惟独我们雅典人才认为,不参与国事的人乃平庸之辈,而不只是懒汉。”为了使“为生活而奔忙的人”能够参与国事,伯利克里采取的措施是 A. 陪审法庭成为监察机关 B. 成年男性担任一切官职 C. 法官由男性公民中产生 D. 向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答案】D 【解析】为了使“为生活而奔忙的人”能够参与国事而不减少经济损失,伯利克里采取的措施是发放工资的津贴制度,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而未成为监察机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成年男性并且是公民才能担任一切官职,法官由成年男性公民中产生,选项B、C均错在不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津贴制度是弥补参与政事人的损失。 20. 罗马法规定:“奴隶可以为主人办事、经商,……可以立为继承人,公家的奴隶还可以立遗嘱;奴隶有权提起自由身份之诉,乃被解放为自由人。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这表明罗马法 A. 是维护罗马境内所有人的法律 B. 不再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利益 C. 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奴隶的权益 D. 承认奴隶与平民有同等的权益 【答案】C 【解析】“奴隶有权提起自由身份之诉、禁止任意杀害奴隶”等字眼足以证明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奴隶的权益,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所有人”,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的本质就是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利益,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奴隶与平民不可能有同等的权益,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多次涉及到奴隶的权益问题,所以本题选C。 21. “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者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随着版图的扩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为此,帝国 A. 制订《十二铜表法》 B. 以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C. 编纂《民法大全》 D. 用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答案】D 【解析】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等字眼足以证明公民法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而必须用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所以为此,帝国用万民法取代公民法而非制订《十二铜表法》、 以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以及编纂《民法大全》等三个选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2.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答案】C 【解析】AB两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没有否定对上帝的信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符,排除。题中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C项表述正确。D项中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目中信息“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 23. 2017年6月,因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要求首相特蕾莎·梅下台。特蕾莎·梅最终是否下台,关键取决于 A. 特蕾莎·梅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 议会对特蕾莎·梅政府的信任程度 C. 英国女王的态度 D. 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答案】B 【解析】英国下议院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由首相组阁,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了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就意味着政府垮台,故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下台,取决于议会的信任程度,故B正确;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并不能决定首相下台,故A错误;英国女王只是形式上任命首相,没有实权,故C错误;在野党在议会中没有多数席位,不可能决定首相和内阁去留,故D错误。故选B。 24. 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陈旧的制度”被淘汰是通过 A. 《权利法案》颁布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1832年议会改革 D. 两党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形成于18世纪中期,当时英国还没开始工业革命,排除AB;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C正确;英国最早在光荣革命前产生了组织松散的辉格党和托利党,1832年议会改革后,托利党改名为保守党,辉格党改称为自由党,并且开始形成严密的党组织及领导核心,D与题干不符。 25.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当地时间2月9日,针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恢复其移民禁令的要求,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宣布裁决结果,决定维持此前移民禁令暂停的裁决,拒绝恢复特朗普的禁令。据此可知美国 A. 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B. 总统需要对联邦法院负责 C. 联邦法院权力至上 D. 总统权力受联邦法院制约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总统特朗普的禁令被联邦法院拒绝恢复,这实际上反映了总统权力是受联邦法院制约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权力是制约与均衡的,司法权并不高于行政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总统需要对选民负责而非对联邦法院负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权力是制约与均衡的,不存在哪个部门权力至上的问题,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6. 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1791年)中说:“如果不是伴随着在政府的原则和实践方面的革命,美国的独立只会被认作是从英国的分离,是无足轻重的事情……”“美国政府一旦将自己展现在世界面前,专制主义就会感到震惊,人们就会开始思考调整。”“震惊”是因为美国实行 A. 责任内阁制 B. 奴隶制度 C. 共和制度 D. 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不是美国,故A错误;奴隶制度并不能对抗专制主义,不符合“专制主义就会感到震惊”,故B错误;美国实行共和制度,使“专制主义就会感到震惊”,故C正确;选举制度不符合“政府的原则和实践方面的革命”,故D错误。故选C。 27. 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A. 皇权受到制约 B. 实行联邦制度 C. 设立责任内阁 D. 议会拥有立法权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皇帝掌握实权,故可排除A;德国没有实行责任内阁制,故可排除C;英国的议会也拥有立法权,可以说德国参照了英国,说成“得益于美国”有些片面,故排除D;联邦制是美国首创,德国实行联邦制是借鉴了美国的做法,故本题选B。 28. 1877年3月10日,俾斯麦在国会发表演讲说:“我确信,我迄今被允许发挥的主要影响,并不是依赖帝权,而是依赖普鲁士王权,……如果你们把我的普鲁士根子割掉了,让我只当帝国大臣,那么,我相信我就不会比任何人更有影响。”由此看出 A. 德意志帝国皇帝没有实际权力 B. 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C. 德意志帝国宰相是由皇帝任命 D. 德意志各邦保留一定的自治权 【答案】B 【解析】而是依赖“普鲁士”王权等字眼意在强调普鲁士在帝国中的特殊地位即是占有统治地位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德意志帝国皇帝是拥有非常多的实际权力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强调德意志各邦的自治权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9. 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讲道:“……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不久,这两朵乌云酿成了两场风暴。与这两场风暴有关的物理学成就分别是 A. 相对论与量子论 B. 量子论与光电效应 C. 经典力学体系与相对论 D. 自由落体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A 【解析】光的波动理论和相对论有关,而玻尔兹曼理论和量子论有关,所以与这两场风暴有关的物理学成就分别是相对论与量子论,而材料不涉及经典力学体系、自由落体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等选项,所以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30. “立体主义”一词是野兽画派的马蒂斯发明的。立体主义绘画的特征主要概括为: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同时性视象”,即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下列作品中能反映上述特征的是 A. B. C. 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31.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灭亡)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反映出该制度实施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秦始皇设置的“若干行政区”主要指哪一制度?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分封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最终导致周王朝的灭亡。 (2)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3)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论述的是分封制。再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王朝灭亡等方面回答该制度实施产生了什么后果。 (2)本题据材料二“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秦始皇设置的“若干行政区”主要指郡县制度。再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等方面回答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本题据材料三“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即可从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省制的开端等方面指出元朝行省制的意义。 (4)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等方面回答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32.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该制度没能在中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答案】(1)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君主变为虚君,没实权 (3)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西方列强的阻挠与破坏;专制主义根深蒂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不彻底等。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方面指出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本题据材料二“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君主立宪政体的角度回答“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再从颁布《权利法案》、法律至上、议会主权、君主变为虚君的方面回答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 33. 东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艺复兴曾有好几次……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文艺复兴。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三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 的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1958年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指的是什么运动?它对推动国人思想“再生”方面有何意义? (4)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哪一则材料所反映的运动的实质与材料一相同? 【答案】(1)特点:继承发展了古典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结合产生了新的哲学体系。 (2)成就:理学的兴起;元曲的繁荣;小说的涌现。 (3)运动;新文化运动。意义: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4)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三。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的特点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了传统的古典哲学,二是建立了新的哲学体系,例如,材料中的“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就能证明第二个特点。 (2)首先应该明白第二次 “文艺复兴”是在宋代,而宋代是理学兴起,所以第二次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就是回答出理学兴起即可,而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可以照抄材料中的“戏曲兴起,长篇小说的涌现”即可。 (3)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所以材料三中“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对推动国人思想“再生”方面的意义就是回答出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即可,例如,前期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4)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这是基本识记点,材料的主旨也是强调这一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与材料一是相同的,而反映新文化运动的材料是材料三,所以答案就是“材料三”。 3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马丁·路德)认为:只有信靠耶稣基督,才能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称义不因人的善功,只来自上帝的恩典。信仰是信徒的内心经历,存在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人直接面对上帝,领受恩典,成为义人。 ——孙善玲《读<马丁·路德的神学>看“因信称义》 材料三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性研究的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列举伏尔泰的一部有代表性的“有趣的著作”,并说明法国哲学家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4)结合上述材料,欧洲历次思想运动的共同的核心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答案】(1)观点: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 价值: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观点:因信称义(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到拯救)。 影响:引发宗教改革运动;动摇罗马教会的统治;解放了思想;传播了人文主义。 (3)著作:《哲学通信》或《路易十四时代》。影响和说服大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天赋人权”。 (4)核心:人文主义。内涵: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方面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再从人类精神觉醒、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等方面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性研究的历史价值。 (2)本题据材料二“只有信靠耶稣基督,才能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即可从因信称义的角度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改革运动、动摇罗马教会的统治、解放思想、传播人文主义等方面分析其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 (3)本题据材料三“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列举伏尔泰的一部有代表性的“有趣的著作”,例如:《哲学通信》或《路易十四时代》。再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天赋人权”等方面说明法国哲学家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4)本题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指出欧洲历次思想运动的共同的核心。再从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等方面说明其内涵是什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