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新津中学高2018级高二(上)历史入学试题 一非选择题 ‎1.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也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它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西汉时期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这主要反映了 A. 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 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 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 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来看,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主要是从维护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的,说明西汉的经济控制是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前提,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收入,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西汉时期打击豪强的措施,不能说明“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点睛】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 ‎3.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 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 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 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 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由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导致赋税的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根据“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是由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项。‎ ‎【点睛】均田制是建立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的基础上的,土地兼并减少了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从而最终导致均田制的崩溃和赋税制度的改革。‎ ‎4.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 概况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于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由此可知,北宋 A. 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 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 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 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图表为北宋都城的夜市,从种类可以看到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详细介绍了销售的种类,从这些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所以答案选D。材料中主要商业经营方式,没有涉及到社会崇尚奢靡之风,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制度混乱,B错误。专业化市场是指专卖某样物品的单一性市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 ‎5.太湖平原在宋代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出现此变化主要由于明清时期该地 A.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 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 C. 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 D. 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这体现了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苏湖地区,故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也不会影响成为粮食输入地,“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是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6.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 A. 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 C. 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 D. 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并不代表他们的家庭权利已经平等,故排除A项;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有利于他们平等继承家产,分门别户,从而增加小农家庭数量,有利于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B项;财产继承规则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崩坏,故排除C项;继承财产不代表继承人实现了阶层的变化,不能表明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故排除D项。‎ ‎【点睛】中国古代虽然在财产继承方面淡化了长、幼、嫡、庶,但这只是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宗法伦理关系在国家政治、家庭血缘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7.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8.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 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 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 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 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并未严格执行,A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9.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A. 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 B. 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 C. 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 D. 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地区洋纱厂、洋布局等外资企业兴起,吸引了大批从事家庭纺织业的妇女到厂做工,即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洋纱厂、洋布局是外资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故C 项错误;D项错在“完全”,故错误。‎ ‎10.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A. 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 B. 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C. 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D. 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至洋务运动开展期间,地方汉族官僚实力膨胀,湘军实力不断壮大,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与不安,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有利于减轻清政府对湘军存在威胁中央集权的猜忌与疑虑,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与洋务派的世界意识缺乏与否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内”字的添加不能反映安庆内军械所与市场的关系,排除。D项,材料与曾国藩本人对西学的认识无关,排除。‎ ‎11.1920年,我国著名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下图为公司在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其要求与希望反映出当时 A. 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B. 中国教育开始趋向近代化 C. 民族企业已意识到实业人才的重要性 D. 企业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要求和希望留学生“心系祖国,中西兼顾,新旧知识交融,以期成为完全之才;学习余暇,调查国外商业发展,随时报告,使我国商业有长足进步”,这反映出当时民族企业已意识到实业人才的重要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认识,不能得出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该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我国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热衷于培养实业人才,不是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施行 A. 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 B. 促使民族工业黄金时代到来 C. 构筑抗战胜利坚实物质基础 D. 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可知币制改革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故答案为A选项。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是在一战期间,B选项排除。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是对材料作用的夸大,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币制改革的不利影响,D选项排除。‎ ‎13.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同等待遇。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旨在 A. 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B. 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C. 获得美国对内战的支持 D. 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蒋介石为了获得美国支持打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通过条约使美国获得大量经济特权,故C正确;《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获得大量的侵略权益,并非“互惠互利”,排除A;B不是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的主要目的,排除;中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原始成员国,并非通过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D错误。‎ ‎14.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些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 B. 男女间实现了权利上的平等 C. 政治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D. 女学兴起导致传统礼教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随着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发生,从而推动了妇女解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女性解放,没有涉及到男女间的权利平等,故B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女学与传统礼教的关系,故D项排除。‎ ‎【点睛】“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是解体的关键。‎ ‎15.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A. 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B. 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C. 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D.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模仿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是与当时经济落后,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不足相适应的,A项正确,国家把农民的大部分产品控制住以保证工业和工人需要,无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B项错误;C项相对应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这样做不等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而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目标,D项不符合史实。‎ ‎16.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 A. 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 B. 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C. 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 D. 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表明这一思想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陈云的思想与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符;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一思想是否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陈云对三大改造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7.下图分别为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一变化旨在 A. 调整国防建设布局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B. 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 落实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 发展内地工业以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内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从而把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内地,故A项正确;B项符合第一幅图,排除;“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均衡发展,故D项排除。‎ ‎【点睛】“20世纪5060年代”是关键时间信息。‎ ‎18.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 B. 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 C. 体制转型中矛盾复杂性 D. 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说明扩大市场作用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故C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并且现在已经取得很大成效,A表述错误;B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无法体现生产关系调整,排除D。‎ ‎19.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年份 出口额(百万美元)‎ 进口额(百万美元)‎ 贸易差额(百方美天)‎ 贸易额/GDP(%)‎ ‎1978年 ‎9750‎ ‎10890‎ ‎—1140‎ ‎9.53‎ ‎1984年 ‎26139‎ ‎27410‎ ‎—1271‎ ‎17.29‎ ‎1989年 ‎52538‎ ‎59140‎ ‎—6602‎ ‎24.75‎ ‎1992年 ‎84940‎ ‎80585‎ ‎4355‎ ‎90‎ ‎1997年 ‎182792‎ ‎142370‎ ‎40422‎ ‎13‎ ‎2004年 ‎593326‎ ‎561229‎ ‎32097‎ ‎59.77‎ A. 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 B.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 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表格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和外贸占GDP总额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说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其他国家状况,排除A项;材料说明对外贸易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中1978—1997外贸都没有占据主导,排除D项。‎ ‎20.中世纪人们普遍谴责谋利的行为,教会禁止放贷取利,认为这是“一个在上帝看来可恶可厌的罪恶”。但到了16世纪,人们已经承认“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人们观念的改变源于 A.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B. 宗教改革的影响 C. 地理大发现的推动 D. 商业革命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世纪人们普遍谴责谋利行为,到16世纪人们接受高利贷行为,这种改变的原因在于当时西欧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观念开始变化,故选A项;宗教改革是16世纪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材料没体现这方面内容,排除B项;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商业革命的需要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21.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每日邮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那样的好事。”该报道 A. 证明英国极力推广工业文明 B. 肯定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优越 C. 批判了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 D. 将殖民侵略美化成传播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那样的好事”可知,英国报纸将把英国对外扩张,对外侵略说成是“好事”,没有强调其侵略性和非正义性,说明将殖民侵略美化成传播文明,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报纸只强调了英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客观上给其他地区传播先进文明的“好事”,而没有强调其扩张性,说明将殖民侵略美化成传播文明,故A选项没有指出材料内容的本质,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英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其传播文明的一点,没有涉及到英国政治体制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美化侵略战争的现象,没有涉及到阶级矛盾激化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 ‎22.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 促进了早期工业化 B. 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 海外商品市场扩大 D. 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表明,19世纪初期美国推行保护性的关税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使得其国内幼弱的工业免于受到英国等国的廉价商品,如棉毛制品的冲击,故A项正确;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使美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故B项排除;美国推行保护性的关税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故C项排除;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是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的,故D项错误。‎ ‎【点睛】“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是关键信息。‎ ‎23.据统计,从1775年到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1790年整个美国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涌入 A. 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 B. 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 C. 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D. 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大量人口移居美国,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加速了美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一直存在;C选项错误,当时美国地广人稀,移民的涌入并未给美国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D选项错误,国内市场的形成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移民的涌入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并非是促进国内市场形成。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并成立公司管理局,调查各公司的财务状况。1903年和1906年,国会又先后通过了《埃尔金斯法》和《赫伯恩法》,这些法案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和给大公司优惠,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其举措意在 A. 稳定经济秩序 B. 保护中小企业 C. 全面干预经济 D. 打击垄断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埃尔金斯法》和《赫伯恩法》,有利于防止极少数垄断组织来通过行业垄断操控国计民生,二者都是为了维护公平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故选A项;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客观上有利于反垄断运动,保护中小企业,但与《埃尔金斯法》和《赫伯恩法》无关,排除B项;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埃尔金斯法》和《赫伯恩法》,从工业角度干预经济,排除C项;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客观上打击垄断组织,保护中小企业,但与《埃尔金斯法》和《赫伯恩法》无关,排除D项。‎ ‎25.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 A. 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 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 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22年到1925年”,苏俄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增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由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知国家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国营企业,A项错误;只有私人的企业和资本,没有工农业生产总值与战前的比较,也没有农、轻、重的比例,不能得出C项和D项。‎ ‎26.1923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据此推断,当时美国 A. 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 B. 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 C. 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 D.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反映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之下,暗藏隐忧,故选B项;通货膨胀的显著特点是物价飞涨,排除A项;一战,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排除C项;部分居民家庭消费,不能反映美国的工业结构状况,排除D项。‎ ‎27.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A. 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 B. 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事实 C. 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D. 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学者主要是否定私有制经济发展,强调公有制经济,国家计划经济,与材料不符合,A选项排除;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是符合历史史实的,B选项排除。‎ ‎28.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A.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和“成本更低”等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国家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A项;二战后西方国家就建立起福利制度,排除C项;“福利国家”制度缩小规模,是国家适当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表现,排除D项。‎ ‎【点睛】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由于“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29.根据下表,可以推断出发展中国家 表3 1973年—1995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商品出口结构 ‎1973‎ ‎1980‎ ‎1985‎ ‎1990‎ ‎1995‎ 农产品 ‎30‎ ‎15‎ ‎17.5‎ ‎14.5‎ ‎14‎ 矿产品 ‎5‎ ‎65‎ ‎47‎ ‎34‎ ‎22.5‎ 燃料 ‎39.5‎ ‎61‎ ‎43.5‎ ‎29.5‎ ‎19‎ 制成品 ‎22‎ ‎19‎ ‎34.5‎ ‎50.5‎ ‎62.5‎ A. 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B. 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 D. 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制成品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农产品、矿产品、燃料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故A正确;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D错误。‎ ‎30.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十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自亚非美澳四大洲)以及欧盟。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材料反映了 A. 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 B. 冷战思维不复存在 C. 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 D. 世界多极格局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说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故A正确;广义的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狭义的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材料信息与冷战思维无关,排除B;国际经济旧秩序至今仍然存在,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方向,C错误;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D错误。‎ ‎ ‎ 二非选择题 ‎31.开始于美国的大危机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率制总统权力……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 材料二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24个协议在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5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如苏联同福特公司签订的关于为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的咨询和供应设务的合同;美国勃兰德塔商行(帮助改造莫斯科汽车厂)和马基商行(设计和建造马格尼托格尔冶金联合企业)等都在苏联投资设厂。‎ ‎——摘编自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材料三 早在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主张:“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統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摘编自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现以上现象是因为实行了什么发展模式?并简析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哪些条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措施:推行罗斯福新政。整顿银行金融业,调整工农业生产,以工代赈,调节劳资关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影响: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 ‎)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条件:创造了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提供了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加强。‎ ‎(3)影响: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战奠定基础;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基础交通的建设。‎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其措施是推行罗斯福新政,并具体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即可。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新政对缓和经济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开创新模式等角度进行概括。‎ ‎(2)模式: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得知这一时期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条件:创造了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提供了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加强。‎ ‎(3)影响: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在国民党统治前期的发展史实,可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战奠定基础、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基础交通的建设等角度进行概括。‎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是自16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梯次展开的大变革过程。它以科技革命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工业化为核心,全面波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急剧、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人类文明在短短几百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跃进,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一般来说,我们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起始的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的来源,可以将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分为两类,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的模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 ‎【答案】示例一: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模式 代表国家:英国 ‎18世纪中期,英国现代化的因素已经具备。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拥有最广阔的世界市场,圈地运动又为其提供了国内市场;源源不断的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为现代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迫使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工场手工业又积累了先进的技术。这些因素促使英国现代化开始启动。英国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模式的代表。‎ 示例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代表国家:中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中国现代化因素开始具备。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外商企业刺激下,中国洋务运动开始兴起,从而开始了经济现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影响下,中国军事、教育以及思想逐渐开始现代化。甲午战后,中国在政治上也逐渐走上现代化。由此可知,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围绕“现代化的模式”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材料“可以将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分为两类,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已经说明两种现代化的模式,任选一种作为论题即可。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主要从制度、资本、市场、劳动力、原料、技术等方面说明国家本身已经具备现代化的因素;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主要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破坏了原有的旧制度,客观上促进被侵略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教育等现代化进行论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