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岳麓版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岳麓版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教案

选考内容 ‎ 选考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 ‎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统治。‎ ‎(3)军事: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5)各国变法: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改革;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在魏国改革。‎ ‎2.内容和特点 ‎  项目 领域 ‎ 措施 特点 政治 ‎(1)核心是鼓励“耕战”和实行 ‎(1)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 ‎(2)什伍连坐制度 ‎(3)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4)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法治”‎ ‎(2)实质是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影响深远 经济 ‎(1)废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 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文化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转型。‎ ‎②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行之有效。(能否针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进行、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顺应民意、是否能贯彻执行)。‎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1)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社会矛盾 ‎①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②少数民族鲜卑族主政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统治出现 危机。‎ ‎(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社会较安定,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2.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经济 方面 均田制 将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征收租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 规定授田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 政治 方面 整顿 吏治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迁都 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社会 风俗 革除 旧俗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3.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概括归纳】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 ‎(2)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游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三冗”“两积”导致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和频繁的外患极大地威胁着北宋的统治。‎ ‎(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经验教训与王安石的工作经验和无畏精神。‎ ‎2.内容 富国之法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募役法 ‎(免役法)‎ 纳钱代役,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强兵之法 ‎“省兵”‎ 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了军费开支,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和选官制度;整顿太学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了新法的实行 ‎3.评价 ‎(1)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局限性: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北宋中期的危机。‎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经济: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2)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反抗,阶级矛盾 激化。‎ ‎(3)军事: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4)思想:“十二月党人”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5)人物: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 ‎2.内容:‎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1)农民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2)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 ‎3.评价 ‎(1)进步性 ‎①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 ‎4.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 ‎①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②农村中一些富农开始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2)政治近代化 ‎①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农村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马。‎ ‎②司法制度方面: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3)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俄国。‎ 五、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幕府统治的危机 ‎①政治上:专制落后的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领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列强逐渐入侵。‎ ‎④思想上:吉田松阴等人推动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思想的转变。‎ ‎(2)黑船来袭:1853年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 危机。‎ ‎(3)倒幕运动(前提):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 政治上 ‎(破旧立新)‎ ‎(1)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3)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经济上 ‎(殖产兴业)‎ ‎(1)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3)从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到扶植私人企业,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推动民间企业兴起 文化上 ‎(文明开化)‎ ‎(1)重视教育,确定“国民皆学”方针 ‎(2)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派遣人员出国留学 ‎(3)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4)生活习俗西方化 ‎3.评价 ‎(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使日本变为工业国,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世界强国。‎ ‎(2)局限性:地主土地所有制制约工业发展,形成了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天皇制。军国主义传统浓厚,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规律技巧】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六、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阶级: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4)思想:维新思想兴起,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 ‎2.维新过程和内容 ‎(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 ‎(2)发展:维新派在京沪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 ‎(3)高潮:“百日维新”。‎ ‎①变法措施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方面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文化 教育 方面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方面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②措施评价: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科教文化传播。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涉及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 ‎(4)结局:‎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5)变法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主观原因:政治上不够成熟,改革措施激进,树敌过多,脱离群众,陷于孤立。‎ ‎③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抵制破坏。‎ ‎3.历史评价 ‎(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2)是探索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3)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4)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 不通。‎ ‎ 一、改革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如梭伦改革、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等;另一类是对生产关系彻底的改革,从而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2.从改革的性质看:四大类 有奴隶制性质改革、封建性质改革、资本主义性质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奴隶制性质改革 雅典: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春秋时期: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巩固封建统治: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也是社会政治运动)。‎ ‎②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 ‎③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3.从改革内容上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税制改革、土地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二、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1.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放在其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不要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 否定。‎ ‎2.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要辩证、全面地去评价。‎ ‎3.社会发展的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 ‎4.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