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通史融会贯通 学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通史融会贯通 学案(江苏专用)

‎ ‎ ‎ 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三者关系 古代希腊(公元 前8世纪~公 元前4世纪)‎ ‎①希腊城邦,小国寡民 ‎②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③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④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①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②工商业发达 ‎③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联系紧密 ‎①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究的主题 ‎②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等 ‎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古希腊的自然环境和工商业发展,使小国寡民的城邦形成,以公民为主体的雅典民主政治不断改革完善,有利于希腊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 古代罗马(公 元前6世纪~‎ 公元6世纪)‎ ‎①《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②罗马共和国时期,以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①古代罗马不断扩张,版图拓展,国际交往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 ‎②‎ ‎①古代罗马建筑成就突出 ‎②‎ ‎③罗马帝国时期使用万民法,6世纪,汇编《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古代罗马贸易、高利贷等引发众多经济和民事纠纷 罗马法精神中的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罗马的重要思想成就 古罗马通过扩张征服、建立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形成了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中外关联 ‎———————‎ 古代中国与雅典社会发展的不同 ‎—————————————————————————‎ 古代中国 古代雅典 政权结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制、皇权至上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参政)、陪审法庭(司法、监察)‎ 人民地位及权利 专制统治下的臣民,无参政权 符合一定条件者享有公民资格,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成员来自公民群体 生产方式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文化特色 宣扬“忠君”思想,重视封建道德的教育、颂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享受和“人”的价值尊严,反对专制 后世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中国的周王号令四方时,古希腊城邦中的贵族们却依然像氏族时代那样商议公共事务,常常召开国民大会对贵族们制定的政策和各种方案进行表决。摩尔根主要强调古希腊城邦民主(  )‎ A.受到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 B.落后于中国周王的分封制 C.是西方文明重要源头之一 D.有原始社会民主观念遗风 解析:选D 题干主要讲述中国与古希腊政治的区别,没有涉及古希腊地理环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表达出古希腊城邦民主落后于中国周王的分封制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古希腊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着重表达“古希腊……‎ 依然像氏族时代那样商议公共事务”,意在强调对原始民主的继承,故D项正确。‎ ‎2.“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解析:选C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与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相违背,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时代,希腊的奴隶主统治并未没落,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仁”以及因材施教,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两人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孔子的思想是中国的本土思想,不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史学前沿 ‎———————‎ 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 ‎—————————————————————————‎ 新材料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监督制度是防止公共权力腐败的重要机制。古典雅典被看作是西方监督制度的渊源所在。随着雅典民主制的不断完善,到了公元前4世纪,雅典对官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督制度。官员在任职前接受任职资格审查,在任期内接受定期的信任投票,并随时有可能受到民众的告发和检举,在卸任前接受账目审计,这样就从选人、用人、问责和追责的每个环节都堵住了腐败的漏洞。‎ ‎——摘编自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 新视角 现行教材对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没有描述,材料中作者指出雅典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在防止公共权力腐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强调监督制度是防止公共权力腐败的重要方面,这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明显的区别。‎ 新思维 雅典人从制度的层面对官员实施任职前、任期内、任期后的三段式监督,充分体现了“权责明确,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滥权须惩处”的官员监督和问责机制,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腐败。‎ ‎(1)官员的任职资格审查: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由抽签或选举产生,任期 1‎ 年。任何官员在就任之前必须通过五百人议事会或陪审法庭的资格审查,这个制度被称为任职资格审查。‎ ‎(2)“信任投票”与“告发”:对于任期内的官员,主要通过定期的“信任投票”和“告发”两种程序来监督官员,监察官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和重大的叛国行为。‎ ‎(3)账目审计:公元前 4世纪,雅典官员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雅典的议员、官员、战神山议事会的成员和一些履行公共职责的公民,同样也要接受账目审计。‎ 总之,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任职资格审查、信任投票、账目审计和告发程序,都是在公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上进行的。‎ ‎3.下列图示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雅典享受民主的主体范围逐渐扩大 B.雅典逐步重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C.雅典的监督保障机制逐渐进步完善 D.雅典对公民权的限制逐渐变得松弛 解析:选C 从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到“陶片放逐法”,再到“公薪制”,这说明雅典的监督保障机制逐渐进步完善,故C项正确。‎ ‎4.下面是古代雅典公民告发将军的案件统计表(部分)。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  )‎ 被告发的将军 罪名 审理机构 审判结果 审判时间(公元前)‎ 伯利克里 挪用公款 陪审法庭 罚款 ‎430~429‎ 修昔底德 叛国 ‎-‎ 缺席审判,死刑 ‎424‎ 埃及纽斯海战的8位将军 未打捞 战士尸体 公民大会 ‎8人判死刑(6人被处死,2人缺席审判)‎ ‎406‎ 提莫 马库斯 叛国、‎ 盗用公款 陪审法庭 缺席审判,死刑 ‎360‎ 提莫修斯 叛国,受贿 陪审法庭 罚款 ‎356‎ A.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 B.直接民主确保了司法公正 C.公民有依法审判的权利 D.公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 解析:选D 古代雅典民主政体之下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而非陪审法庭,故A项错误;有关案件的具体情况及审查状况在材料中都没有相关的体现,故B 项错误;公民的审判究竟是否依法,这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体现,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的五起案件中,被告发的将军被处以罚款或死刑,其中三起案件被罚死刑,并存在缺席审判,这就可以凸显公民较大的监督和问责权,故D项正确。‎ ‎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并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 阶段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三者关系 工场手工业 阶段 ‎14~18世纪 英、美率先确立民主政治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建立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圈地运动,重商主义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先后兴起,人们思想得到解放,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英、美等国确立 贯通联系 ‎———————‎ ‎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 ‎—————————————————————————‎ ‎17、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政治领域,形成了民主化趋势;思想领域,启蒙运动兴起;科技领域,经典力学诞生。这些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17、18世纪的欧洲已经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 ‎1.转型的背景——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4~16世纪)‎ 从一体化进程看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从社会转型看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从思想文化看 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宗教改革否认了教皇权威,主张“因信称义”,促进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 ‎2.转型的表现——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世界市场的拓展(17、18世纪)‎ 政治领域 英、美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经济领域 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思想领域 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 对外关系 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科技领域 科技取得巨大进步,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3.转型的回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经济上 工业革命相继展开并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主要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同时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政治上 代议制民主政体在欧美大陆不断扩展、完善和巩固,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型完成;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思想上 马克思主义诞生;自由主义兴起;基于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反思之上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兴起 ‎4.转型的深远影响 ‎(1)欧美17、18世纪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其矛头直指封建势力,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17、18世纪社会转型的本质内涵。‎ ‎(2)欧美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与进一步发展,而且依据国情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规划了框架,影响了今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1.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认为:近代“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解析:选C 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始于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在工业革命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煤的广泛使用”亦是在工业革命期间,故C项正确。‎ ‎2.在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 A.采用共和政体 B.颁布成文宪法 C.修改邦联制度 D.构建分权体制 解析:选D 富兰克林认为君主制产生不是由“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导致的,而是后继者执政地位的提高导致的,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分权与制衡,D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解决权力制衡问题;B项没有突出分权的必要性;C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 中外关联 ‎———————‎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 ‎1.经济上:明朝中后期从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的玉米、红苕、马铃薯、烟草、南瓜、向日葵、辣椒、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红苕、马铃薯和玉米,使清朝人口急速增长有了粮食保障,还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商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购买、运输,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外交上:明朝时葡萄牙骗居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中国开始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最为典型的事件。清朝入主中原后,因为害怕汉人和西方殖民者勾结起来威胁满洲人的统治,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使清朝丧失了同欧洲充分交流的机会。‎ ‎3.文化上:罗马传教士到中国来,基督教重新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为了顺利传教,带来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西方文化开始直接在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学者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西方著作的成果,徐光启和宋应星就是突出的代表。所谓“西学东渐”,就是新航路开辟在文化上的影响。‎ ‎3.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  )‎ A.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 C.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D.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 解析:选B 新航路开辟后,包括欧亚之间的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了解日益加深,“泰西”“远东”是对欧亚大陆两端地理位置的客观描述,是相互了解后的“成果”,故B项正确。‎ ‎4.在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年)《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如图),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印象派画风盛行 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 C.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 D.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解析:选B 印象派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间及全球贸易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此画作创作于17世纪,这一时期东西方之间尚未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此时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依旧属于较为珍贵的物品,故C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只是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已,其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中后期,故D项错误。‎ 史学前沿 ‎———————‎ 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 新材料 反思启蒙是学者们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拓展。近代启蒙实际上抽离了人的信仰与道德,人的纯粹理性没有价值关怀。近代启蒙的后果是物质文明伴随着物欲的泛滥,并最终使人类陷身于疾病、灾害与诸多血腥的争斗之中,近代启蒙之后出现了传统社会不可能有的诸多灾难。陈锐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并带上了贵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19世纪浪漫主义和社会主义植根于小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并开始对启蒙运动和18世纪文化的反思。‎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新视角 现行教材重在突出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材料中反思启蒙运动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和评价。‎ 新思维 启蒙思想崇尚理性和人的经验,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创造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以及以法制为基础的理性化的社会体系;启蒙思想坚信人的能力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人完全可以能够不断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因而,进步发展成为人类永无止境的目标。 ‎ 但是,由于启蒙精神突出个人的解放,尤其重视个人权利,以个人权利作为一切价值的基础,进而导致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使得家庭、社会、自然的价值被日益忽视,启蒙精神的光芒没有创造出温暖,反而越加冷峻;启蒙思想的理性没有使人更加明智,反而表现出对他人和自然的漠视。由于启蒙思想过分的自负于人的理性能力,人越来越盲目地妄自尊大,无所顾忌地突出人的存在、人的力量、人的专业性和人作为宇宙的主宰,肆意地征服和掠夺自然,相应地,人类也越来越多地遭受自然的报复;由于启蒙思想把进步和发展当作最基本的观念,追求无限增长的财富,人日益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生命的意义已经被物质充分诠释。‎ ‎5.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解析:选A 材料“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体现了启蒙运动发挥了否定权威(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思想解放的作用,“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说明启蒙运动由于过分否定权威产生了社会性危机,故A项正确;“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并没有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是启蒙思想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如法国大革命)导致社会动荡,故D项错误。‎ ‎6.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他们把其看成是法国的文化霸权。材料意在强调(  )‎ A.对启蒙运动的人文反思  B.启蒙运动根植专制传统 C.理性主义摒弃人文主义 D.启蒙运动开展的排他性 解析:选A 材料重点强调对理性主义的谴责,谴责把人的个性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所以是对“理性之光”的启蒙运动的反思,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追求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故B 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时期过分追求理性而非排他性,故D项错误。‎ 通史体系(三) ‎—————————————‎ 近代中后期的世界 ‎—————————————‎ ‎——工业文明的到来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阶段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三者关系 工业 革命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蒸汽机、火车、轮船出现 马克思主义,达尔文进化论,经典力学,浪漫主义文学艺术 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美列强加紧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与争夺。工业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壮大了资产阶级统治基础,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发展完善;另一方面促使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第二 次工 业革 命 ‎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德国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汽车、电话出现 量子论,相对论,现实主义文学,电影艺术 贯通联系 ‎———————‎ 工业革命与思想、文学和影视艺术发展的关系 ‎—————————————————————————‎ ‎1.思想方面: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形成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马克思主义诞生。资本主义发展中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2.文学艺术方面 文学 方面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 绘画 方面 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画派和借助工业革命成果的印象画派出现 ‎3.影视艺术方面: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电视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和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19世纪末,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20世纪20年代,电视艺术诞生。‎ ‎1.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出现。这反映了(  )‎ A.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B.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C.工业革命加剧社会分化 D.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衰落 解析:选C “民族主义思潮”材料未反映,A项错误;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的主流是发展资本主义,B、D两项错误;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纷纷提出社会改造方案,C项正确。‎ ‎2.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抓住两点:一是“20世纪初”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爱国青年都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二是G.Byron(拜伦)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的特点是对社会弊端进行抨击,反对封建专制,歌颂民主自由。这正契合了当时中国爱国青年的需求,因此深受他们的喜爱,故选D项。‎ 中外关联 ‎———————‎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层面 社会 生活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3.如图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 A.使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 B.使中国成为外商的原料产地 C.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D.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选C 观察图表,可知反映的是进口洋纱数量逐渐增多,随着洋纱的大量进口,传统家庭纺纱业日渐萧条,加速家庭纺织业中纺织分离,故选C项。材料并未说明传统土布退出中国市场,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大量进口纺织原料,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便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纱的大量输入是其表现之一,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解析:选D 旧式的农民起义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故A项错误;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只能表明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 史学前沿 ‎———————‎ 透过现象剖析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实质 ‎—————————————————————————‎ 新材料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国家的最高形式,它已经不再正式讲什么财产差别了,但它所改变的只是国家或民主的实现形式,实为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并没有变。然而资产阶级思想家总想回避这个问题,竭力混淆国家的阶级实质和国家实现形式的区别,企图利用国家的实现形式去掩盖、抹煞国家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根本利益的阶级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资产阶级民主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解剖刀揭破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欺骗,科学阐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现形式是随着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及国际形势等具体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一定时间内会抛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形式,建立法西斯专政,在另一个时期,又会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使民主形式翻新,我们在研究资产阶级民主的各种实现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时,一定不要忘记揭露它的阶级实质。‎ ‎——梅荣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民主的 批判分析及当代意义》‎ 新视角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以文明史观为灵魂,在讲述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时,多关注其历史进步性。材料中作者则强调对资产阶级民主要进行批判分析,不能忽略对资产阶级民主实质的揭露。‎ 新思维 本质总是隐藏在现象背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但是这一事实却被资产阶级民主种种虚伪的表现所掩盖。这是因为:‎ ‎(1)在观念的表达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被赋予了普遍性的形式。‎ 资产阶级虚伪宣称自己的利益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乎理性的思想。资产阶级在思想表达上的这种标榜,在一定时期内能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同,这是因为:‎ ‎①在推翻封建制度的过程中,资产阶级自己的利益和社会普遍利益基本上一致,两者并肩战斗,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价值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价值理念。‎ ‎②资产阶级不断翻新民主形式,如相继取消选举权的财产、教育程度、性别和种族的限制,选举制度更加周密,权力制衡机制更为有效等等,来掩盖民主的本质。‎ ‎③民主除了阶级性外,还具有一般社会性的特点。‎ ‎(2)在政治法律形式上,把经济上事实上的不平等,虚幻地表现为平等。‎ 资本主义法律明文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些权利和自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完全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这样,法律规定的公民在政治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政治权利,在社会关系中的真实内容,就只能体现为维护私有财产占有和使用上的自由、平等,工人和资本家在流通领域进行等价交换的自由、平等。但是一旦进入生产领域,劳动者就要为资本家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别无选择地接受剥削,这样政治上的平等也就演变成了经济上的不平等。所以,资产阶级民主以法律形式上的平等造成了经济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又保护这种不平等,可见资产阶级的法律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3)在国家政权形式上,用权力分立来维护其阶级总利益。‎ 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不过是资产阶级为维护其阶级总体利益而在国家机构内部实行的一种权力分工,是阶级统治的一种形式。统治者作出重大决策,经常违反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更无法控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的运行。靠辩论生存的议会形式不仅保证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可以彼此辩论争吵、协调关系,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被统治阶级提供了一种在“一般的思想”外观下,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斗争的可能性。这就为资产阶级掩盖其专政的实质找到了借口。‎ ‎5.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两党制等。这些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突出法治 D.强调主权在民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材料所述四种制度都体现了对权力的制约,都尽量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故A项符合题意。‎ ‎6.美国债务僵局打破前,奥巴马政府坚持提高债务上限并在时限上跨过2012年11月,以免大选前同国会继续讨价还价。而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仅愿就短期提高债务上限的方案达成一致,以图再次利用债务问题打击民主党的选情。双方互不相让,长时间“死磕”。这表明(  )‎ A.美国政府和国会没有共同的政治利益 B.美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内耗 C.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关系本质上是对抗性的 D.美国的政党制度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保障 解析:选B 材料强调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与民主党人奥巴马政府在债务上限等问题上“互不相让,长时间‘死磕’”,共和党借债务上限问题打击民主党选情,这必然会导致机构运行效率低下,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内耗,B项正确。民主党政府和共和党把持的众议院代表不同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利益,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A、C两项说法均错误。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D项错误。‎ 通史体系(四) ‎————————————‎ 现代前期的世界 ‎————————————‎ ‎——信息文明的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一统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阶段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三者关系 两次 世界 大战 之间 ‎1914~‎ ‎1945年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列宁主义诞生,印象主义绘画,现代立体画派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争并存,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斯大林模式”形成,现代主义文艺兴起 中外关联 ‎———————‎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局势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 ‎1.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1)一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春天”。民族工业的发展在纺织业、面粉业等领域最为显著。虽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其自身的弱点,但在大战期间及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勃兴的民族工业对中国的发展具有进步作用:首先,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培养了大批技术员工,对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很大意义;其次,生产走向集中,以前许多分散的个体开始联合,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工人阶级团结的加强、革命的发动,都有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使中国的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二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战 时 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将企业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毁灭,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战 后 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宏观 经济 层面 ‎①出口贸易遭受重大打击,入超连年增加 ‎②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后,民族工商业惨淡经营 ‎③金融混乱,挤兑事件频繁,偷运白银屡禁不止,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微观 经济 层面 ‎①企业生产和资本集中,企业自我调整和兼并时常可见 ‎②国内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更新和管理改进,新兴产品生产企业增势迅速 ‎③经济危机中世界各个主要经济体的生产和出口相继遭到重创,给国内新兴替代产业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1.据统计,1937~1939年,美国对日本出口了价值七亿一千六百万美元的各类物资,是同期对华出口额的五倍。对日本的战略物资输出,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停止。这说明了(  )‎ A.美国从日本侵华战争中取得利益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符合美国利益 C.美国与日本在华利益基本一致 D.美国的支持鼓励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解析:选A 1937~1939年,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对参战国(包括日本)销售物资,大发战争财,因而美国从日本侵华战争中取得了利益,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美国与日本在华利益存在冲突,不可能基本一致,故C项错误;美国推行的是“中立”政策,并没有支持鼓励日本的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 ‎2.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 ‎1931年 ‎1933年 下降幅度 中国茶叶出口额 ‎5 108万元 ‎3 858万元 ‎30%‎ 中国蚕丝出口额 ‎14 704万元 ‎5 642万元 ‎61%‎ A.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 C.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D.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 解析:选D 根据材料时间段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这是西方资本主义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时期,为了化解本国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不断提升的关税使得国际贸易环境日益恶化,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故D项正确。‎ 史学前沿 ‎———————‎ 美国总统胡佛的反危机政策 ‎—————————————————————————‎ 新材料 长期以来,胡佛处于这种阴影的笼罩下,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指责和误解,历史教科书充斥着这位“无能总统”的惨淡形象。有学者认为,胡佛虽然在大萧条中思想准备不足,但还是有所为的,在主观上企图力挽狂澜,主张政府干预,而非完全地自由放任。他在自己的经济哲学和治国经验的指导下,从一开始就为控制经济衰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胡佛并非是一位无能、无为的总统,也不是自由放任主义的典型代表,并且他的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多方面的联系。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以免使其重蹈覆辙。‎ ‎——摘编自王霞《论美国总统胡佛的反危机政策》‎ 新视角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于胡佛总统应对危机持否定态度。材料中作者不仅肯定了胡佛总统反危机的措施,也认为他的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多方面的联系。‎ 新思维 胡佛反危机政策措施的核心是“自愿联合政策”,该政策的形成除了受其本人“自由放任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之外,还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及经济思潮相联系。同时,也为后来成功对付大危机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罗斯福新政和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比较:‎ ‎(1)反危机措施的比较研究 ‎①共同点:都实行联邦政府的救济;都由联邦政府资助濒于破产的工业和农业;都由联邦政府管制对外贸易。‎ ‎②不同点 胡佛反危机措施 罗斯福新政 救济 对象 大资产者、大农场主 ‎“被遗忘”的中下层民众 谁来 救济 地方政府、州政府及企业自行救济 联邦政府主持救济 救济 措施 缩小公共工程规模,单纯性救济;局部调整工农业 以工代赈,举办并扩大公共工程规模;全面整顿工农业 金融 改革 赤字财政,保留金本位,局部调整金融财政 平衡预算,废除金本位,全面整顿金融财政 政府 职能 管理体制不变,减少政府干预 改变管理体制,扩大政府干预职能 ‎(2)反危机后果的比较研究 ‎①共同点: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危机;都对战后的美国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 ‎②不同点 胡佛反危机措施 罗斯福新政 抑制危机 的作用 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从而错过了宝贵机遇,但也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教训 对于治理危机的恶果起了重要作用,事实上罗斯福执政后的政策调整对于取得随之而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有利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是固守自由放任主义优先的末代总统 是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经济的第一位总统 对美国两党政治的影响 对战后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和布什共和党政府有着重要影响,在战后的50年间,共和党执政27年 对战后历届民主党政府产生重大影响 ‎3.在严重经济危机环境下,“胡佛水坝”于1931年3月开工,胡佛总统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同时其财政部长梅隆称“在这个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他们行动一致,坚定地阻止工资下调,并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并以此增加消费……我们也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生活标准”。胡佛政府的这些言行(  )‎ A.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 B.缺乏立法司法方面的保障 C.纯属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 D.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 解析:选A 材料中胡佛总统宣称的“增加就业”的措施,还有财政部长梅隆为解决经济危机而作出的一系列承诺,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 ‎ ‎4.到1933年3月,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美国全国18 600家银行大多数已没有支付能力,相继关门;财政部已发不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破产”从本质上表明(  )‎ A.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 B.美国承受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差 C.改变自由放任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D.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地下降 解析:选C 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不能反映美国“破产”的本质,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表明美国承受经济危机能力的强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表明自由放任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地下降,不能体现美国“破产”的本质,故D项错误。‎ ‎ 从1945年至今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 阶段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三者关系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后 二战后 初期到 ‎50年代 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分裂,朝鲜战争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德、日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二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电视大规模普及,互联网产生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大动荡和大变革,使现代主义文学兴盛,影视艺术发展迅速 ‎20世纪 ‎60~70‎ 年代 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兴起 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20世纪 ‎80年代 至今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平与动荡并存 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戈尔巴乔夫改革,世界贸易组织 贯通联系 ‎———————‎ 美苏争霸 ‎—————————————————————————‎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苏联的对外政策中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美苏争霸成为冷战的核心内容。‎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美国占优势地位。‎ ‎(1)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同年,苏联与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2)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霸权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 ‎(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2)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1)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2)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1.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充满着焦虑与犹疑:“我根本没有细想过第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据此推断,古巴导弹危机(  )‎ A.促使美苏在核心利益上避免直接对抗 B.迫使美国放弃了对古巴的孤立与封锁 C.缓和了美苏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 D.强化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解析:选A 材料“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表明美苏形成核均势,这使美苏都不敢直接发动大战,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2.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克罗卡特在《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中强调:“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动的产物,必须把美苏关系看作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过程。”这表明作者认为(  )‎ A.冷战是美国对苏联挑战的回应 B.美国的误判和扩张导致冷战对抗 C.对于冷战美苏都负有一定责任 D.意识形态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源 解析:选C 材料信息“‎ 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动的产物,必须把美苏关系看作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过程”,说明美苏双方对冷战都负有一定责任,故C项正确。A、B两项均误读材料;D项材料不能体现。‎ 中外关联 ‎———————‎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 时期 全球化历程 对中国的影响 工场手工业时期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争霸,世界市场扩大 欧洲殖民者把从美洲获取的金银用于购买亚洲的奢侈品,客观上刺激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面对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袭扰,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两次 工业 革命 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列强侵华,国门被打开,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近代化的因素 二战后初期 经济上:世界货币、贸易、经济组织等逐步制度化与规范化;政治上:两极对峙 外交上:“一边倒”;经济上: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科技上:发展国防科技,应对世界形势 ‎20世纪 八九十 年代 以来 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 ‎3.如图是2010年中国前十大货物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比重图(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这说明我国(  )‎ A.与新兴市场贸易持续增长 B.多元化外贸格局逐步形成 C.在世贸组织中的话语权将扩大 D.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不仅与欧盟、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地区)贸易额较大,同时还与东盟、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地区)保持贸易交往,贸易对象广泛,说明我国多元化外贸格局逐步形成,故选B项。图中显示中国与新兴市场贸易额仍较小,且仅涉及2010年双方贸易状况,A项错误;图示内容与世界贸易组织没有关系,C项错误;图中反映的是各国(地区)与中国贸易的状况,不能说明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D项错误。‎ ‎4.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说明全球化(  )‎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弊大于利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中国、英国、美国在不同时期既受益于全球化,又遭受全球化的危害,说明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故A项正确。B、C、D三项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内容,不能体现主旨,均排除。‎ 史学前沿 ‎———————‎ 全新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 新材料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摘编自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新视角 材料从新的视角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与现行教材的阐述明显不同。‎ 新思维 作者以推动全球化的力量为划分依据,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从1492年到1800年,这是全球化1.0版本。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的标准是拥有多少人力、马车、风力和后来的蒸汽机,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 第二个时代是从1800年到2000年,这是全球化2.0版本。中间曾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带来了一定的萧条,从蒸汽船、铁路再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在这一时期,推动全球化的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主要是寻找市场和劳动力。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公司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时代是2000年到现在,这是全球化3.0版本。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平坦世界是个人电脑、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的综合产物。这一时代真正独特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国家全球化,不是公司全球化,而是个人持续的全球化。个人必须越来越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全球化主要由欧美发动,那么新阶段的全球化则向全球各种肤色的人都敞开了大门。‎ ‎5.有学者说,18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这是因为:“人们比以前空闲了……群体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茶园、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兴奋剂’来加以温润发酵。”该学者描述欧洲这一社会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B.西欧启蒙运动推动欧亚贸易进程 C.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D.革命根源于民众休闲方式的变化 解析:选C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贸易往来增多;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追求现世的幸福;工业革命后市民阶层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增加、消费能力提高、欧洲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也推动了休闲娱乐方式的发展,茶叶消费量大增。综上所述,C项最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材料内容关联不大,D项表述错误。‎ ‎6.在哥伦布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却提出“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平的”就等于“全球化3.0”,即全球化进程的最高阶段。在全球化3.0的环境下,地域、文化、技术、知识等一切因素都再不会成为分工的阻碍。世界变得更小,个人却变得更强大。任何人都可以是决定生产的主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来经营事业。弗里德曼提出这个结论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世界的多极化      B.经济的自由化 C.经济的体系化 D.互联网和信息产业发展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下,个人变得更强大。“任何人都可以是决定生产的主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来经营事业”‎ ‎,这得益于互联网和信息产业发展,故D项正确;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自由化、经济的体系化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下的个人作用,故A、B、C三项错误。‎ ‎[“世界史”专练(一)]         (时间:25分钟 满分:35分)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题,每题3分,共21分)‎ ‎1.在古代雅典,“一个人同时隶属于多个组织……各个组织对其成员加以不同的甚或相互矛盾的义务。一个人无法满足所有这些要求,不能兼顾各方的利益,所以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权衡孰先孰后,并在各种冲突间保持平衡。这种权衡抉择,正是雅典人自由的本质”。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公民的自由(  )‎ A.是集体中的自由     B.取决于个人的喜好 C.体现了公民平等 D.受社会风俗的制约 解析:选A 据材料中“所以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权衡孰先孰后,并在各种冲突间保持平衡。这种权衡抉择,正是雅典人自由的本质”,可以得出古代雅典公民的自由是集体中的自由,故A项正确。‎ ‎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真正的统治权力应当属于全体人民,只有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府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其理论(  )‎ A.符合当时社会阶级关系实际 B.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功经验 C.体现出其民主理念的激进性 D.被奉为代议制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解析:选C 据材料“真正的统治权力应当属于全体人民,只有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府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可知卢梭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他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并结合所学可知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故C项正确。‎ ‎3.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其意在说明(  )‎ A.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 B.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 C.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 D.机器生产有利于社会平等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可知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大众教育的普及,即教育下行,故B项正确。‎ ‎4.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行政权力控制国家的特点以及该政策中农业方面的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故A项正确。B、D两项时间不符,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均排除。 ‎ ‎5.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据此可知(  )‎ 占总人口比例 占总收入比例 无产者 ‎40%‎ ‎13.3%‎ 中产者 ‎20%‎ ‎14.1%‎ 有产者 ‎40%‎ ‎72.6%‎ A.大萧条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B.罗斯福新政未触及劳资矛盾问题 C.罗斯福新政未缓解经济危机 D.新政期间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 解析:选D 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措施。材料体现无产者与中产者占人口大多数,但收入却只占总收入少数,而居人口少数的有产者却占据总收入多数,说明罗斯福新政期间依然存在较严重的贫富差距,故D项正确。‎ ‎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学经历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该领域相关学术机构在全美各地高校广泛设立,可供政府吸纳和利用的苏联问题专家数量也成倍增长。这一状况(  )‎ A.使美国苏联学研究走向世界 B.服务于冷战形势下对苏联斗争需要 C.扭转了美国在争霸中的劣势 D.说明美国借鉴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解析:选B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和苏联冷战时期,在这样的时期美国苏联学相关学术机构在全美各地高校广泛设立,可供政府吸纳和利用的苏联问题专家数量也成倍增长,这是美国对苏联冷战斗争的需要,故B项正确。‎ ‎7.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把对色彩、光线的新理解融入他们的画作中。他们的作品运用了许多色彩并且大多数都是户外的风景,而且非常明快和鲜明。这种画风属于(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选C 浪漫主义的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现实主义是非常注重对现实细节的描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印象主义是非常注重对瞬间光影关系的描述,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非常注重对自我个性的张扬并带有不同程度的反传统色彩,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4分)‎ ‎8.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之为“人心之争”,即制度认同和选择意义上的竞争和对抗。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是随着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美国开始重新界定其全球责任和世界领袖角色,美国的责任变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也成为那个时代美国精英的普遍信念,并一直主导了冷战时代美国的角色认知。凯南在其著名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中称:“有思想的美苏关系观察家没有理由对克里姆林宫向美国社会提出的挑战感到抱怨,相反,他应该对上帝表示一些感谢。上帝通过把这一无情的挑战摆在美国人民面前,已经让这整个国家的安全依赖于他们团结和接受历史明确赋予他们的道德与政治领导责任上。”‎ ‎——摘编自王立新《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内容和作用》‎ 材料二 冷战格局对于推动世界体系的重构具有正面的历史作用,主要是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为原殖民地国家和其他受制于西方的落后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正如冷战史学者文安立所言,“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则孕育其中。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然而,即使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 ‎——摘编自余伟民《“冷战”的起源与终结 ‎——世界历史的视角》‎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责任”定位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格局与世界体系的重构”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是随着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美国开始重新界定其全球责任和世界领袖角色,美国的责任变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战时同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两国领导人相互猜忌,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对抗,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第(2)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观点,如: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然后再联系相关史实展开论证,要求论据充分、简明扼要。‎ 答案:(1)变化:由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到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 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两国领导人相互猜忌;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对抗;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2)观点: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 论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华约组织解散和苏联解体,以东西方冷战对峙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各国对市场经济的认同以及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这两大发展趋势客观上对冷战后的大国关系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世界史”专练(二)]         (时间:25分钟 满分:3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题,每题3分,共21分)‎ ‎1.《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记载: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加强,以平民为主、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人民主权已成定局。这里的“他”(  )‎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C.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D.向公民开放一切官职 解析:选B 由材料“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得出,其改变了传统的氏族部落的行政划分,由此可知所述为克利斯提尼改革,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是梭伦改革的内容;D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 ‎2.史学家黄邦和说:“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表明“地理大革命”(  )‎ A.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C.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奠定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 解析:选C 这里的“地理大革命”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但不能说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故B项错误;“地理大革命”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地理大革命”并没有奠定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故D项错误。‎ ‎3.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该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 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B.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 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选C 1534年正处于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由题干可知,耶稣会“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正是关注人和人本身的价值的体现,故C项正确。‎ ‎4.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国(  )‎ A.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 B.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 C.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 D.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解析:选D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从而迅速崛起。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科研机构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或间接影响才得以设立的,德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扶植是密不可分的,故D项正确。‎ ‎5.20世纪50年代,苏联撤销了一半以上的中央各部管理司和总管理局,精简了90多万名行政干部,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扩大部分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并对信贷、银行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进行相应调整。这些做法的实质是(  )‎ A.延续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用市场调节管理经济 解析:选B 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及其他相应调整,这实质上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正,A项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C项是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6.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中苏两国采取“不偏不倚”‎ 的“等距离外交”政策。此后,又提出“全方位外交”“多边均衡外交”。这说明日本(  )‎ A.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意图挑战现存的两极格局 D.政治大国地位得到国际上承认 解析:选A 题干材料叙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调整其外交政策,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其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有学者指出:如果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那么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则无疑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此言论旨在说明(  )‎ 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 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大大降低,导致“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这意味着想要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单纯减免关税的方法已不再适用,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关税同盟,故B项错误;当今南北贫富差距呈加大趋势,排除C项;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4分)‎ ‎8.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最早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社会矛盾尖锐。16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为主的整套济贫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通过,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能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 材料二 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所有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等三种办法进行。1943年政府基本上接受了报告的原则。‎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红《现代西方福利制度评析》‎ 材料三 贝弗里奇报告是英国现代福利国家的奠基石……今后在福利措施上可能会有激烈的政治斗争,但根本否定福利国家的基础,是任何政党都不敢轻举妄动的事。‎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济贫制度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推断政策调整的直接作用。(5分)‎ ‎(2)据材料二,概括“贝弗里奇报告”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4分)‎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能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可以归纳出相应的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工业革命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相应答案。第三小问,据材料“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工业革命时期济贫制度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并有利于社会稳定。第(2)问,据材料“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要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权;据材料“所有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要维护制度的公平性;据材料“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说明社会保障制度要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据材料“社会保障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等三种办法进行”反映出社会保障可通过多种办法实施。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 答案:(1)差异:由无条件济贫到有条件济贫。‎ 原因:圈地运动时期为缓和社会矛盾;工业革命时期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作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2)内容: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权;维护制度的公平性;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可通过多种办法实施。‎ ‎(3)评析: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世界史”专练(三)]         (时间:25分钟 满分:35分)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题,每题3分,共21分)‎ ‎1.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242年,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  )‎ A.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B.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 C.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 解析:选C 本题时间定位于公元前367~前242年。依据题干中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职责“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可以推导出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A 项罗马法体系形成于6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民法大全》颁布,B项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作用,D项与题干中的内事最高裁判官和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表述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2.1864年9月23日,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伽勒发现了太阳系中第八颗行星海王星,它是唯一利用数学预测而非有计划的观测发现的行星。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哥白尼的“日心说”‎ C.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选A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故A项正确;哥白尼的“日心说”阐述的仅仅是“太阳为宇宙中心”这个观点,与数学预测并没有直接关系,且观点本身也是错的,故B项错误;自由落体定律与天体运行没有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3.184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贝特亲王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注意利用在下院获得多数者为首相。这体现出英国(  )‎ A.君主立宪制的成熟 B.国王失去参政的权利 C.内阁凌驾议会之上 D.践行分权与制衡原则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1841年”“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注意利用在下院获得多数者为首相”得出,君主立宪制逐步成熟,故A项正确。‎ ‎4.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革“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这里的“共和国”(  )‎ A.代表工农兵的根本利益 B.是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政权 C.统治苏俄仅仅七十多年 D.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解析:选B 材料所述事件为1917年的“二月革命”,此次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项符合题意。‎ ‎5.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  )‎ A.对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感到满足 B.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D.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解析:选C 本题时空定位于1958年的法国,考查电影艺术的社会价值。对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感到满足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是在社会矛盾不断尖锐之时,此时法国并不处在这种状态下,故B项错误;新浪潮电影的诞生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人们对未来的彷徨苦闷,这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对应,故C项正确;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出现于法国大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6.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做法(  )‎ A.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B.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C.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 D.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选A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联邦德国改善同苏联、波兰等国的关系有利于改善欧洲内部各国关系,促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在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后,故D项错误。‎ ‎7.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再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反映出二战后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  )‎ A.多元化 B.整体化 C.国际化 D.制度化 解析:选D 结合所学可知,从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到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再到世贸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4分)‎ ‎8.二战结束至今,大国发展与区域发展、全球发展一直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7月,联邦议院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根据《基本法》的规定缔结《欧洲联盟条约》,以建立“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超国家联盟机构”,并使之具有必要的权力,以达到欧洲的经济统一、共同的外交政策、各国人民的权利平等等目标。‎ ‎——摘编自[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二 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期间(1958~1969年)的外交措施(部分):‎ ‎1960年 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法属非洲殖民地有14个国家独立(当年总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 ‎1963年 ‎《法德合作条约》签订 ‎1964年 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呼吁各国也承认新中国;访问拉美,号召拉美反对美国霸权 ‎1965年 反对美国干涉越南 ‎1966年 致函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1967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站在阿拉伯国家立场上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 ‎——据[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整理 材料三 英国脱欧虽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的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和近年来卡梅伦政府政策失当使然,但同时也是欧盟面临的深刻合法性危机的反映。欧洲一体化之初,其合法性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确立起来的:其一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梦魇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间的联合实现长久和平;其二是通过一体化安排促进市场开放和经济增长;其三是通过福利国家改造和克服激进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国家。‎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德国对欧政策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作此抉择的主要因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执政期间法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措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脱欧”的主要外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为中国未来的崛起道路建言献策。(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要求根据《基本法》的规定缔结《欧洲联盟条约》”“使之具有必要的权力,以达到欧洲的经济统一、共同的外交政策、各国人民的权利平等等目标”,表明德国的理念在于实现欧洲的统一,将实现欧洲联合视为国家利益。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各个方面:政治上,摆脱战败束缚,推动德国统一;经济上,经济重建;军事上,反思战争教训;外交上,抗衡美苏。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改善苏法关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呼吁各国也承认新中国”“反对美国干涉越南”“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站在阿拉伯国家立场上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表明法国捍卫国家利益,谋求大国地位,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欧洲和对世界两个角度归纳。第(3)问,由材料“欧盟面临的深刻合法性危机的反映”“在两次世界大战梦魇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间的联合实现长久和平”“一体化安排促进市场开放和经济增长”“福利国家改造和克服激进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国家”,可知英国脱欧的外因,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政治上,长期和平降低欧盟内聚力,激进民族主义复活;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剧国家分化,福利国家改革积弊重重。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未来之路,在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战略;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改善本国的发展条件。‎ 答案:(1)理念:将实现欧洲联合视为国家利益。‎ 因素:抗衡美苏;经济重建;摆脱战败束缚;推动德国统一;反思战争教训。‎ ‎(2)出发点: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影响:对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对世界:冲击了冷战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外因:长期和平降低欧盟内聚力;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剧国家分化(如大国主导市场、财富分配失衡等);福利国家改革积弊重重;激进民族主义复活。‎ ‎(4)建议:要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战略;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改善本国的发展条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