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高二上学期11月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高二上学期11月考试试题(解析版)

峨山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A. 克己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2. 韩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主要是由于他主张 A. “事异则备变”‎ B. “民贵君轻”‎ C. “天行有常”‎ D. “尊主明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家思想,属于最佳选择题,从维护专制政权的角度选取韩非子的主要主张。A选项“事异则备变”也是韩非子的主张,时代变了,我们的准备(措施)也要变化,但是没有体现维护君主专制。B选项是孟子的思想;C选项是荀子的思想;D选项符合题意。‎ ‎3. 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A. 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 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 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 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说明天理与义利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4. 有一种书法,在造型上有两个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这种书法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由“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隶书,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是篆体;B项是草书;C项是行书。‎ ‎5.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悟空的形象是明清之际出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思想的客观反映,C项正确。材料反映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与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而是强调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而是强调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6.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虽说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共同批判 A. 君主制 B. 君主专制 C. 共和制 D. 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伏尔泰不是反对君主制,而是反对君主专制,他主张的是开明君主制;B选项符合三个人的思想内容,故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说法错误,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主张共和制;D选项说法错误,孟德斯鸠不主张君主立宪。‎ ‎7. 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形成 C. 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 普朗克﹣﹣量子论诞生,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成就使其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牛顿的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不是现代科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普朗克的量子论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8.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年)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视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B. 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 C.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答案】A ‎【解析】在莫扎特时期,那时的欧洲大陆普遍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级观念森严,在音乐厅听音乐是贵族享有的特权,在贝多芬的时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也把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播到当地,削弱了封建等级观念,故A项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无论是莫扎特还是贝多芬其生活的时代都是君主制;C选项说法错误,当时无产阶级生活水平很低;D选项错在“开始”二字。‎ ‎9. 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 B. 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 C. 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 D. 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时间“1952﹣1966年”“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可知是一五计划以及大跃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影响下的产物,故A项正确;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是对材料断章取意的理解,故B项错误;报考清华大学也能体现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故C项错误;材料“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材料的意思是北京钢铁学院可以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但不能等同于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故D项错误.‎ ‎10. 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 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B. 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话方式 C. 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D. 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答案】B ‎【解析】“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说明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故B项正确;A中同步发展错误;C中改变社会经济结构错误;D中依赖说法错误。‎ ‎11. 牛顿(1643﹣1727)临终前说:“我的工作与神的伟大创造相比,我只是在海边捡拾小石和贝壳的小孩子。”牛顿这一言论实质上表明 A. 18世纪的科学发展还非常有限 B. 宗教改革对牛顿产生深刻影响 C. 工业革命没能严重冲击思想界 D. 基督教文明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我的工作与神的伟大创造相比,我只是在海边捡拾小石和贝壳的小孩子。”反映了晚年牛顿致力于神的研究,这说明当时的科技发展还十分有限,A正确;宗教改革与牛顿研究神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2. 1969年以后几年里,我国许多地方的小学开设政治、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中学开设毛泽东思想教育、农业基础、工业基础、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学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文化课学习所占用时间不足60%.这种做法 A. 促进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B. 锻炼了学生能力,值得继承 C. 是对文革时期文化专制的抵制 D. 造成中小学文化水平的下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69年以后几年里……开设政治……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学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文化课学习所占用时间不足6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故B项错误;当时仍然处于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学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使中小学文化水平的下降,故D项正确。故选D。‎ ‎13. 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 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B. 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C. 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D. 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答案】A ‎【解析】本材料中“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说明此地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和进一步发展,答案选A选项,B项说法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不符,C、D两项发生在15世纪之后,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点睛:材料中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可以利用排除法先排除两个干扰项。其中C、D选项发生在15世纪之后,而材料中明确给出的时间是15世纪,故可以先排除。再根据材料的叙述和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14.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机械特色不同 B. 构成材料不同 C. 交通工具不同 D. 能源动力不同 ‎【答案】D ‎【解析】“蒸汽时代”是蒸汽机提供动力,“电气时代”是电提供动力,所以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能源动力不同而非机械特色不同、构成材料不同、交通工具不同等,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根据的是动力提供者。‎ ‎15.‎ ‎ 19世纪的一则名人讣告这样评价他的某项成果:“他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的力大无穷,……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位名人是 A. 牛顿 B. 瓦特 C. 西门子 D. 爱迪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知材料所描述的发明解决了动力问题,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运用,所以应为瓦特的蒸汽机,所以选B。牛顿的经典力学是17世纪的成就,排除A;西门子的发电机和爱迪生的电都是19世纪后期的成就,排除CD两项。‎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瓦特改良蒸汽机•意义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引起生产领域的变化:‎ ‎(1)生产力: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生产组织形式: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4)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也造成贫富差距,交通拥挤。‎ ‎16. 孔子强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该观点的根本出发点是 A. 劝导统治者以德治民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 强调“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劝导统治者以德治民,故A排除。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故C排除。强调“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思想 ‎【名师点睛】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17.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德治,苏格拉底是主张知德合一,A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孔子是对鬼神敬而远之,是有为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B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孔子与苏格拉底都重视教育与知识,C项也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是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环境下,故推崇君主的权威不符合苏格拉底,D项不同点,符合题意。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主张 ‎18.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被人说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累累若丧家之犬”。这主要是因为 A. 当时不具备实践孔子主张的客观条件 B. 孔子固守周礼 C. 统治者昏庸无道 D. 孔子主张行“仁政”反对专制 ‎【答案】A ‎【解析】孔子虽然主张恢复周礼,但并没有固守周礼,可排除B选项。孔子提出的“仁”等主张,在当时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还处于理想主义,A选项正确。C选项与孔子的这一思想无关,故排除;仁政是孟子提出的,可排除D选项。‎ ‎19.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A. 荀子 B. 墨子 C. 老子 D. 孙膑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无色胜于有色”的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类似,故C项正确;荀子没有无为的思想,故A项错误;墨子也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孙膑属于兵家,也没有类似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虽无色,胜于有色矣”,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类似,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0.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思想领域从多元化走向大一统,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B正确;A项只适合春秋战国时期,对材料解读片面,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儒学的地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更不是文化专制,排除C;D项不适合秦代,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排除。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朝治国思想·法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名师点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它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③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21.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A.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B. 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D.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和重视教育;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A正确;B项是孔子的;C是苏格拉底的;D不是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共同之处。所以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苏格拉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名师点睛】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 ‎ 孔子 ‎ 苏格拉底 ‎ 相同点 ‎ 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 不 同 ‎ 目的 ‎ 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 ‎ 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 点 ‎ 主张 ‎ ‎(1)思想核心——“仁”;(2)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 影响 ‎ 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 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22.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据材料“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可得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D项排除。 ‎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杂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即可。‎ ‎23. 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兼相爱、交相利 C.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D. 弱者道之用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A是法家思想,B是墨家思想,C是儒家思想,D是道家思想。“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成功。典故出自法家代表人的著作《韩非子•五蠧》,因此A正确。其它选项错误。‎ ‎24. “画由心生、境由意造”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南宋文人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一特色意在 A. 反映各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 B. 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沉郁和痛心 C. 展示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D. 展现对山水画创新的独特结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国家是四分五裂的,所以“马一角”、“夏半边”意在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沉郁和痛心,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分裂而非民族交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和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特色并非创新的独特结构而是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沉郁和痛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5. 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画描绘了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B. 风俗画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活跃有关 C. 该画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D. 该画属于写意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排除A。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的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是文人画,不是风俗画,排除D。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 ‎26. “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但是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启蒙运动 D. 宗教改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27.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 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因信称义”,意思是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救赎,成为“义人”。从材料中的“因信得生”以及“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刻感到自己已经获得重生,”等得知宗教改革是反对教会垄断与上帝沟通的权力,主张人人都能直接与上帝沟通。打破了教会的独裁。因此使人们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宗教改革只是在信仰范围之内进行的改革,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依然带有神学的印记,故排除A选项,选择B选项。C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因信称义有广狭两义。广义指信仰是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到义的必要条件。狭义指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派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称义”,一词原是法庭用语,指法官宣判一方得胜。在希伯来的法庭只有原告与被告双方,没有检察官。法官听完控辩双方陈词,认为证据对哪方有利,便判那一方胜诉,因而亦是使胜诉一方‘称义’了。‎ ‎28.‎ ‎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把神从天文学中驱逐出去;17世纪造物主被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造物主被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7、19世纪造物主两次被驱逐是因为出现了 A.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B.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 C.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D.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 ‎【答案】A ‎【解析】“19世纪造物主被从有生命现象的领域中驱逐出去”指的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以及人类在生物界地位的看法,将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有力的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A项正确;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并没有起到如此大的影响,故B项排除;材料中“17世纪造物主被从无生命的领域中驱逐出去”主要指的是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揭开了人们对于宏观世界的探索,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而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只是为经典力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CD项排除。‎ ‎29.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A. 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 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 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 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古希腊人“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说明了古希腊人注重以人为本,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具有人文精神的特点,C正确;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与材料无关,排除A;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与材料无关,排除B;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与材料无关,排除D。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人事万物的尺度 ‎30.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天赋人权学说 C. 人民主权说 D. 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C ‎ ‎ 二.材料题(共3小题,31题20分,32题21分,33题14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请问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魏源和张之洞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们这一观点?‎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答案】(1)共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 不同之处: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2)反映了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指保持封建制度的根本;西学为用,指用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洋务派虽然比排斥一切外国势力的顽固派进步,但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维护封建腐朽统治,仍然是历史的反动 ‎(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6分进步: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以及材料二关键信息“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问主要考查对待“学习西方”的态度问题。可知,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中国技术落后,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仍坚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是张之洞在总结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多提出的。中学为体,指保持封建制度的根本;西学为用,指用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从这一内容就可以看出其阶级的局限性,学习西方的目的还是为了君主专制,这样的运动必然会失败。‎ ‎(3)材料三反映出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它提倡的是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进步性:我们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战地是思想领域,相比于之前的器物和制度都有所进步。‎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题干限定“晚周时期”“儒家学者”,‎ ‎ “晚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徳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人之性恶”。‎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兴办太学,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儒道,将儒家思想与神道观结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等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君权神授”,形成新儒学体系。‎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工商皆本”;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倡导经世致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时代背景①政治上,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③阶级关系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④思想上,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身僵化阻碍社会进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余万字,分成12目:农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田制(井田考和《王祯农书》中各种田制图);农事(营治、开垦、授时、占候,以屯垦为中心);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农器;树艺(名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木棉、苎麻);种植(经济作物);牧养;制造(食品、房屋);荒政(备荒、附《救荒本草》和《野菜谱》‎ ‎——摘编自麦群忠等《中国古代科技要籍简介》‎ 材料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共五部分:首先是“定义”,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的定义。第二部分是“公理或运动的定律”,包括著名的运动三定律。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卷。前两卷的标题一样,都是“论物体的运动”。第一卷研究在无阻力的自由空间中物体的运动,许多命题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轨道、速度、运动时间等),以及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给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流体力学以及波动理论。压卷之作的第三卷标题是“论宇宙的系统”。‎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著作问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背景:“农本”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思想专制的加强;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前人的成果.“重商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 ‎(2)不同:前者是传统农业、手工业经验、技术的总结,后者是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前者体现了传承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后者则体现了创新性、实验性、理论性的特点.价值: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科技著作,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农政全书》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产生的背景,学生回答《农政全书》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近代研究方法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两本书的内容和影响,第一问学生从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性、归纳性来总结,后者则侧重实验性、理论性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第二问其共同价值从对社会发展、文化遗产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