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17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17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学案

考点17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的开辟 ‎(一)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社会原因: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3)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着传统商路。‎ ‎(4)技术条件: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扩充。‎ ‎(5)政治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新航路 ‎1487年 迪亚士【下图①】‎ 葡萄牙 葡萄牙 欧洲到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7年 达·伽马【下图②】‎ 葡萄牙 葡萄牙 欧洲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在新航路的开辟中第一个到达印度的航海家 ‎1492年 哥伦布 【下图③】‎ 意大利 西班牙 欧洲到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 ‎1519—1522年 麦哲伦【下图④】‎ 葡萄牙 西班牙 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航行,麦哲伦的船队最早完成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 ‎(三)影响 ‎1.对欧洲 ‎“商业革命”【见下图】‎ 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价格革命”【见下图】‎ 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领域 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全新宇宙观的形成;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打击了教会权威 殖民扩张 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 ‎【图示历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前因后果 ‎2.对世界 ‎(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其他方面 ‎(1)促进了农作物、疾病、天主教的传播。传染病到新地区,由于免疫力差,危害更大。‎ ‎(2)导致人口大迁移,人种分布大变化、种族大灭绝。‎ ‎(3)激发了虚构传奇文学的创作:如拉伯雷《巨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等。‎ ‎(4)给欧洲人日常生活带来变化。餐桌:玉米、土豆、西红柿等;饮料:咖啡(非洲)、可可(美洲)、茶叶(亚洲)等。‎ ‎(5)促进了全球性的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中学西渐等。‎ 二、荷兰的殖民扩张 ‎1.条件 ‎(1)经济条件 素有经商传统,是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之一。‎ ‎(2)地理条件 优越的地理环境,地处大西洋沿岸。‎ ‎(3)政治条件 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成立了荷兰共和国。‎ ‎2.表现 ‎(1)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展不平等贸易。‎ ‎(2)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抢占殖民地。在美洲,建立新阿姆斯特丹等殖民地;在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在亚洲,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还一度占领中国领土台湾。‎ ‎3.结果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三、英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 ‎(1)经济条件 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利益;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为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2)地理条件 地处大西洋航路的中心。‎ ‎(3)政治条件 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4)军事条件 拥有欧洲首屈一指的海军,为争夺殖民地提供了武力保障。‎ ‎2.表现 ‎(1)1600年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商业贸易飞速发展。‎ ‎(2)抢占殖民地,殖民掠夺,殖民争霸。‎ ‎①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英荷战争: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夺取了新阿姆斯特丹。‎ ‎③英法战争:通过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 考向一 从多种史观看待新航路的开辟 史观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新航路开辟前后是两个世界,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等不同文明碰撞,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汇合交融,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 全球(整体)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开始汇合,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成为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近(现)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转变 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新起点 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使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物种交流,从此欧洲市场扩大,并发展到世界范围,世界各地之间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反映了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并在英国成功种植,而油画时间是1675年,结合所学,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17世纪,南美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并非工业革命促进,C项不符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考向二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背景:新航路开辟时,欧洲处在文艺复兴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阶段;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处于封建君主专制鼎盛时期。‎ ‎(2)目的:新航路是欧洲为了打破奥斯曼帝国切断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而进行的开辟新商路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显示天朝国威,为大明皇帝寻求稀奇珍宝的航海活动。‎ ‎(3)特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通过掠夺亚非拉国家,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为国家带来丰厚利润,促进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提高明朝知名度,但其实质为朝贡贸易体系下的政治行为,虽加强了中外联系,但无助于中国转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即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3)简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国的对外交往?‎ ‎【答案】(1)客观条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结果:中国: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西欧: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 ‎(3)对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世界眼光和大国心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交流互鉴,推动双边关系拓展和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解析】(1)客观条件:根据所学,可从明朝政治、经济以及造船和航海技术等方面分析回答。‎ ‎(2)结果:中国:根据“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概括得出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西欧:根据“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序幕,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原因:中国:可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等方面分析;西方:可从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分析。‎ ‎(3)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 考向三 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葡萄牙 西班牙 不同点 地域 重点地区在亚洲和非洲 重点地区在美洲 范围 据点分散,面积不大 据点集中,面积较大 侵略 特点 以侵占军事据点和建立商站为主,同时采取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的办法来掠夺财富 ‎①将被占领的土地直接划入版图。‎ ‎②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奴役政策;掠夺金银、发展种植园经济和进行奴隶贸易是16世纪西班牙掠夺财富的主要手段 相同点 ‎①都是在王室的支持下进行的。‎ ‎②都打着传播基督教的旗号。‎ ‎③都凭借强大的海军进行侵略。‎ ‎④都采取暴力征服手段掠夺财富。‎ ‎⑤都由国家主导。‎ ‎⑥手段都非常残忍和卑鄙。‎ ‎⑦都属于封建性质,掠夺的财富并未在本国转化为资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冒险远航、殖民征讨和对殖民地的统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队伍的组成上,商人、贵族、教士三位一体。在殖民地,由国王任命封建贵族充任各殖民地的总督和都督,执掌军事、民政和司法大权。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领的土地被宣布为王室所有,由国王分封给殖民者和教会。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隶开采银矿,掠夺大量金银财富”。‎ ‎——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 从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在孟加拉,号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达卡城人口曾经到过15万人,到1840年前后,只剩下3万至4万人了。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续发生。‎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比,英国在殖民扩张方式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答案】(1)特点:在王室主导下对殖民地实行直接控制,带有浓厚的封建和半封建色彩;掠夺的财富未转化为资本,导致两国不久走向衰落。‎ ‎(2)变化:从直接的殖民掠夺为主到商品输出为主。影响:打破了印度传统的经济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印度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给印度人民带来了灾难。‎ ‎【解析】(1)由材料“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可知特征为在王室主导下对殖民地实行直接控制,带有浓厚的封建和半封建色彩;“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隶开采银矿,掠夺大量金银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掠夺的财富未转化为资本,导致两国的不久走向衰落。‎ ‎(2)第一问,方式。由材料“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可知和西班牙、葡萄牙相比,英国从直接的殖民掠夺为主到商品输出为主。第二问,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积极方面:打破了印度传统的经济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消极方面:印度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给印度人民带来了灾难。‎ 考向四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1)特点 ‎①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 ‎②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 ‎(2)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3)影响 ‎①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②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殖民地: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④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向纵深领域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对海洋的挺进,大国崛起必须经略海洋已成共识。从历史上来看,早期殖民国家都是以海洋起家的,它们的早期海上殖民扩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 B.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均衡发展 C.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答案】D ‎【解析】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孤立分散到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是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的过程;符合题干中“积极意义”,故选B。C项并非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A项是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D项“均衡发展”说法明显错误。‎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后,主导新航路开辟的国家就进行了殖民扩张活动,最早的为葡萄牙和西班牙,17世纪为荷兰,18世纪后英国掌握了殖民的霸主。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也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同时备考时也要关注早期殖民扩张的消极影响。当然对殖民地的影响还是要一分为二来看待。‎ ‎1.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实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2.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倡导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这说明,哥伦布等航海家对西方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激发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B.激发了西方人科学探索的热情 C.促进西方人求新知于世界 D.促进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3.如图是某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南部,亚洲在东部。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被红海隔开。人居世界的周围是世界洋,它能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该图可知,绕过非洲也能到达东方,该地图 A.有可能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以前 B.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成果之一 C.是地圆学说在世界盛行的体现 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4.不论是英国的《乌托邦》(1516年),还是意大利的《太阳城》(1623年),都描绘了未来的美好生活,而这些美好的理想生活在地理上要么是一个完全想象的乌有之地,要么就是一个遥远的未知岛屿。这体现了 A.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人们的眼界 B.人文主义由意大利扩展到英国 C.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 D.天主教神权促使人们逃离当下 ‎5.下图是16世纪至18世纪荷兰城市人口增长曲线图。‎ 依据示意图可知 A.荷兰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与其兴衰基本同步 B.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荷兰城市人口的增长 C.阿姆斯特丹成为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三次英荷战争导致荷兰城市人口大为减少 ‎6.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从《圣经》中找到依据,认为其在非洲起到的作用是拯救黑人,理由是非洲有用战俘作祭祀的习俗,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逃过一死,因此他们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这可以用来解释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B.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 C.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找借口 D.西欧殖民扩张的步伐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2.(2017年北京卷)下图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3.(2019年江苏卷)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 ‎4.(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坤舆万国全图》中涉及的“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可知利玛窦描绘的世界地图已包含了世界的基本地理信息,联系材料中的“1608年”,可知这是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正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A错误。蒸汽轮船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C项中的“广泛”材料中未涉及,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2.【答案】B ‎【解析】培根“科学倡导者”的身份,对思考本题很重要,他的著作“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表明,远航探险的精神、过程或结果,有益于促使人们从事科学研究。他“渴望自己成为新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说明哥伦布航行的“新发现”,给了他信心与勇气,使他坚信科学研究中一定会有新发现,所以,B项正确。其实开辟新航路的活动,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航行“冒险”只是“探索”的一种表现,培根所倡导的科学并不一定需要“冒险”,A项排除;走向世界可以获得“新知”,但培根所说的寻找新知识,并不一定需要走向世界,C项排除;“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文艺复兴14世纪就开始,而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是在15世纪末,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答案】A ‎【解析】地理大发现之前就“地圆学说”就开始盛行,并且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之一,因此有可能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以前,A选项正确,故选择A选项,排除B选项;材料中的世界地图是平面的,不是“地圆说”,故排除C选项;地图中并没有画出美洲、澳洲等地,并不能全面描述世界面貌,故排除D选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进行分析。A.本地的重点在于材料中的这些美好的你想生活在地理上。无论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还是康帕拉的太阳城,都强调地理上的位置空间,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人们对地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故A项正确。B.材料中提及的作品,英国要早于意大利,而且材料的重点不是在于人文主义的扩展。C.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D.材料没有提及到宗教压迫。故排除BCD项。‎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之前荷兰城市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荷兰拥有海上殖民霸主地位,17世纪后期之后荷兰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变化的原因是海上殖民霸权地位的丧失,这说明荷兰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与其兴衰基本同步,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6-18世纪荷兰并未发生工业革命;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阿姆斯特丹是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D选项错误,17世纪后期荷兰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变化的原因是海上殖民霸权地位的丧失,不是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答案】C ‎【解析】题意主要反映了英国对其进行奴隶贸易所做的辩解,不足以解释其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涉及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故排除B项;根据“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逃过一死,因此他们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可知这是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寻找借口,故选C项;题意只反映了英国的对外扩张,不能体现西欧殖民扩张的步伐,故排除D项。‎ ‎【直通高考】‎ ‎1.【答案】A ‎【解析】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新发现》(NOVA,REPERTA)”以及图片中的“罗盘”、北美洲即可知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正确。A、C、D描述的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容。‎ ‎3.【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理可能更大”“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等信息,可从人口屠杀、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根据材料“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可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方面进行分析。‎ ‎4.【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第二小问,由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可以得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并结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备荒物资。‎ 第(2)问,从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适合种植、科技进步等方面来分析。‎ 第(3)问,从物种交流的方式、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名师点睛】本题以大豆在中国古代的种植与利用、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传播切入,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彰显了民族自信,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本题思维含量较高,而且从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理论建构要求较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