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试题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治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称为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天子到士,是层层分封的体现,故选A;郡县制是与分封制不同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2.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皇帝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可知是宗法制,故B项正确。禅让制是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皇帝制出现于秦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D项错误。分封制是周武王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故C项错误。 3.如图是“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本质。据此推断,这一政治体制是 A. 中央集权制 B. 郡县制度 C. 皇帝制度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地方权力被收归于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手里,故其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项符合题意。郡县制只能反映“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的局部信息,不是最佳答案,排除B;皇帝制度仅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一种制度,故C项不是最佳答案,排除;三省六部制开创于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准确认识,易错点为C项,对此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解读,一定要有整体的建构能力,明确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之间的区别。 4.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 A. 世袭 B. 中央任命 C. 恩荫 D. 科举选拔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秦朝没有科举。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5.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A. 削弱王国势力 B 强化节度使权力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是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削弱王国势力的是西汉时期的推恩令,故A项错误。节度使是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的官吏,故B项错误。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D项错误。 6.(宋)范公偁《过庭录》载:“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郞更在孙山外。’”孙山等上榜是通过 A. 承荫世袭 B. 立功受奖 C. 乡人举荐 D. 科举考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考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山等上榜上的是科举考试的“榜”,结合材料中的“宋”这个时间也可以看出是科举考试,宋代是科举考试的重大发展时期,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而非承荫世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而非立功受奖,立功受奖是战国时期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乡人举荐是汉代的,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考试 7.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皇权的进一步强化”。下列对军机处特点的叙述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A. 它直接削弱内阁权力,使内阁成为虚设机构。 B. 它设在宫内,外界干扰少,提高了决策效率。 C. 它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D. 军机大臣权高位重,实际地位等同于宰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地处机密,直接听命于皇帝,秉承皇帝旨意传达政令,这体现了皇权的进一步强化,选项B正确;选项A体现了军机处和内阁的关系,不能说明皇权的进一步强化,排除;军机处并不是总览全国军政大权,排除C;军机大臣并不是位高权重,排除D。 8.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A. 建立三公九卿制 B. 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废丞相设内阁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故C符合题意;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清朝设立军机处,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词“明朝”,结合所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9.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其意在说明 A. 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 B. 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 C. 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 D. 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故C项正确。A说法错误,中英战争主要是英国想打开中国市场;国人当时吸食鸦片并不是大多数,故B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中英战争原因分析,故D错误。 10.陈旭麓评价某场战争时说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D. 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是指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故A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国已经开始出现近代化特征,故B错误。北伐战争、日军全面侵华时期,中国近代化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并取得了一些成就,故CD错误。 11.中国近代史上,增开天津为商埠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 12.如图所示景观曾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但却在近代的一次战争中被焚毁,这次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可知,这一皇家园林为圆明园;再结合所学,可知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英法联军火烧,B正确。 13.“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国民大革命 D. 土地革命 【答案】A 【解析】 上述歌谣提到的“打下南京城”可以判断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因为太平军曾在1853年攻占南京,并改名为天京,作为其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故A项正确;BD项没有“打下南京城”,排除;C项不符合“天兵”“杀妖”,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词是“天兵”“南京城”“田地分”,找到这些关键词后,再回归我们的课堂讲解和教材,便可知道“天兵”就是天平天国的军队,打下“南京城”跟他们定都南京有关。 14.《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有进步性和革命性,又有落后性和空想性。其空想性体现在 A. 产品分配制度 B. 发展小农经济 C. 反封建反侵略 D. 实行男女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绝对平均的产品分配制度体现出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性,故选A;发展小农经济体现出《天朝田亩制度》的落后性,排除B;太平天国具有反对封建反侵略的性质,是可以实现的,排除C;实行男女平等,是可以实现的,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空想性体现在”,联系所学《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分析解答。 15.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临时约法》 C. 《资政新篇》 D. 《共同纲领》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是《资政新篇》,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排除;D项是无产阶级制定的,排除。 16.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A. 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 B. 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C. 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 D. 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太平天国科举考试考生来源广泛,涉及不同社会阶层来看,太平天国的科考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考试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B、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7.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于大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94年”“丁汝昌”“ 北洋兵舰”“ 日本”“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以上皆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ABD项错误。 18. 下图反应的武装行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鸦片战争 D. 甲午战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图片可以看出是农民起义,排除CD项;由衣服和旗帜上的口号可以判断出是义和团运动,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义和团运动 19.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南京条约》只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津条约》只是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关条约》只是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下图漫画“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国民革命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D 【解析】 船上的八个人象征着八国联军,反映的是中国和八国联军之间的战争,所以“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而非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国民革命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图片的主旨——八国联军侵华,所以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阅读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回答: 根据上图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宋中枢权力体制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 【答案】变化: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 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解析】 【详解】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秦朝三公九卿制;图2是汉朝的中外朝制;图3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图4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矛盾: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制的变化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制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筒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①以武力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②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的逐渐扩大;③由为满足商品输出需要到为满足资本输出需要。 (2)影响:①丧失大量主权,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③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④客观上促进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可概括出列强侵华的特点是以武力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的逐渐扩大;由为满足商品输出需要到为满足资本输出需要。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丧失大量主权,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客观上促进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和民族意识的觉醒等方面。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 《资政新篇》全文除前言外有四部分:“用人察失类”部分,主要讲“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风风类”部分,主要讲通过教化破除愚昧、骄奢等旧的思想习俗,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法法类”部分,集中提出了28条政治经济改革的立法主张,为全文重点。“刑刑类”部分,着重讲刑事立法司法。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请回答: 材料一中“政治纲领”的空想性表现在哪些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有何作用和局限?材料二中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施政建议有何特点? 【答案】空想性表现:要求平均分配土地,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国库,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这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作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代表了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局限性:不是先进的阶级,缺乏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特点: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全面向西方学习,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解析】 【详解】空想性表现: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中要求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这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空想性。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侵略者,是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局限性: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阶级局限性,缺乏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最终导致失败。 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资政新篇》的意义,可从全面向西方学习、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等角度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