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葫芦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I卷和II卷两部分,共8页。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信息,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I卷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II卷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 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互相结合 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2.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3.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处。在政事堂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笔”,其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唐前期秉笔宰相由专人担任,唐肃宗以后改为轮换。这一变化 A.促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使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导致中枢决策重心发生转移 D.有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4.乾隆时期,军机处职权扩大,“ 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至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据此可知当时军机处 A.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作用 B.成为清朝法定行政机构 C.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D.全面取代内阁职能 5.1864年,恭亲王奏请拨款印刷《万国公法》之后由总理衙门刊印的300部《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参考备用。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督抚仍是清政府外交的主要承担者 B.总理衙门在中枢体制中拥有崇高地位 C.政治体制变革推动清政府融入国际社会 D.清政府对走出“华夷秩序”作出尝试 6.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汉口、天津、厦门等地取得了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 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7.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发(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马克思认为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8.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学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设法 9.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并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10.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日军侵华形势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要求将该地图画于学校、学习俱乐部等公共场所,并吸引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向群众解释地图包含的意义。这一做法 A.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B.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 C.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 11.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材料中的观点 A.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2.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联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A.试图去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13.下面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章节比较表。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14.公元前5世纪的喜剧《阿卡奈人》中写道:“我们定好了今天开公民朝会,而且早已经到时候了,这个会场却还是空空如也。大家还在市场里谈天,蹓来蹓去,躲避那条涂着赭石粉的赶人索。”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人文精神深入人心 C.城邦凝聚力日渐削弱 D.民主体制潜藏着危机 15.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法律规定,妻子结婚带来的嫁资不再是她对丈夫的赠予,丈夫只获得对嫁资的使用和收益权,妻子保留其所有权,婚姻解除后,丈夫有向妻子返还嫁资的义务。据此可知当时罗马法 A.注重男女平等 B.缺乏契约精神 C.忽视社会民情 D.重视私产保护 16.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 A.使英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17.根据美国选举制度,各州选出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选举总统,获得半数以上选举人票者当选总统。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美国总统这种选举方式 A.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B.削弱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C.规避了联邦制带来的弊端 D.落实了三权分立的基本理念 18.在讨论法国的政体时,奥尔良派虽然不支持共和制,但由于自己的复辟愿望无法立即实现,所以他们希望通过设立参议院为复辟作准备。这样,共和派以同意设立参议院为条件,换得了奥尔良派对共和制的支持。据此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A.使法国的共和制度得到巩固 B.无法适应工业经济发展 C.是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 D.不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 19.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这主要是由于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C.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20.巴黎公社规定,对一切公职人员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公职人员的薪金与工人工资水平相同。这些规定 A.有助于打碎一切国家机器 B.提高了民众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C.铲除了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D.意在调动工人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21.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乡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 C.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 D.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目的 22.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比赛双方是当时的世界冠军苏联选手斯帕斯基和美国的费舍尔,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亲自介入,使这场比赛顺利完成。这表明当时 A.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 B.体育成为美苏竞争的焦点 C.文化沦为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D.美苏重视双方的文化交流 23.1973年10月,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抵制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宣布把需要中东石油的国家划分为“友好”“中立”“不友好”三个类别,在石油供应上分别采取“正常”“限制”“禁止”措施。西欧多国和日本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这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化正飞速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能源因素推动国际力量分化 D.西欧、日本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24.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对“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其根本目的是 A.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 B.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D.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25.2018年11月25日,欧盟特别峰会通过了英国“脱欧”协议及“英欧未来关系宣言”两份文件。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表示,“没有人因此感到高兴,但这证明了欧盟27个成员国团结一致”。他在谈到英欧关系时指出,英国与欧盟的谈判恐怕不会一帆风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我们仍将是朋友。这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B.英国通过法律程序完成脱欧进程 C.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曲折发展 D.大国强权政治在主导着国际关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3分)[政治文明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社会治理需要等级秩序的建立和巩固,唯有兴礼治,法的刑罚功能才能发挥,才能将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关系延续下去而不致紊乱。《论语子路》云:“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思想经汉代儒家学说代表董仲舒吸收改造为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主刑辅”论。《汉书董仲舒传》云:“阳为德,阴为刑。”董仲舒既重视德的教化,也主张在“大德小刑”原则指导下运用刑罚,德刑并举、重德轻刑的正统“礼治”思想由此形成。理学将儒家纲常伦理提升至具有先验性特质的“天理”高度,将礼法结合的共同体思想贯彻于“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的治国策略。可以说,中国古代法治观是以“礼法合一”为核心范畴的“混合法”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集合。 材料二 西方法治意识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法治的核心理念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英国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就是一部权利自由的宣言书。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第二条中规定:“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可以说,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美国学者萨托利说过: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宪政实践中得到发展,在美国宪法中可以看到最成功的书面表达,并且在宪法保障——因而也就在法治国家——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阐发”。自由主义“发明了从制度上平衡人治与法治的方法”。 ——摘编自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法治观与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27.(7分)[政治文明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李鸿章对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进行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摘编自梁启超《李文忠公事略》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7分) 2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对抗一些欧洲国家的干涉,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等,它们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定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许多国际法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的领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原则,例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合法干涉、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租借地等等,这些规定使资本主义初期确立的一些进步原则和规则名存实亡。 ——摘编自陈文学《国际法对战争及使用武力的规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国际法进行评价。(9分) 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年,阿富汗独立。苏联试图置阿富汗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断对阿予以经济、军事援助,苏阿关系获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后即成为苏联在阿的代理人。70年代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纷争不断,反政府运动也使政权岌岌可危。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武力铲除反苏的阿明势力。苏联的入侵引起当地伊斯兰势力的强烈反对,反苏运动此起彼伏。同时,美国对苏联行为做出激烈反应,里根上台后对阿富汗反苏势力的援助渐趋公开化,并对和谈持消极态度。1988年4月各方签署日内瓦停战协议,意图结束阿富汗战乱。苏联撤军后,美苏继续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援助,阿富汗随即陷入内战,宗教激进势力逐渐蔓延。 ——摘编自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战争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D C D C A D B D B A D D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C D D B A C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3分)【政治发展历程】 (1)特点:①以礼法合一为核心;(1分) ②强调家国一体和等级秩序;(1分) ③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1分) 影响:①对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建设有积极影响;(1分) ②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1分) ③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1分) ④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秩序。(1分) (2)不同之处: ①近代西方法治观以自由主义为基础,古代中国法治观以等级秩序为基础;(2分) ②近代西方法治观以维护和保障个人权利为核心内容,古代中国法治观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核心内容;(2分) ③近代西方法治观有相应的法律基础,古代中国法治观缺少法律基础。(2分) 27. (7分)【政治发展历程】 角度:边防重点的变化(1分) 历史现象:近代西方列强由东南沿海人侵我国。(2分) 评述:中国古代的边防重点多在西北,但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东南沿海不 断遭受西方国家的侵扰,如荷兰侵占台湾葡萄牙侵占澳门等,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西 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因此,中国的边防重点由西北向东南转移。(4分) 2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背景: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发展;欧洲国家间矛盾激化。(6分) (2)评价:①有利于协调欧洲国家间的关系;(3分) ②为后来国际关系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 ③后期具有很强的大国强权色彩和殖民色彩。(3分) 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背景:①阿富汗国内政治矛盾尖锐; ②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粗暴干涉阿富汗内政; ③美国遏制苏联,支持阿富汗国内的反苏政治势力; ④苏联和美国进行武器援助 (注:以上每点3分,考生只要答出3点,即可得9分。) (2)影响:①导致阿富汗国内政治混乱,影响其发展; ②美国实现牵制苏联的战略目的,加强了其在中亚的影响力; ③苏联陷入战争泥潭,削弱了其国力; ④中亚宗教激进组织发展; (注:以上每点2分,考生只要答出3点,即可得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