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大连市普兰店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竞赛 高二历史学科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道小题计48分) 1.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2.“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A.秦朝治理国家方式是外儒内法 B .秦朝主要用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C.此指的是儒家思想 D.秦朝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3.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 ) A.秦朝法律书即《秦律》 B.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 C.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 D.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 4.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 ) A.儒学已经成为考试必修内容 B.政府大力推广儒学 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 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 5.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该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该思想未突破儒家传统思想 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6.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丝帛者谓之为纸,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候纸”。这说明 A. 竹简和丝帛因其十分珍贵,无法广泛使用 B. “蔡候纸”因材料易得且便宜而被推广 C. 汉代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D. 造纸术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发明 7.同一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为有不同的字形,以下呈现的是周朝、战国时期文字字形的发展变化,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各诸侯国独立于周王室的体现 B.文字由繁到简 C.各国变法的推行 D.文字的使用次数增多 8.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具有复杂的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 风俗画和小说 B. 京剧和诗歌 C. 宋词和文人画 D.南戏和元曲 9.《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所著 C.巩固了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 D.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风气形成 10.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A.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 B.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C.使立宪派成员退出政治舞台 D.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11. 《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稍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 A. 培养学童全面发展 B. 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是洋务思潮的体现 D. 兼采西方制度与传统文化的精华 12.《胡适口述自传》中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 志,就逐渐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一个杂志发表文章了。”这段话反映了( ) A. 新文化运动含有无产阶级思想 B.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为无产阶级 C.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 13. 柏拉图重视数学知识,据说在其创立的“学园”大讲堂的门前写着“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这反映了柏拉图重视( ) A. 人文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理性精神 D.平等精神 14. 有学者认为: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心如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的问题,只有服从,”这段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三权分立 C. 主张社会契约 D. 民主思想 15.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以上表述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自由权力 C. 社会契约 D. 人民主权 16. 有学者这样评论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依据所学知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和政治领导人 B. 宗教改革深层次目标是确立符合市民阶层要求的政治制度 C. 宗教改革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 D. 宗教改革只是政治野心在宗教领域的表现 17.汤文选湖北孝感人,擅长中国画,1949年毕业于武昌艺专。此画1954年创作。这幅画( ) 《婆媳上冬学》 A.西方此时流行的绘画风格对此画产生一定影响 B.具有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C.绘画风格为现实主义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18.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中国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由此可以得出毛泽东思想( ) A.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智慧 B.以事实求是为基本原则 C.以俄为师,走俄国的道路 D.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 19.1912年3月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完全照搬美国1787年宪法 B.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C.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D. 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的民主要求 20.邓小平在1979年11月的一次谈话中谈到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这说明( ) A.我国已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确立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已解决 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21.德国政府希望利用2013 “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德国制造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互联,那么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B.德国传统工业制造技术下滑,要在高新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C.有利于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D.网络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20世纪80年代,农村职业教育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 A.使乡镇企业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体现 C.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高级专门人才 D.有利于农业的集约经营 2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得到苏联的援助,少走很多弯路 B.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C. 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战略核导弹 D. 原子弹的基本原理是相对论 24.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 A.触动欧洲人文精神产生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二、主观题(52分,共3道) 25. (25分)材料一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此时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主义被人们赋予新的内涵,已经不完全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内涵相同。新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1)指出材料一中两种人文主义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14分) (2)归纳材料二中所描述的新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内容。(8分)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时期的人文主义”。 (3分) 26.(13分)材料一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万历年间,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基本中断。 此阶段的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 材料二 第二阶段的西学东渐是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此时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由于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随着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取代了"夷学",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材料三 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收西方学术而加以改进。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电、自来水、电影、广播等也传入我国。一些被视为迷信的民间信仰、缠足风俗,传统式的婚姻等等都逐渐被废除。 (1)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学东渐历程的特点。(7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的影响。(6分) 27. (14分)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6月15日的《申报》载:“上海各租界内,街道整齐,廊檐洁净。一切秽物亵衣,无许暴露。尘土拉杂,无许堆积。偶有遗弃秽杂等物,责成长夫巡视收拾。……街面偶有缺陷、泥泞之处,即登时督石工为之修理;炎天常有燥土飞尘之患,则当时设水车为浇洒;虑积水之淹没也,则遍处有水沟以流其恶;虑积秽之熏蒸也,则清晨纵粪担以出其垢。” 而同一时期北京的街道却大相径庭。 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材料二 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清朝史料 (1)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为什要对大街进行治理(7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期间对大街进行治理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2分) (3)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在这次改革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5分) 高二历史竞赛答案 1——5 ACBAB 6——10 BDCDA 11——15 CACDD 16——20 CCBCD 21——24 DDDC 25.(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8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6分)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8分)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3分) 26.(1)特点: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目的是为了独立、民主、富强 ;伴随民族危机加深和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步深入;不断冲击传统儒学;学习主体从士大夫到留学生;内容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学习过程由排斥到逐渐接受,由浅到深 的过程;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每一次的探索都因前一次的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道路 ;中西文化的地位有不对等到平等关系(每点1分,共7分,答对7点即可) (2)西学东渐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每点1分,共6分) 27.(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7分)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2分) (3)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