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西藏林芝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林芝市二高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出题人: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宗法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B。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统治者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概念。 2.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A. 等级制度森严 B. 宗法色彩浓厚 C. 文化生活丰富 D. 法律制度严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王官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可知悬挂编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体现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因此看不出宗法色彩浓厚,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主要强调等级森严,与文化生活丰富无关,排除C。 题干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主要强调等级森严,与法律制度严苛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井田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建邦”自己的亲戚,以及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达到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的目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选项。B选项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C选项是经济制度,故排除;D选项是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 4. 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C. 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D.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 【答案】A 【解析】根据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可知,从长远来看,而且周朝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的,A项错误,符合设问。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属于地方的行政制度,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秦朝实行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5. 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A. 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 皇权的至高无上 C.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 疆域规模的扩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秦朝郡县长官任免方式是皇帝任命,而贵族政治则是血缘传承,故A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但是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6. 据《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记载:“其帅意尽心,以补朕缺,使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有郡国茂才不显者言上,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方察不称者也。”在当时,以此为主要职责的官员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尚书令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其帅意尽心,以补朕缺,使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可以看出这个官职负责监察百官。结合所学知识,秦汉中央官制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百官之首,不负责监察;B选项掌握军权;D选项不满足题意。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指出在于找到这个职位的主要职能,从材料中的文字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职务具有监察百官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中的官制职能一一排查,找出符合条件的即可。 7.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说:“中朝,内朝也。”汉代下列官员属于中朝的有 ①丞相 ②御史大夫 ③左右将军 ④常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朝,内朝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代的中外朝制度,丞相和御史大夫都属于外朝,故①、②都错误;中朝的人员主要是由以下人构成:少府官员;侍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 大司马、前后左右大将军、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故③④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代中外朝制度的内容与特点,据此即可排除丞相和御史大夫,得出正确答案。 8. 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很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答案】C 9.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科举制在隋唐时创立,成为后来历代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客观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政府机构办事效率。因此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0. 唐朝的中央机构为三省六部。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中书省——草诏 B. 门下省——执行 C. 尚书省——审议 D. 枢密院——军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执掌决策(草诏)、审议、执行,所以A正确,排除BC;枢密院不属于三省六部制,排除D。 11. “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唐代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地方行政,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郡、国十一,县九十”可知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国并存制度,这是在汉初时期实行的,正确的是B项,CDA项排除。 12. 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①内侍机构 ②君主专制产物 ③决策机构 ④制约皇权工具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是内侍机构,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故排除③④,排除BCD,所以选A。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根据题眼“内阁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3. 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A. “中外朝”制 B. 内阁制度 C. 军机处 D. 密折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西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明朝初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设内阁以备顾问;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以强化皇权;密折制度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最为辉煌耀政绩之一,在给皇帝的奏折内附奏机密要事,主要是揭发一些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以及民情动向等等,这些密事只有皇帝一人知道,从而使官员们处于相互监督、彼此牵制的境况。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14. 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这是因为 A. 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B. 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 内阁名存实亡 D. 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军机处设在宫内,军机大臣的职责为“跪授笔录”,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权威机构,君臣关系演变成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心理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D为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15. “战争本身到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这里的“战争”指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解析】“天朝”是清朝自以为是的说法,“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打开了中国国门,故A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1901年,三项均与“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不符,排除BCD。 16. 下列条约中,同时具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三项内容的是 ①《南京条约》 ②《辛丑条约》 ③《马关条约》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近代以来与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几乎是所有条约中的共同点,每一个不平等条约中也都有自己的不同内容。《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却允许外国列强在中国内地驻军,因此②《辛丑条约》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要求和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不平等条约 17. 下图这对位于西城区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大门两侧的石狮,是1929年北平图书馆建馆时移置于此的圆明园残余石刻。1860年劫掠圆明园的主要侵略者是 A. 俄国军队 B. 英法联军 C. 美国军队 D. 日本军队 【答案】B 【解析】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故B正确;其余选项不符合,排除。 18.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 背景相同 B. 目的和性质相同 C. 方式相同 D.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历史分析比较的能力。A、C两项是两次鸦片战争其相似点,但却并非最主要的故不能选。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英法两国,D项错误;西方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为打开中国的市场,性质都属于侵略战争,这才是最主要的相同点。故选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19.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 是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B.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担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 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C 20. 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比较容易,由所学知识可知,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干编纂的《资政新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A项和B项是地理著作,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土地纲领。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二、简答题(15分) 21. (1)什么是中央集权? (2)简要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总趋势? (3)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请简要回答) 三、材料阅读(共40分) 【答案】(1)是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利日益收归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 (3)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非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所谓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即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解析】依据中央管理地方特点以及方式回答。 从中央集权和加强君权角度回答。 依据所学从领土主权、经济思想以及外交等方面思考的回答。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1、2、3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中枢权力体制发生的变化。 (2)图1至图4,中枢权力体制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合图5,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 (3)综合上述图示,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答案】(1)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2)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3)策略:重用近臣;分散相权。 原则:维护皇权至上。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中央政治管理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到了汉朝初年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宰相权力,设置了中朝外朝制度。隋唐时期,中央权力进一步发展,三省六部制出现,宰相权力互相牵制,进一步加强皇权。 (2)图一到图四都体现出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问题,这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君主专制下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在明朝时期,相权彻底消失。 (3)从汉武帝开始到唐代和宋代,宰相的权力都是通过分割的形式来实现分散的。首先是重用近臣,削弱宰相的实力,之后便是相权三分,并进行监察体制。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维护皇权,巩固君主的无上权威。 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展的两条最主要的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本题主要指的是君权和相权之争,因此结合所学知识便可以知道大体脉络思路,进行解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