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普集高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卷)‎ 考试范围:专题一至专题六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孔子,姓孔名丘。近年来,很多孔姓人氏纷纷前往山东曲阜孔子故里寻根问祖。与这一现象出现有直接关系的古代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皇帝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很多孔姓人氏纷纷前往山东曲阜孔子故里寻根问祖”,这体现了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袭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同题干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皇帝制同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2.西周的分封同殷商时有很大不同,周代的分封以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的武力为后盾,在原有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可见,西周分封制 A.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了王族政治特权 C. 凸显了君主集权趋势 D. 削弱了宗法血缘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通过大肆分封同姓子弟,并且以武力的方式将同姓诸侯国同其他邦国相互混合,这有利于强化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举措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对王族特权并无涉及;C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材料不能体现君主集权的趋势;D选项错误,周代分封制的推行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该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D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维护了封建统治,B错误;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排除C。‎ ‎4.我国古代中央机构迭经变革,先后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和军机处等。这些变革反映的基本趋势是 A 行政效率提高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监察机制优化 D. 专制皇权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先后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和军机处,均是削弱相权甚至解除相权之后的措施,目的都是为了强化皇权,反映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基本趋势,故答案为D项;这些变革并非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中枢机构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加强皇权,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这些措施不是针对监察机构采取的,排除C项。‎ ‎【点睛】秦至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过大;西汉武帝时形成内外朝制度,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北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5.易中天《中华史·国家》中写道“从西周到明清都如此。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君臣官民都是父子,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所以当年海瑞骂皇帝,司法部门就按照‘儿子骂父亲’来量刑。”这主要体现出古代中国 A. 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 B. 家国同构观念的广泛影响 C. 家国一体思想融入法制的特色 D. 君权的至高无上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君臣官民都是父子,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可知,材料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思想,“当年海瑞骂皇帝,司法部门就按照‘儿子骂父亲’来量刑”体现了家国一体思想融入法制,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易中天对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评价,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广泛影响”,排除B;材料反映古代法制融入家国一体观念,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君臣官民都是父子,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当年海瑞骂皇帝,司法部门就按照‘儿子骂父亲’来量刑”,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宗法制的影响分析解答。‎ ‎6.如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A 唐朝尚书省 B. 元朝中书省 C. 明朝内阁 D. 清朝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成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C正确;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AB;清朝的军机处只负责“跪受笔录”,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机构,并无实权,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受制于司礼监”,结合所学明朝内阁的特点分析解答。‎ ‎7.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公九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内、外朝制度 ④内阁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③②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明朝实行内阁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③②④,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8.《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A. 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B. 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D. 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答案】A ‎【解析】‎ ‎ 材料表明英国货物运销税率确定,“不得加重税例”,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故选A;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B;“领事裁判权”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排除C;《南京条约》确定的通商口岸主要在东南沿海,内地自然经济依然顽固地占统治地位,排除D。‎ ‎9.1936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到1937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览活动 A. 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B. 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 C. 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有利于唤醒人们保卫国家,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故A正确;“1936年夏天”国民党仍在坚持内战,排除B;“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可以唤醒民族意识,不能保证胜利,排除C;“到1937年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年夏天”“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 ‎10.““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两则材料都 ( )‎ A. 赞扬开发边疆的献身精神 B. 盛赞同一位著名历史人物 C. 哀悼战死疆场民族英雄 D. 歌颂抗击侵略的伟大壮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指的是左宗棠抗击沙俄,经营新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纪念的是甲午海战牺牲的邓世昌等抗日英雄,综合两则材料,可知它们都歌颂的是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D项正确;材料只有前半部分赞扬开发边疆的左宗棠,后半部分是在盛赞邓世昌,前者成功而返,后者为国捐躯,ABC三项错误。‎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列强侵略中国以割地和资本输出为目的 D. 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三次大规模侵略战争,除了攫取大量政治经济权益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迫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故A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错误;C只符合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内地通商口岸----汉口,甲午战争开放的重庆、沙市在内地,故D错误。‎ ‎12.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协定关税 C. 割让香港岛 D. 巨额的战争赔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扫除障碍的目的就是有利于英国进行商品输出,结合所学可知,开放通商口岸方便进口商品,协定关税有利于降低英国商品的成本,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方便英国的商品输出,故答案为B;ACD都不能在贸易往来上扫除障碍,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词从“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最能说明”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 ‎13.下列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 严惩外国侵略者 D. 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历史潮流是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因此《资政新篇》中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选项B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具有空想性,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选项C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并未出现,排除;反封建不是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选项D排除。‎ ‎14.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的新特征是 A. 创立宗教发动起义 B. 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 C.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反对西方国家的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任务,故D符合题意;ABC均无法反映反侵略的特征,故ABC不符合题意。‎ ‎15.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A. 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 B. 成功的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C. 没有改变两半社会性质 D. 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故C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用暴力方式推翻旧政权,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结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不是君主立宪制,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推翻了旧政权,但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故D选项错误。‎ ‎1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下列侵略与抗争史实搭配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C.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迎战敌舰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廊坊大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始于1875年,是要解决边疆危机,故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导火线,故A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邓世昌在黄海迎战敌舰,故C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义和团廊坊大捷,沉重打击八国联军的嚣张气焰,故D不符合题意。‎ ‎17.‎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据此推断 A. 日军全面侵华即将到来 B.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中国人民开始对日作战 D. 蒋介石对抗战的前景充满着乐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政府发表的《庐山谈话》所表达的守卫国士,抗战爱国的决心,有利于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项正确;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对日作战,《庐山谈话》表达的是弱国被迫抗战,无法体现其对抗战前景的乐观分析,ACD三项错误。‎ ‎18.二战后日本战史著作公认:“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这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 A.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B. 提高了二战后中国的国际威望 C. 是一场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D. 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用“日本战史著作公认”,“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日军陆军主力”“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等反映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A项正确;日方讲述中国抗战的作用,不是在强调二战后中国国际威望提高,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材料中对战争进程的描述,不能证明这就是日本战败的“根本”原因,D项错误。‎ ‎19.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中国化命运”指的是 A. 国共合作 B. 秋收起义 C.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D.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答案】C ‎【解析】‎ 题干重点强调“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首先理解这种趋向指的是社会主义趋向,中国化命运指的是具有了中国特色,实际上指的是列宁主义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打破了苏联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指出了中国必须走“农包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排除B,C项正确。A项国共合作时期,尚未出现“中国化”,排除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实质是左倾错误带来的结果,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君主制的终结》中说:它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他评价的是 A. 《权利法案》 B. 《天朝田亩制度》 C. 1787年宪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可知,这是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故D正确;《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和“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革命党人”无关,故AC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土地纲领,和材料无关,故B错误。‎ ‎2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下列不属于这次会议内容的是 A. 大会通过了人民政协章程 B. 大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C.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是1982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国家法规,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大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前夕,90多岁高龄的申纪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申纪兰是共和国史上惟一的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她参加审议的内容应该是 A.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故答案为C项;1982年宪法规定“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A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B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23.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24.新中国成立后,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不断增加,70年代以来更是迅速,掀起建交高潮。其主要原因是 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B. 进入新时期我国调整外交政策和方针 C.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及发展 D. 我国强化了外交政策的革命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故答案为A项。新时期是指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尚未出现,排除C项;新中国外交经历了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变,排除D项。‎ ‎25.关于“九二共识”,大陆方面的表述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台湾方面表述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可见“九二共识”的真正意涵是 A.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 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C. 一个中国共谋统一 D. 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可知,一个中国共谋统一是双方的共识,故C正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台湾方面不予认同,排除A;“一个国家两个政府”双方都不认同,排除B;“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仅台湾方面认同,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联系所学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即可。‎ ‎26.古代希腊的个人自由是以城邦的自由为条件的,只有从城邦出发,个人自由才有着坚实的基础。正如德漠克利特所说:“所有一切要依靠城邦,如果城邦安全,一切安全,如果城邦毁灭,一切无存。”这反映出古代希腊( )‎ A. 人人平等基本实现 B. 直接民主存在一定弊端 C. 居民自由得到保障 D. 城邦政治凸显集体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所有一切要依靠城邦,如果城邦安全,一切安全,如果城邦毁灭,一切无存”可知,自由是集体主义下的自由,这说明古希腊城邦政治注重集体意志,故选D。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其范围较为狭隘,奴隶、外邦人等并不享有公民权,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是说明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未强调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缺陷,排除B ‎;材料中的“个人”指的是古希腊城邦的公民,居民所包含的范围要大于公民,两者并不能等同,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城邦自由和个人自由之间的依存关系,当然本题也可运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27.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所有雅典公民都有何种权利 ‎①通过抽签方式担任各级官职 ②参加公民大会且在会上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通过抽签方式担任陪审法官 ④领取政府津贴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②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伯利克里时代,除了十将军外,其他公职都可通过抽签方式担任,①错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且在会上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②正确;除了十将军外,其他的公职通过抽签方式担任,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保证公民能积极参加城邦政治活动,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28.万民法又称“各族人民的法”,是罗马法中调整非罗马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下列有关万民法表述错误的是①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②触动了原有公民法的体系 ‎③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 ‎④促进了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万民法主要侧重于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①错误;万民法保留了原有的公民法体系,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民族,②错误;万民法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促进了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③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②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29.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了外事裁判官法。它是外事裁判官在外事司法活动中,不依据市民法的固有规范,而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专门调节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据此可知该法 A. 已取代了公民法等相关法律 B. 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C. 推动了罗马法不断丰富发展 D. 利于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外事裁判官法是对市民法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并非取代了市民法,排除A项。该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B项。外事裁判官法属于罗马法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C项正确。“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说法绝对,D排除。‎ ‎3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 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B. 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 C. 加强中央集权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D. 雅典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不要任何人管”看,柏拉图认为当时雅典人已不愿意受到约束甚至不愿受法律的约束,这表明直接民主制对法律制度的破坏,而法律是民主的基础,因此说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不要任何人管不代表充满自由精神,故A项说法错误。根据题干,民主、人权思想不能体现,故B项排除。集权制度与民主政治想违背,不符合雅典的政治状况,故C项表述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1)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列举近代前期两件中国军民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事例?‎ ‎(3)材料一,二两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案】(1)趋势:鸦片战争后,英国取得五口通商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输出资本的要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驻军、干预统治、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斗争: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 ‎(3)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南京条约》主要获得通商口岸的特权,体现了其掠夺原材料和倾销商品市场的商品输出需求;而《马关条约》签订时期,西方列强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获得了投资设厂的特权,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禁止中国人参加任何反帝性质的斗争,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严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如民间自发的斗争有三元里抗英,对英国侵略者给予打击;在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有黄海海战,邓世昌等爱国人士壮烈殉国;甲午战败后,面对被迫割让台湾,台湾人民奋起反抗,进行反割台斗争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原本是独立的封建主义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国家;1894-1895年期间的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性质大大加深。‎ ‎32.中美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美国,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毛泽东多次表命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会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 ‎——摘编自《中美关系缓和的多角度分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的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2)影响: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中美对抗;实现了中国对外的战略调整;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 ‎(3)认识: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得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根据“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得出日本的竞争;根据“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得出美国国内的呼声;根据“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得出利用中国遏制苏联;根据“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得出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2)影响:根据“毛泽东多次表命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会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得出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中美对抗;根据“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得出实现了中国对外的战略调整;根据“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得出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根据所学可知,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 ‎(3)认识:综合材料,可从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加强沟通对话和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等角度分析解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