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17 美苏争锋(作业)
课时作业(十七) 美苏争锋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 ) A.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解析:据材料“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可知,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故选A项。B项不是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错误;C项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错误;材料“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是为了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而不是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D项错误。 2.(2019·西安质检)自1950年开始,美国先后在联邦德国、摩洛哥、希腊、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以及东地中海、北太平洋航行的船只上建立大功率的转播站(船),使用多种语言进行广播。美国此举意在( B ) A.重塑国际形象 B.强化反共宣传 C.扩大海外市场 D.维护地区和平 解析: 1950年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广播是为了进行舆论宣传,对抗共产主义,故选B项。美国在二战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无需重塑国际形象,A项错误;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C项错误;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广播是为了进行舆论宣传,对抗共产主义,破坏了地区和平,D项错误。 3.二战后,美国认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材料反映美国的本质意图是( D ) A.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 B.遏制共产主义 C.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 D.称霸世界 解析:二战后,遏制共产主义是美国的目的,但其本质意图依然是为称霸世界服务,故选D项,排除B项。根据题目中“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是其手段,A项错误;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是其手段,C项错误。 4.1947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处处长乔治·凯南发表文章指出,苏联政策的重点是“确保在世界权力大势中每一个角落和隙缝,它都有一份。但是,如果它发觉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也能在哲学上接受它们,自我调适。且我们见不到苏联心理上有任何痕迹,透露这些目标必须在任何特定时间去达成。”乔治·凯南意在说明( C ) A.苏联制度是不合法统的 B.对外强硬源自苏联哲学 C.美国遏制苏联的必要性 D.苏联对外在世界有敌意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乔治·凯南认为苏联意图对外扩张,结合1947年可知乔治·凯南意在提醒美国政府有遏制苏联扩张的必要性,故选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苏联制度,A项错误;B项内容非材料中乔治·凯南强调的意图,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对外在世界并非有敌意,而是意图对外扩张,D项错误。 5.二战后,西欧各国在战争中遭受严重创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有资格为其他国家恢复经济而分担成本,他们在某些贸易上存在互补,但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互补性贸易。此现象可以解释西欧( B ) A.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 B.接受美国援助有必要性 C.不愿接受马歇尔计划 D.经济发展必须重新起步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欧洲内部无法承担起恢复的重任,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外来的援助上,马歇尔计划适应了这种经济的要求,故选B项。材料没有说明欧洲经济的不平衡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对,C项错误;材料着重叙述了西欧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强调外援的必要性,D项错误。 6.1948年,大量“积极的”美国电影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B ) A.基本主宰战后欧洲电影市场 B.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 C.进军欧洲主要基于政治目的 D.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 解析:根据材料中“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体现了电影成为了实施冷战的工具,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美国电影是否主宰战后欧洲电影市场,A项错误;美国电影进军欧洲市场有市场的考虑,而不完全是由于政治目的,C项错误;完全沦为政府宣传的工具,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7.(2019·杭州模拟)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这表明当时( C ) A.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需打开苏联市场 B.苏联轻工业发达,须竭力保护本国市场 C.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 D.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解析: 展览会本是经济交流,但却引起了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冲突,这说明两国的政治对立影响了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1959年美国的霸主地位并未动摇,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轻工业长期落后,B项错误;展览会并不能体现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对立,D项错误。 8.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 D ) A.标志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B.朝鲜半岛政治分裂的开始 C.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D.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解析:根据图中“1953年形成的军事停火线”可知这一时期朝鲜战争结束,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形成对峙局面,故选D项。 9.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党的领导人彼得·谢列斯特在1962年1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处在战争的边缘。总而言之,我们制造了这种无法收拾的军事紧张局势,然后又想从中脱身。”日记中谈及的是( D ) A.华约组织建立 B.朝鲜战争爆发 C.越南战争爆发 D.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1962年1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处在战争的边缘。总而言之,我们制造了这种无法收拾的军事紧张局势’” 可知是古巴导弹危机,故选D项。华约组织建立是1955年,是冷战正式形成的标志,A项错误;朝鲜战争爆发是1950年,主要是中国承担战争,B项错误;越南战争60年代末70年代初,C项错误。 10.1962年,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后被美国发现,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表明( D )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此后美苏两国不再走军备竞赛路线 C.此后美苏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美苏认识到对峙和使用原子武器并不能解决问题 解析: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面临一场热核战争的严重危险,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美苏两国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危机逐渐降温,故D项正确。 11.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比关系。据此,下列对国际格局的说法合理的是( A ) A.在两极多边格局中,争霸的大国会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 B.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则大国之间一定发生热战 C.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基本格局一直是美苏争霸 D.多边力量逐渐强大即多极化趋势加强,则美、俄对决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解析: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越大,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就越大,实力越接近的大国,越不可能正面交战,更何况多边实力有可能“渔翁得利”,利用大国的两败俱伤一跃成为新的大国,因此争霸的大国会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故选A项。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只能说明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增加,错在“一定发生”,B项错误;20世纪后半期的格局是两极多边格局,不仅仅是美苏争霸,C项错误;多边力量逐渐强大即多极化趋势加强,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减小,根据函数P=(1-F)(1-G)可以看出美俄对决的可能性减少,D项错误。 12.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讲,其反映了( C ) 时期 关系 50~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解析:据材料可得影响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最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故选C项。经济因素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A项错误;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局势,但不是“主导”作用,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化的发展问题,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4年7月14日,苏联驻美大使葛罗米柯向莫洛托夫递交了一份关于苏美关系的报告。这份报告对战后苏美关系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对战后苏美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葛罗米柯认为,战后苏美两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能够继续保持合作。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苏联在一定的时期内需要向美国购买设备来恢复经济,而战后美国需要苏联的市场,美国工业的发展也需要从苏联进口一些原料。苏美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将会为两国在战后的合作关系提供牢固的基础。葛罗米柯还认为,战后,苏联能够从美国获取大量贷款。…… 为了从美国获取大量的经济贷款,1945年1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正式向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提出向苏联提供贷款的要求,贷款总金额为60亿美元,用于购买机器制造产品和工业设备。 材料二 为了建立健全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罗斯福政府支持把苏联纳入战后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美国财政部在制定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时候,考虑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迫切需要,并建议国会批准拨给苏联数十亿美元的重建资金。它们把对外经济援助看作是战后实现美国政治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材料三 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于1945年夏提交给国会的备忘录中指出,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来说,美国都没有在战后继续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的理由。乔治·凯南担心苏联利用美国的经济援助来加速自已军事工业的发展,对美国构成威胁,“就像德国和日本一样”。乔治·凯南的这种观点得到了部分议员和军方的支持。……1947年12月l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再次决定:“美国的安全需要立即、无限期地停止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美国的短缺物资和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 ——以上材料均摘自崔海智《战后 苏美经济合作尝试的失败》 (1)据材料一、二,指出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与材料一、二比,材料三所示的美国对美苏关系的基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战后苏美两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能够继续保持合作”和材料二“罗斯福政府支持把苏联纳入战后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等可知美苏是盟友和合作关系;第二小问,从二战后期世界力量对比、两国合作的基础以及雅尔塔体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立即、无限期地停止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物资” 得出美国对苏联由合作变为遏制;第二小问,从政治上两极格局的形成、经济上两大经济体系的对抗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关系:盟友、合作。 原因: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美苏两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有合作的可能和必要;二战后期的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2)变化:由合作到遏制(或由盟友到对手)。 影响:“冷战”开始,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对立。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是有关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图(a)为苏联漫画,漫画标题为美国最新战车(1947年),图中文字是财政贷款。图(b)为英国漫画,漫画中一个英国妇女脚踩着高跷,两只高跷上分别写着“MARSHALL”(马歇尔)和“AID”(援助),她前面的英文是“BETTER STANDARD OF LIFE”(更美好的生活)。 比较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的不同,并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评析。 解析: 第一小问,可以从漫画的出处分析,针对苏联漫画指出其实质,针对英国漫画指出其客观作用。第二小问,如果选择第一个观点,可以从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方面分析,其本质是为了遏制苏联,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如果选择第二个观点,则可以从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方面评析,说明其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 答案:不同:图(a),揭露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图(b),肯定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评析:同意图(a)观点。马歇尔计划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通过给西欧各国提供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共产主义,巩固了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同意图(b)观点。马歇尔计划给西欧各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解决了一些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西欧的经济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