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77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77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总纲目录 主干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主干点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主干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主干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命题猜想 直击高考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 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 特征。 2.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 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4.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两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 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3.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 业功能发展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 到松散的过程。 主干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2019课标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 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 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C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以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作为 背景材料,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和证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能 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 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念。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 现象,而佃户属于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 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 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 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 2. (2018课标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 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 以前   (  D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 在西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 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 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 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 3. (2018课标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 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 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B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 严重,表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 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 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纵税收,故D项错误。 4. (2018课标Ⅱ,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 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 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 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 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 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 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 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 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 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 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 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 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 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 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 发展,备荒物资。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栽培主 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各式各样的豆制品”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 …… 与其他作物轮种” “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作用,根据 材料中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送至南方救 灾、备种”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时期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原始社会 (1)农业起源,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等不足 (6)家庭伦理: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 夏商西周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春秋战国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从秦汉 至宋元 (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明清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1. (2019山东济南3月)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 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 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  A  )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    A  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从材料信息看,春秋时期, 晋国“作爰田”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这说明土 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争霸战争对经济改革 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晋国、鲁国私田合法化,无法体现晋鲁率 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晋鲁两国都是诸侯国而非王国,材料信息无法 体现加强王权,故D项错误。 2. (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 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 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  B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 和人口的现象;到了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这一变化 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实行以家户为单 位的户籍制度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并未出现 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无法体现统 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3. (2019四川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二)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 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B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答案    B  题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 期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出现两税法,体 现出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故选B项;赋税改革并不能有效缓解土 地兼并,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 题干体现出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但没有说明赋税制度变化影响 土地制度变化,排除D项。 主干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 (2019课标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 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D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考查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 能力,渗透历史解释素养。 明代,交通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的产销与 加工,与土地制度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货币制度改变的相关信息,C 项错误;“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 …… 运至江南,而后返 销棉布”反映的是原料产地与加工地区的关系,折射出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 正确。 2. (2018课标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 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 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 出当时   (  A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据题干可知,北宋前中期,四川地 区采取新制盐技术,井主雇佣大量外地的工匠,且受雇工匠对工作条件和待遇 有要求,不然就另谋高就,这折射出该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 匠,故选A项。仅从雇佣工匠的待遇要求无法全面说明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制盐业的雇佣工匠现象,并不能说明雇佣劳动的普及, 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与盐业专卖制度无关,排除D项。 3. (2017课标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 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 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C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C  本题以《史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文字材料、提取 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材料表明,西汉前期,从事农牧 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反映了当 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人们致富并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 本改变,A项错误;西汉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B项错误;材料说明人们靠 努力和智慧致富,不能说明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D项错误。 4. (2016课标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 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 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 年前勤劳顺从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 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 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 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 时期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从先秦 到秦汉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技术先进:历史悠久、分工细密,长期领先于 世界 (2)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和家庭 手工业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式 (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从西周到明 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4)民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 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秦汉开始, “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 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家庭手工业成为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魏晋南北 朝到宋元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方创制出白瓷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明清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1. (2019福建泉州质检)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 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 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   (  B  )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的技术力量 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 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 答案    B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材料中“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 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的做法,保证了官府手工业的技术力量,故选B 项。西周时期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诸侯并非门阀贵族阶层,故 C项错误;材料信息只涉及“工”,无法据此说明这一举措巩固了士农工商的 社会体系,故D项错误。 2. (2019福建厦门一模)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 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 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 的三道壕   (  A  )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答案    A  三道壕砖窑“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其产品既在本 村落使用,也在辽阳地区使用,说明当时出现有组织的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商业状况,故B、C两项错误;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这些砖窑属于家庭手工作坊,故D项错误。 3. (2019广东佛山二模)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宋代铜镜 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趋于以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 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这反映了   (  B  ) A.宋代铜镜铸造业走向了衰落 B.宋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官民竞市”有利于经济发展 D.唐代繁荣盛行奢靡风气 答案    B  “图纹题材趋于以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 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体现了装饰的个性化,与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有关, 故选B项;材料中比较了唐宋镜子的装饰图,没有涉及铜镜发展情况的描述,不 能体现其盛衰,排除A项;“宋代铜镜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趋于以缠枝窜 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无法体现其 生产来源,排除C项;“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体现的 是一种装饰手法,不能与奢靡风气直接关联,排除D项。 主干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 (2019课标Ⅱ,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 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C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以明清时期商人资本的变化作为 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 涉及的核心素养为历史解释。 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与明代相比明显增加,这是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 大的结果,故C项正确。清代中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未发生 根本性改变,故A、B两项错误。早在明代白银就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故D项错误。 2. (2017课标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 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 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B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许 多用以区别不同群体等级身份的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 中。从材料信息可知,到了明朝后期,人们已经违背了朝廷制定的关于器皿使 用的规定,这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选B项。材料 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传统伦理并未瓦 解,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项。 3. (2017课标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 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本题为历史地图类材料型选择题,题中所示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 示意图,并设置了范蠡、子贡在当时经商致富的历史情境,要求学生对这一历 史情境作出合理客观的解释,间接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从示意图 上看,陶位于济水岸边,曹、宋、鲁三国交界地带,“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这 种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非常适合经商。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题中 图文材料未涉及争霸战争及城市规模,故B、D两项均可排除。交通条件可 以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但不是决定因素,C项表述错误。 4. (2015课标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B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 对落后的北京,需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 繁荣,为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迁 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A项错误;迁都并没有改变南北经济文 化格局,D项错误。 时期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先秦时期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 市发展;先有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 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也 投入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 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 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 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5)商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 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秦汉时期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时期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时期 (1)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3)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1. (2019江西宜春二模)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 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 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  A  )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  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答案    A  根据材料中“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 遍”以及“收获二十万利息”等信息可知,西汉前期,商业资本比较活跃,故 选A项。西汉前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商人社会地位如何,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长途贩运贸易,可排除D 项。 2. (2019河南郑州二模)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 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 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材料表明宋代   (  C  ) A.放松对民间商业的限制 B.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 C.商业管理政策更加实际 D.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一方面实行盐、茶、酒专卖,另一方面又“把 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这表明 宋代商业管理政策更加实际,故选C项。A项只能体现材料信息的一个方面, 并不全面,故A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宋代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故 B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民营手工业者的经营能力如何,故D项错 误。 3. (2019山西百日冲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 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 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   (  D  )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答案    D  材料中所述的从上海到辽东,从松江到关东,均属于长途贩运贸易, 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牵涉城镇,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牵涉民间贸易与政府监 督的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的特点是地域性、宗族性,与题 意无关,排除C项。 主干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1. (2018课标Ⅰ,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 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 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B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本题考查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观察图文材料,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下西洋是政府组织的一次远洋航行,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朝君臣 将外国使臣贡献的奇珍异兽看作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明成祖遂 厚赐外国使臣,这本质上说明了明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选B 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既未反映海禁政策,也没有反映传统观念 的更新,且C、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D两项错误。 2.(2017课标Ⅱ,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 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 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 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 代办 …… 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 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 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 需求很大。 解析  (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雍正时期”“严行封禁”“永远封禁” “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可得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由“1872 年”“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 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可得出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 督商办。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可得出雍正 年间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由“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 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可得出政府谋取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古代中国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据材料一“1872年”“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 代办”并结合所学可得出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遇到列强的经济侵略,由“上 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得出洋务运动的推动,据“于富国强兵 之计殊有关系”可得出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考点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重农抑 商政策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以后历朝历代基本沿用这一政策。它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长期来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 状态的原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 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 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 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和 “闭关锁 国”政策 “海禁”政策: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资本主 义萌芽 产生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手工工场的出现)。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发展缓慢、水平低下 1. [2019湖北七市(州)3月]“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 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由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 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 载。这反映了   (  C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C.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材料中“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 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反映了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故选C项。材料信息旨 在强调统治者重视农业,无法说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 未体现井田制的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抑商,故D项错误。 2. (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云梦秦简中秦律规定,制作同一种器物其 大小、长宽必须相同。汉武帝时代,中央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 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 上,不得入市”。这些规定说明   (  C  ) A.国家对经济管理法制化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对商业控制较严格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秦律对器物的规格做出严格的规定;汉武帝实行 盐铁官营,统一管理盐铁生产和销售;《唐会要》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不得经 商。这些规定都体现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较为严格,故选C项。材料信息旨 在强调政府对商业的严格管理,无法说明国家对经济管理法制化,故A项错误; 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 (2019广西桂林一模)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 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 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使得所谓的“倭患”问题也就烟消云散了。这表明   (  C  ) 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 答案    C  由材料中学者认为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有助 于消除“倭患”,可知海禁政策是导致倭患的原因之一,故选C项;材料仅说明 明穆宗、明神宗时曾开放海禁,从侧面反映了明朝大体上实行海禁政策,排除 A项;海禁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表现,明朝大体上实行海禁政策,排除B项;材料 中学者观点说明海禁政策的松弛有助于解除“倭患”,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 除。 1. [2019湖北七市(州)3月]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 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令输税者皆以 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杼大盛。”这一变化表明   (  A  ) 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C.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湖南的蚕桑业原本落后于荆州、襄阳,高郁令百 姓以帛代钱缴纳赋税后,民间丝织业很快发展起来,这说明赋税改革促进民间 手工业发展,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手工业专业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 仅涉及湖南一带丝织业的发展,无法说明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故C 项错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2. (2019四川南充二模)《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 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 料说明明朝   (  C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答案    C  材料中“以一人当三人”“一人可当四人”“两人可当八人” 表明当时棉纺织业效率大大提高,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题无关,排除;材料强 调工具的改进,而不是纺织原料呈现多样化,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 征是雇佣关系的形成,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 3. (2019山东德州一模)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和缫丝 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 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D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D  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和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 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 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丝绸之路不仅仅推动了沿 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周边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将丝绸之路与其他东 西方通道比较,未体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材料未将中国 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排除C项。 4. (2019山东济宁期末)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记载:“自永乐改元,遣 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 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这表明朝贡贸易   (  C  ) 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B.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 C.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 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答案    C  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 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导致许多人因此致富,国库充实, 故选C项;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使 国库充实,增强了明朝政府的实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 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 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排除A项;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 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促进了中 外经济的交流,排除D项。 5. (2018辽宁省实、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期 末)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夷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 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 …… 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 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 时   (  C  ) A.清政府开始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D.外币流入扰乱了中国市场 答案    C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 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错误;根据“无一不用洋钱”可知当时外 国货币在中国广泛流通,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 币流入后扰乱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 6. (2018山东滨州期末)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 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 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疏通)。”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C  ) A.目的是提高商人地位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答案    C  材料中“欲民务农,在于贵粟”意在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并未体现 要提高商人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疏通)”只说明了贵粟的措施达到了地主有官位、农民有银钱、天下粮食 流通的目的,并不能体现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欲民务 农,在于贵粟 …… 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主要讲述的是要重视农业的作用,以 粟为赏罚,奖励农耕生产,因此材料意在强调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正确; 材料中奖励农耕的措施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