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中后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到战国时期,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两个对抗阶级,但奴隶主阶级、大量官私奴隶也存在。个体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城镇有相当大的数量。这种状况 A. 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B. 是各国争霸称雄的根源 C. 引发当时人们思想的混乱 D. 使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 【答案】A 【解析】春秋中后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出现,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这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故A正确;各国争霸称雄的根源此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材料中的社会阶级巨变并不是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是引起思想争鸣,排除C;材料中“奴隶主阶级、大量官私奴隶也存在”说明生产力并不是彻底解放,排除D。故选A。 2.孟子在《梁惠王下》中说:“四境之内有不治”的国君,应该已之,就是罢免国君的意思,他还指出可以敌视暴虐害民的国君,把他杀掉也是不为过的。这说明孟子 A. 背离孔子理念 B. 具有民本思想 C. 推崇德治主张 D. 倡导人性本善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孟子主张如果君主无道,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意思是说国君要为民着想,这体现出孟子的民本思想,故B正确;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背离,排除A;材料中不是主张德治的思想,是民本的思想,排除C;人性本善是人性论,不是治国思想,排除D。故选B。 3.有一学生想要写一篇关于《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董仲舒》的论文,能够支持其观点的素材是 A.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B. 设立太学、传授五经 C.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D. 重农抑商、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故答案为C项;董仲舒没有提出三从四德,排除A项;设立太学是汉武帝的措施,排除B项;董仲舒没有提出重农抑商和经世致用思想,排除D项。 4.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扶风县法门寺开塔,唐宪宗要迎释迦牟尼舍利入宫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 ,写下《谏迎佛骨》,列举历朝皇帝因信佛“运祚不长”结果被贬为潮州刺史。这次冲突反映的实质是 A. 传统儒学受到佛教冲击 B. 理学大师竭力复兴儒学 C. 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受阻 D. 唐初尊佛促进佛教发展 【答案】A 【解析】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材料中韩愈借用古代信佛的皇帝被贬来奉劝当朝皇帝不要“迎释迦牟尼”,实质反映出传统儒学受到佛教的冲击,故A正确;韩愈并不是理学大师,理学在北宋时期才出现,排除B;材料的现象并不能说明佛教的中国化受到阻止,排除C;材料时间是唐中后期,排除D。故选A。 5.宋以后的很长时间,男子再婚非常正常,而对女子再嫁则横加阻挠。女人一旦出嫁 ,无论为妻为妾,都必须“从一而终”,中途一旦丧夫成了寡妇,即终身不能再嫁,只能无条件地成为婆家的一员。这主要是因为 A. 理学思想的普及 B.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 外来文化的影响 D. 儒家思想的哲学化 【答案】A 【解析】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纲常思想,材料中寡妇不能再嫁显然是理学思想影响,故A正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排除B;材料中现象是理学思想的影响,并不是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材料说明的理学思想的世俗化,不是儒学的哲学化,排除D。故选A。 6.王阳明在给他儿子的家信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反映出王阳明强调 A. 修养本心 B. 勤奋好学 C. 格物致知 D. 学以致用 【答案】A 【解析】 蒂若坏,果必坠,意思是:蒂如果坏掉了,必然不能给果实输送营养,也承载不住果实的重量,果实就会掉落。这个“蒂”其实就像我们的心,心要是坏了,人也就堕落了,体现了修养本心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强调修养本心,没有体现勤奋好学,排除B;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不符合王阳明,排除C;学以致用指将所学用于实际,不符合题意,排除D。 7.宋明理学家篡改《大学》原义改变其顺序,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即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可见 A. 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利于规范社会秩序 B. 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 C. 外族入侵是“平天下”思想产生的源泉 D. 理学家放弃了先秦儒学大一统的理想 【答案】B 【解析】材料“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说明了“平天下”是理学家忧患意识和济世精神的一种表现;材料“‘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表明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圣贤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可见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对于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內部达到“均平理想境界”,与外族入侵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明清时代,封建君主专制已发展到极点,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发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掀起了关于郡县制还是封建制的大讨论。他们讨论的问题实质是 A. 君权 B. 民生 C. 吏治 D. 赋税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掀起了关于郡县制还是封建制的大讨论。实质上是探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即君权强弱的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这次讨论的问题实质是君权的强弱问题,不是民生、吏治和赋税问题,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 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李贽虽大胆宣称不以孔丘是非为是非,而以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是非,也在《藏书》中对历史人物和某些经典做了褒贬,但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仍是儒学。”黄仁宇意在强调李贽 A. 反对君主专制,凸显务实学风 B. 反对孔子思想和儒家经典 C. 反对伦理纲常,动摇儒学正统 D. 未能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但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仍是儒学”可以看出,黄仁宇意在强调李贽仍然未能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答案为D项;李贽没有反对君主专制,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李贽的主张没有动摇儒学正统,排除C项。 1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口号,同一时期的顾炎武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后的王夫之则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这些主张和要求 A. 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基于对宋明理学的继承 C. 折射出强烈的个体意识 D. 否定了古代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黄宗羲反对专制君主,顾炎武提出新的天下观和王夫之要求“循天下之公”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折射出他们强烈的个体意识和文人士大夫社会责任感,C选项正确;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人没有跳出儒学的范畴,没有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三人对宋明理学的基本态度是批判和反思,B选项不符合题意;三人反对专制的君主,但并不否定君主制度,D选项错误。 11.有学者说:“从14世纪开始,欧洲开始在战斗中使用火炮,使封建城堡不堪击;纸和印刷术为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传播提供了保证;罗盘针的广泛使用,使资产阶级远洋航行、发现新大陆有了可能。”据此可知,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最重要的影响是 A. 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B. 推动了殖民扩张 C. 促进了文艺复兴 D. 促进了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明中国的四大发明分别对于欧洲阶级、思想文化和经济的影响,综合起来看,四大发明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故D正确;A属于指南针的影响,不是综合影响,排除A;殖民扩张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促进了文艺复兴是印刷术的影响,不是综合影响,排除C。故选D。 12. 中国诗歌源头处的《诗经》和《楚辞》,分别以质朴无华的中和之美和铺排华美的感伤情调奠定了中国诗歌风格的两种最基本范式,显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超异的地域特点,唐代魏征也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材料中这种分析 A. 折射了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 B. 未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C. 表明地域环境决定文学风格 D. 否定了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显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超异的地域特点”表明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存在差异,呈现出地域特色,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文学特色的复杂性”,排除B;决定文学风格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C错误;材料反映我国古代文学具有地域特色,无法体现“否定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排除D。 13.如下图为清代画家石涛的《竹石梅兰图》,此画竹叶、梅花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恬淡相间,富有层次。石头画法简率放逸,造型夸张。由此可知,此画 A. 开创了立体画的先河 B. 忽视神韵意趣的描绘 C. 作画状物不拘于形似 D. 注重描绘真实的景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竹石梅兰图》“墨色恬淡相间,富有层次。石头画法简率放逸,造型夸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画写意为主,作画状物不拘于形似,C项正确;开创立体画先河的是毕加索,A项错误;石涛的《竹石梅兰图》体现了古代文人画追求神韵意趣,并不注重景物描绘的真实性,BD两项错误。 14.“其书成于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书出风行一时……其‘师夷人之长技.坚船利炮’等说,实自是而起。”由此可知,该“书” A. 主张对政治体制做出变革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风气 C. 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关注 D. 在当时得到了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从“成于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师夷人之长技,坚船利炮”等可知,这本书是《海国图志》,故选择B项。A项不是这本书的内容,由于旧观念的束缚此书在当时的影响有限,C、D项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是B项。 15.1860年以前,《海国图志》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不急之务而遭受冷落。而《海国图志》的传人使日本如获至宝,“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并形成了《海国图志》时代。对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 魏源已经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 《海国图志》维护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 C. 《海国图志》在日本广泛传播直接导致了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 D. 统治集团的认知差异影响着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不同的应变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860年以前,《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受到不同待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说明了统治集团的认知差异影响着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不同的应变力,D选项符合题意;《海国图志》中魏源还未形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系统认识,A选项错误;《海国图志》已经突破了“天朝上国”的旧理念,B选项不符合史实;《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并没有直接导致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C选项错误。 16.张之洞强调中国欲强大,需保存“中学”,不得不学“西学”,但学“西学”一定按照先“中学”、后“西学”的顺序渐进。这表明他 A. 要提升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 B. 想要摆脱学“西学”的认知误区 C. 客观分析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D. 坚持治国理政以“中学”为根本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需保存‘中学’,不得不学‘西学’,但学‘西学’一定按照先‘中学’、后‘西学’的顺序渐进”结合所学可知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就是坚持治国理政以“中学”为根本,故答案为D;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不是提高中国文化历史地位,A错误;材料没有摆脱“西学”的认知误区,排除B;C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17. 朱维铮先生对《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书做了校注,对康有为的整个思想脉络非常清楚。但他却说他不是因为喜欢才研究康有为,而是不喜欢才研究。其“不喜欢”可能是因为康有为 A. 恪守祖训,尊孔复古 B. 抨击专制,鼓吹革命 C. 微言大义,托古改制 D. 力师西法,倡导共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朱维铮先生“不喜欢”主要是不赞成康有为托古改制、维新变法的思想,故C正确;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并非为了恪守祖训,尊孔复古,而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排除A;康有为主张资产阶级改革,不主张革命,B错误;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不是民主共和,D错误。 18.有学者说,辛亥革命势如暴风骤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没能深入中国社会底层,皇权思想也阴魂不散,国人迫切需要补上思想启蒙一课。为补上这一课,后来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 A. 掀起了尊孔复古思潮 B. 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C. 进行了新文化运动 D. 继续宣扬维新思想 【答案】C 【解析】题目在分析了辛亥革命“没能深入中国社会底层,皇权思想”依然顽固,国人迫切需要“思想启蒙”后,问为此进行的补课,答案为C项。A项是皇权思想严重的表现和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B项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D项违背维新变法已经失败的史实,只有C项符合题意。 19.有人认为贬黜新文化运动者,常以“打倒孔家店”力证其全盘反传统。事实上,新文化运动者对嵇康、李贽和民间神话、传说等多有借鉴。按此观点,新文化运动期间 A. 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加强 B. 传统文化仍然得到弘扬 C. 儒学正统地位已被动摇 D. 复古思潮引发世人不满 【答案】B 【解析】题意内容没有体现对西方文化的融合,故排除A项;根据“新文化运动者对嵇康、李贽和民间神话、传说等多有借鉴”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仍然得到了弘扬,故选B项;儒学正统地位已被动摇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中的观点,故排除C项;题意中的观点主要强调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但没有体现复古思潮,更没有体现世人的不满,故排除D项。 20.1899年,上海广学会创办的(万国公报》刊载了《大同学》,该书部分内容如表。据表可知,当时 第一章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实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 第三章 “试稽近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 第八章 “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日马克思,一曰恩格斯” A. 马克思在中国首次被提到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受到关注 C. 马克思主义成为媒体主题 D. 马克思主义成为救国武器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格“英人马克思也”“德国之马克思”“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斯”说明介绍了关于马克思的相关活动,体现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受到中国的关注,故B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不能认定是首次提到马克思,排除A;报纸中的部分内容提到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说明是媒体主题,排除C;马克思主义成为救国武器是十月革命之后,排除D。故选B。 21.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呼吁要深入工人群众,加入劳动节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说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 A. 是唯一正确的革命思想 B. 紧密联系广大群众实际 C. 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 D. 坚持与错误思潮做斗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呼吁要深入工人群众,加入劳动节宣传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广大群众实际,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当时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的问题,C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的问题,D选项错误,排除。 22.孙中山认为,人类只有不间断地求生存,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从因果必然联系的角度看,这条定律更准确的表述应该为:人类求生存导致社会进化是历史发展的定律。孙中山的这一观点 A. 其产生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有关 B. 中国革命找到了理论依据 C. 完整地解释了人类进化论的过程 D. 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过程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阐述了进化论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提出这一观点与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有关,故A正确;孙中山的革命理论是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进化论,排除B;材料中孙中山是借用进化论阐述革命的理论,并不是完整地解释了人类进化论的过程以及中国历史的过程,排除C和D。故选A。 23.1920年11月4日,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虽然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在压制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地抵制。”这表明孙中山 A. 改变了阶级立场 B. 认清了列强的本质 C. 接纳了中共的主张 D. 完善了其革命纲领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但是各国还是在压制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地抵制”可以看出,孙中山认识到列强压迫中国民众的侵略本质,故答案为B项;孙中山仍然代表资产阶级,排除A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排除C项;1924年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表明孙中山完善了革命纲领,排除D项。 24.下表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成分的认识。这一认识 地主 富农 中农 工人(含雇农) 是否占有土地 是 是 或是或否 否 否 是否自己劳动 否 是 是 是 是 收入来源 地租、放债、兼营工商业 自己劳动所得 出卖劳动力,受地租、债利剥削 出卖劳动力 剥削雇佣劳动、地租、放债、兼营工商业 A. 确立了农村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 B. 有利于农村阶级矛盾的调和 C. 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策略的调整 D. 大大缩小了农村的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毛泽东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来界定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据此确定农村阶级斗争路线,故这一认识的宣扬有助于中共革命策略的调整,故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故A不符合题意;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成分的认识服务于中国革命的需要,故B不符合题意;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成分的认识主旨不是要缩小农村的贫富差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这一理论成果 A. 与中共一大的革命纲领是一致的 B.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C. 首次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 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论》中将中国革命分为两步,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和前途等,这一理论成果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进程,B选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一致,A选项错误;首次明确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是中共二大,C选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并没有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D选项错误。 26.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也包括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毛泽东把这些问题概括为十种关系,这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由此可见《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体现的本质特征是 A. 侧重经济问题 B. 理论联系实际 C. 突出理论探索 D. 经济与政治相结合 【答案】B 【解析】《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说明中国的建设道路并不是完全照搬苏联模式,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故B 正确;《论十大关系》涉及方方面面,并不是侧重于经济建设,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突出理论的探索,排除C;材料说明的是经济建设的务实性,不是突出经济与政治的结合,排除D。故选B。 27.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依据之一就是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据此可知,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这一理论 A. 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 B. 对时代特征做出了科学判断 C.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D 【解析】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故答案为D项;这一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但不是“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理由,排除A项;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排除B项,这一理论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 28.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这一讲话 A. 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 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C. 肯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国家重心 【答案】B 【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使用市场经济,这一提法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故B正确;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中共十四大,排除A;材料并不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肯定,排除C;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国家重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故选B。 29.“双百”方针提出后,国内有人难以接受,毛泽东力排众议,强调“放”,反对“收”。“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不怕错误的议论,不怕有霉素的东西;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既允许批评的自由,也允许批评批评者的自由。”毛泽东意在 A. 调动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 B. 表明党的执政方针的改变 C. 消除文艺领域出现的分歧 D. 清算文艺领域的极“左”路线 【答案】A 【解析】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为调动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故答案为A项;党的执政方针没有改变,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C项说法片面,排除;当时文艺领域还没有出现极“左”路线,排除D项。 30.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法国对此评价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英国也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真的变了!大英帝国是时候改变对中国的态度了。”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A. 改变了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 B. 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C. 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外部环境 D. 证明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 【答案】C 【解析】材料“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大英帝国是时候改变对中国的态度了”说明原子弹的爆炸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看法,显然原子弹爆炸改善了中国的外部环境,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原子弹爆炸对于亚太地区的影响,排除A;材料是从国际环境说明原子弹爆炸的影响,排除B;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1995年,排除D。故选C。 31.普罗泰戈拉认为,他要传授的不是“什么算术以及天文、几何、音乐”之类的技艺,而是“持家方面的善谋,亦即自己如何最好地齐家,以及治邦者方面的善谋,亦即如何在治邦者方面最有效地行事和说话”。由此可知,他所生活的时代 A. 民主政治助推自我意识的觉醒 B. 科学知识并未受到民众的重视 C. 宗教神权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 D. 哲学研究从社会向自然的转变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他要传授的不是‘什么算术以及天文、几何、音乐’之类的技艺,而是‘持家方面的善谋……以及治邦者方面的善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为普罗泰戈拉等智者思考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他对自己的思维和知识体系等均作出了新的认识,这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故选A。普罗泰戈拉是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作出了新的定义和思考,而非否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故无法得出科学知识不受到民众的重视的结论,且我们无法仅从一人得知普通民众的态度,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出现宗教神权的相关描述,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表明普罗泰戈拉研究的领域仍集中于社会领域,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32. 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白己”的命题。柏拉图说:“大自然把意志安置在腰的部位,把感情安置在心的部位,把理性安排在脑的部位。”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说明三人都 A. 把人看作感性的个体 B.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 认为人的感知很重要 D. 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苏格拉底将“人”的研究引入哲学,柏拉图指出意志、感情和理性三者中,理性最为重要,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理至上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三人的共同点是重视人的发展和价值,都具有人文主义精神,B选项正确;把人看作“感性”的个体和认为人的“感知”很重要,与材料内容不符,AC两选项错误;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 33.据记载,近代西方某一时期的学 者和艺术家“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而是极力歌颂人的价值,并在各种艺术作品中进一步 肯定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A. 希腊古典时期 B. 启蒙运动时期 C. 文艺复兴时期 D. 宗教改革时期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这种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个性解放,倡导追求现世的幸福,故C正确;希腊古典时期的思想是人从自然控制解放出来,排除A;启蒙运动时期倡导理性主义思想,排除B;宗教改革时期主张信仰得救等思想,排除D。故选C。 34.下表中内容为某-时期的部分文艺作品,其共同点是 米开朗琪罗 《哀悼基督》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以宗教为题材,但画中圣母和圣子反映了人间母子亲情 A. 都以宗教为题材,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B. 都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提倡生而平等 C. 都抨击教士的伪善,歌颂现实生活 D. 都揭露教会的贪婪,摒弃享乐思想 【答案】A 【解析】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文学家,材料中“耶稣”“以宗教为题材”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都是以宗教为题材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故A正确;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主张,排除B;材料中是批判现实的思想,不是歌颂现实,排除C;文艺复兴倡导享乐主义思想,排除D。故选A。 35.恩格斯说过:“欧洲在14世纪后以封建制度解体和城市兴起为基础发生了文艺复兴,它以理性、人文主义和科学击破了教会的精神独裁,掀起了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据此可知,当时 A. 城市的发展是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 B. 文艺复兴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 文艺复兴直接引发了近代科技革命 D. 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恩格斯指出文艺复兴以封建制度解体和城市的兴起为基础,突破了教会精神独裁,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选项正确;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非城市的发展,A选项错误;文艺复兴打破了神学世界观的束缚,但并没有粉碎人们对上帝的信仰,B选项错误;文艺复兴“直接”引发了近代科技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 36.有学者在评价马丁.路德时说:“他的这崭新的简明的教义 ,提出 了新的“上帝观”,从根本上批判了罗马教皇赖以维护封建制度及其特权地位的三大理论武器。”据此可知,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C 【解析】宗教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根本上批判了罗马教皇赖以维护封建制度及其特权地位”说明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故C正确;宗教改革反对教皇只是形式上,排除A;宗教改革不是民主革命,排除B;宗教改革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D。故选C。 37.14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把《圣经》译成英语,排斥任何因素对个人信仰自由的干涉,捷克宗教改革家胡司主张用捷克民族语言作礼拜,他对《圣经》的捷克文文本进行了字斟句酌的校订。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 天主教统治地位已丧失 B. 宗教信仰意识的淡薄 C. 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D. 已摆脱天主教会控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英国和捷克等都选择了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和宣传《圣经》,与C项对应;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影响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B项错误;由于14世纪宗教改革还没有展开, AD项不符合史实。 38.16、17世纪对世界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无论是笛卡尔还是培根,都没有与现存的政治秩序发生冲突,甚至还公然向现存的政治权威表示敬意。18世纪则不同,那时的哲学家们考虑和讨论的都是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的。这一转变 A. 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廷的迷信 D. 维护了现存的社会政治秩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之前,科学家们承认旧的政治秩序和权威,18世纪的哲学家们则直接思考和描绘未来社会、理性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转变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西方第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智者运动,A选项不符合题意;打破民众对罗马天主教廷迷信的是1517年,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C选项错误;维护现存社会政治秩序,与18世纪哲学家们的特点不符,D选项错误。 39.“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们要求 A. 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 B. 人民主权强调以人为本 C. 分权制衡防止绝对权力 D. 契约精神尊重公共意志 【答案】C 【解析】根据“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可知,材料主张分权制衡,防止产生绝对权力,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排除A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契约精神”,排除D。 40.17-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人才辈出。下表所示为三位启蒙思想家的部分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孟德斯鸠 “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的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法律和地理、地质、气候、人种、风俗、商业等都有关系。” 伏尔泰 “没有什么东西在理论上是真的,或在实际上是公正的,除非为普遍理性所承认。”“这个时代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 卢梭 “在自然社会中,人是依靠自然的情感生活,当自然社会消失以后,人就只有靠理性指导生活。” 据此可知,启蒙思想家 A. 倡导依法治国的理念 B.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C. 注重核心观念的制度化 D. 将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的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法律和地理、地质、气候、人种、风俗、商业等都有关系”“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人就只有靠理性指导生活”结合所学可知理性指导法、反对想象和偏见、指导人们的生活,表明启蒙思想家将理性推祟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故D正确;ABC在材料未体现,排除。 4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一种自然进化论。所谓“自然”是指不借助外来的能力或智慧,乃是借助自然选择。由此可知,生物进化论 A. 否定人类的创造力 B. 认为生物进化由自我完成 C. 否定了上帝造物论 D. 肯定自然与人的单向联系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借助外来的能力或智慧,乃是借助自然选择”说明进化论主张自然选择,否定了上帝造人的观点,故C正确;生物进化论并不是否定人类的创造力,排除A;材料说明生物进化论是自然选择,排除B;肯定自然与人的单向联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选C。 42.下图是英国城市发展的统计图,由此可以推论出 A. 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进行 B. 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 C. 英国各地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D. 英国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发展 【答案】A 【解析】柱状图显示1760年人口5万,1801年10万,1851年30万。这正是英国工业革命从开始到完成的时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城市化进行加快。说明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进行,故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各地的城市化进程,排除C;英国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排除D。故选A。 43.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已不再是能工巧匠,而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能够自觉地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创造。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 成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丰富 B. 否定了传统经验对技术的作用 C. 科学研究拓展的领域更加宽广 D. 科学理论对技术进步影响较大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材料中“科学素养的工程师”“自觉地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创造”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理论对于生产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材料不是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材料说明科学理论对于技术发展作用,并没有否定传统经验对于技术的作用,排除B;材料也没有说明科学研究领域的变化,排除C。故选D。 44.事实、观察、文件、确凿证据,成了这一流派作家创作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当时乃至今天的人们发出了警告:物欲诱发的贪婪,将把人送人地狱——“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下列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以上描述相符的是 A. 巴尔扎克 B. 雨果 C. 贝克特 D. 马尔克斯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事实、观察、文件、确凿的证据,成了这一流派作家创作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现实主义风格,巴尔扎克的创作风格与此相符,故答案为A项;雨果的创作风格属于浪漫主义,贝克特的创作风格属于现代主义,马尔克斯的创作风格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排除B、C、D项。 45.如图名为《奥尔塔德埃布罗的工厂》的画作,画家把工厂的空间物象分解成许多形体,并进行了必要的重新组合,排除了传统观念和画法,用简化单纯的手法综合概括地描绘,让观者得到了一种新奇的审美享受。这幅画的艺术风格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印象派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画家把工厂的空间物象分解成许多形体,并进行了必要的重新组合,排除了传统观念和画法,用简化单纯的手法综合概括地描绘”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幅画的艺术风格属于现代主义,故答案为C项。浪漫主义注重表达人的感情,色彩鲜明笔法奔放;现实主义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印象派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46题14分,第47题15分,第48题12分,第49题14分,共55分。)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认为如果他们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也就是通人情),他们就能成为贤者……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纲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以“礼不下庶人”为特征的儒家伦理的民间化,是以统治者为主导,士人为主体,通过政令与教化手段,向下层社会普通民众推广实施的。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究的儒学、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通民众。儒学、理学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诉求不断冲突、融合。 ——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理学的精神自觉也因此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表现及影响。 【答案】(1)政治思想:主张维护现有统治秩序;主张上下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要取信于民;实行贤者治国。原因:春秋晚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各国重视优先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倡导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思想保守,与时代发展潮流不符。 (2)原因:宋代重文,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支持儒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事业进步,教育发展;地方士绅阶层扩大,传播理学;宋代理学家们发展了儒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 (3)表现:儒学、理学的伦理等级秩序、道德规范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影响:扩大和深化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间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解析】 (1)思想:根据材料一中“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 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和贤者治国等方面,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孔子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晚期,动荡混乱的社会环境,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孔子思想的保守,及其与时代发展潮流不符等方面,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自身的特点和理学家们的努力,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阶层、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发展进步,主客观两个层次来分析说明“理学的精神自觉也因此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表现:根据材料三中“‘礼不下庶人’为特征的儒家伦理的民间化”,“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通民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表现是,理学的伦理等级秩序、道德规范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根据材料三中“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影响主要有,扩大和深化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间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等。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面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思想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第一次稿片战争期间,以龚自珍、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有识之士,便率先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挽救清政府岌岌可危的命运,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们产生了应变的思想,洋务思潮应运而生。甲午战后,为了救亡图存、抵御外辱,维新志士们奔走呼号、宣传变法图强,使维新思潮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开来。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取代改良思想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剧变促使激进的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教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扫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愚昧,这样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潮,将中国思想界的注意力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摘编自刘爱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特征》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化史上,救亡与启蒙难解难分,中国的启蒙即源于救亡,救亡是中国启蒙的深层动因。与法国启蒙运动相比,中国启蒙运动毋宁是一种落后民族寻求富强之道的“救亡型启蒙”。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经历了一个从思想启蒙到“直接行动”、从“价值重估”到“社会改造”的转变。由此,五四运动后,革命运动代新文化运动而兴。这种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消长,与其说是“救亡压倒启蒙”,毋宁说是“启蒙转化为革命”。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出现的主要社会思潮,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发展的特点。 【答案】(1)主要社会思潮:经世致用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民主科学思潮。主要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弊端日益凸显;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特点:主题突出,爱国主义意识浓厚;思想启蒙运动与革命相结合;纷繁复杂,更迭起伏;知识分子成为启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原动力;传承与创新相融合。 【解析】 (1)关于“主要思潮”,由材料“率先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可得出经世致用思潮;由材料“洋务思潮应运而生”,可得出洋务思潮;由材料“使维新思潮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开来”,维新思潮;由材料“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取代改良思想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可得出民主革命思潮;由材料“蒙运动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潮”,可得出民主科学思潮。关于“主要原因”,可以从封建专制制度弊端、民族危机、西方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等角度归纳。 (2)由材料“救亡图存、抵御外辱,维新志士们奔走呼号”,可得出主题突出,爱国主义意识浓厚;由材料“救亡与启蒙难解难分”,可得出思想启蒙运动与革命相结合;从各种思潮发展来看,可得出纷繁复杂,迭起伏;从不同时期思想主体来看,知识分子成为启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原动力;由材料“直接行动”、“价值重估”“社会改造”,可得出传承与创新相融合。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贾谊认为,国家的财政收入都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须臾不可失去的生存条件,“故夫士民者,国家之所树而诸侯之本也”。因此,统治者在为政治国的过程中要始终怀有爱民、怜民之心,什么事都能为民着想。为此,统治者要对人民行仁政,施礼教,进行道德教化使人民懂得礼仪的同时,还要使得人民富裕起来,使人民丰衣足食,衣食无忧。贾谊深知爱民的贤臣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性,也深感贤吏难求。为此,他提出选拔官吏的原则,即人民的舆论和拥护。 ——摘编自李仰飞《试论贾谊对先秦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 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就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无不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了人民。 ——摘编自何丽君《中国共产党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贾谊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汉贾谊相比,近代梁启超、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指导及其实践。 【答案】(1)重点:重民;仁政;富民;选用贤臣。 (2)发展:人民要有参政权;主权在民;提出三民主义。影响: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 (3)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顺应民意,民心,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西汉贾谊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人民是国家须臾不可失去的生存条件”“统治者要对人民行仁政,施礼教”“还要使得人民富裕起来,使人民丰衣足食”“他提出选拔官吏的原则,即人民的舆论和拥护”等信息分析得出。 (2)与西汉贾谊相比,近代梁启超、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发展,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人民要有参政权、主权在民、提出三民主义等方面来回答。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等方面来回答。 (3)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指导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实践应当联系所学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等方面来回答。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说人文主义真的重新发现了对人、人的能力和人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力的信念,那么科学实验的新方式、革新了的世界观、企图征服和利用自然的新努力也应当归功于人文主义的影响。 ——(意)欧金尼奥·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龚育之《论科学精神》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示例一: 论题:人文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阐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科学和理性,崇尚知识和教育,促使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等杰出的科学家。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发展为蕴含着科学和理性精神的理性主义,敬畏真实,崇尚真理,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总之,人文精神是科学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条件。 答案示例二: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 阐述:波兰哥白尼的“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意大利的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这些科学研究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人文精神的发展。 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建立起经典力学体系,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提出了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改变了人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这些自然科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推动了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弥补了人们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总之,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 (也可选择“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互促进”等论题,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以人文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科技进步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为论题。前者要结合西方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后者可以以近现代物理学成就探讨对人文精神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