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5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5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5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24题 ‎1.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影响。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使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周朝各诸侯国,包括地处偏远的荆或吴、越之地,从而为以西周文字为基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A项反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B、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答案】D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制度的变迁。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养士、重士之风盛行。士的地位提高从而使等级森严的贵族政治受到破坏,故A项错误;士的兴起成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前因而非后果,故B项错误;孔子兴办私学,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许多诸侯国因实行重士政策,发挥了士在政治、军事斗争中重要作用而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秦国也因此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可见上述现象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故选D。‎ ‎3.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 D.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 ‎【答案】B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材料一方面反映了据《汉书》记载,西汉废帝刘贺荒淫无道、败坏汉制而被废黜;另一方面依据2016年对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成果,在其墓中却出土了反映封建礼乐制度的编钟、体现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学经典的简牍。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表明要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故选B。A、D两项的说法均过于绝对化,C项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 ‎4.唐朝中期,学者杜佑在《通典》中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材料反映出唐朝亟需变革的社会问题是 A.教化不修动摇封建秩序 B.藩镇割据导致边患不断 C.改革财政制度整顿经济 D.重农抑商阻碍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期的社会问题。由材料中的唐朝中期“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可见,唐朝中期面临着“足衣食”、“食货”的首要问题,表明唐朝中期随着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受到破坏,国家财政出现困难,可见唐朝亟待解决改革财政制度整顿经济的社会问题,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5.《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A.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B.法律内容更加丰富 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 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 ‎【答案】A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法制建设。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见,宋朝在沿袭《唐律》的基础上,在法律条文后增加了敕令,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状况,可见宋代立法更加突出了皇权的意志,说明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故选A。B项不能反映宋代法制建设的本质问题,故排除;宋代法制建设更完善、执行更严格,故C、D两项错误。‎ ‎6.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A.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材料中孟子坚持“民本”思想,后被司马光批作“非忠厚之道”,而南宋理学家胡宏以“天地之理”为依据,肯定孟子之说符合传统儒学的“义”、“理”等观点,可见南宋理学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故选B。A项说法过于表面,故排除;宋代以后,理学逐渐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官方哲学,故C、D两项错误。‎ ‎7.1657年,清政府建立了经筵制度,接受大臣“遵旧典,遣祀阙里(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的建议,“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供皇帝学习。由此可见经筵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清政府的正统形象 B.维护孔子权威和宗法观念 21 / 22‎ C.提高清朝皇帝儒学修养 D.提升《大学》《尚书》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加强。材料反映了清朝初年政府建立了经筵制度,以儒学经典、树立孔子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宗旨,且由皇帝学习、接受儒家经典的宣讲,可见经筵制度旨在树立清政府的正统形象,故选A。B、C、D项仅为手段而非主要目的,故排除。‎ ‎8.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分析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见,洋务运动后期冯桂芬仍坚持“中体西用”思想,同时期的郭嵩焘则提出学习西方的机器技术为“末中之末”,可见郭嵩焘认识到政治制度应为根本,表明这些思想适应了洋务运动及其之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故选B。A项与冯桂芬思想主张不符,C、D项与郭嵩焘思想不合,故排除。‎ 21 / 22‎ ‎9.1903年10月,《申报》载文:“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这反映出 A.清政府加强了新闻立法管制 B.清政府实行禁止华人办报政策 C.外国人垄断中国新闻报刊业 D.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了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材料中的“1903年10月”即清末“新政”期间;该文反映了近代东西方大国均以法律保护报刊事业的发展,提出中国应设立“报律”以“禁人阅看、禁人代售”,维护报刊传媒事业的发展,可见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迅速发展,故选D。A、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0.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 A.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B.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耍 ‎【答案】D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章太炎等学者明确反对“醉心与欧化”的思想倾向,以在古籍中挖掘的民主与社会主义为方式,掀起一股“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社会思潮,以抵制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反映了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故选D。袁世凯时期为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B项错误;在中国古籍中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内容与近代的民主、科学内涵不同,因此不能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故C项错误。‎ ‎11.17、18世纪中西文明有较大规模的交流,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这表明当时 A.中国文明处于优势地位 B.中国文明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C.文明交流具有对等特点 D.文明交流推动双方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中西文明的交流。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明清之际中西文明出现了大规模的交流,西方宗教、哲学、科学等文明传入中国,使徐光启等少数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科技,给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中国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制度特别是儒学思想对西方启蒙思想运动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可见当时中西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影响,体现了文明交流具有对等性的特点,故选C。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相对于西方的近代文明,并不能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不符合17、18世纪的时代发展的潮流,故B项错误;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有限,未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故D项错误。‎ 21 / 22‎ ‎12.某学者发现,江南制造局翻译了一批蒸汽机专著,有相当的群体阅读过这批书籍。在19世纪晚期,这批书籍被分别收录入西学丛书,并流传到日本。这表明该批译著 A.有利于培养各种洋务人才 B.开启学习西方器物的历程 C.东传日本发挥了更大作用 D.有利于促进东亚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影响。材料中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蒸汽机的科技专著,一方面受到中国国内知识群体的阅读,传播了近代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被录入西学丛书,流传到日本,有利于西方科技知识在日本推广,表明洋务运动时期的这批译著促进了东亚地区近代化的发展,故选D。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3.在梁启超、严复的历史叙述中,国人“自为牛马、自为奴隶”、“畜根奴性”,儒家“仁政”完全过时,“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这些叙述最类似于 A.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 B.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 C.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批判 D.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 ‎【答案】D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维新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材料中梁启超、严复认为中国历史上国人完全具有劣根的奴性,儒家“仁政”、国家思想是过时落后的思想,体现了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即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观点最为类似,故选D。洋务派以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纪为根本,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是学习、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内容,故B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批判思想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故C项错误。‎ ‎14.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材料“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即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反映了中共独立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可见毛泽东这段话反映了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D。A、C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排除;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目标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具有一致性,故B项错误。‎ 21 / 22‎ ‎15.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苏格拉底 A.缺乏民本思想 B.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C.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制 D.公民意识淡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材料中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突出了公民的参政素质在参政中的重要性,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制已带来了严重弊端的问题,故选B。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6.亚里士多德认为古代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陪审法庭”最能体现雅典政体的民主性质。这主要基于它 A.确保公民受到最公平公正的审判 B.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C.陪审员产生的方式和履行的权力 D.对公民大会决议有最终核准权 ‎【答案】C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雅典陪审法庭中的陪审员由成年男性公民抽签选举而轮流担任,且陪审法庭履行司法和监督的权力,与亚里士多德坚持的民主原则相一致,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史实,故排除。‎ ‎17.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表明当时 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 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 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 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反映了在雅典民主决策中,辩论本已成为重要的环节,而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出现了许多公民假装不会演说以争取同情,获取多数公民支持的固定的套路,表明部分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的认知,故选D。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18.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C.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C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材料反映了在宗教改革中路德教与加尔文教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其实质都是以各自教义的新权威代替旧权威,可见宗教改革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故选C。材料没有突出以人为中心、人的价值和地位等人文主义思想,也没有反映新教与旧教之间的矛盾,故A、B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9.1766年,卢梭因在法国受迫害而赴英国避难,其间与帮助他的英国人休谟误会不断。休谟写成《对卢梭休谟之争的真诚又简略的描述》并在熟人间传阅,但这事很快由私人事件演变为影响广泛的公共事件。休谟对此评价道:“一个私人事件,我只告诉一个朋友,竟能传遍王国,英国国王向法国国王宣战,也不会比此事更快成为话题。”这反映当时 A.英法两国之间竞争激烈 B.法国的启蒙思想影响深远 C.英国人民缺少理性精神 D.英国的公共舆论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在英国的反响。材料反映了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卢梭在英国避难时与帮助他的英国思想家休谟产生了误会,休谟对此写下的短文在熟人间传阅,结果此事由私人事件变为迅速传遍全国的影响广泛的公共事件,可见英国的公共舆论存在着盲目性、主观性等缺陷,故选D。A、B两项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1 / 22‎ ‎20.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这说明英国 A.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 D.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依据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英国皇家薪资和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能当选为议会的下议员,以防止国王通过其亲信官员当选议员而控制议会的下院,可见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故选A。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B、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史实,故排除。‎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每州2名。这一制度安排 A.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体现了对民众狂热情绪的防范 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D.有利于提高国会的办事效率 ‎【答案】B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1787年宪法。材料中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法律通过须经过参、众议院同意,体现了两院之间相互牵制;在规定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的同时,强调了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且每州2名,以维护美国各州地位平等和联邦国家的统一及稳定。以上两院之间相互牵制及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特点,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狂热情绪的防范,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的权力问题,故A项错误;C、D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22.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山水画的特征。由材料中的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可见,山水画追求道德修养及人格的完善,体现了儒学思想的因素;材料“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反映道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无为”等思想;可见中国山水画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故选B。A、C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中国画突出写意性的特点,与西洋画再现客观真实世界的写实性迥异,故D项错误。‎ 21 / 22‎ ‎23.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滿足 B.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科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材料反映了15世纪的欧洲,人们将家庭成员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以取代以往国王、教皇、圣人等大人物对肖像画的专享,体现了突出以人为中心及人的价值和地位、追求现世幸福等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可见促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故选B。A项表述过于片面,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1517年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与题干信息“15世纪”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B.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C.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D.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答案】B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爵士乐的流行。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南部黑人居住区的爵士乐,因其为“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从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表明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现代主义音乐适应了两次大战期间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故选B。A、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信息无体现,故排除。‎ 二、综合题:共3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的新方法不仅在科学中彰显威力,而且也 被积极引进到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乃至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金斯指出,启蒙运动的新批判精神怀疑一切未经论证的东西,事实上,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文学中出现了,但是却得到迅速成长的自然哲学的支持。自然哲学进步的途径,就是自然哲学家使用牛顿的方法,去完成牛顿的研究计划。于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科学”,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 ‎——摘自程智强《科学与启蒙运动》‎ 21 / 22‎ 材料二 清王朝虽被推翻,但专制主义幽灵仍在国中游荡,不管是袁世凯的称帝还是“革命”者的集权行为都说明,专制主义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陈独秀等深感“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新文化运动,就是向中国人灌输现代公民意识,帮助国人摆脱专制主义束缚,为实现真正民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自王铁群《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主义”的含义和导致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 ‎【答案】(1)含义:理性主义。‎ 原因: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播;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 资产阶级的人权意识;科学研究中实验方法所体现理性精神的影响。‎ ‎(2)背景:封建君主专制虽被推翻,但集权专制思想仍然存在;民主共和虽然建立,但国民却缺乏应有的公民意识;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导致了反共和的旧思想盛行。‎ 不同:启蒙运动宣扬民主是为了推翻专制而实现民主,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巩固已初步实现的民主政治;启蒙运动继承欧洲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而新文化运 动则是要彻底地否定并抛弃传统文化。‎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第(1)问,依据材料一“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的新方法……被积极引进到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乃至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科学’,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概括得出“牛顿主义”即理性主义;依据上述材料信息的理解并结合启蒙运动背景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牛顿主义”形成的原因。‎ 第(2)问,依据材料二“清王朝虽被推翻,但专制主义幽灵仍在国中游荡……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国民缺乏相应的公民意识,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依据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的“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的理解,联系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比较迁移、概括归纳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包括两者不同的目的及其与以往传统文化的关系。‎ ‎26.材料 元末,监察制度形同虚设,吏治松弛,官吏队伍贪腐严重。明初,因权力的再分配和缺乏相应的监察机制,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系之间斗争激烈,左丞相胡惟庸更是掌“生杀黜陟”大权。‎ 21 / 22‎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藉左丞相胡惟庸案发,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罢御史台,改置都察院。“罢御史台者,非罢御史,罢其总领之御史大夫”、只设左,右御史中丞,正二品,这样监察百官的长官与六部长官平级,以便互相牵制。都察院作为独立的监察系统与政务、军旅并列。在都察院系统之外,还构建了一个由皇帝直管的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六部,同时亦限制都察院的权力过大。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在中央监察方面权责范围基本一致,只是在系统、组织机构方面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又互为表里。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道,每道设置按察司,巡按州县,考察官吏。除此之外,在洪武年间先后订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监察法规,主要有《大明律》、《宪纲条例》、《奏请点差》、《出巡事宜》等。‎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吸取元末吏治腐败的教训;明初权力斗争激烈;派系斗争导致君主权威受影响。‎ 内容:设置多个独立的监察系统(罢御史台设都察院同等分);限制监察机构扩权滥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全方位的监察体制;监察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颁布监察法规。‎ ‎(2)影响:以小制大,内外并举有利于惩治腐败;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重叠的监察机构影响行政效率;过度依赖于皇权,导致监察机构走向衰败。‎ 21 / 22‎ ‎【解析】本题考查明太祖时期监察制度的改革。‎ 第(1)问,由材料“元末,监察制度形同虚设,吏治松弛,官吏队伍贪腐严重。明初,因权力的再分配……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系之间斗争激烈,左丞相胡惟庸更是掌‘生杀黜陟’大权”结合所学概括得出明太祖吸取元末吏治腐败的教训,明初权力斗争激烈,派系斗争导致君主权威受影响等背景;根据材料“罢御史台,改置都察院……监察百官的长官与六部长官平级,以便互相牵制。都察院作为独立的监察系统与政务、军旅并列。在都察院系统之外,还构建了一个由皇帝直管的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六部,同时亦限制都察院的权力过大”、“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在中央监察方面权责范围基本一致……直接对皇帝负责,又互为表里。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道,每道设置按察司,巡按州县,考察官吏”、“在洪武年间先后订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监察法规,主要有《大明律》……《出巡事宜》等”,概括归纳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2)问,依据以上材料信息的理解,结合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辩证地分析概括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产生的双重影响。‎ ‎2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1 / 22‎ 材料一 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 ‎——据《解放日报》2012年2月2日 材料二  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 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其“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句话。‎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答案】(1)事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理解:城镇及公共设施破坏严重;生产生活物资供应短缺;经济秩序混乱;民众的道德水平下滑;周边国家对德敌意严重。‎ 21 / 22‎ ‎(2)分析:大国深刻反思反省战争;相关政府主动承担战争责任,致力于发展经济;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塑造和平友善的民族文化;采取和平协商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危害和历史启示。‎ 第(1)问,依据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得出“纳粹政权的恶行”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依据材料“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概括说明二战“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的含义即表现。‎ 第(2)问,依据材料二“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联系现实热点问题及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人类为避免战争再次发生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及采取做法。‎ 21 / 2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