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科综合试题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时代的重史传统 2.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微澜”主要表现为 A. 手工工场日益兴起 B. 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C.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发达,故C正确。 3. 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下列各项中最能佐证其中“革命化”的是( ) A. 将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到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 B. 清政府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恩格斯强调的是经济基础的“革命化”,而非政治,排除A和D。分析B项,这只是清政府一项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而不是经济基础“革命化”的表现。答案为C。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充分理解恩格斯这句话的本质含义,要求学生把题干与选项密切结合。 4.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 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安徽)歙人阮弼”可知他是安徽人,属于徽商,故①符合题意。由“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可知③符合题意。由“分工操作”可知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④符合题意。清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有所发展,但远达不到迅速发展的程度,故②不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 5.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有人认为,“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该年 A. 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 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形成了立体的开放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共十四大。据材料“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C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故A错误;1988年宪法修正案将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故B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1992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6.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相关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属于正常的外交活动,A项理解错误,排除;“求同存异”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放弃“一边倒”的方针,排除D;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的束缚,具有灵活性,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相关状况 7.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8.苏格拉底深刻地讽刺雅典民主的某一方式:“没有人愿意用□□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A. 命令 B. 投票 C. 抽签 D. 高薪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的特点是抽签选官、轮番而治,题干中描述的这种方式就是抽签,抽签方式会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管理的权力,可能会导致权力滥用,危害国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D三项。 9.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时期 流行词汇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 工业家、社会主义 B. 理性、危机 C. 进化论、浪漫主义 D. 垄断、罢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A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B项排除;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期,故C项排除;垄断出现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排除。 【点睛】“19世纪中期”是关键时间信息。 10. 郭廷顿《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首先材料中第二个时期指的是“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即新航路开辟和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次题干要求“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即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的变化,①②③均属于其表现,而④的表述不符合“冲击”,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 11.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 A. 农业危机工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B. 民生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 C. 工业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D. 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工业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中工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为了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金融方面的措施是为了逐步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社会民生方面的措施主要是提供社会保障和增加就业。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对应错误,排除A、B、D项。 12.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全篇不仅语言朴实无华,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据此可知《差不多先生》属于 A. 浪漫主义 B. 古典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反映的是现实生活问题,因此选择C。ABD不符合材料的特征,排除。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井田制、投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巯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句结,逃迎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究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仲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粮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掉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共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 【答案】(1)特征: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驰。 (2)背景: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 (3)启示: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皇帝根据亲巯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句结”、“随后这些名目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掉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结合所学从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驰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大‘暗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从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结合所学可从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等方面作答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 14.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举例1:《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颜氏家训》规定:“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 答案举例2:《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 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 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颜氏家训》以《礼》、《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 【解析】 试题分析:从政治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所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经济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所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思想文化角度结合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内容 选考题;请考生从44.45两道题中任选一道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早在苏区时代,中国共产党就先后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颁布了《婚姻暂行条例》,该条例以男女结婚自愿,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原则制定,并禁止早婚、纳妾,破除童养媳、买卖婚姻、租妻等种种陋习。边区政府规定男女结婚必须向村或单位申请出具介绍信,并在区级以上政府登记结婚,最后领取结婚证明书。但上述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为此,赵树理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创作了《小二黑结婚》,该小说被改编成剧本,通过各式各样的地方剧搬上舞台。1950年,以《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为蓝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行。 ——摘编自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等 (1)根据材料指出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改革意义。 【答案】(1)原因:中国共产党历来关心妇女权益问题;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需要;晋冀鲁豫地区婚俗落后等。措施:立法;严格结婚程序;注重宣传等。 (2)保护了女性权益;为坚持敌后抗战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新中国的婚姻法提供了借鉴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早在苏区时代,中国共产党就先后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男女结婚自愿,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原则制定,并禁止早婚、纳妾,破除童养媳、买卖婚姻、租妻等种种陋习”从历史传统、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需要、晋冀鲁豫地区婚俗落后等方面指出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改革的原因。依据材料“颁布了《婚姻暂行条例》”、“边区政府规定男女结婚必须向村或单位申请出具介绍信,并在区级以上政府登记结婚,最后领取结婚证明书”、“改编成剧本,通过各式各样的地方剧搬上舞台”从立法、严格结婚程序、注重宣传等方面指出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改革的措施。 (2)依据材料“男女结婚自愿,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原则”、“禁止早婚、纳妾,破除童养媳、买卖婚姻、租妻等种种陋习”、“1950年,以《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为蓝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行”可从保护了女性权益、有利于边区政府的建设、为坚持敌后抗战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新中国的婚姻法提供了借鉴等方面简析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改革的意义。 16.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曾是虐待和杀戮犹太人的人间地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41年冬,虽然约150万犹太人已被枪决,纳粹分子仍感到这一缓慢笨重方式的效率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并且他们发现这对士兵的士气也不好.有组织杀害的机构化建立在工作分工的基础上,并在专门为此目的设计的特殊装置里完成.它将行刑者同受害者的距离拉大——这是一场如此大规模灭绝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优势.这一大规模官僚及工业化屠杀世界的“首府”是奥斯维辛. ——摘自巴尔纳维《世界犹太人历史》 材料二纳粹屠犹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一起暴虐的屠杀行径.从本质上说,这一由纳粹德国实施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否定.尽管中国远离欧洲,但对纳粹屠犹事件还是表现出了应有的关注.纳粹屠犹研究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极为有价值的参考,使他们可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屠杀. ——摘编自徐新《纳粹屠犹研究在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历史背景,指出纳粹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目的.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粹屠犹和侵华日军屠杀中国人罪恶实质,深入思考二战期间德日法西斯罪行的警示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德国法西斯上台;鼓吹种族主义理论;将罪责强加于犹太人.目的:实施大规模屠杀;欺骗看守犹太人的德国士兵. (2)罪恶实质:反人类;反文明.警示意义:增强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念;勇于与邪恶势力斗争;警惕否认法西斯罪行的企图.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纳粹分子”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德国法西斯上台以及思想宣传的目的”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犹太人被枪决”“工业化屠杀世界的‘首府’”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否定”的信息来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重新审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屠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增强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以及警惕法西斯东山再起”等角度思考回答。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奥斯维辛集中营•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围绕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来命题,回答时,主要是从原因、目 以及意义角度思考即可。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复习要从基本的遗址设立的意义角度着手,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国纳粹在人类历史上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一个罪证,建立纪念馆表达对纳粹暴政的愤怒与对受害者的哀悼以及作为第一批具有警示意义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保护等角度掌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