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联考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 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答案】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 2. 有战国时期思想家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 也”。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子 D. 王阳明 【答案】B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结合所 学可知是孟子的性本善,故本题答案选 B 项;其他思想家没有材料中体现的思想,排除。 点睛:孟子的主张主要有性本善,仁政,民贵君轻等;复习诸子百家思想,要注意总结儒 墨道法在治国方面、个人修养和哲学认识方面的主张,从人性认识、治国理念共通、价值 观等角度比较共通和相反之处。 3.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 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 “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变革,不是历史的倒 退,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 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充分说明当时社会进步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故 B 项正确;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先秦 诸子思想复古性,不是复杂性,故 D 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 【名师点睛】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 张避世,强调“超脱”。 4. 董仲舒主张:“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 夺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 天意与人事没有联系 C. 皇帝的权力来自人民 D. 儒家试图用天来约束皇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可以看出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 D。A 依 天行事,说法绝对;B 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C 与材料中君权神授思想不符合。 5.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 18 人,其中就有 14 人 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 A. 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B. 表明经学已成为统治思想 C. 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D. 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这是西汉武帝实行的“独尊儒术”的结 果,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丞相的身份,而不是反映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排除 B。丞相 素质得到提升表述过于片面,与材料主旨强调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不符,排除 C。材料没 有涉及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而是强调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排除 D。综上所述,本 题正确答案选 A。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 18 人,其中就有 14 人以明 习经学起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6. 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藐视一切权威,王守仁讲求 理于心,主张“心即理也”,这说明陆王心学 A.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B. 否定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 C.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答案】C 【解析】心学都是从内心进行反省,达到良知,故 C 正确;A 中束缚不符合心学思想特 点;B 中否定不符合事实;D 中自有阐释错误。 7.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 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 结论是 A.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 B.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 科举制没落 D. 反映宋代现实生活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 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 B 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 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A 项错误;C 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 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反映,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 D 项错误。 点睛: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 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 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8. 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 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 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 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 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宋代文化中心实现了南移,故“开始”表述不当,排除 A;由于我国是 在宋代实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材料只涉 及文化的部分方面,排除 B;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表明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 性特征,故选 D。 9. 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 时珍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 不十分清楚,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判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 “每试之大不然”,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这说明 李时珍 A. 专注于中药药物的研究 B. 证实大豆能够解毒 C. 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说法 D. 注重经验的积累 【答案】C 【解析】“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 奇”说明李时珍字啊《本草纲目》中纠正了前人在医药方面的一些错误,故 C 正确;其他 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10. 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杠杆原理的桔槔得到了普遍应用。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类似 于不倒翁的行酒令的工具,俗称“酒胡子”。明代利用声音反射原理建造了天坛“回音壁”。 (如下图所示)这些现象反映了 A.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主要应用于生产 B.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现多样性 C. 明代科技更加注重总结 D.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 【答案】B 【解析】“酒胡子”利用的是杠杆原理,“回音壁”利用反射原理,体现出古代科技运用 生活和建筑等方面,说明古代科技使用和发展呈现出多元性特点,故 B 正确;A 材料中没 有体现,并不是主要;C 中经验总结不符合题意;D中偏离方向不符合事实。 11.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 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 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 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地 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 方侵略者,B 正确;明末清初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思想,A 项错误;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 方的器物,没有涉及思想,C 项错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世俗理性的最初觉 醒应该是思想方面,“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 想,D 项错误。所以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魏源的主张 12. 五四运动后期,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 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材料表明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 B. 李大创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D. 李人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 【答案】A 【解析】从材料“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 系””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相 反;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3. 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1920 年英国哲学家罗素 来华讲学,停留一年。1922 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1924 年印度文豪泰 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D. 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 【答案】B 【解析】从五四运动之后来华人士数量来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明显的发展,所以本题选 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这些外国人士与马克思主义无关;C 选项错误,泰戈尔是文学巨 匠,与哲学无关;D 选项错误,材料表现的是文化领域。 14. 1916 年,陈独秀在《新年报》上写到:“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 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 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主要意图是 A. 启发国民的现代政治意识 B.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C. 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D. 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说明陈独秀认 为应该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故答案为 A 项。陈独秀此时尚未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抨击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与材料反映出的主题不符,排除 BCD 项。 15. 某学者指出:1850 年到 1899 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 数量上超过翻译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 4:1;1902 年到 1904 年,后者 以 2:1 的比例超过了前者 1912 年到 1940 年,后者比前者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 国 A. 社会科学逐渐衰落 B. 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学习西方 C. 科技发展举步维艰 D. 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到“社会科学”说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是 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故 B 项 正确。材料显示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故 A 项错误;科技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 及,故 C 项错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模式的道路——农村包 围城市的道路,故 D 项错误。 【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 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 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 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16.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 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 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 是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的 D. 脱离中国传统政治,全盘西化的产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是强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吸取了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的精华部分,是是合乎世界政治 新潮流的,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更多的还是中国国情的产物而不 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强调传统政治,选项 B 不符合题 意,排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更多的还是中国国情的产物而不是全盘西化的产物,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评价 17.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 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提出这十个问 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 服务。”这段论述出自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论十大关系》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B 【解析】由“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 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 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 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C 项是延安时期的;D 项是关于政治建设 方面的。 18. 1920 年 9 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 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 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 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 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B 【解析】材料“1920 年 9 月”“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 B 项正确;1919 年五四运动,工 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上海就已经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故 AC 项错误;D 项错误,中共 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1920 年 9 月”这个时间点。 19. 1985 年 5 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 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 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 提出是为了 A. 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答案】B 【解析】“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说明该计划有利于改进当时农村经 济粗放型特点,故 B 正确;A 不符合现代化战略思想特点;C 属于 1992 年以后;D 是 1995 年以后。 20.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司南”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 B 京张铁路通车 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 C “南优 2 号”育种成功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 《物种起源》发表 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进入大航海时代是指南针使用,故 A 错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故 B 错 误;《物种起源》发表标志着生物科学新时代,故 D 错误,本题选择 C 正确。 21. 在 1958 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 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 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 年最终合成)据此可 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 B. 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 C. 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 D. 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答案】A 【解析】解题时需要紧扣“1958 年”“加速实现该项目”“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 定具体合成对象”科学领域存在大跃进的风气,再 “结合 1965 年最终合成”说明了推动 了科技的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仅是涉及到上海、北京,无法说明在全国掀起高潮, 故 B 项排除;材料中仅是阐释青年的要求,并不能说明其实主要的科研力量,故 C 项排 除;材料中无“政府加大投入”的表述,故 D 项排除。 22. “古代世界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 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这 段话旨在强调中国与希腊 A. 哲学水平有高有低 B. 各自在孤立地发展 C. 发展道路存在差异 D. 历史发展的相似性 【答案】D 【解析】和古希腊哲学家同一个时期的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我国哲学家研究的是 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关系,儒道思想即能体现这一点。说明历史相似性,故选 D。A 中 有高有低显然不符合事实;B 中孤立发展错误;C 中差异不符合材料主旨。 23.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 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 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平等自由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 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故 A 项符合题意。B、C 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 意,可排除;D 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24.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 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A.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 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反映了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马丁•路德主张信仰上 帝即可得救,二人的相同点在于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 A 项正确。王阳明没有反对教 权的思想,故 B 项错误。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没有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故 C 项 错误。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只符合马丁•路德,故 D 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 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5. 在 14 世纪,许多对古代罗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博学学者定居于意大利的富裕城市中, 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竟相延纳,加以庇 护,给他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高层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作品的推 许等。这说明 A.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B. 意大利反对基督教禁锢人性 C.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有上层支持 D. 意大利有着独特的文化环境 【答案】C 【解析】A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无法从材料得出这一结论;B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 除;C 选项说法正确,从材料中统治者的行为就可以看出;D 选项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 容,故排除。 26. 14 世纪中叶,欧洲爆发“黑死病”大瘟疫,当时整个英国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 遇难,整个欧洲大的有 2500 万人死亡。人们开始公开讨论瘟疫的根源。曼彻斯特的大主教 威廉姆斯·埃丁顿给他的教士们写了一封信:“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变本加 厉,这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众多罪恶的惩罚。”宣称 “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罪恶的大主教埃丁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这可能会在民 众中产生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A. 恐俱绝望,万念俱灰 B. 质疑宗教,祟尚科学 C. 推崇理性,反对教会 D. 逃离欧洲,寻求出路 【答案】B 【解析】“恐俱绝望,万念俱灰”“逃离欧洲,寻求出路”不属于促进历史发展的 积极影响,排除 AD;由“宣称‘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最恶的大主教埃丁 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大主教也不能摆脱“黑死病”,使人们怀疑宗教的说 教,进而祟尚科学,故 B 正确;启蒙运动“推崇理性,反对教会” ,C 时间不符 合题意。 27. 艺术家们通过健康的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对希腊罗马文物中代表着高尚美德的形象 加以复原并改造,由此而试图改造世界。在某些历史学家看来,这正反映着 18 世纪末启蒙 运动的理想已达到最高境界。这种创作 A. 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的典型特点 B. 说明恢复古代民主是启蒙运动的目标 C. 反映了西方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D. 说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相辅相成 【答案】C 【解析】“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试图改造世界”与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相符,该思想蕴 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故 C 正确;A 与材料中启蒙运动思想不符合;B 说法不符合启蒙运的 目标;D 中相辅相成不符合事实。 点睛: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宗教改革 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反 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倡导科学、自由和平等,为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促使近 代人文精神发展到高峰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8. 下表列出了 19、20 世纪之交,物理学上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发现 年代 人物 贡献 年代 人物 贡献 1895 伦琴 发现 X 射线 1900 维拉德 GAMMA 射线 1897 汤姆 发现电子 1901 考夫曼 电子的质量随速度增加 1898 居里夫妇 发现钋和镭 1902 勒那德 光电效应基本规律 这些发现 A. 弥补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B. 宣告了量子论这一现代物理理论的诞生 C. 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D. 促使人们冲破原有物理学理论的框架 【答案】D 【解析】这些发现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冲破原有理论的框架,摆脱经典理论 的束缚,在微观理论方面探索新的规律,建立新的理论,故 D 正确;材料没有宏观世界的 发现,排除 A;1900 年普朗克首先提出量子概念,量子论诞生,B 错误;这些发现量子论 适用于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并没有根本上动摇了牛顿经典力学,C 错误。 29. 1860 年,斯旺制成了一个碳丝电灯,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 好真空环境,直到 1878 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 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上述史实告诉我们 A. 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 B. 专利保护对发明创新必不可少 C. 真正伟大的发明必须走人百姓家 D. 斯旺才是电灯泡真正的发明者 【答案】A 【解析】“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 1878 年,英 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 国专利”,说明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故 A 正确;B 材料无法体现;C 表述过于 绝对,错误;D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30.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 “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 是互联网+通信 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互联网发展颠颠覆了传统行业 C. 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网站是互联网+传媒, 淘宝是互联网+零售, 小米是互 联网+制造业, QQ 是互联网+通信等” ,可见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 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 故 选 C;A 不是题干的主旨;B 错在“颠覆” 的说 法;D 错在“都”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的说法不恰当。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 “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分成了群星闪烁、分道扬镳、西学东渐三个步骤,展开研 究。阅读下列材料: 群星闪烁 材料一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 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 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 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分道扬镳 材料二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 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 所以强调“存天理,天人欲”。 材料三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 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 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 西学东渐 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 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 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 了哪些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建议”来改革国 家、政权机构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新 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答案】(1)共同: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 (2)发展: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 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建议: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 (4)背景:西方文化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实践: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1)本题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根据材料一,“孔子……把智仁勇这三种 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 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 美德由教育而来”,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关注“德”“识”之间的关系,强调 教育在普及知识和培养道德方面的重要作用。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 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 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材料三说的是启蒙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中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理论。 (4)从材料“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人文思想更多地反 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等信息分析中国人文主义的产生的原 因。资产阶级的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很容易作答,主要是维新派的戊戌变法、革命派的辛 亥革命和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了中西古代、近代思想的比较,如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比较、启蒙思想的内容及对中国 的近代民主思潮产生的影响。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时间的背 景、原因等的分析,要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32.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 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 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 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 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 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 雄厚基础”。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 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 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 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 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 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 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 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 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 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 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答案】(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 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 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 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 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解析】(1)由“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 主要对象”和“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 众;由材料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和材料中“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 年)认为,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由“教授儒家经典,将他 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 完美的品格”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重视品德教育;由“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能尽公民 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以 概括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 (3)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从工业革命兴起、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 析。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 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 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33.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中外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 们:一切进步和发展都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变革开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 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 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 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 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图 l 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 2 指出,20 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 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 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 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答案】(1)①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②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 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 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②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 满信心。③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3)①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1)潮流:根据材料二图 1 提供的信息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可得出“世界潮 流”的趋势,可从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方面归纳。重要思想:根据材料二图示 2 和 20 世纪初的提示应该理解为旧三民主义思想。历史作用:结合所学可以从旧三民主义推动辛 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作答即可。 (2)背景:材料二引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结合其时间(井冈山时期),联系所学, 回答背景问题。情怀:根据“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 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从对革命的态度和信念来回答。理 论:联系所学井冈山和延安时期的背景与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回答。 (3)理论:联系中共十二大的重要内容回答。核心:根据南方谈话的重要内涵回答。 (4)特点:可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等方面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