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ww.ks5u.com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和历程,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不屈精神。 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知道《辛丑条约》的内容,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4.结合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一 戊戌维新运动 3.失败 (1)原因:守旧势力阻挠变法。慈禧太后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 (2)表现: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变法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 (3)败因: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派没有可靠的社会基础;无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 4.意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新思想传播;冲击旧官僚体制。 二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 (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进行了廊坊阻击战和天津保卫战。 (4)口号:“扶清灭洋”。 (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6)评价 2.八国联军侵华 (1)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2)侵略行径 (3)东南互保: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三 民族危机的加深 1.签订: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侵华八国及西、荷、比共11国签订《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 —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 3.影响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思维导图] [知识拓展]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1)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2)成因:儒学思想是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危机加剧等。 [历史视角]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改革的国内、国际环境不利。 a.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而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②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a.维新派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脱离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军队支持,导致自己在顽固势力反攻的情况下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b.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③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领导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历史视角] 从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分析百日维新的意义 (1)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2)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3)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思维导图] 图示维新变法运动 [思考探究1] 如何正确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金版点拨: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不是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仅仅是一个借口。 [思考探究2] 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金版点拨:(1)“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2)“扶清”具有爱国主义色彩,但将“国家”和“朝廷”“大清”等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认识不清,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易混易错] 《辛丑条约》和“庚子赔款” 1901年(辛丑年),中国和11个国家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因为其中要赔偿1900年(庚子年)动乱中列强的损失,所以称“庚子赔款”。 [名词解释] “国中之国” “使馆区”也号称“国中之国”,这是因为“使馆区” 的领土主权虽然仍然属于中国,但是中国既没有行政权、驻兵权,也没有司法权。中国的第一个租界的出现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有关,英国之后各国列强相继在中国领土上圈占土地,成立租界。 [思考探究3]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金版点拨:《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主题一 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 一 自①台事(割让台湾)后,②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③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二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④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⑤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⑥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史料一中关注①②③。史料二中关注④⑤⑥。 (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 金版参考: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根据史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 金版参考: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 1.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 客观条件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组织基础 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 维新主力 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重要条件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努力 2.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采用西方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主题二 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一 下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①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二 大清国国家……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②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史料一中关注①。史料二中关注②。 (1)史料一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史料一中找出依据。 金版参考:变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依据:“提线木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2)《辛丑条约》的哪一项内容最能说明史料一中的变化?史料二反映了列强怎样的侵华方式? 金版参考:内容: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方式:“以华制华”。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戊戌变法中的民权 维新派的“民权”说,是他们从变法角度出发,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的产物。 一、谭嗣同的“民权”说……不仅对君主专制作了严厉批判,而且锋芒直指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三纲五常”,并以他的“仁”与之相对立。他认为“仁”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平等”为唯一依据,……其中包括君臣平等、君民平等、男女平等,等等。这种议论,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一切进步思想家和维新派其他人物。 二、梁启超、严复的“君权与民权合”……他们其实并没有系统的“民权”理论,而是依据于现实社会历史任务的一些想法,即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要统一起来,要有“君权”,才能完成反帝的任务,而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又要有“民权”,才能完成反封建君权的任务。两大任务相互结合,就是“兴国权”。…… 三、康有为的尊君权与兴绅权……他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康有为的“民权”说的根本弱点在于依皇帝之权争民权……在他看来,当时只能搞“君主立宪”,“欲兴民权”,“必先兴绅权”,实际上是要求封建政权照顾一下萌芽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四、历史地位…… 首先,他们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法哲学中的权利观念,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权”说,超越了过去几千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民本”思想……维新派的“民权”说,开辟出中国资产阶级法哲学的新时代,不仅成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民权”说的源泉和基础,而且也为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人权”理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借鉴。 ——徐怀东,张茂泽《评维新派的“民权”说 ——兼析西方“人权”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课堂跟踪训练 1.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仓促上阵”“中国危险之状”“明显的植入性”,可得出维新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的改革,但整个社会尚未准备好,故选B项。维新变法前,康有为等已经在宣传变法思想,故不能说这场变法舆论动员极不充分,故排除A项;这场变法是符合近代化的,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改革措施脱离国情,故排除D项。 2.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民众的态度是( ) A.都以武装反抗的形式抗击八国联军 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各界人士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维新派组织“公车上书”、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等,故C项正确。 3.“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的口号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群众迷信鬼神 B.清政府腐败,激起人民反抗 C.清政府已变成帝国主义的朝廷 D.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因鬼子闹中原”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是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故D项正确。 4.某同学推断下图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情景。他推断的主要依据是图中的( ) A.建筑 B.人物 C.国旗 D.硝烟 答案 C 5.《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是指( ) A.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扶植与控制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条款中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 D.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答案 A 解析 《辛丑条约》中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A项正确。B项属于国家性质的变化,排除;题干与近代列强的惩罚对象无关,C项错误;“使馆界”并不是列强侵华的新的方式,D项错误。 课时作业 1.直接诉求虽未达成,但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B.“公车上书” C.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D.“三国干涉还辽” 答案 B 2.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顽固势力的利益主要是政治权力,注意材料要求——“直接”,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培养新式人才,并没有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排除⑤; ①②③④都直接触犯了顽固势力利益,故选A项。 3.有学者说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因为( ) A.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地方官对新政犹豫观望,并不实行 C.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D.新政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答案 D 解析 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故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D项正确。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与是否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地方官对新政并不实行,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不能说明它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故C项错误。 4.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所评论的事件( ) A.主要波及中国南方 B.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具有强烈的爱国性 D.导致了清朝统治集团的瓦解 答案 C 解析 义和团运动后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一事实属下策,所以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所以材料所评论的事件是义和团运动,而义和团运动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性的,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波及北方,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和武昌起义无关联,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并未导致清朝统治集团的瓦解,D项不合史实,排除。 5.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 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答案 A 解析 义和团运动对于外国及与外国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持排斥态度,不分其作用是否积极,体现出盲目的排外性,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瓜分中国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最终运动失败,没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思想和行为无法捍卫民族尊严,D项错误。 6.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 ) 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B.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 C.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 D.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 答案 D 7.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 ) 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 C.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D.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答案 A 解析 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A项正确。“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发生在民国袁世凯死后,东南互保与北洋军阀无关,C项错误;“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夸大了东南督抚的影响,D项错误。 8.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 A.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等可知,该条约指的是《辛丑条约》,而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属于该条约的内容,A项正确。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B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是《望厦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 9.下图所示的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 答案 D 10.1901年之后,“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材料说明的问题是( ) A.外国公使在清政府中担任官职 B.外国公使在中国拥有决策权 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知,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排除D项。 11.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A.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答案 D 解析 维新变法最初只是一种思潮,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这一形势下,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故D项正确。发展资本主义是维新派的根本目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这不能解释维新变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原因,故排除A项;光绪帝没有实权,因此光绪帝的支持不是维新变法的关键,故B项错误;维新派并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不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故C项错误。 12.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答案 B 解析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故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减少变法阻力,故B项正确。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属于客观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也不是根本问题,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够成熟,故D项错误。 13.某作者在评论义和团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B.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盲目排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并未起到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性质,故排除C、D两项。 14.下面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中国的漫画。漫画中,站在中国长城外的美国、英国、俄国和德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该漫画反映的事件( ) A.是清政府甲午战败所引发的结果 B.说明列强灭亡中国的罪恶企图 C.导致了义和团反帝运动全面爆发 D.使中国丧失了众多的领土主权 答案 B 解析 漫画中列强站在“中国长城”之外,同时都在幻想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说明列强幻想灭亡中国,故B项正确。由材料“20世纪初”可知该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而甲午战败引发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故排除A、C两项;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是中国支付了大量的赔款,但没有丧失领土主权,故排除D项。 15.《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这一规定( ) 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 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可知,列强驻兵使北京直接暴露在列强的军事威胁之下,安全没有保障,使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遭到破坏,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排除A项;“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C项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排除。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范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材料三 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材料四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五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四反映了义和团对待“洋人”和清政府的态度如何?说明理由? (3)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铁路?你怎么看待此做法? (4)材料五说明了义和团运动的什么影响? (5)针对材料一中的状况,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运动? 答案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推行卖国政策,使民族危机加深。 (2)分别是“灭”和“扶”。说明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灭洋”成为首要目标。之后必然要反清,“再与大清闹”。这也是义和团为求发展的策略。 (3)帝国主义利用铁路等侵略掠夺中国人民,义和团借此发泄仇恨,打击帝国主义。这种盲目排外,盲目排斥先进技术的做法是其狭隘性和落后性的反映。 (4)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反抗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5)戊戌变法运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国土欲瓜分”以及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等信息归纳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保清灭洋”以及材料四“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角度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策略方面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打击帝国主义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排斥西方文明以及落后性回答。第(4)问,根据材料五“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打击帝国主义”等角度思考回答。第(5)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2020·海南临高期末)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解析 改变服装能够最有效地给人以直接的感觉,从而为变法维新营造“新”氛围,故选B项。 2.(2020·山东烟台期末)义和团散布揭帖宣传,“(中国的)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攫发难数”“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这说明义和团( ) A.盲目排外 B.斗争方式单一 C.崇信儒学 D.缺乏科学革命理论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把矛头指向了外国侵略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爱国主义,但不能够提出符合自身的科学革命理论,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在“扶清灭洋”口号下反对一切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但这不是材料内容体现的本质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革命理论,崇信儒学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3.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 ▲ (慈禧)太后抓住美国公使夫人的手抽泣哽咽说进攻使馆是极大的错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在德军驻守区域,商店重新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 ▲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时人闻之,如丧考妣并拟殴上书人。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 A.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B.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推翻洋人的朝廷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所以,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也就是“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D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