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4)

专题整合提升 第一板块 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 ‎ 大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 大阶段 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大线索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1.演变历程 ‎(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演变特点 ‎(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的转变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实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事务。‎ ‎4.注重官员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和清朝“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由镇压儒生,到控制官员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不同 类别 古代中国 古希腊 政治结构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古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 经济发展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 政治制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希腊城邦出现了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 文化特征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是依托大河和农耕,虽然此时的文化也具备多元化的特性,但不能改变封闭性和保守性特点 古希腊城邦孕育的文明依托海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二、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一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项目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与明清同时期的英国 政体形式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权力中心 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君主意志即国家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 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政府机构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 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历史影响 君主专制强化,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是中国落后的政治根源 防止专制独裁,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板块 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 考纲展示 考点归纳 真题举例 考情分析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1 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考点2 宗法制的影响 考点3 分封制、礼乐制 考点4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016·全国卷丙,T24‎ ‎2016·全国卷甲,T27‎ ‎2014·全国卷Ⅱ,T24‎ ‎2013·全国卷Ⅰ,T24‎ ‎(1)从考查内容看,以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实施、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选官的制度等是考查的重点 ‎(2)2018年高考中,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将是考查的重点。命题可能集中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这一核心问题上,也有一部分试题具体考查专制主义(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或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为辅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1 汉承秦制 考点2 科举制 考点3 重史传统对宋代君主统治的影响 考点4 汉代外戚干政 考点5 汉代地方吏治 考点6 君主专制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考点7 汉唐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考点8 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9 中国古代官员培养、选拔与考察 ‎2016·全国卷丙,T25‎ ‎2016·全国卷甲,T25‎ ‎2016·全国卷乙,T26‎ ‎2015·全国卷Ⅰ,T25‎ ‎2015·全国卷Ⅱ,T25‎ ‎2014·全国卷Ⅰ,T24‎ ‎2013·全国卷Ⅰ,T41‎ ‎2012·新课标全国卷,T29‎ ‎2011·新课标全国卷,T40‎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1 明代的地方行政管理 考点2 明代内阁制 考点3 清代军机处 ‎2016·全国卷乙,T27‎ ‎2014·全国卷Ⅱ,T27‎ ‎2012·新课标全国卷,T28‎ ‎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 C.陕西 D.山东 解析:选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选B。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3.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 ‎ 以“多源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 ‎1.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3.(2016·高考全国卷丙,T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选B。西汉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由材料可知,萧何收拾秦的文书,不能由此得出汉初官员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的结论,D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 ‎4.(2016·高考全国卷乙,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选A。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 ‎5.(2016·高考全国卷乙,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B。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 ‎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1.(2016·高考全国卷丙,T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选B。商周时期的铭文并不属于全新的文字体系,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青铜器功用的信息,D项错误;由铭文的内容“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家族传统的继承,C项错误,B项正确。‎ ‎2.(2014·高考全国卷Ⅰ,T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拜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 ‎1.(2016·高考全国卷甲,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选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D项正确;A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 ‎ ‎2.(2015·高考全国卷Ⅰ,T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另外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 ‎3.(2015·高考全国卷Ⅱ,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4.(2016·高考全国卷甲,T27)‎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选B。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主观题(第41题)‎ ‎ (2013·高考全国卷Ⅰ,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 ‎ 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思维建模】‎ 审设问 知识角度:汉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设问角度: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予以说明 设问限定:比较两图,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读材料 关键信息:图中汉代、唐代行政区域划分及变化;图片名称等 关联教材:汉代“州”的设置、唐代“道”的设置;汉唐经济发展程度的变化等 列思路 ‎“是什么”,仔细观察地图,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比所提取信息,即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纵向看变迁与变化 ‎“为什么”,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横向看联系与互动,加以论证说明(分类说明、中外说明、区域说明、转化说明、时代说明、进程说明、视野说明)‎ ‎“怎么样”,从纵向变化所隐含历史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 ‎【满分示例】‎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隋唐时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示例三:信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即“道”比“州”的数量增多。‎ 说明: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的发展更进一步。‎ 示例四:信息: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 说明:汉至唐边疆民族融合加强,疆域扩大,边疆地区与中原联系加强。‎ ‎【变式训练】‎ ‎(2017·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1929—1946年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为提取图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类型题目, 此类题目所给图片隐含信息丰富,提取并不难,难点在于利用所学知识说明提取的信息,本题中可以从区域位置的变化来进行提取信息并予以说明,如从中共控制区域的变化来思考,或从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来考虑,或从中共实力的角度都可以。‎ 答案:示例一:信息:中共控制下的主要区域由中国南部地区转移到北部地区。‎ 说明:红军长征胜利,中共实现了战略转移;抗战时期八路军主要在华北开辟了大片抗日根据地。‎ 示例二:信息: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得到极大的发展,区域和面积得以扩大。‎ 说明:在抗日战争中,依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敌后,建立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力量得以壮大。‎ 示例三:信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由在农村寻求突破到捍卫解放区的领导权。‎ 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敌人在中心城市力量强大,农村力量相对薄弱;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依靠美帝国主义支持来发动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抢夺胜利果实。(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