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 ‎1.据史载,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A. 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 B. 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 C. 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 D. 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子畏上帝”“天命诛之”这里都体现出借用上天意愿来加强统治的思想,这体现出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中是借助神权思想加强统治,不是迷信活动盛行,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等级的信息观念,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 ‎2.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等级 乐队 乐舞 王 四面 八佾 诸侯 三面(缺北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缺北和东)‎ 四佾 士 一面(只有南面)‎ 二佾 A. 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B. 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C. 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 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A ‎【解析】表格体现的是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等级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分封制与宗法体制的相互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重在反映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而是体现的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3.秦汉时期,吏与官相通,为吏者可通过各种途径升迁为国家正式官员,甚至东汉时还规定地方举荐、中央铨选的人才,必须有一定期限为“吏”的资历。这说明当时 A. 注重所选官员的从政经验 B. 门阀士族势力开始形成 C. 国家的选官体制十分完善 D. 缺乏防范官员腐败意识 ‎【答案】A ‎【解析】“吏”是各级机构中具体办事的人员,有“吏”的资历就有从政的经验,因而材料信息说明国家选官注重具有从政经验的人,A项正确。门阀士族势力体现的是注重血缘关系,材料信息不体现,B项错误;材料现象只说明对选官资历的规定,并没有说明体制的完备,C项错误;材料现象与官员腐败无关,D项错误。‎ ‎4.下表反映了汉至唐前期福建郡县设置分布情况。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时期 西汉 三国 西晋 唐朝前期 郡县数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郡9县 建安、晋安2郡14县 福州等5州28县 A. 郡县制在福建的实施始于西汉 B. 唐前期福建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强化 D. 汉至唐前期福建的地方管理机构日益增加 ‎【答案】C ‎【解析】‎ 自西汉到唐朝,福建设置的郡县数量增加,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加强,故选C项;据材料无法判断郡县制在福建开始实施的时间,A项错误;唐前期福建的地方管理体制仍是郡县制,B项错在“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没有反映实质问题,排除。‎ ‎5.隋朝开皇年间,侍御史“始白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奏。”这说明隋唐时期的监察机构 A. 有效制约了宰相的权力 B. 难以获得独立地位 C. 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D. 直接隶属于尚书省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监察官员的选用由行政部门负责,使得监察部门难以独立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正确;A、D两项表述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有学者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 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皇帝集权 B. 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限制皇权 C. 强化了权力制约,减弱了国家机能 D. 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中的信息,三省部制不仅分化了丞相的权力,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提高了行政效率,D项正确;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B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使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没有弱化国家职能,C错误。‎ ‎【点睛】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主要根据三省六部制的职能特点和影响进行判断。‎ ‎7.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古代宰相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在达到一定完善高度后,被一种新的制度或机构进行稀释。下列哪项属于宰相制度这种发展特点的具体体现 A. 秦始皇创立宰相制度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北宋建立二府三司制 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所谓用一种新的制度或机构将相权进行稀释或分解,就是君主通过割相权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达到此目的,答案为C;A项是宰相创立;B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项时期已无宰相制度,故ABD与稀释相权无关,排除。‎ ‎8.“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设置“它”的主要意图是 A.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较好地发挥地方的独立自治 C. 完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D. 改变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中“双重性……中央分驭地方……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大而不专”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描述的是行省制,行省制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矛盾问题,故C项正确;A项是郡县制实施的作用,导致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错误;B项说法错误,不属于设置意图;D项说法也违背了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初衷,错误。‎ ‎9.明朝内阁最初建立时,内阁大学士的职任是“详诸司奏启”,名称只能使用“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而且“帝方白操咸柄,学士鲜所参决”。这说明当时的内阁 A. 是事务性的办事机构 B. 属于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C. 具有职轻权重的特点 D. 在职权上属于纯政务性的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最初建立时,内阁大学士只是负责把各机关的事上奏,不得干预各机关的事务,名称也只能以文职官员的名义,而且很少参与决策,大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这说明当时的内阁完全是一个辅助性的办事机构,是纯事务性的,而非政务性的,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也与材料中“只能用‘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矛盾;由“学士鲜所参决”可知内阁的权并不重,只是文职人员,C项错误;内阁职权是事务性而不是政务性的,D项错误。‎ ‎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记载:“(军机大臣)会推荐政策方略,提出官吏任免权的意见,参与重要案件审理,执行君主的特殊使命,有时还操办殿试事宜。……虽然他们权势显赫,但却像内阁大学士一样无权向六部或外省直接发号施令,这样的权力只属于皇帝。”材料主要说明 A. 军机大臣具有特殊地位 B. 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C. 军机处的办事效率较高 D. 晚清官僚机构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的“军机大臣”、“权势显赫”、“无权……直接发号施令”、“权力只属于皇帝”可知,徐中约旨在强调军机大臣虽拥有提出意见、执行君主特殊使命等权力,但行政命令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主要表明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1.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称为“八股文”。鲁迅说:“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这体现了明清科举制度 A. 在评分上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客观性 B. 已经基本丧失了选拔人才的社会功能 C. 严重阻碍了当时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 D. 逐步摆脱了传统儒家圣贤思想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使文章范式有了一定的标准性和客观性,易于对试卷进行高下比较,故选A项;明清科举考试虽然走向僵化,但并没有丧失基本的选拔人才的社会功能,故排除B项;八股文主要是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并非严重阻碍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故排除C项;儒家思想依然是明清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没有摆脱传统儒家圣贤思想的束缚,故排除D项。‎ ‎12.腐败是古代专制王朝难以根除的顽疾,呈现出周期性规律。顺治皇帝曾下令:“衙役犯赃一两以上者流徙”;到乾隆年间,腐败公行,“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嘉、道时期官吏的腐败堕落更呈恶性膨胀之势。出现这一周期性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长效监督体制 B. 皇帝权威有所削弱 C. 官员贪腐泛滥成风 D. 地方官员权力过大 ‎【答案】A ‎【解析】‎ 这一规律无疑是王朝前期和中后期在腐败上的明显区别。贪腐问题出现周期性规律的原因在于缺乏长效监督体制,只能依靠皇帝个人权威这一问题才能暂时解决。只有长效监督体制比个人权威更可靠、更有效,答案为A;材料没有显现皇帝权威削弱,B错误;官员贪腐泛滥成风是现象,不是原因,C错误;材料无从表现地方权力过大,D错误。‎ ‎13.梭伦改革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解决了当时的一些棘手问题。当有人问及他是否能给予雅典人最佳法典时,他答复是最佳法典就是能让雅典所有利益群体都能接受的法典。据说他的格言就是“凡事适可而止”。这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雅典所有人的利益 B. 缓和社会矛盾 C. 寻求各利益群体的支持 D. 实现以法治国 ‎【答案】B ‎【解析】‎ 让所有利益群体都接受的法律,并不等于是所有群体都满意的法律,相反,所有群体的利益都没有得到全面满足,而是各利益群体相互妥协的结果。妥协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凡事适可而止”正是要求各利益群体不要提出过分的要求,利益基本得到满足,就应该接受相关法律,故答案为B;维护所有人利益明显错误,A错误;梭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利益群体都能接受,而不是寻求各利益群体的支持,C错误;梭伦改革法律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实现以法治国,D错误。‎ ‎14.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提出的新议案,如经陪审法庭判决与城邦基本法相抵触,不仅法案要被撤消,而且提案人还要受到严厉的制裁。”此规定 A. 剥夺了公民大会立法权 B. 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C. 防止了独裁政治的产生 D. 限制了民主权利的发挥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提出的议案被判决不符合城邦基本法,就要受到严厉的制裁,那就会使公民不敢提出相反的意见,从而限制了公民民主权利的发挥,D项正确;材料显示公民大会仍拥有立法权,A项错误;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5.雅典民主是从公元前508年建立起来的,公元前411年发生了寡头政变,但寡头政府仅仅维持了四个月,民主制就恢复了。公元前404年,斯巴达军队占领雅典后,扶持起一个叫作“三十僭主”的寡头政体也仅仅统治了十个月,取而代之的仍然是民主政体。这两个事例主要说明了 A. 寡头政治阻碍了雅典民主化进程 B. 落后文明必然会被先进文明征服 C. 古雅典存在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D. 雅典民主制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寡头政治,但最后并没有被同化或消灭,反而在经历了短暂的寡头政治后,民主制很快得以恢复,说明其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寡头政治并未能阻止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B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排除。‎ ‎16.德摩斯梯尼指出,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的表现:他们“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 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C. 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有所减弱 D. 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雅典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缺乏主动性,体现了公民积极参政意识的削弱。这是雅典民主政治思想根基发生动摇,民主政治衰落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说法片面,排除;D说法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实际情况,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很可能,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 ‎17.罗马《十二铜表法》中提到了“耐克逊”的交易形式,被用来表示契约,其规定:“借用人应尽返还借用物或其代价的义务,借用人不如期履行债务时,贷与人得收为奴隶,使役之,出卖之,杀戮之。”这说明当时罗马 A. 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借贷制度 B. 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对契约概念的表述比较原始 D. 法律肆意践踏公民的个人权利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中“交易形式”“契约内容”等说明当时契约处于原始状态,因为“贷与人得收为奴隶,使役之,出卖之,杀戮之”,故A项排除,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早起的契约关系,与公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借贷关系中不能及时履行债务所受到的惩罚,与践踏公民的个人权利不合,故D项排除。‎ ‎18.罗马法中规定:房屋有倾倒可能的,邻居得申请法律救济,以预防不测的损害,建造或折毁房屋,若邻居认为有损其利益的,得暂时阻止其建筑或拆毁,至双方明确其权益时为止。这反映在古代罗马 A. 明确了依法治国原则 B. 私人权益得到了保障 C. 民主行政具有透明度 D. 注重调和邻里间关系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古代罗马法对邻里间的权益进行具体的规定,这有利于依据法律调和邻里矛盾,D项正确;材料虽体现了依据法律解决邻里矛盾,但并不能说明是依法治国,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在强调私人权益的保障,而是对邻里间某些权益的限制,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行政问题,C项错误 ‎19.早期罗马法规定,丈夫享有特权,妻子无任何权利。共和国后期,产生了“无夫权婚姻”,到帝国时期其广泛流行。无夫权婚姻不再以家族利益为基础,而以男女双方本人的利益为依据。夫对妻无所谓“夫权”,夫妻财产各自独立,彼此无继承。罗马法的这一转变 A. 在私法领域体现了自然法理念 B. 巩固了奴隶主在基层的统治 C. 在公民范围内实现了男女平等 D. 承认了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 ‎【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发现,在财产的分配与继承上罗马法经历了由男女不平等到男女平等的转变,这是在私法领域的转变,体现了自然法追求人人平等的理念,故A项正确;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错误;公民范围内的男女平等在当时并未实现,材料也未体现,C项错误;材料阐述了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并没有涉及私有财产的归属,D项错误 ‎20.《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都记载了罗马法学家弗罗丁斯为奴隶制与隶农制并存进行辩护的理论:“奴隶制是违反自然法的,因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这是“万民法的一项制度,根据万民法,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的财产”。该材料强调 A. 罗马法违背了自然法 B. 《民法大全》侧重反对奴隶制度 C. 《民法大全》体系完善 D. 罗马法终究是一部奴隶制法典 ‎【答案】D ‎【解析】‎ 由“奴隶制是违反自然法的”可知,罗马法中有关奴隶制的内容违反了自然法原理;“根据万民法,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的财产”说明罗马法又是维护奴隶制的法典,综合这两点可知,材料强调代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民法大全》违背自然法,这与它的性质密切相关,说明罗马法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奴隶主利益服务的,答案为D;A项是对材料前半部分的理解,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从材料中未能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及西汉初年,天子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诸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由于以上缘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天子颁下诏书差不多都以“制诏”二字开端。经过前述简单程序,即成正式诏书,交宰相机构执行,毋需再经什么部门审核了。‎ 材料二 ‎ ‎ 《旧唐书》卷八七《刘祎之传》:任凤阁(中书)侍郎,同凤阁、鸾台(门下)三品,为宰相,被人诬告,武则天“特令”王本立审问此事。“本立宣敕(中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所谓不经凤阁、鸾台,即指未与宰相商议,未经中书起草和门下审署。武则天只含糊罪以“拒捍制使”,而不驳斥从中所下之敕,不得名敕之说,也证明刘祎之所说,确为唐代制度。《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睿宗常“别降墨敕除官”,而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称斜封官,凡数千人。吏部员外郎李朝隐拒绝执行这种墨敕任命。‎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国家决策的特点和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唐代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制度实行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唐时期皇权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决策程序简单;皇帝意志决定。‎ 影响:因皇权专制而易导致暴政;易导致国家决策的失误。‎ ‎(2)制度:三省六部制。‎ 意义:客观上制约了皇权的滥用;一定程度实现了中央行政权力的分权和制约;有利于提高国家行政决策的正确性。‎ ‎(3)变化:皇权由不受限制到受到制度上的制约。‎ 原因:秦汉时国家决策机制尚不成熟;唐代完善了国家行政决策机制;封建君主为维护“家天下”统治的需要。‎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秦及西汉初年,天子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经过前述简单程序,即成正式诏书,交宰相机构执行,毋需再经什么部门审核了。”可知决策程序简单;皇帝意志决定。影响: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处理政事程序简单,不是经过周密的商议,处理,一切以皇帝意志为主,容易造成国家决策的失误,长期的专权独断,容易造成暴政。‎ ‎(2)制度:根据材料“所谓不经凤阁、鸾台,即指未与宰相商议,未经中书起草和门下审署”联系所学可知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出三省六部制的意义。客观上制约了皇权的滥用;一定程度实现了中央行政权力的分权和制约;有利于提高国家行政决策的正确性。‎ ‎(3)变化:根据材料一“秦及西汉初年,天子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可知皇权不受制约;材料二“本立宣敕(中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表明诏敕要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而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表明皇权受到制度上的制约。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秦汉到唐代了国家行政决策机制逐步完善、封建君主为维护“家天下”统治等方面分析。‎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近代西方文化的摇篮。‎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所以得到如此辉煌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实行民主制是政体上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民主制中有不少内容源自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可以说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也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雅典公民共同的价值观和亚非文明的影响等内容都推动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繁盛。‎ ‎——《古代希腊文明》‎ 材料二 一位西方史学家评价古代希腊城邦的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能做到什么。”著名思想家伊索克拉底指出:“雅典的学生成为了其他人的老师,雅典已使‘希腊人’一词不再表示一个种族,而表示一种精神面貌”。‎ ‎——《西方政治制度的起源》‎ 材料三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世界上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罗马法进行评价。‎ ‎【答案】(1)条件:古代希腊多山、多港、多岛的自然环境,促成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自然环境;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向海外殖民扩张,富有开拓、冒险精神;城邦的狭小,有利于公民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追求民主权力;古代希腊公民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亚非文明的影响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2)成就:重视公民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的奇葩,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一些民主运作方式,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3)评价:积极性:它维系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永恒价值。‎ 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解析】(1)条件:根据所学内容主要从希腊的地理环境造成小国寡民的环境,以工商业和航海业为主,从而造成海外殖民,冒险精神。根据材料“古代希腊公民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可知古代希腊公民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共同的价值观和亚非文明的影响等内容都推动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繁盛。”得出亚非文明的影响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2)成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成就,主要从希腊的文化成就,产生许多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文化巨匠,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从开创民主政治先河方面分析对世界影响方面分析。‎ ‎(3)根据所学内容对罗马法的评价要辩证的分析,主要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分析。积极性主要从维护罗马帝国统治和对世界特别是欧洲资产阶级法律体系产生影响。局限性则从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方面分析。‎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3月,也就是威廉即王位后一个月,国会就通过了《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今后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徒,国王要尊重国会的意志,只有得到下院的同意,政府才能够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这种由国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已经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它大力支持圈地运动,为资产阶级谋求更多的海外市场,推动金融业发展和继续执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 ‎ 联邦议会形式上相当于上院,但它并不代表议员个人的意志,而是由议员所体现的各邦君主的意志。联邦议会的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一般都由保守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出任。联邦议会是各邦君主权力的集中体现,它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发挥的作用是主权性质而非议会性质的。任何法律和政策,未经联邦议会同意均视为无效。因此,它被视为拥有新帝国君主权力的旧邦联议会的残余,同时它也是掩盖普鲁士霸权的一种伪装。‎ ‎——陈振昌《德意志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德两国议会制有哪些不同并说明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欧洲的君主立宪制。‎ ‎【答案】(1)趋势: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议会制逐渐完善;责任内阁形成与完善。‎ 影响: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稳定政局和提高国际地位。‎ ‎(2)不同:地位: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德意志议会从属于德意志皇帝;权力中心:英国议会的权力中心在下议院,德意志议会权力中心在联邦议会(上议院);议员的英国下议院议员主要来自地方选举,德意志联邦议会议员来自各邦君主任命。‎ 成因: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英国的责任制内阁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德意志沿袭了普鲁士政治传统。‎ ‎(3)君主立宪制与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君主立宪制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君主立宪制之下的君主权力大小是影响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1689年3月,也就是威廉即王位后一个月,国会就通过了《权利法案》……这种由国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可知从之前的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这种由国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已经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可知议会制逐步完善,责任内阁形成与完善。影响:根据所学回答出英国政治的影响。主要从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为英国民主化和政局与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方面分析。‎ ‎(2)分析英国和德国的不同点,主要从地位、权力中心和议员的来源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英国国王……只有得到下院的同意,政府才能够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可知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根据材料“联邦议会形式上相当于上院,但它并不代表议员个人的意志,而是由议员所体现的各邦君主的意志”表明德意志议会从属于德意志皇帝;根据材料“联邦议会的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一般都由保守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出任。联邦议会是各邦君主权力的集中体现,它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可知德意志议会权力中心在联邦议会(上议院);联邦议员由皇帝任命;根据所学可知英国权力中心是下议院,由选举产生。成因:根据所学可知出现不同是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3)根据所学分析,君主立宪制的实行实际上是由国情和文化决定的;从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及决定本国民主进程方面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