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学案)

专题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 线索一 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 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线索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历经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历经酝酿、提出、成熟并最终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考点一 学习西方的“器物”‎ ‎1.(题点:新思潮的兴起)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解析 材料“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强调关注社会现实,故B项正确。‎ 答案 B ‎2.(题点:中学与西学的争论)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 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解析 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 答案 B ‎3.(题点:洋务思想的影响)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B.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C.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 D.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 解析 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但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仍占少数,说明在译著上依然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 答案 A 视角1 从古今联系角度,考查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视角2 结合19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形势,考查洋务运动的近代化成就及历史意义。‎ ‎1.新思潮的萌发 ‎(1)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2)实践:洋务运动。‎ ‎(3)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二 学习西方的“制度”‎ ‎1.(题点:维新思想的特点)“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 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 解析 康有为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即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体现出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主要意图,故选D项。‎ 答案 D ‎2.(题点:严复的思想)1903年,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密尔阐述“公民自由”的著作时,对于中文书名,并未采用最直接的译文《论自由》,几经斟酌,定名为《群己权界论》。这反映了当时他(  )‎ A.反对西方自由思想 B.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引领民众回归传统 D.强调国家利益的至上性 解析 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从“公民自由”到“群己”‎ 可知严复考虑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西方自由思想,未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根据书名《群己权界论》可知严复考虑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未突出国家利益的至上性,故D项错误。‎ 答案 B ‎3.(题点:维新思想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不包括(  )‎ A.开启了民智具有启蒙意义 B.为民主革命爆发做好舆论准备 C.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 D.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解析 戊戌变法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主张改革,与民主革命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宣传资产阶级政治主张,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文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思想解放,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4.(题点: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路径)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段对话说明(  )‎ 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解析 材料反映在救亡图存方面,严复主张维新,教育立国,孙中山主张革命,实业救国,说明救国路径多元化,故A项正确;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主张不能与民族危机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并未对严复的教育救国主张表示反对,故C项错误;D项是严复的政治主张,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5.(题点:孙中山的理论创新)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曾说:“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这表明孙中山(  )‎ A.否定了倾覆满清的作用 B.首次提出五族共和观念 C.主张民族团结共同反帝 D.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 答案 C 视角1 从新旧观念冲突与融合角度,考查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视角2 从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比较角度,考查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1.早期维新思想 ‎(1)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 ‎(1)背景 ‎①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③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谭嗣同: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 ‎④严复:翻译《天演论》,借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3)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3.民主共和思想 ‎(1)旧三民主义 ‎①内容 a.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 b.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②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 ‎①内容 a.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b.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c.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②评价: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 考点三 学习西方的“文化”‎ ‎1.(题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解析 据材料“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可知,该学者反对全盘西化,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故选C项。‎ 答案 C ‎2.(题点:新文化运动的目的)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  )‎ 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 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 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 解析 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初衷……,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得出新文化运动旨在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 答案 C ‎3.(题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解析 材料中说明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故B项正确。‎ 答案 B 视角1 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宣传与时代价值。‎ 视角2 结合20世纪初中国近代革命的实践,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途径及历史必然性。‎ ‎1.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的复古逆流。‎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2)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1)发表文章,翻译著作,如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与反马克思主义阵营论战,如问题与主义之争。‎ ‎(3)创建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考点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题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建立统一的大国。”这里所说的“找到一条路”是指(  )‎ A.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中心论”‎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持久战”‎ D.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 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建立统一的大国”可以看出,材料中的“路”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项正确。‎ 答案 B ‎2.(题点:邓小平理论)1989年3月,邓小平说:“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多少年来,我们挨骂挨得多了,骂倒了吗?总之,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中国不能乱。”邓小平意在说明(  )‎ A.外国的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B.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要改变 C.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D.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划清界限 解析 据材料“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故C项正确。‎ 答案 C ‎3.(题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 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解析 A属于邓小平理论的贡献;D是邓小平理论侧重解决的问题;C属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侧重解决的问题;B虽然属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但它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特征,不能体现“发展”,故排除。‎ 答案 C 视角1 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 视角2 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认识邓小平理论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先进性。‎ ‎1.毛泽东思想 ‎(1)发展历程 ‎①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②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发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毛泽东思想形成。‎ ‎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出《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 ‎(2)作用: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指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邓小平理论 ‎(1)发展历程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②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作用:主要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发展历程:2000年江泽民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正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作用:主要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成为新时期指引中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题线1 从历史反思角度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追溯高考1】 (2016·课标全国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 “禁止……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 D ‎『知识拓展』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政治的结合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接受并实行。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2)为达到宣传变法思想、推动统治者变法的目的,康有为利用孔子的广泛影响,写成《孔子改制考》一书,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3)为恢复帝制,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为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实行民主政治,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对点训练1】 (2018·安徽亳州模拟)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称赞他是“一个为天下服务的大政治家”,“把进化和进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同中国的古典传统结合起来……领头打开了一个现代的突破口”。“他”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毛泽东 解析 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故A项错误;康有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主张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孙中山反对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D项错误。‎ 答案 B 题线2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维新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追溯高考2】 (2018·全国Ⅲ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解析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并非进行反清革命,故D项正确,排除B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可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 答案 D ‎『知识拓展』 严复的进化论思想 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著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想介绍到中国,在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是自然界所遵循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遵循的普遍规律。这正是严复进化论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这一思想是同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分不开的。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入侵、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在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在努力寻求一条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之路。严复翻译《天演论》绝不是仅仅想对这部书作一般的自然科学介绍,而是希望通过介绍进化论中“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自然法则来告诫每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再不奋发图强,改变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那么中国就很有可能成为这一自然法则的验证者。‎ ‎【对点训练2】 (2018·四川乐山二模)下表为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旨在呼吁(  )‎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A.摒弃倡导专制的儒家思想 B.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国家 C.转变国家理念以救亡图存 D.客观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可知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的思想,说明梁启超主张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 答案 C 题线3 从历史反思角度考查孙中山对共和道路的探索 ‎【追溯高考3】 (2018·全国Ⅱ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对俄国、中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情况进行对比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与俄国比较,中国的革命没有完善的组织领导核心;二是革命没有固定的方法,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就是俄国的方法。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目的是强化革命的领导核心,C正确;“走苏俄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A错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目标没有改变,只是方法、途径有所变化,B错误;1924年,中国进入国民革命时代,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错误。‎ 答案 C ‎『知识拓展』 从西方三权分立到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宪法 ‎(1)孙中山认为,传统西方宪法采取的三权分立制度中,行政机关拥有考试权将可能滥用人才,立法机关拥有监督权则将有国会专制的流弊,因此应该将两者分离,另设考试院和监察院,此乃五权分立。‎ ‎(2)孙中山把“外国的规制”与“本国原有的规制”加以“融合”,借用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机构及其职能,以期比之三权“较为完善”。根据五权分立的准则,国家的体制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组成。‎ ‎【对点训练3】 (2018·广东深圳模拟)孙中山认为,从来没有“天赋有平等的道理”,“平等是人为的,不是天生的”;只要人民具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个方面的“民权”,其节制下的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方面的“治权”,就可以实现“民有、民治、民享”。据此推知,孙中山的政治设计(  )‎ A.体现民权的形式应当是代议制 B.主张平等自由立足于治权 C.信奉民权高于并直接节制治权 D.照搬欧美启蒙思想学说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只要人民具有……‘民权’……政府实行……‘治权’,就可以实现‘民有、民治、民享’”可知,民权应高于并节制治权,故选C。A、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题线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追溯高考4】 (2018·全国Ⅲ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传统礼教,可排除B、D项。‎ 答案 C ‎『知识拓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1)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作为19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以其高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征服了中国广大进步的青年。‎ ‎(2)阶级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3)外部条件: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4)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5)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 ‎【对点训练4】 (2018·湖南长沙模拟)学者、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在《人间鲁迅》中谈到五四时代时,赞美当时“外来的思想成群结队飞过中国的天空”。五四时期“成群结队飞过中国的天空”的外来思想中,对后来中国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B.民主和科学 C.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的众多外来思想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影响最大”这一要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是外来的思想,D项错误。‎ 答案 C 新视角(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全面认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史论储备]‎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三大特征和四个阶段 ‎1.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是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过了一个从学习器物层面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林则徐等萌发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习“制度”。‎ ‎(3)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思想文化”。‎ ‎(4)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考题感悟]‎ ‎【考题1】 (2018·山东济南模拟)(25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8分)‎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8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9分)‎ 解析 本题以历史精英人物的经历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第(1)问,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据材料可知,严复主张“治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增强军事实力)和“治本”(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据此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比较即可。第(3)问,注意限定角度“客观原因”,要结合当时社会的基本状况(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新视角(二)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 ‎[史论储备]‎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 ‎1.演变 ‎(1)经世致用的洋务思潮。‎ ‎(2)变法维新的改良思潮。 ‎ ‎(3)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潮。‎ ‎(4)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 ‎(5)社会主义的革命思潮。‎ ‎2.社会原因 ‎(1)西方文化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使当时的社会、民众觉醒,人们开始反思,把中外思潮融合成自己的思潮。‎ ‎(2)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结构的日渐解体,传统儒家的权 威地位逐渐丧失。‎ ‎(3)近代报刊的出现与教育制度等制度文化方面的改革,有利于开民智,启蒙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这一新阶层群体的觉醒、思想成熟,从而不断向西方学习。‎ ‎3.启示 ‎(1)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 ‎(2)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要求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交往。‎ ‎(3)推进中西文化交往,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 ‎[考题感悟]‎ ‎【考题2】 (2018·广西桂林、北海、崇左三市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 内涵与用法 ‎ 明代以前 ‎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 ‎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 ‎19世纪40~‎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 ‎60年代 ‎ ‎19世纪60~‎ ‎80年代 ‎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 ‎90年代 ‎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 ‎20世纪初 ‎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 ‎1919年后 ‎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解读材料信息,提取具有相同主题的不同信息;其次,围绕主题并结合时代背景(史实)对每条信息进行逐一解读;然后,对信息与主题的线索串联总结;最后,组织成文。‎ 答案 示例一 主题:社会思潮的演变影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 论证:①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遭到世人的贬低。‎ ‎②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 ‎③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义化。‎ 总结:综上所述,受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 示例二 主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 论证:①‎ 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强”政治性的含义。‎ 总结: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示例三 主题:“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 论证:①19世纪60~80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②19世纪90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维新派遂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 ‎③20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以维持统治。但另一方面,“富强”使用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 总结:综合以上关于“富强”内涵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