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word版)
玉山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满分: 100分 时间:90分钟 命题人:陈宝雪 审题人:封锦芳 一、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 1.《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薤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晦,可以美土疆。”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 B.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土地肥力严重不足 D.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 2.《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 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4.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元稹在《织女词》中描述到:“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 A.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B.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 C.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 D.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5.宋朝以来,中国经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选项中属于明清商业革命内容的是( ) A.坊市严格分离 B.柜坊和飞钱的相继问世 C.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D.商业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6.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进口货物冲击了自然经济 D.民间贸易发展危及清廷统治 7.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 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说明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8.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B.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C.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腥的 D.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9.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B.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10.19世纪上半期,随着火车的出现,贵族男女同下层百姓同挤一列车。这种情景,使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材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 ) A.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推动了蒸汽时代的到来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11.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实行经济保护政策 B.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C.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12.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英国棉布价格优势更大 B.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中国土布质量粗糙 1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4.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15.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16.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l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 ) A.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 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 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D.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17.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8.如图为中国某一时期经济形态发展变化图,其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形态⑤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B.经济形态③在解放战争时期获得短暂春天 C.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从占统治地位到彻底解体 D.经济形态②④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19.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 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 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 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 20.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B.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21.“一五”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由此可见,“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 ) A.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 B.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 D.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 22.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 )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 23.197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一位失业工人家庭,发现自己的工资仅仅是伦敦一个垃圾收集工的1/6,原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这一事例说明,当时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 ) A.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 B.和资本主义制度一较高下 C.发展生产力提高国人生活水平 D.效仿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 24.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 对80年代末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 ) A.国企改革一直停滞不前 B.GDP整体呈现大幅下滑 C.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D.结构调整影响经济的发展 25.为了更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状况,某学者根据198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数据绘制成下图。能正确反映该图信息的一项是( ) 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占支出比重变化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 B.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C.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D.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26.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B.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C.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D.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7.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 B.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28.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 A.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D.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29.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 B.中国民众主动学习西方 C.政府的提倡 D.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30.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 A.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B.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C.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D.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二、材料题(40分) 3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8分) 32.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粤铁商,咸丰年前销售甚旺,近(同治十一年)则外洋铁价较贱,中土铁价较昂,又粗硬不适于用,以致内地铁商十散其九。……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1022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 1055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 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这种变化加上国内资本主义企业日渐发展的原料需求,又带来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杭、嘉、湖之丝;浙、皖、闽、赣、湘、鄂之茶,一时风起,蔚为大观。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统计(部分)(注:统计是以使用动力的工厂为对象) 年份 厂名 所在地 创办人或主持人 资本(元) 工人数 1863 洪盛机器碾米厂 上海 6000 8 1872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南海县 陈启源 1875 程恒昌轧花厂 江苏奉贤 206000 224 1878 贻来牟机器磨坊 天津 朱其昂 1879 裕昌厚丝厂 广东南海 陈倠樂 1879 机器轧油厂 广东汕头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资本工业的特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影响。(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材料三: 过去商品紧缺,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丰富,物美价廉,任你挑选。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会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试简要加以评价。(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BDDAC BCDAB DBCDA BBDAD ADCCB ADCDC 二、 材料题: 31.(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分)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分)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2分)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 32.(1)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国内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需求原料。(4分) (2)特点: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资金少,规模小;主要投资在轻工业领域;使用近代机器生产。(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四点6分) (3)表现:传统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发展。(2分) 影响:政治方面,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掀起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4分) 33. (1)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原因: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4分) (2) 历史事件:建立经济特区。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西方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广东、福建华侨众多,便于引进外资。 评价: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6分) (3) 反映的历史现象: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说明的问题:正在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