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6)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 考纲要求 1.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标提示 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27~1949年),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考点一 国共十年对峙 考点二 抗日战争 考点三 解放战争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国民党 ②人民军队 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国民党 ⑤“工农武装割据” ⑥瑞金 ⑦第五次 ⑧毛泽东 ⑨吴起镇 考点二 ①民族危机 ②卢沟桥事变 ③三十万人 ④细菌战 ⑤淞沪会战 ⑥相持 ⑦全面抗战路线 ⑧百团大战 ⑨1945 ⑩第一次 ⑪反法西斯战争 考点三 ①“双十协定” ②大别山 ③辽沈 ④马克思主义 ⑤毛泽东思想 [巧学妙用] 图解历史——“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图示解史——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图解历史——土地革命时期宣传标语 思维导图——遵义会议 图示解史——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 漫画解史——全民族抗战 图解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1)合作→对抗→再合作 (2)再合作→再对抗 漫画证史——“假和平,真内战” 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自由画报》,漫画中共产党人的下方是打狗棒,说明共产党做好了应对的策略。 图片证史——千里跃进大别山 考法1 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 【考题1】 (2017·海南海口模拟)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 B 『』 准确理解和表述历史事件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标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中国找到了民主革命正确的道路,并没有夸大或抬高毛泽东的地位,故排除A、C两项。 『』 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1)必要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2)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等。 考法2 抗战胜利的影响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考题2】 (2017·宁波十校高三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不平等条约的废除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答案 C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限定条件“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据此可知是抗战时期。治外法权、租界等特权废除的背后是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巨大贡献。内河航行权是在《天津条约》丧失的,新中国成立后才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B项错误。 『』 全民族抗战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1)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取消治外法权,实现关税自主。 (2)参与解决重大国际事务:开罗会议、波斯坦公告。 (3)参与创建战后国际秩序:创建联合国并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考法3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史料二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1)史料一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历经两次历史性转折后,逐步走向成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实现转折的? 提示 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使中国革命由内战向民族抗战转折。 (2)史料二反映了抗战胜利前夕中共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你知道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 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 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前途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注意1949年的新中国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变化的具体原因可从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及国共双方的主张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 『』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和调整 (1)革命道路——从“二大”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革命道路基本上照搬了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 ①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③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 ④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⑤抗战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召开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争取和平与民主。 ⑥三大战役胜利后,将革命进行到底,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考法4 彰显民族精神的全民族抗战 史料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012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讲话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是战胜国做出的裁决”,重申“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 『』 根据史料提供的信息,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2015年中国政府高调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角度明确,史论结合) 提示 示例:角度一:日本侵略。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说明举办此活动的意义可以让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启迪世人尊重人权、尊重人的生命,实现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价值追求。 角度二:民族团结。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说明举办此活动的意义可以启迪国人认识中华民族团结是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的根本保证。 角度三:国际合作。美、英、中等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在于加强国家对话、协商、合作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基本途径。 角度四: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历史。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歪曲历史事实、妄称“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在于告诫世人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对世界和平的威胁,避免悲剧重演。 『』 首先要确定四则史料的主旨,然后选定角度,再联系7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阐述。第一则史料主要反映日本对华侵略的开始和主要罪行,若选此项,主要从反思教训、维护和平角度来论述;第二则史料以国共合作抗日为主旨,论述要力求紧扣民族团结;第三则史料反映国际合作,论述时应抓住国际活动中的互帮互助;第四则史料以当代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为题材,论述时应当立足现实,透析其用意,警醒世人。答案要包含角度、史实、说明。 『』 民族精神的崛起——全民族抗战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1.(2013·课标全国Ⅰ,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 材料强调农民游击战争必须与城市革命高潮联合才能发挥作用,意在强调城市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中心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否定了农民游击战争在整个革命中的重要作用,A项错误;材料主张农民游击战争要服务于城市革命的需要,C、D两项错误。 答案 B 2.(2016·课标全国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30年”可知当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粮食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 A 3.(2015·课标全国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 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从防御工事构筑于华东要塞及华北部分地区,可知材料仅指中国局部并非指全国各地,A、D项错误。至1937年国共已合作抗日,且1933~1934年时,红军主要活动于南方一带,1934~1936 年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宁,与材料所述地域不符,C项错。 答案 B 4.(2014·课标全国Ⅱ,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国代表要求各国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体现的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依据;材料未体现批评列强的信息,C项错误;原有世界格局早已被打破,D项错误。 答案 A 5.(2015·课标全国Ⅱ,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 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国家强制、法定的流通媒介,不具有法定货币性质的票、券的流通,对使用者来讲是一种被掠夺。从题干情境分析,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实际是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掠夺,将战争的负担转嫁给中国人民,故选B项。发行“票、券”的地域主要在沦陷区,故排除A、C项。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B 6.(2016·课标全国Ⅰ,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 国民党禁止刊载的“谬误名词”都涉及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事实,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严重冲击了国民党专制局面,为了维护“一党专制”,国民党对这些名称进行封杀,故选D。指定“谬误名词”及其禁止转载的做法,会激化国民党与其他党派的矛盾与冲突,排除A;政府把“争取民主”“国共合作”等归为“谬误名词”,显然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排除B;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军队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进行抗战,排除C。 答案 D 7.(2013·课标全国Ⅱ,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没有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认可,说明国民党中央不愿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仅能说明国民党中央对“减租”的态度,并不能说明A、B两项。C项表述太绝对,可排除。 答案 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