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北京版第八单元 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学案
第八单元 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2018北京文综,37(3),12分 开放考查中国近现代史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2016北京文综,17,4分 以商业广告切入,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 民国时期民族工 业的曲折发展 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 (2)社会生活的变迁 — — — ★★☆ 三民主义 与新文化运动 (1)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2)新文化运动 (3)詹天佑 2017北京文综,37(3),14分 以孝道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思想的演变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分析解读 本专题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内容看,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文化运动等均是高考热点,以非选择题形式进行综合性考查的开放性题目较多,难度和跨度都比较大。本历史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则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复习时,建议以辛亥革命为主线,把本单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容串联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真题探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有379人,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从上述成员身份构成可看出( ) A.同盟会的主张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广大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 A 2.张謇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此言论认为该革命最伟大的贡献是( ) A.结束了专制统治 B.促进社会习俗变革 C.推动工业化进程 D.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答案 D 3.一位历史学家说:“民国的成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来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是指( ) A.推翻清朝反动统治 B.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驱逐列强在华势力 D.颁布宪法以保障民权 答案 A 4.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 B 5.(节选)在历史发展中,有些时期变化剧烈,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的理解。(4分) 答案 (3)政治制度上: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按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政治体制。(或确立了民主共和制)(2分)法律体系上: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分)社会思想上: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分)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总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表明( ) A.清末新政促进产业兴旺 B.民族工业获得发展间隙 C.日美加紧向华输出资本 D.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答案 B 2.下列选项中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项目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11.74 22.99 66.10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2 12.84 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洋货所占比重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是由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答案 D 3.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 C 4.(节选)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 材料二 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产生,提倡发展农工商业,通过振兴实业,解决民族危机,实现以富求强。这一思潮推动中国实业发展浪潮。 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清政府鼓励官民从事工商业活动。1898年设立矿务铁路总局。1903年设商部,出台了《商律》《破产律》等经济法规和规章制度。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08年大清银行成立。此外,传播科学技术和实业知识的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实业报刊等开始出现,1897—1911年,创办的各类实业报刊约有31种。 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先后成立实业部、农商部。1912—1923年间制定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70余项经济法规,内容更合理、详实,更具可行性,涉及农、工、商、矿、渔、林业等多方面。1913年,成立中国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颁布《劝业银行条例》《农工银行则例》《实业银行条例》等文件,形成中国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此外,自20世纪初抵制美货以来逐步兴起的国货运动在辛亥革命后蔚然成风,中华国货维持会成立。 ——摘编自李旻《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 (2)依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中国实业发展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期实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概括民国初年实业发展条件的新特点。(14分) 答案 (2)社会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政府机构变革;近代经济法规颁布;近代化银行出现;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实业报刊创办。(6分) 影响: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资产阶级政治变革;促进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进步。(任意两点给4分) 特点:政府经济立法更详实可行;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创立;出现维护民族经济权益、提倡国货运动的团体。(任意两点给4分) 考点三 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 1.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答案 A 2.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含义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款中,体现“政治是人民所共管”的是( )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C.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D.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答案 C 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 )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B.民主共和,三民立宪 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答案 B 4.右图为1920年杨清馨创作的一幅漫画《靠不住的》,画面中的女人孤独无依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进步潮流下,石柱摇摇欲坠。创作者借此( ) A.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动摇封建传统伦理 C.批判民主共和制度 D.赞扬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 B 5.晚清至民国,中国在外抗强权和内求变革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先进中国人针对“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和“在这种制度和文化统治下的民众的种种弱点”提出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民族、民权、民生” D.“民主”“科学” 答案 D 6.(节选)民族·国家·历史·文化 材料二 《东亚时局形势图》 《东亚时局形势图》也称《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图中作者用虎、熊、蛤蟆、香肠、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德、日、美六个帝国主义国家。还有代表清政府的四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一个正寻欢作乐;一个昏昏似睡;还有一个在马旁练武……据传作者还在漫画旁边写下了“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的诗句。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政治时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苦努力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救国方案和行动。(13分) 答案 (2)政治时局: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腐败无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4分) 救国方案及行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开展救亡图存运动;(3分)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3分)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提倡民主与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3分) 7.(节选)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什么是民生主义呢?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民生主义,就是要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然后中国四万万人才可以享幸福 。因此,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土地问题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便可以解决一半了……实业根本既定,民生事实方能发生,利国富民无逾于此。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依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思想来源。(8分) 答案 (1)思想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实业、贫富均等。 思想来源: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欧美社会思潮,尤其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自己的理论探索和创新。 探史料 提能力 探究一 为民主革命开路,为共和大厦奠基——辛亥革命 史料呈现 史料1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上海一栋小洋楼)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①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演讲稿) 史料2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②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摘编自贾大泉、陈世松《四川通史》卷七 史料3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在众多传教士眼中,③“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摘编自罗福惠等《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史料2:民国初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史料3:辛亥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根据史料1中的“南京临时国会”、史料2中的“1912年四川军政府”、史料3中的“武昌起义”等时间和空间信息可判断材料背景是辛亥革命爆发后 重点 阐释 史料1:①说明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转移,值得肯定 史料2:②说明辛亥革命后,学校课程的指导思想以共和为宗旨 史料3:③说明在众多传教士眼中,辛亥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是一个彻底的改变 史料 认识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场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为什么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思路分析 抓住史料1中“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来理解,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含义就是辛亥革命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转移。 答案 原因:辛亥革命以国会为中心,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转移。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2.根据史料2,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思路分析 根据史料2中订正和禁用的内容可判断出过去重视儒家经典,根据新增加的课程内容可判断出辛亥革命后注意培养全面发展的共和国国民。 答案 变化:从重视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3.根据史料3指出辛亥革命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思路分析 “印象”可由史料3中画横线的句子概括得出;根据史料3中的关键信息“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角度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 印象: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合理性: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探究二 在夹缝中求生存——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史料呈现 史料1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①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沈阳)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行业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资本额 (万元) 1332.1 556.9 786.8 130 3813.8 352.1 2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史料2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②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史料3 1913—1919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单位:两)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3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8 29.6 1919 64292239 66.3 368 0.001 3375809 63.7 ——摘自《周秀鸾经济史学论文选》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1901—1911年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史料2:1912—1920年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史料3:一战期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呈减少趋势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根据史料1中的“1901—1911年”可判断此时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根据史料2中的“1912年到1920年”和史料3中的“1913—1919年”可判断此阶段包括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的春天” 史料 解读 重点 阐释 史料1: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概况。①反映了这一时期开办的工矿企业数量增多,资本总额增长,但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不合理 史料2:1912—1920年间,民族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②说明这一时期工业增长率大幅提高 史料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1914—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呈减少趋势,说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史料 认识 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先天不足(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后天畸形(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特点,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曲折中发展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思路分析 史料1反映了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解读时注意“而”“其中”等词语隐含的信息。解读表格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比较,通过纵向与横向全方位的比较,找出有效的信息。 答案 特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结构不合理,以轻工业为主。 成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2.依据史料2、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出现的原因。 思路分析 史料2、3反映了近代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及其特点,1912年到1920年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受辛亥革命和一战的影响较大。 答案 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综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思路分析 可从社会性质、政治局势、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局限等角度去分析概括。 答案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④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1.(2016北京文综,17,4分)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图1 图2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2.(2018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三 “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12分) 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3)样例1:历史学习有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首先,历史学习为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给我带来无穷的精神财富。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的仁人志士始终不懈奋斗抗争。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从洋务派自强求富到实业派实业救国,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举国上下的抗争浪潮让我明白坚持不懈、顽强拼搏。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五四运动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使我明白何为爱国精神、创新精神,让我懂得要解放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 其次,历史为我提供认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主张君主立宪,推崇维新思想,让我明白要善于学习借鉴,勇于变革;辛亥革命因缺乏群众基础而失败,“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因盲目、冒进而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也为我提供了借鉴,让我明白做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样例2:历史可以培养学习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培养了我学习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一系列列强侵华战争加以归类,发现它们都属于近代列强侵华史;又将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归类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在此过程中,我掌握了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分类归纳学习,提升了我的学习能力。 历史培养了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开始中国近代化历程;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我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观;“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三大改造使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形成了要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奉献观;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形成了要勇于创新,不陷于本本主义和思维僵化的创新观。 总之,历史使我拥有了科学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并将我培养为有正确价值观的人。 3.(2017北京文综,37,14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 ——《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分) 答案 (3)参考样例: 古代重视“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服从和义务,这是先秦礼乐政治的延伸与发展,是社会政治伦理与家庭伦理一体化的表现,使“孝”的作用和影响超越家庭关系,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对传统“孝”的反思与批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在西方民主、科学观念的影响下,“孝”的政治外衣被剥离,家庭伦理内涵也发生根本变化,强调子女独立,与父母平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批判旧传统的过程中,孝亲尊长的积极作用也一度被忽视,而在儿童保护与儿童权利方面也仍有改进空间。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江苏单科,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 C 2.(2019天津文综,6,4分)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 D 3.(2019天津文综,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 B 4.(2019江苏单科,10,3分)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答案 D 5.(2019课标Ⅲ,29,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6.(2019课标Ⅰ,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 A 7.(2018江苏单科,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 B 8.(2017课标Ⅱ,29,4分)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9.(2016天津文综,7,4分)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 A 10.(2016浙江文综,18,4分)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 B 11.(2015山东文综,17,4分)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 D 12.(2015江苏单科,8,3分)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 C 13.(2016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14.(2015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5.(2015广东文综,38,13分)(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答案 (3)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分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4分) 【评分说明】 第(3)问,要求考生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合理联系,并围绕问题进行准确的、逻辑清晰的解读。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辛亥革命 1.(2015海南单科,15,2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 A 2.(2016课标Ⅱ,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 答案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3.(2011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4分) 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选择要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序号 资料 1 江南制造总局 2 “文学革命” 3 武昌起义 4 “自强”“求富” 5 三民主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 7 京张铁路 8 南京大屠杀 9 北伐战争 10 虎门销烟 11 中国同盟会 12 南昌起义 答案 (4)选择主题示例: 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 序号:4,5,6 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 序号:3,5,11 ③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 序号:3,5,9,10,11,12 补充的新资料:(略) 简要阐释:(略)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15四川文综,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 B 2.(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3.(2014浙江文综,16,4分)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 B 4.(2014安徽文综,15,4分)“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考点三 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 1.(2015海南单科,16,2分)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 A 2.(2016课标Ⅲ,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4分)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7分) 3.(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 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 答案 (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18)某校学生制作了主题为“改革与革命赛跑”的时间轴,其中“?”处应填写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实业救国思潮出现 D.提出三民主义主张 答案 D 2.(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19)有学者认为中国某历史时期具有“中国共和不能,不共和亦不可”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方面共和招牌已挂,但受社会条件限制,未能真正实行,故“共和不能”。另一方面,面对二十世纪的国际环境,当革命之后,中国已无君主立宪的可能,故“非共和不可”。这一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 ) ①发动辛亥革命 ②发起二次革命 ③发动护国运动 ④发起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3.(2020届北京等级性考试第一次抽样测试,6)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由此可见,瞿秋白认为( ) A.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反对殖民侵略 B.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运动 C.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 D.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不切实际 答案 D 4.(2019北京西城二模,15)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众人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为此孙中山做了解释,并最终成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学者评价:“(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 ) A.前瞻性 B.民族性 C.彻底性 D.空想性 答案 A 5.(2019北京海淀期末,2)1923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演说:“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吾党欲求真正之成功……要靠党员成功,不专靠军队成功。”“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 ) A.全面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B.创立革命政党,推进民主革命 C.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两党合作 D.组建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 答案 C 6.(2019北京顺义一模,15)1911年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颁布公告称:“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 B.剪辫易服体现矛盾尖锐 C.四川军政府革命彻底 D.革命后习俗彻底的改变 答案 A 7.(2019北京石景山一模,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特点的是( ) A.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 C.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 D.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答案 D 8.(2019北京通州期末,12)辛亥革命后的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的忠君观念被彻底打破 C.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加深 D.北洋政府支持言论出版自由 答案 C 9.(2019北京通州期末,13)右图是某历史著作第十九章的部分子目录,该章总标题处最适合填入(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大革命 答案 C 10.(2019北京西城期末,18)近代有学者指出“孝”与“忠”有连带关系,在家以事亲为孝,在朝以事君为忠,“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迫亦散。儒教不革命,中国即无新思想、新学术、新国民”。此观点意在( ) A.明确“孝”“忠”的逻辑关系 B.倡导运用暴力革命进行变革 C.抨击君主专制,推翻清王朝 D.阐明改造中国伦理的必要性 答案 D 11.(2019北京东城期末,1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其“解放”的主张意在( ) A.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B.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积极提倡文学革命 D.实现思想与文化的革新 答案 D 12.(2019北京东城期末,13)《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了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量:直隶、北京、天津共455家,江浙、上海共197家,广东33家,湖北19家,甘肃、广西各1家。材料表明( ) ①洋务运动大力创办军事工业 ②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多 ④通商口岸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13.(2018北京海淀二模,18)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用“革命”称之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之地已非一处。”以上史实说明( ) A.革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B.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答案 A 14.(2018北京东城一模,16)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 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 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15.(2018北京东城一模,15)有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涌现 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 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答案 D 16.(2018北京顺义二模,17)下面是某同学按年代顺序整理的某历史伟人的事迹一览表,其中空白处应填写( ) 序号 事迹 1 创建了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3 进行了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4 5 创建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A.领导武装斗争,发动黄花岗起义 B.创建《民报》,提出三民主义 C.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合作 D.进行北伐战争,消灭军阀割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7.(2020届北京朝阳期中,17)小人物 大事业 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在这场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中,武昌所以能成为首义之区决不是偶然的。除了某些客观条件以外,湖北革命党人——他们在当时无论从社会地位和声望看,都是一些“小人物”,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们(其中不少人原是知识分子)长 期投身新军,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进行艰苦的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起义前夕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兵士达五千余人,占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之众多的革命的同情者。尽管在原定起事当夜,起义指挥机关被破获,但他们仍义无反顾地坚决采取行动。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巨大历史功勋,永垂千古。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一说20世纪初为什么“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能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8分) 答案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皇族内阁”的成立使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武汉地区较早成为通商口岸,近代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显示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和统一的领导;武汉地区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力量相对集中,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长期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为起义爆发奠定坚实基础。(时势造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8.(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23)(节选)农业·农业思想·农村经济 材料五 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渗透导致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其中,最早受到冲击的就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村经济结构。 ——依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绘制 (3)从上图中任选两个阶段,说明土纱与机制纱比例变化及其原因。(6分) 答案 (3)第一阶段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鸦片战争以后国门大开,外国商品倾销,近代工业的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阶段机制纱下降,土纱上升。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向中国输入商品数量减少。 第三阶段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加紧对华侵略。 19.(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24)(节选)华夏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材料三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底,孙中山又在致蒙古王公的电文中说:“汉蒙本属同种,人权原自天赋,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同年,他发表演说指出,辛亥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满族统治其他各族,“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今者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摘编自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变》 (3)依据材料三概述孙中山的民族观,谈谈你的认识。(5分) 答案 (3)民族观:主张中国是由各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共和国;各民族平等与团结,共同推动国家的进步。 认识:略。 20.(2019北京丰台期末,33)(节选)国家治理体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 材料三 《钦定宪法大纲》(节选) 君上大权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附臣民权利义务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五条 本章所载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3)依据材料三指出《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同,结合所学说明造成不同的原因。(6分) 答案 (3)不同: 政体不同:前者是君主立宪制,后者是民主共和制。 国家权力不同:前者主权在君,后者主权在民。 人民的地位不同:前者是臣民,后者是平等的公民。 原因:前者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君主专制而制定。后者是在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背景下制定,目的是巩固共和政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