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
第2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考纲要求]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广大劳动人民相对贫困。 ②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表现 ①1929年10月下旬,华尔街股市崩溃。 ②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3)影响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它们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4)胡佛政府的措施: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恶化。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及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2)特点:国家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 ①金融: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等。 ②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③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④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⑤社会立法: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4)影响 ①直接影响: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改善。 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危机,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③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特别提醒]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只是直接原因。 2.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罗斯福新政 一个中心措施:复兴工业。 二个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调整与复兴;自1935年5月开始改革。 内容“三R”: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新政四“新”:新的理论和政策:实践凯恩斯主义;新的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新的起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答题术语必备]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不仅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而且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恶化国际关系。 2.以美、英、法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身改革,摆脱了经济危机;而后起的德、日、意却走上了对外扩张、转嫁危机的法西斯道路。 3.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改变,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4.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5.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但并没有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考向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史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史料三 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地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 1.史料一信息“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史料二中“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为日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3.史料三信息“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消极影响;“客观效果……”说明新政的积极作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试答:(1)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2)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干预的手段有哪些? 试答:(1)措施:举办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手段: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史论归纳]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2.运用多元史观认识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对点训练] 1.(2017·河南八校高三统考)在研究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有人提炼出“新政施力的三条主线”,其中“____________”可填( ) A.通过了专利法,确保发明人正当权利 B.推行工业国有化,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C.颁布《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大企业发展 解析: 选C。根据所学,A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B与经济基础产业不符,而D与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相关。C符合史实,且表述符合【1】的内容,故本题选C。 2.(2017·湖南株洲一模)罗斯福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此评价针对的是( ) A.《社会保障法》 B.《紧急银行法》 C.《全国工业复兴法》 D.《农业调整法》 解析:选A。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题干中“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说明其与社会保险有关,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银行系统,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故D项错误。 3.(2016·山西晋中期末)“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经济政策上存在漏洞 D.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解析:选A。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最大特点——政府干预,这是其成为“神话”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缓和社会矛盾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之一,但不是主要影响,也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故B项错误;“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意在肯定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政治、经济意义哪个更大,故D项错误。 考点二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3)作用 ①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②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4.“新经济”的出现 (1)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 (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概念阐释] 经济“滞胀” 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则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 [易错提醒] 1.正确认识“福利国家”的利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刺激国内消费,但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2.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别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等同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特点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轻巧识记]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题术语必备]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19世纪末产生,经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倡导,二战后有了进一步发展。 2.“福利国家”制度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实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3.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一方面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刺激了社会消费,稳定了国家政局;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和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4.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经济竞争力,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5.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考向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史料二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史料三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1.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说明凯恩斯认为政府需要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去纠正自由主义的弱点,以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 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局面,这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经济发展模式重新进行调整。 3.史料三反映出欧洲各国福利制度的特点是种类齐全,覆盖面广,日益完善。 1.指出史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试答: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践: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 试答:“病症”:“滞胀”。解决办法: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 3.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简单评价。 试答:积极: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消极:导致国家财政负担不堪重负;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史论归纳]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全面认识“福利国家”的建立 (1)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2)形成经过 ①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3)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5)评价 ①作用:福利国家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②弊病:一方面集中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制度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国家不该用福利来鼓励穷人继续懒惰。 [对点训练] 1.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 A.知识阶层已成为社会的主体 B.非生产性人员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解析:选D。材料仅涉及“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并不能说明知识阶层已成为社会的主体,故A项错误;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但其并不都是“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故B项错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并未表明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故C项错误;工人种类变化、比例变化明显反映的是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故D项正确。 2.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方面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英国( ) A.应对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 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 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 解析:选D。本题考查战后英国资本主义的变化。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的做法与应对经济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加强经济管理,与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无关,故B项错误;英国实行国有化政策,本质上仍然是私有制,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结束后,适应形势变化,英国政府都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故D项正确。 3.(2016·四川内江三模)当代学者在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世界的国家和经济的关系时说:西欧国家社会生活中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的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并具有爆炸性。西方国家的应对措施是( ) A.实行亚当·斯密的理论主张 B.确立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政府干预经济 解析:选D。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面对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尖锐矛盾,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实行政府干预经济,故D项正确。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制度) 解读 题干 信息: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养老金 主旨:材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的内容 辨析 选项 题干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1935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社会保险法》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故选B项。《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故A项错误;《农业调整法》规定提供农副产品补贴,故C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故D项错误 [方法点拨] 比较型选择题解答思路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此类题目,要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1.(2014·高考课标全国大纲卷)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社会保障”“劳工法”“农场项目”等信息说明这些政策均与罗斯福新政有关,从而说明艾森豪威尔的主张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故本题选择A项;艾森豪威尔和罗斯福同属于共和党,故B项错误;C材料未反映;该政策并不是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的延续,故D项错误。 2.(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解析:选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的做法是胡佛任总统时采取的措施,这既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借鉴,故D项符合题意。 3.(2017·山西吕梁联考)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 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 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解析:选C。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的典型杰作,亦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即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所有制”。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局部调整,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 4.(201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 A.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解析:选B。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根据题目中“共同支持的改革”“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可以推断该改革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仍然是资产阶级执政,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仍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D两项错误。 5.(2017·山东济宁模拟)对英国福利制度的解释,符合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提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观点 寻找到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作证据 B 二战后,英国在铁路、电力等领域实行国有化 得出英国的福利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的观点 C 查到“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 得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结论 D 查到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的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一手史料 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选D。本题通过英国福利制度考查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A项中结论和史实颠倒了。B项中的史实部分属于国有化措施,这与结论中的福利制度不对应。C项中史实部分仅提到公立学校,而结论中福利国家包含的内容远不止公立学校,所以史实部分太单一。D项史实部分强调英国的社保支出比重比较高,而结论是强调政府对福利制度建设所起的主要作用,二者存在因果关系,所以D项符合题目要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