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

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西周至春秋时期朝聘礼的程序贯穿着礼物互赠,西周的礼赠具有“重礼轻财”与敬让之意,春秋时期礼赠发生了轻礼仪、重献物的转变。这反映了(  )‎ A.宗族宗法的礼乐文化消亡                    B.等级尊卑分明的社会秩序崩溃 C.王道体系取代了霸政体系                    D.以国力为标准的等级制度形成 ‎2. 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周礼”(  )‎ A.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                        B.源于周公加强皇权的需要 C.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D.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3. 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 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阁臣拥有“批红”的权力 C.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                        D.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4.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5. 宰辅是指帝王的辅政大臣,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  )‎ A.三公九卿制 二府三司制 三省六部制 中朝制 B.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C.二府三司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中朝制 D.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二府三司 一省制 ‎6.‎ ‎ 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此举旨在(  )‎ 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                            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 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7. “希腊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从这些小城邦里萌生,但它并不是代议式的民主,用不着选举国会议员。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通过投票表决。”这段话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具有(  )‎ A. 独立性与广泛性                                   B.直接性与全面性 C.开放性与随意性                                    D.原始性与狭隘性 ‎8. 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些做法主要体现出(  )‎ A.法律在公民心中威严神圣                    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 ‎9. 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第八表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均处25阿司(古代罗马货币单位)的罚金。”这说明当时罗马(  )‎ A.法律只保护富有者的利益                    B.注重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C.法律规定具有一定教条性                    D.公共利益高于私人的利益 ‎10. 罗马法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这反映出罗马法(  )‎ A.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B.确立了领事裁判权 C.维护了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                D.已发展为万民法 ‎11. 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是基于(  )‎ A.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近代德国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12. 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B.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13. 美国宪法规定: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州政府未经国会同意不能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协议。这反映了美国(  )‎ A.各州之间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B.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设置权力禁区 C.全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尊重与合作 ‎14. 1883年,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的公职人员必须经由公开考试才能任用, 公职人员须接受定期考核,其任职不受总统、议员竞选等结果的影响。美国设立此法案(  )‎ A.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B.有利于政党操控选举结果 C.旨在缩小总统的职权范围                    D.打击了公职人员的积极性 ‎15. 1871年8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 A.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                B.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 C.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                D.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 ‎16. 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政治,历史学家布拉赫尔认为:“德帝国实行的是逆时代而动的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德国(  )‎ A.皇帝是国家元首                                    B.首相主持政府 C.议会是立法机构                                    D.皇帝主宰议会 ‎17.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              B.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 C.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            D.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 ‎18. 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 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                        B.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 C.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 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20.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21.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22. 孙中山曾欣喜地说:“吾党无论由何省下手,一得立足之地,则各省望风归向矣。”下列20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事件,最能验证这一说法的是(  )‎ A.黄花岗起义        B.四川保路运动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23. 陈独秀认为,在某历史事件中体现出“直接行动”的精神,即“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法律,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据此推断,该事件(  )‎ A.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B.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 C.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D.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24. 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 A.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5. 列宁主张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但由于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基于这种分析,列宁提出(  )‎ A.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                             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D.立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26. 2015年《大刀进行曲》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 之一。该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党改变“攘外安内”的政策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27. “十四年抗战”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共识,凸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下列史料,最能印证它的是(  )‎ A.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 B.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 C.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 D.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28. 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 ‎1912年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 ‎1931年 ‎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 ‎1949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1954年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82年 ‎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29. 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30. 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和平统一”方针                                  B.“政治协商”制度 C.“一个中国”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31.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指出,冷战期间,“‎ 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32. 195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东西柏林和裁军问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了限制核武器的协议。这反映出美苏(  )‎ A.意识形态的对抗逐渐消失                    B.国家利益的矛盾趋于缓和 C.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                    D.力量的消长影响双边关系 ‎33. 朝鲜战争爆发伊始,美法均提出武装西德的计划。1952年欧洲六国还决定签订《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但随着苏联在朝鲜战争后外交政策的转变和日内瓦公议的召开,法国国民议会最终否决了该条约。由此可知(  )‎ A.世界局势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                B.欧洲的防务计划受挫促使北约建立 C.法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以维护独立        D.欧洲国家的联合从军事领域开始 ‎34.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35. 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  )‎ A.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C.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 ‎36. “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 A.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B.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 ‎37. “这个宪法修正案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也注意吸收国际的经验;既考虑到当时的现实,又考虑到发展的前景。”因此这部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宪法(  )‎ A.体现中共对民主建设的初步构想        B.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D.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其中 ‎38.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但需经公社任命或批准。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这种转变 (  )‎ A.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                B.提高了农村人大代表的地位 C.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                D.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 ‎39. 抗战后期,除全国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外,连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45年,国内广泛流传着“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诗句。这突出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中共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确立 C.国共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                    D.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基本明朗 ‎40. 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虽然苏联也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这体现了中国(  )‎ A.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                            B.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C.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                            D.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40分)‎ ‎4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 ‎——《论权力制约原则》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4分)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4分)‎ ‎4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中国固然没有因此发愤图强;……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摘自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缔约国就本条约的实施随时进行协议。另外,在日本国的安全和远东地区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在缔约国的任何一方的要求下随时可以进行协议。……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摘自《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近期美国一直高调宣扬“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要重返亚太……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彭光谦认为,美国正在加紧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布局,意在遏制任何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对手,继续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 ‎——摘自《希拉里: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甲午中日战争“没有赢家”的理解。(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4)‎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 ‎(6分)‎ ‎43. (10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 ——摘编自《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对解放战争的意义。(4分)‎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D B A D A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A C D B C D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B B C C B A B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D A A D D B D D C ‎41(16分)‎ ‎(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4分三选二,不可照抄原文) ‎ 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4分三选二) ‎ ‎(2)依据: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2分) ‎ 特点: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2分) ‎ ‎(3)不同: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 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 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 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4分四选二)‎ ‎42. (14分)‎ ‎(1)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 日本: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2‎ ‎(2)特征:美国控制日本(或日本依附于美国)。2‎ 原因:“二战”日本战败;美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美国进行“冷战”的需要。2‎ ‎(3)原因:美国坚持“冷战”思维;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4三选二 趋势:短期内“一超多强”局面仍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多极化趋势将持续深入发展。2‎ ‎43.(10分)‎ ‎(1)措施: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开展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正确的战略战术。(6分)任选三点 ‎(2)意义: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推动了战略转折;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4分)三选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