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原通辽铁路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原通辽铁路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通辽实验中学2018年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教师:谷丰审题教师:王维清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         B.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 ‎ C.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D.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 ‎2.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内容):“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三、香港仍坚持“赏借”;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3.“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中国家历史上的 ‎ A.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B.秋收起义和洋务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4.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 A.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         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 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6.有学者认为:“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 ‎ A.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 ‎ B.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 ‎ 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独由使馆管理 ‎ D.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7.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符合材料中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 C.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 ‎8.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 A.多是空谈救国或者盲目爱国       B.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 C.在当时其愿望可以变成现实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9.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10.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见下图)在祭文中,孙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并且说:“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这说明 ‎ ‎ 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B.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11.吴晓波在《跌荡100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 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 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2.学者傅斯年曾说:“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对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国力的觉悟”是指开始摈弃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态度 ‎ B.“政治的觉悟”是指努力在中国尝试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 ‎ C.“文化的觉悟”是指抨击封建道德,倡导民主与科学思想 ‎ D.“社会的觉悟”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3.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4.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从“精英革命”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最早的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5.1925 年 10 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出:“现时已经要使一般工人农民知道:‎ ‎ 到了建设国民革命政府的时候,没收土地的问题是革命中的重要问题。假使土地不没收交给农民,假使几万万中国农民因而不能参加革命,政府必定不能巩固政权。”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共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B.中共开始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C.中共对农民问题重要性认识加深     D.中共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6.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但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 C.他看到工农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7.“我党为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把主力从过去的苏区撤出。目的是要在中国西部的广阔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这份向共产国际的汇报说明共产党准备 ‎ A.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C.战略转移,突围长征           D.纠正“左倾”错误 ‎18.1931年,国民政府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其中,棉库绸的税率提高800%,毛织品提高200%,纸品提高8%到20%,人造丝、鱼类、烟草和煤的税率也有大幅提高。实施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B.以经济手段应对民族危机 ‎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D.增加财政收入以全力剿共 ‎19.1937年初,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国民党陆军上将蒋百里发表《国防论》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农业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这说明 ‎ A.中国抗战是持久战            B.必须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 C.必须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D.中国具备抵御侵略的有利条件 ‎20.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 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B.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 C.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D.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21.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 ‎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 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22.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 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 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是冷战思维的表现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23.1947年某日毛泽东曾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及陈赓:“延安准备暂时让敌占去,但陈先瑞、韩东山所率五师部队三千余人有被敌歼灭之危险。故无论如何应派队救援。”“以一个旅渡(黄)河接护五师,主力四个旅即刻占领同浦线。”此时战争的主要态势是 ‎ A.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       B.国民党军展开重点进攻 ‎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即将打响[]‎ ‎24.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25.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占据中国市场 ‎26.《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士 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 C.中国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27.“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上海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 B.中国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 ‎ C.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破产 D.纺丝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 ‎28.“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反映了 A.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民族资本家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9.“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30.据记载:从1900至1911年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B.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 C.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 D.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31.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2.发昌机器厂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1876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关于该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 B.由传统手工作坊发展为机器工厂 C.性质上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D.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洗礼的产物 ‎33.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4.《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 B.“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35.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法规等达80多项,包括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以上材料不能够反映北京政府 A.努力扩充官僚资本 B.重视振兴民族经济 C.优化经济投资环境 D.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36.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 江苏 ‎(含上海)‎ 直隶 ‎(含京津)‎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甘肃 其他 省区 ‎13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上述表格反映出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民族工业规模小、企业少 C.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D.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37.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仍停留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中 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 ‎38.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39.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40.华东师范大学夏东元教授认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统治必须面对两种敌对力量。为了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在对待敌对力量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清政府都有所改变。例如,1856-1860年间,清政府同时面对英法两国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无力同时应对,于是,清政府勾结英法,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这一政治行动方针是 A.与反清力量势不两立 B.“师夷长技以自强” ‎ C.对外来侵略妥协退让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1.“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 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42.粱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旅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43.梅光迪说:“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时髦举动,为戈名邀利之捷径。”与上述说法相符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4.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45.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 B.政治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 ‎46.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同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 ‎ 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D.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47.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 ‎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D.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48.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A.具有革命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2分)‎ 本卷共2小题,共52分。请各位考生在对应试题上按要求作答。‎ ‎49.(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年)出身于江苏海门农家,青年时忙于科举,经过26年努力,于1894年状元及第。甲午战争后,张謇向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张謇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他兴办纱厂,开办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他用企业利润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通开办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3所高等学校,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济贫院、女红传习所……甚至还修了700余里的马路。由于逐年亏损和负担过重,张謇于一战后破产。他晚年叹息:“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材料二 亨利·福特(1863~1947年)出身于美国密歇根州农民家庭,自幼对机械兴趣浓厚,视爱迪生为偶像。16岁离家出走,到底特律追寻理想。恰逢美国19世纪末的大发展时期,经过12年努力,1891年进入爱迪生公司,并成为发电机总工程师。他逐渐认识到汽油机才是未来主要动力,辞职创办汽车公司,走大众化、重视速度和效率的路线。但此时汽车还只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福特以失败告终。1903年,第二家亨利·福特公司开业,他驾驶的福特汽车能在40秒内跑完1英里,但投资人抛弃了他,并将公司名字改成凯迪拉克。第三家福特公司,以流水线作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适应了一战后美国平民消费需求,T型车一举成功,亨利·福特由此成为美国企业家的代表,也成为“从贫民到富翁”的美国梦的代表。‎ ‎——根据《亨利·福特自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謇和亨利·福特创办实业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的事业发展之路一成一败的原因。(13分)‎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大致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每一次觉醒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并由最开始的民族意识萌发逐级深化,这成为了近代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到抗战全面胜利的浴火重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 ‎ ——郭金鑫《浅论近代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 依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5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明治帝宣战诏书为:“……朕兹对清国宣战……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千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 ‎——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二:关于甲午战争,日本学者们一致认为:“以甲午战争为一阶段终点的东亚国际关系史就是以东亚旧秩序和西方近代新秩序间之关系为主线发生并发展的历史。”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即使甲午战争被认为是“出师无名”抑或“不义之战”,日本也会打着“以欧洲文明来更换东亚旧习”的旗号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洗白。‎ ‎——冈本隆司《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中朝关系与东亚的命运》‎ 而中国学者认为早在1887年,日本就制定了《征讨清国方略》,目标是“攻占北京,擒获清帝”。1894年7月25日,日军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从而发动了侵朝、侵华的战争。因此,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有的日本学者说的偶然冲动。‎ ‎——张海鹏《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 韩国官方出版的《韩国史》认为:“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孙科志《韩国人怎么看甲午战争?》‎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日两国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分别概括两国宣战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韩三国史学界对于甲午战争的性质各有哪些看法?为什么有很大的不同?(8分)‎ 通辽实验中学2018年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1—5CBCDC 6—10DCBBB 11—15CDCCC 16—20DCBDB 21—25DBBCB ‎26—30ADAAA 31—35BACBA 36—40DCAAD 41—45CCDDA 46—48BDD ‎49.答案 (1)张謇:弃官从商,以实业救国为己任;依靠官府支持;产业种类丰富;热心公益事业。‎ 福特:少年理想;依靠自主创业;执着于汽车产业;以大众化、平民化为目标;注重技术创新。‎ ‎(2)张謇失败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社会(遭受双重压迫);小农经济仍占主体;缺乏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张謇个人投资过大,经营不善。‎ 福特成功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注重创新;美国社会稳定,政策适宜;社会消费的迅猛发展;福特个人对市场把握准确。‎ ‎50‎ ‎51.答案详解 ‎(1)焦点:朝鲜是否是独立主权国家。(3分)‎ 理由:中国认为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受中国保护;日本强行干涉朝鲜内政,出兵朝鲜,侵犯朝鲜主权。(2分)‎ 日本遵照国际法条约,维护东亚和平;朝鲜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朝出兵是干涉朝鲜的内政。(2分)‎ ‎(2)看法:中方:日本蓄谋已久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2分)‎ 日方:用近代西方条约和国际法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取代亚洲旧习的战争。(2分)‎ 韩方:中日两国为了争夺朝鲜的控制权发动的战争。(2分)‎ 原因:研究者受各自立场、利益、认识等方面的影响。(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