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山丹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测试范围:人教必修3第1、2、3单元。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A. 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 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 C. 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 D. 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孔子失去其本然形象。孔子被不同学派丑化、尊崇或美化,说明孔子的思想与各派思想的某些主张相矛盾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正表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故D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非其他学派的创始人,故A项错误;儒法道三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合流,法家和道家尊崇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法家和道家的主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故B项错误;墨家批判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墨家思想相对立,不等同于儒墨两家思想相对立,故C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孔子被不同派别丑化、尊崇等现象的理解,说明孔子学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典故相传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杨朱。《列子·杨朱》中评价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由此可知杨朱的观点接近于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反映的是顺其自然的“无为”主张,与老子思想接近。故答案为C项。孔子主张“仁”,墨子主张“兼爱”,都不会赞同杨朱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做法,排除A、B项;韩非主张实行君主专制,而依据题干中的“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可知,杨朱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排除D项。 3.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 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 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C. 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之学在互相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标志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D项,学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荣,排除。 4.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A. 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 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 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D. 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时期减轻徭役和赋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汉初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并非扩宽农民的收入来源;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并未涉及征税标准的变革。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黄玉顺先生在《咏董仲舒》中写道:“天人合一见天志,天人感应威人主。抑人扬天似尚同,奉天法古可建功。”由此可见,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客观上的进步作用是 A. 有利于神话皇帝的权威 B. 有利于抑制君主的暴政 C. 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专制 D. 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一主张客观上有利于抑制君主的暴政。故答案为B项。A、C项不是进步作用,均排除;D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排除。 【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6.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 根据“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可知,儒学对政治的影响强大,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排除C;材料信息与古代选官无关,排除D。 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 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世俗化”,故排除D。 8.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A. 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B. 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 C. 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D. 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 【答案】A 【解析】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可知,该理学家主张求理要循序渐进,故A正确;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因材施教”,排除B;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教育需有教无类,排除C;材料反映求理要循序渐进,并非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分析解答即可。 9.从宋明理学思潮发展的脉络看,心学是对朱熹道学的发展和补充。如果说,程朱道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重整儒家理论,把代表儒家伦理的理提升为宇宙本体的话,那么陆王心学 A. 在于“正人心” B. 主要从外界探究天理来源 C. 追求良知为最高准则 D. 反对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逐渐失去了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因此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希望通过对人们的人心与实践进行修正,从而达到“正人心”的最佳状态。故A项正确。B项属于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追求良知只是王阳明的主张,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10.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非但不是“万世之至论”,而且变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种议论 A. 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 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 C.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D. 表明李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不是‘万世之至论’”和“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表明李贽认为儒家经典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从而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这种议论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李贽批判的是儒家思想,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 11.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若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材料中的主张 A. 有利于缓和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B. 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C. 为限制君主权力提供有力理论 D. 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反映了黄宗羲对处理好君臣关系的一些看法,体现出对其君主专制弊端的反思,故D正确;此时已无相权,故A错误;黄宗羲思想没有受到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故B错误;“有力理论”的说法没有依据,故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2.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 A.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B. 继承了程朱理学义利观 C. 形成了完整民主思想体系 D. 改变了当时空洞文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及“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信息可知,顾炎武强调做学问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解决国际民生问题,这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A正确;程朱理学义利观是重义轻利,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可知,与民主思想无关,C错误;材料主旨反映的是顾炎武的主张,没有涉及其作用,D错误。 13.公元前5世纪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立誓:“我在医神阿波罗……以及所有的神和女神面前宣誓……我将尽我所能和判断,为我的病人的利益着想,以医术尽心救治,永远不存任何邪恶之念。”后世称之为希波克拉底誓言。这说明当时 A. 神灵崇拜盛行 B. 医生职业要求较高 C. 宗教意识觉醒 D. 人文精神影响医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誓言中的“为我的病人的利益着想,以医术尽心救治,永远不存任何邪恶之念”来看,医学为人服务,认识到人的价值,说明当时人文精神影响医学。故答案为D项。材料的侧重点是人而不是神,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医生的职业要求,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的意识的觉醒,而不是宗教意识,排除C项。 14.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之类的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这一看法 A. 揭露了雅典社会的弊端 B. 揭示了人性本恶 C.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突出美德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中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从题干材料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了勇敢、节制等优良品质的重要性,即“美德即知识”,弥补了希腊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而忽略道德和法律对人的制约,极易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故本题选D项。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苏格拉底是一个性善论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C错误。 15.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 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B. 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 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D. 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可以看出,柏拉图人的灵魂具有两种品质,即理性和无理性。“自己的主人”说明人要有理性,要克制自我的过度欲望;“自己的奴隶”说明人有追求正当欲望的权力,认为应该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主张用理性控制人的欲望,不是感性,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教化等信息,排除;D项,材料主旨是认为人的灵魂有两种品质决定而不是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排除。 16.“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己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Renaissance”。文艺复兴的本质意义在于 A. 复兴了西方的古典文化 B. 冲破了封建愚昧的禁锢 C. 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了舆论 D. 创造了新的学术和艺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复兴西方的古典文化”属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形式,不是本质意义,故A错误;“冲破封建愚昧的禁锢”没有突出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文艺复兴的本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故C 正确;“新的学术和艺术”属于文艺复兴运动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本质意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本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7.有史学家认为,在马丁·路德发自改革基督教教义的最初目的之下,蕴含着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文艺复兴运动而孕育于人们内心的人文精神。马丁·路德的下列主张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是 A. 简化宗教仪式 B. 建立民族教会 C. 信仰即可得救 D. 《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 【答案】C 【解析】 人文主义最大特点是体现出人性,主张个性发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提出信仰即可得救,是对罗马教皇思想统治否定,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A属于宗教仪式改革;B属于教会设置;宗教改革不反对《圣经》,故D项错误。 18.马丁·路德说:“我为我的德意志同胞而生:我是要为他们服务的。”而加尔文则说:“我们要维护的是……把世间全部的人引向上帝,让所有的人崇敬上帝,为他服务。”由此可见,加尔文教广泛传播的原因在于 A. 具有普世价值 B. 极力尊崇上帝 C. 反对天主教会 D. 宗教机构健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把世间全部的人引向上帝”反映了加尔文教相比路德教派更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即具有普世价值,故A正确;加尔文教和路德教都尊崇上帝,故B错误;加尔文教和路德教都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加尔文教的宗教机构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 19.17、18世纪是西欧文明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有的西方学者把这两个世纪概括为“思想革命”时期。该时期是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宗教改革时期 C. 启蒙运动时期 D. 新航路开辟时期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17、18世纪”“思想革命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故C项正确;A项是14-17世纪,排除;B项是16-17世纪,排除;D项是15-16世纪,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17、18世纪”“思想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20.卢梭说:“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他们仅仅是主权者的官史……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材料实际上强调了 A. 共和国只能实行法治 B. 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C.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法律是由政府创造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他们仅仅是”说明卢梭强调政府是代替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的机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这是卢梭的“主权在民说”,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权力与法律的拥有者是谁,执行者是谁,并没有说明共和国一定要推行法治,也没有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不能体现法律是政府创造的,故排除ACD三项。 21.“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构建民权政府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来看,启蒙运动中的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思想符合这一主张,因此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突出强调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主张构建民权政府。故答案为D项。A项在宗教改革时期就已经提出,B项是三者的相同点,C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22.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由于他们的书面文字基于字母系统,欧洲人能够比中国人更有效地开发这一技术。他们书面文字中的字母很少,这使批量生产变得十分经济”。材料中的“这一技术” A. 早在唐朝就已经传入欧洲 B. 成为摧毁欧洲城堡的有力武器 C. 促进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 D. 推动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印刷术,这一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选D项;唐朝传入欧洲的是造纸术,B是火药,C是指南针,都和题意不符,故排除ABC项。 23.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从《九章算术》中方程组的消元法和元代数学名著《四元玉鉴》中的四元消法得到启示,结合现代数学的某些理论,发现了三角化整序法,据此得出了彻底解决高次联立方程组求解的方法。这反映出 A. 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B. 中国传统科技一直领先世界 C. 现代数学源于古代数学理论 D. 中国传统数学能够古为今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数学家吴文俊在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数学的某些理论,得出了彻底解决高次联立方程组求解的方法,说明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能够古为今用。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排除A项;中国传统科技一直领先世界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4.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研究目的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有升有落,则认为“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由此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 A. 进行了理性的深入思考 B. 缺乏长期系统的天象观测 C. 有着较明显的功利色彩 D. 整合算学为统一研究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主要说明天文对于时令变化,材料“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说明对于宇宙讨论很少,体现出古代科学的实用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天文学的理性思考,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对天象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测,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天文学,没有算学,故D项错误。 【点睛】“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关键信息。 25.自汉高祖至汉景帝的60多年间,赋体文学在创作上大体继续着楚辞的余绪。汉初“只可算是辞的时代,而不是赋的时代”。汉初赋体文学形成此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B. 道家无为思想的制约 C. 战国楚辞体的流行 D. 政府文化政策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汉没有形成汉中期气势磅礴词藻华丽特点的原因,主要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制约了汉赋的发展,故A项正确。汉初文化政策相对宽松,到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趋于严厉,故D项错误。汉初是黄老之学而非道家无为思想,B错误。楚辞对汉赋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汉赋。需要掌握汉初赋体文学特点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汉初的经济状况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26.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 宋词、唐诗、楚辞 B. 楚辞、唐诗、宋词 C. 楚辞、汉赋、唐诗 D. 唐诗、宋词、元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学科交叉题,考查宋词,唐诗和楚辞体裁形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北宋晏殊的一阙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一篇楚辞。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文学体裁 27.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基本上都是包装很精美的插图本,有人认为,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这反映出当时 A. 小说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欢迎 B. 印刷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 C. 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商业化趋向 D. 文学作品迎合市民阶层需求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小说戏曲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对文化的需求,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为了迎合市民阶层需求,故D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各阶层普遍欢迎”,故排除;B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开始出现商业化趋向”,故排除C项。 28.宋人陈深评论某书法作品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该作品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评价的应该是行书,故C项符合题意;A为篆书,B为楷书,D为草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9.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昊道子的宗教画 A. 重视吸取外来美术风格 B. 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 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以得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改造,不是注重外来风格,A不正确;C与材料表述不符;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较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得出其能代表唐代的绘画成就的结论,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唐代绘画,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按材料主旨进行选择。 30.郑板桥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明代徐谓也曾提到:“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这说明在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A. 讲究师法自然 B. 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 C. 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 D. 追求勾画精致 【答案】C 【解析】 【详解】郑板桥和徐渭都是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写意画的代表,材料中“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万物贵取影”说明其主张绘画要注重借物表达情感,故C项正确。根据郑板桥的话可知,他在画竹时并没有“师法”自然界竹子,同时徐渭“写竹更宜然”也没有模仿自然界的竹子,两者都强调直抒性情来画竹子,故A项错误;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是西方印象画派的风格,排除B项;两人都没有提到勾画精致,D项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文主义精神是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有识之士,勇立潮头,通过作品表达人文思想,引领时代。 人物 生活年代 代表作 内容 彼特拉克 1304—1374 《歌集》 提出了“人学”对抗“神学” 薄伽丘 1313—1375 《十日谈》 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 米开朗琪罗 1475—1564 《大卫》 展现了人性的力量和美。 盂德斯鸠 1689—1755 《论法的精神》 详述法律的历史探讨自由的条件及保障 卢梭 1712—1778 《忏悔录》 揭露政府和教会的腐朽维护人权和尊严 康德 1724—1804 《纯粹理性批判》 提出人非工具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5世纪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并指出18世纪人文精神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人文主义发展的共同影响,并简析有识之士能够引领时代的共同原因。 【答案】(1)14、15世纪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18世纪新发展,追求理性、科学、进当;倡导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2)影响;促进思想解放,科学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进步,为人类社会制造高贵的精神财富。原因,关注现实:顺应时代,开拓创新: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彼特拉克、米开朗琪罗和薄伽丘”可以判断出是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时期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的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根据材料“盂德斯鸠、卢梭和康德”可以判断出是启蒙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这一时期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统治。 (2)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近代人文主义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促进思想解放、科学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社会进步和为人类社会制造高贵的精神财富等方面。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中的人物可以引领历史潮流的主要原因需要从关注现实、顺应时代、开拓创新、富于批判精神和才学卓越等方面进行分析。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反映的中国古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文物细节及历史现象,对该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细节: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屏风。 历史现象:汉代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概述和评价: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需要,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的自由发展,造成文化专制;不利于科技文明的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细节”如“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屏风”,然后结合汉代主流思想的变化分析其历史现象,其次,结合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一分为二地对该现象进行评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