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12祖国统一大业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12祖国统一大业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专题12+祖国统一大业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主干梳理】‎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 ‎1、雏形: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2、基础: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3、形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4、成为指导方针:1984年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二、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①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①1987年中葡在北京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主权。‎ ‎3、港澳回归的意义(人教版):‎ ‎①对港澳: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②对民族:洗刷了民族的百年国耻;③对国家: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对世界: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方针;‎ ‎2、隔绝状态的结束: 1980年后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3、九二共识: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双方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3、江泽民“八项主张”: 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中提出“八项主张”,体现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贯性,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4、《反分裂祖国法》:2005年3月通过《反分裂祖国法》,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 ‎5、面临挑战:台湾内部的台独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 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 ‎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外交 一、建国初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 ‎2、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 ‎3、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其中与苏联建交是最重要的外交成果。‎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与印度处理西藏问题时提出。意义:一是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二是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得到发扬光大,并极大地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三是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 ‎③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④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重大成就、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中国赢得建交高潮。 ‎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获得重大发展 ‎ ‎1、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①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改变了联合国力量对比;中国“两弹一星”成功,始终站在第三世界立场,国际地位提高。‎ ‎②标志: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③意义: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物中发挥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衰落,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中美领导人积极寻找时机;②‎ 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中美联合公报》;③基础: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 ‎②意义: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发展,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 ‎1、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侧重经济):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侧重政治):‎ ‎①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不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 ‎②表现: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积极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反恐。‎ ‎【重难点睛】‎ ‎“一国两制”的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对抗与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1)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 ‎(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③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④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 ‎(2)从中国方面看 ‎①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 ‎③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策略有所调整。‎ ‎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它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一边,是维护自身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为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国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敌国外交”:由于美苏互有攻守,加之第三世界崛起,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2017·豫晋冀三省调研)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政治革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这表明台湾当局(  )‎ A.对大陆中共政权仍怀有敌意 B.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 C.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 ‎ D.对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的自信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表明是有条件开放,故选C项。‎ ‎2.针对2016年5月20日以来大陆游客赴台湾人数大幅下降的事实,《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了一幅漫画。下列表述符合漫画内涵的是(  )‎ A.“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交往的政治基础 B.“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 C.大陆游客是推动两岸交流的主力军 D.台湾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陆游客 ‎【答案】A ‎3.(2017·马鞍山一模)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中国在建国后虽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坚持独立自主,不是毫无原则地倒向苏联,故选C项。‎ ‎4.(2017·常德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外交方针 B.它使我国丧失了同苏联的平等关系 C.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D.它使我国断绝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基本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一边倒”并没有使我国丧失同苏联的平等关系,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包围新中国,故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紧张,这并不是由“一边倒”引起的,而且“断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5.(2017·‎ 佛山一模)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等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产物 B.获得国际社会的全面认同响应 C.概述了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D.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三个国际关系文件中出现,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 ‎6.(2017·锦州质检)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B ‎7.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答案】B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题干中前两个外交行为与这一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和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故B项正确;此时的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D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8.(2017·嘉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 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列举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中美之间的“正常的关系”而采取的“主动行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征:对抗。‎ 成因: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矛盾。‎ ‎(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局势。‎ ‎【测试练习】‎ 一、选择题 ‎1.1997年7月1日零时12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香港特别行致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作题为《追求卓越,共享繁荣》的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香港发展的一个契机。”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B.香港回归,标志香港和大陆实行同一社会制度的开始 C.香港回归,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D.香港回归,开创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耻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也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故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香港回归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2.近年来,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 A.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答案】A ‎3.(2017·嘉兴高三基础测试)下表反映了某时期中国与各国贸易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改革开放全面实行 ‎【答案】C ‎【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不是单独针对美国,与“美国贸易额从21%锐减至0.003%”不符,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可能仅仅是美国贸易额锐减,故B项错误;“苏联从30%迅速上升到51.759%”,加上“美国从21%锐减至0.003%”,反映了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影响,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全面实行”与“美国从21%锐减至0.003%”不符,故D项错误。‎ ‎4.周恩来在1953年对回国述职的驻缅甸首任大使姚仲明说:“‎ 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利于解决边界问题,故D项正确。‎ ‎5.20世纪50年代末,针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毛泽东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而当苏联对新中国进行战争挑衅时,毛泽东又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在对外交往中具有毫不妥协的决心 B.自觉地担负起反对霸权主义的责任 C.在国家外交中采取较为灵活的策略 D.已经不再接受苏联在外交上的控制 ‎【答案】C ‎6.1971年11月8日晚上,毛泽东嘱咐道:“这次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处境。”毛泽东所谈的事件(  )‎ A.导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B.因美国的阻扰而没能成功 C.使联合国摆脱美国影响 D.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971年11月8日”“第三世界”等关键信息可以推断出该事件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该事件并没有导致中美关系的恶化,美国在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后开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A项错误;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以绝对的优势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B项错误;联合国仍然受美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故D项正确。‎ ‎7.(2017·‎ 山西五校联考)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D.中国已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B ‎8.日本外相大平在访问中国时曾说,“日本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航空运输协定是国家间的协定,日台之间是地区性的民间航空往来”。这说明当时(  )‎ A.中日恢复了邦交正常化 B.中日关系仅限于民间交流 C.日本变相制造“一中一台”‎ D.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开启 ‎【答案】A ‎【解析】中日建交是以日本承认“一个中国”为前提的,材料中指出中日之间是国家间的关系,日台之间是地区性的,说明当时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故A项正确。‎ ‎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中方一段时间来对钓鱼岛和黄岩岛问题的实际处理昭告世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意味着以放弃正当权益、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求得苟安;中国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的问题上坚持对话谈判和平解决,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绝不容忍寻衅滋事,一定会在应对挑衅的过程中赢得主动。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是(  )‎ A.寻求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辩证统一 B.将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更紧密地统筹起来 C.以新型伙伴关系思维推动大国间关系均衡发展 D.与时俱进拓宽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前景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意味着以放弃正当权益、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求得苟安”的信息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出发点是寻求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辩证统一,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2017·合肥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变化情况统计表 版本 封面 内页印刷 防伪程度 备注 ‎1949版 无 手工填写 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中俄文对照 ‎1953版 棕色漆布硬皮 繁体、竖摊、手工填写 很低 从1956年8月13日起分为因公、因私两类护照 ‎1971版 棕色人造 革软皮 同上 有一定防伪措施 中法英文对照,印章有“革命委员会”字样(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75版 同上 简体、姓名 及地名用 汉语拼音 同上 同上。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 ‎1980版 同上 同上 同上 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 ‎1992版 枣红色PVC涂塑软皮 资料页内容为机器打印 采用较多的防伪技术措施 ‎1997版 玫瑰红色、由植物纤维、乳胶及硝化纤维合成 相片等个人资料全部机器打印、反转膜加印 采用大量防伪技术措施 制作防伪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前沿 ‎2005版 同上 相片等个人资料全部机器印刷、反转膜加印 同上 前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我国护照主要版本变化中所折射出的历史信息。(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政治:1971版护照有“革命委员会”的字样,且因私护照几乎为零,体现“文革”时代特征,政治色彩浓厚。‎ 经济:从1980版护照开始,不再注明使用范围,反映了中国已经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外交:1949版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体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1版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了中国逐渐与更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80版护照的使用范围为“‎ 前往世界各地有效”,说明我国与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文化生活:由1953版、1971版护照使用繁体字到1975版的简体字,体现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005版护照中因私护照占到80%,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改变。‎ 科技:封面材质、内页印刷、防伪技术上的变化,都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