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贵州省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清统治者所主张的是,除非作奸犯科,若民间有纠纷则由个人与宗族一起商量着办。不然,若老百姓健讼成风、人人告状……于是统治者就培养老百姓打官司的耻辱感,并将替人打官司的讼师称为“讼棍”、“讼鬼”,将其列入无赖、泼皮一列予以打击。明清统治者的这一做法 A. 意在消磨人民的反抗意识 B. 削弱了法律的权威 C. 有利于减少官府执政成本 D.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统治者就培养老百姓打官司的耻辱感,并将替人打官司的讼师称为‘讼棍’、‘讼鬼’””可知,明朝统治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采取的是消磨人民反抗意识的做法,A正确;封建法律属于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B;减少政府执政成本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案件的减少有利于社会和谐,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统治者就培养老百姓打官司的耻辱感,并将替人打官司的讼师称为‘讼棍’、‘讼鬼’”,联系所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知识分析解答。 2.如表为《史记》中关于商、周、秦早期领导人出生的记述。《史记》中的这些记述 史料记述 史料来源 殷契(商朝先祖),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记·殷本纪》 周后稷,名弃(周先祖),其母姜原,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 《史记·周本纪》 秦先之,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史记·秦本纪》 A. 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B. 叙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 C. 反映了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D. 都在大肆宣扬封建迷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可知,各国都为自己祖先的出生编织出一段神话故事,以此强调自己血统的高贵,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王权与神权结合的政治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神话传说,不符合历史史实,B选项排除;先秦时期君主专制权力尚未强化,C选项排除;材料与封建迷信无关,它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合法性,D选项排除。 3.“民心”、“民气”是从林则徐到慈禧太后的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甚至“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材料表明 A. 民众新型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B. 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落后 C. 民族矛盾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D. 近代中国落后根植于盲目排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可以利用民众去对外,而且可以“有胜无败”;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文明的枪炮和蒸汽机面前,血肉之躯终究无济于事,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仅靠民众是很落后的。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强调的是“慈禧太后”等“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是利用“民心”“民气”,不是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也没有反映民族矛盾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具有盲目排外色彩的是中国近代的义和团运动,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联,排除。 4.对于雅典人进行的民主政治试验,西方人的意见从来就不一致。在古典世界,它就有理想政体和民众暴政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这表明 A. 民主范围有限引发社会分裂 B. 民主力量和贵族斗争激烈 C. 奴隶制下民主缺乏社会基础 D. 直接民主存在着制度缺陷 【答案】D 【解析】 根据“它就有理想政体和民众暴政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结合所学,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容易造成民众暴政,D正确;材料反映雅典民主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无法体现社会分裂,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力量和贵族斗争”,排除B;材料反映雅典民主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罗马法执行 B. 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C. 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施 D. 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有钱人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可以定罪,但他可能不会被叛有罪,由此可知,体现了罗马法具有不平等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法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公平,材料说明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罗马法执行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错误;罗马法的理念影响后世,并不是在现实中无法实施,C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罗马法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D错误。 6.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而实际上,英王临朝而不理政,从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其全部政务活动根据内阁的“建议”执行。这说明 A. 英国法律不具实际效力 B. 英王有较高的法理地位 C. 英王存在并无任何价值 D. 内阁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可知,英王在法理上地位较高,但实际上“统而不治”,符合史实和题意,故B正确;英王的权力具有象征性,但不是法律不具实际效力,排除A;C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不符,排除;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D错误。 7.尽管过去几年已经发生多起震惊全美、死伤众多的恶性枪击案,民众在要不要控枪问题上反应强烈,但在美国步枪协会等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大选期间民主党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都有意回避控枪问题。这表明 A. 在具体议题上美国两党的政策和主张没有明显差别 B. 美国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C. 两党竞选过程中形成的议题不反映民意 D. 美国的竞选是有钱人的权利游戏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国家的阶级性,民众在要不要控枪问题上反映强烈,而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都有意回避,表明两党制的实质没有改变,仍然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两党为争夺选票,会提出符合选民利益的政策主张,故C不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在具体议题上美国两党的政策和主张有明显差别;B项错误,美国两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的差别是充当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普通百姓没有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利益集团主要依靠金钱干预政治,所以利益集团对美国总统选举有着一定的影响,故答案应选D。 8.有学者统计,1840年中国GDP 居世界第一,却被一支只有 4000 人的英军打败;1890年,中国 GDP 约为当时日本的五倍,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败北;1900 年中国 GDP仍居世界第三,却被八国联军攻陷。通过这些数据,分析中国近代战败的原因是 A. 中国当时政治结构落后 B. 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C. 中国当时经济结构落后 D. 军事落后以及盲目自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840年中国GDP 居世界第一,却被一支只有 4000 人的英军打败……1900 年中国 GDP仍居世界第三,却被八国联军攻陷”,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并不差,但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已经实现工业化,中国却仍然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说明中国近代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经济结构落后,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数据,中国近代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落后,“政治结构落后”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A;材料信息与“闭关锁国的政策”“军事落后以及盲目自大”无关,排除BD。 9.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使他不至于在‘暴乱’民众的挟持下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联系到进攻北京的又与“暴乱”有关的就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陷北京,得出答案为D。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没有到北京,AC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北京,但是与材料内容不符,B错误。 10.孙中山说,北方将士“明明为反对民国者,今虽日服从民国,安能保其心之无他?故予奉《临时约法》而使之服从”。这说明《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实现南北统一 B. 巩固革命成果 C. 约束北方将士 D. 推翻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时“奉《临时约法》而使之服从”,北方将士服从《临时约法》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B正确;A、C、D与材料关键信息不符,排除。 11.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的出现 A. 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 有利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有利于团结农民阶级共同抗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可以看出此时应该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的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故B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应该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符合“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故A项错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属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为了抗日,不符合“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故C项错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的是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是第一次合作,目的是反帝反封建,国共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了抗日,故D项错误。 12.美国记者曾记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封建土地制度已被废除 C.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D.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结合所学,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中国共产党因此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A正确;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故B错误,排除;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C不符合题意,排除;解放战争没有“减租减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减租减息”,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策分析解答。 13.列宁在回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 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方式 B.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C. 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新时代,因此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故B正确;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871的巴黎公社都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方式,不能说明十月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排除A;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但不能说明十月革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排除C;1871的巴黎公社已经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不能说明十月革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排除D。 14.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 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 C. 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D. 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 【答案】D 【解析】 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从1992年到1997年”,联系教材内容可知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对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A项出现在197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1987年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时间,结合“九二共识”的作用解答即可。 15.美国首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是在 A.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 B. 《中美联合公报》 C. 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综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两国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相互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故C正确;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与联合国决议无关,排除A;《中美联合公报》有三个,时间分别是1972年、1978年和1982年,排除B;1946年美国和蒋介石国民政府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16.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针对某事件指出:“他们并不是想发射这些导弹,因为如果他们要进行一场核战争,他们在苏联有的是导弹。"由此可知,该事件 A. 改变了美苏间核力量均衡 B. 迫使美国最终放弃核竞赛 C. 体现了美苏对抗的克制性 D. 说明苏联军事开始占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美国认为苏联不会发射导弹,说明美国在该事件上采取了克制态度,同时苏联事实上也没有发射导弹,也体现了苏联的克制性,因而该事件体现了美苏在对抗时都具有克制性,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所述事件特征可知,肯尼迪评论的是古巴导弹事件,此事件最终以苏联撤走导弹结束,它既没有改变美苏间的核力量对比,也没有使美国放弃核竞赛,同时还体现了苏联在军事上仍居劣势,ABD三项错误。 17.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发达,闻名全世界。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丝织业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宋朝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B.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C. 汉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D.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A项说法是正确的,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B项说法是正确的,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丝织技巧高,以轻巧高深著称,借鉴了波斯的织法跟图案风格,C项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故选C;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由此还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项说法是正确的,不符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概况,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18.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朝的城市管理水平落后于唐朝 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 商业发展必然严重影响城市交通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管理制度,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9.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行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它与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 A. 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B. 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 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 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从材料中的“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来看,反映出他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他“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他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态度,排除D项。 20.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 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经济外资企业 B. 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 C.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D. 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首先看这张图片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3和4之间只有一条线相连,且是3对4起到压制和诱导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只有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存在这种关系,所以锁定3为洋务企业,4为民族企业。再从1受到其他三种的瓦解作用,可以得知1是自然经济,所以2为外资企业,故本题选择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A. 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 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D. 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决粮食问题 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说明粮食供应出现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断。结合所学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因此选择A;材料反映的是国民经济调整中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问题,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与城市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无关,排除C;工业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D表述错误,排除。 22.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 经济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 D.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答案】B 【解析】 “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表明新政符合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故B正确;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故A错误;CD材料未体现,排除。 23.下表是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B. 经济体制模式固化影响 C. 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 美苏争霸经济消耗过多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苏联的工业生产资料所占比例最大,而农业生产则少得可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经济体制太过于注重工业发展,体制僵化,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平衡经济发展;C选项说法错误,西方国家经济封锁时期苏联重工业没有得到发展;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特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看清楚时间段限:1940—1985年,这一时期苏联已经处于斯大林模式,所以排除C选项。再从比例上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而不是体现改革的内容。 24.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l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材料表明 A. 美俄两国的意识形态有分歧 B. 全球化是“寄生虫”出现的根源 C.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 D. 美国寄生主要依靠美元垄断地位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来看,普京认为美国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分析原因是因为美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扮演的角色,美元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绝对的地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在本题涉及的是经济问题,与意识形态无关;B选项强加因果;C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观点。 25.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答案】D 【解析】 这一现象发生舆论转变说明当时社会思想发生转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朝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能够很明显看出儒家思想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忠君伦理观念的提升使得人们观念发生转变,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角度的问题,材料主要体现出思想领域的变化;B选项错误,我们不能对社会道德妄加评判,不同时代对社会道德定义是不同的;C选项没有挖掘出本质,民意的变化还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变化。 点睛:解答本题我们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材料中反映出社会舆论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想上的转变。由此就可以将本题变为思想领域变化的问题,答案很容易就能够选出。 26. 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A. 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B. 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C. 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D.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AC是他们的相同之处。B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突出特点是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所以选D。 27.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 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和农业、手工业有关,由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动力。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对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 28.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固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 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革制度 B. 工业化体系的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C. 思想解放运动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 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来看,福泽谕吉认为学习西方应当先文化、再制度、后技术,而近代中国是先器物、再制度、后文化,顺序正好相反。故答案为D项。中国最早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是在19世纪60、70年代,排除A项;工业化体系的建设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排除B项。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是全盘学习,不是只注重实用和形式主义,排除C项。 29.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将来)政权主要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三民主义注重工农运动的发展 B. 社会主义革命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影响巨大 D. 部分国民党人仍弘扬新三民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之后,抛弃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但从材料中的“政权主要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的内容来看,说明宋庆龄、邓演达等部分国民党人仍然弘扬新三民主义。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体现的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宋庆龄、邓演达等人主张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创立的理论,材料不能反映宋庆龄、邓演达等人接受了这一理论,排除C项。 30.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和杜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共到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表明中国工业建设对工程技术需求很大,“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共到3%到6%。”反映了和苏联关系非常友好,综合信息可判断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加强重工业建设,对工程技术需求很大,并且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国的工业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帮助,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所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觉醒还表现在开始了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896年,因为甲午战败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学生去了日本。1905年日本战胜了俄国,大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意外,这一年涌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下子达到8000到10000人。这些年轻的留学生放下了看不起日本的身段去看看日本是怎样自强的,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摘编自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在中国的战事耗费了日本战争总开支的35%—即340亿美元中的120亿——另外还有396040名日本人战死,更多数量的日军受伤。在中国一方,中国动员了1400万人,总伤亡达3211419人——包括1319958人阵亡,1761355人受伤,130126人失踪——而且还招致了14640亿元法币的可怕战争债务。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留日热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的史实,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中日双方造成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 【答案】(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有识之士救亡图存;政府的支持和倡导;日俄战争日本战胜;日本距离中国近,中日文化习俗相近。 (2)史实:“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或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进行细菌实验;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等)。 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导致经济倒退;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 (3)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力图打破外交困境;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1896年,因为甲午战败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学生去了日本。1905年日本战胜了俄国”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以及民族意识觉醒,有识之士救亡图存和政府的支持和倡导。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以及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影响是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导致经济倒退以及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 (3)依据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信息和所学可知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力图打破外交困境以及所学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回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宪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以前的政体模式。共和政体早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就已确立了,并由政治家在以后的世纪里加以发展。总统制部分地基于英国宪制。《人权法案》是从《独立宣言》、弗吉尼亚及其他各州的宪法和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演化而来的。但是,将自治、民主且具有主权的各州联合为一个联邦统一体,则是美国对宪治作出的新的创造性的贡献。 ——摘编自路易斯·享金《宪政与权利》 材料二 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对革命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产生了载然相反的结果。 ——摘编自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的来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答案】(1)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共和政体。②英国的宪政。③《独立宣言》。④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州的宪法。⑤英国 1689 年的《权利法案》。⑥美国政治家的智慧。⑦启蒙思想。 (2)原因:中国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主思想 传播与执行受到制约,人民民主宪政意识的淡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因人立法”,自身存在较大的缺陷;美国是移民国家,国民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影响很深,资产阶级民主组织较为强烈;中国出现袁世凯等当权者的不断破坏;美国华盛顿等领导者积极维护民主政治的实施。 【解析】 【详解】(1) 从材料一中“共和政体早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就已确立了,并由政治家在以后的世纪里加以发展”,可知来源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共和政体;从“总统制部分地基于英国宪制”可知来源于英国的宪政;从“《人权法案》是从《独立宣言》、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州的宪法和英国1689 年的《权利法案》演化而来的”,可知来源于《独立宣言》、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州的宪法、英国 1689 年的《权利法案》;从“将自治、民主且具有主权的各州联合为一个联邦统一体,则是美国对宪治作出的新的、创造性的贡献”,可知来源于美国政治家的智慧;结合相关史实可知美国宪法思想还来源于启蒙思想。 (2)由材料二“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结合中美两国颁布宪法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两国社会发展等所学知识,可见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包括思想因素、政治因素及个人作用等方面。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取得辉煌成果,工业化和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表面上的繁荣盛世,由于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示例二:论题: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 中国是政治上专制主义,经济上固守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上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对外政策保守闭关自守。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上进入工业文明发展,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英国提出的开放口岸通商,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加强与西方的正常贸易和交往反映了其具有扩张和掠夺的外交特征。英国的外交政策与这个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乾隆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断然拒绝是进步的。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外交政策的碰撞。显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劣势。 【解析】 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即可从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或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的角度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即可从工业革命、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方面加以说明。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