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3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其车之制,车身用板作槽,槽中架行道板一条。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两边各带拐木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A. 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 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 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 是农业灌溉工具的重大改进 【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翻车,该工具是由东汉末年的毕岚发明并由曹魏的马钧予以改进的,“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这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总是在不断完善的和进步的,翻车的发明也不可能使这一过程达到完善和终结,故B项错误;“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翻车使用的仍然是人力而非自动化,故C项错误;翻车是对西周以来的灌溉工具如桔槔和辘轳等重大调整和改善,故D项正确。 2.“(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该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农产品完全商品化 B. 传统农业结构变化 C. 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D. 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B 【解析】根据“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表明农民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还种植经济作物,满足市场需要,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农民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结构变化,故B正确;A、C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西汉时,氾胜之提出了区田法,就是把土地划成数寸大小的小块,挖成沟坎,靠投入更多的劳动(例如多灌溉和多施肥)来获得粮食增产。由此可见,这种种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脱离政府 C. 自给自足 D. 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时,氾胜之提出了区田法,……靠投入更多的劳动(例如多灌溉和多施肥)来获得粮食增产。”可知,它符合精耕细作的内涵,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4.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丝织业的规模扩大 C. 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D. 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答案】A 【解析】“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说明存在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关系的出现,A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潮流主旨,排除。 5.《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古代手工业这种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必然要求 B. 古代手工业没有面向市场导致 C.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 力求保证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古代手工业世代沿袭,保护了手工业发展,促进了生产力进步,属于影响方面,故A错误。根据“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可知古代手工业的传承特点是世代沿袭,其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狭隘性,这导致了各行业之间的交流极少,自家的技术更容易传承给自家子弟,故C正确。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故B错误。古代手工业世代沿袭,确保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属于结果方面,故D错误。 6.《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材料反映唐代官营手工业 A. 由官府集中管理 B. 专门负责纺织及乐器制造 C. 生产带有季节性 D. 各行业均发展到最高水平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可以看出唐代官营手工业由官府集中管理,故A正确;B不符合“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战国时期,冶铁业中出现数位大富豪:如邯郸郭纵,富敌国王;赵国卓氏,冶铁致富;魏国孔氏、鲁国丙氏冶铁起家,致富巨万。与此情况出现相关的是 ①铁制农具的推广 ②铁业官营的促使 ③冶炼技术的进步 ④煤炭燃料的使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灌钢法和铸铁柔化技术的出现,以及铁农具的推广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带动了冶铁业尤其是私人冶铁业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冶铁业中出现数位大富豪涉及私营冶铁业,与铁业官营并不直接相关;煤炭燃料的使用出现在汉代。故排除ACD三个选项。 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解析】根据“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等,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与传统自然经济不同的新经济模式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其表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故选C项;私营手工业、工商业市镇和货币白银化,不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变异”,不属于新的经济模式,ABD三项错误。 9.北宋时,在政府许可下,由成都6家富户共同印造的“交子”铁钱在市场流通。后来还发行了会子,会子有三种:通行于东南各路的东南会子通行于两淮的淮交、在湖北通行后扩至京西和广南的直便会子。交子、会子的发行 A. 取代了原有货币 B. 规范了商业行为 C. 推动了商业发展 D. 增加了政府收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交子会子的 发行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体现,有利于推动经济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交子和会子的通行但是不能表示取代原有货币,A错误。交子会子是一种货币,它们不具备规范商业行为的功能,排除B。交子会子发行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排除D。 10.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 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 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 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 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C 【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11.我国近代著名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金龙”香烟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由此可以看出 ①为追求利润而不惜欺骗国人 ②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③争尝异味乃人之普遍心理 ④反映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反映出近代民族企业提倡国货、实业救国的精神,这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故②④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欺骗国人,材料显然无法说明争尝异味的普遍心理,故①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12.下表所示为1872〜1910年中国进口棉纱和棉布的数量。它反映出近代中国 年份 棉纱(单位:千担) 棉布(单位:千匹) 1872 50 12241 1892 1304 16359 1910 2282 17013 A. 民众的购买力低下 B. 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C. 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D. 外国棉布出现滞销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1872到1910年中国进口棉纱和棉布的数量都呈迅速上升之势,这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故选B。进口棉纱和棉布的数量上升,恰恰说明民众的购买力增强,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进口状况,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结论,排除C;滞销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 13.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这一状况出现的内部原因是 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年份 1913 1914 1918 1919 1921 纱锭(枚) 484192 544780 647570 658748 1248282 布机(台) 1986 2310 2736 3839 4139 A.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B. 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C.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根据“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可知,这一时期大致是一战期间,图表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短暂春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有:(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3)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A属于外部原因,D属于内部原因,故D正确;B与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关系不是很大,C不符合史实,排除B、C。 14.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作者实际上 A. 赞扬商办企业取得的成就 B. 肯定商界企业主的积极性 C. 否定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 D. 主张政府加强对企业控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和材料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题干内容的解读,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创自商人尽商股”,可知是官督商办,结果导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这种现象,可知材料是对该经营模式的否定,正确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15.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 产品全部面向国内市场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 采用传统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本题可直接用排除法作答。抓住“侨商”“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行销于欧美两洲”等信息,即可排除B、C、D项。而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生产,而且生产关系中存在雇佣关系,因此他跳出了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属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工业,故选A。 16.荣氏兄弟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在1902年创立的保兴面粉厂位于下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保兴面粉厂在无锡,选C属于无锡,而其他的地方不是无锡,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 17.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出现这一现象因素不包括 A.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实业救国”的推动 D.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解析】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18.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有 A. 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 B. 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 C. 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内地工业发展超过了沿海地区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属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发展一直比轻工业薄弱,B项错误;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的制约,中国近代一直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C项错误;一战时期,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比内地快,D项错误。 19.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不相符的是 A. 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B. 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C.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D. 民族工业与传统经济形式相比处于明显弱势 【答案】C 【解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符合题意,选择C;A、B、D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20.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 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答案】C 【解析】题图中可知,中国民族工业G开始上升,H是最高点,之后下降至I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行奖励措施,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实业救国思潮和实业团体涌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以及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有了中国民族工业G到H上升并至最高点。但是,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因此有了H到I点的下降。故C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应该是B-C段,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E-F段,故B项错误。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是I-J段,故D错误。 21.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种外国商品来自 A. 美国 B. 英国 C. 苏联 D. 日本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争取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给予美国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题干中提到的时间是在1947年,因此中国市场上倾销的商品来自美国,正确答案为A。英国的殖民霸权尤其是在中国的殖民利益在二战前就已经被美日取代,所以排除B项。苏联是在新中国时才在中国有很多的经济利益的,所以排除C项。1947年时日本侵华都已经失败了,所以不是日本,故排除D项。 22.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对□□□□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的“□□□□”部分应为 A. 民族资本 B. 官僚资本 C. 外资企业 D. 个体经济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借口战争需要,实行战时体制,致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蚕食鲸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正确;民族资本是被蚕食的对象,A不正确;外资企业与材料“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矿企业”不符,C不正确;个体经济也属于被压榨的对象,D不正确。 23.1959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其收人完全归社员个人所得;恢复自留地制度(社员可以长期使用的小块集体土地);社员家庭和个人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在集市上出售。以上措施表明当时 A. 中央初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 B. 三大改造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C. 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得到了克服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针对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的混乱局面,材料“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都可以在集市上出售”反映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故A符合题意;三大改造要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当时我国没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克服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故C符合题意;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计,在20世纪末保持年均10%的高增长;以经济总量计,2000年是1978年的四倍。这主要取决于 A.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 B. 经济体制持续向纵深变革 C. 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共生 D. 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充分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故答案为B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基本建立,排除A项;C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排除;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 25.1958年4月,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A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三年自然灾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体现出中国发展经济“迫不及待”的思想,由此引发了“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的大跃进运动,B正确;一五计划是1957年就已经完成,A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把以前的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C错误;三年自然灾害属于天灾,不是人为造成,D错误。 26.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指出: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下列关于经济特区的特色说法正确的是 ①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 ②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 ③拥有完全的经济管理权限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务院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①正确;对经济特区,国家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即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②正确;经济特区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拥有更大的经济自主权,而不是拥有完全的经济管理权限,③错误;经济特区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拥有更大的经济自主权,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27.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一批从事“雇工、长途贩运、个人购置农机和农副产品加工机具、私人开办工商业、外出打工”等以赚钱为目的的个体、私营经济主体。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B. 农村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C. 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D. 农业走向集约化生产的道路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国农村出现一批……以赚钱为目的的个体、私营经济主体。”说明当时的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力,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依然是公有制,故A不正确;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故B不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分散经营的形式,不是集约化生产,故D不正确。 2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 实施“一五”计划 B. 组织人民公社 C. 进行三大改造 D. 发动“大跃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水平落后的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答案为A项;组织人民公社是提高公有化程度,进行三大改造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动“大跃进”是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29.下表列举了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目标,据表中信息推断,当时我国 时间 会议 改革目标 1982 年 中共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5 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 年 中共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89 年 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A.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正式退场 B. 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已经明确 C. 市场助推政府调节经济运行 D. 市场居于资源配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表明市场助推政府调节经济运行,故C正确;经济体制改革之时计划经济体制并没完全退出,排除A;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错误;D错在“主导”,排除。故选:C。 30.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一论断的意义在于 A. 纠正了长期的“左”倾错误 B. 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 首次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D. 奠定中共十四大的思想基础 【答案】D 【解析】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论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材料中论述的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这一论断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故D正确;A、B和C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论断和决策,排除。故选D。 31.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B. 剪辫是革命完成的重要标志 C. 民众审美观受西方观念影响 D. 封建陋习彻底丧失社会土壤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人从顽固地留辫,到将辫子当作封建余孽剪之而后快,改变了长期以来留辫子的生活习俗, A选项符合题意;剪辫不代表消灭了封建的思想和制度,不能作为革命完成的标志,B选项错误;民众生活中的辫子代表着对清政府的态度,接受剪辫与审美观受西方观念影响无关,C选项错误;封建陋习“彻底”丧失社会土壤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 32.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许多伟大发明,飞机就是其中的发明之一。下列有关飞机的表述正确的是 A. 20世纪初,由美国福特兄弟发明 B. 索姆河战役最早把飞机投入战场 C. 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D. 二战后开始由军用转而投入民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开始起步,C选项符合题意;飞机的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A选项错误;最早把飞机投入战争是在1914年的法德战场,而不是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B选项错误;飞机最初是用于民用,一战时期才投入到军用中,D选项错误。 33.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驻京记者由天津拍发至上海的新闻专电,清廷正在查办一名渎职人员。这表明当时中国 A. 电报业务发展相对有限 B. 新闻传递方式较为落后 C. 通商口岸电话得到普及 D. 新闻事业实现同步直播 【答案】A 【解析】根据“1982年”《申报》刊出的政治新闻专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电报业务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应用的范围和数量相对有限,A选项符合题意。用报纸刊登报政府专电内容,说明当时新闻传递方式的近代化,B选项错误。专电、报纸等信息不能说明“电话普及”,C选项错误。新闻报刊、电报不能做到“同步直播”,D选项错误。 34.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纸是 A. 《申报》 B. 《时务报》 C. 《苏报》 D. 《民报》 【答案】A 【解析】《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故A符合题意;《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苏报》于1896年创刊于上海,《民报》于1905年创刊于东京,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5.《良友》画报(1926年诞生于上海)百分之九十的封面都是女性,包括时髦女郎、影视滋系明星、社会名媛等,只要代表着独立、自信的新女性都是封面所要歌颂的女性。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王若梅认为,《良友》牢牢抓住了摩登女性活跃而流动的魅力,在摄影和文字的虚实建构中为女性提供了模仿的对象。这说明《良友》 A. 记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B. 致力于女性的解放 C. 担当起社会启蒙的责任 D. 以改良风俗为己任 【答案】C 【解析】《良友》封面人物虽多选择女性,但其标准是“代表着独立、自信”,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些有代表性的女性,传播一些新理念,促进读者的思想革新,说明《良友》担当起社会启蒙的责任,故答案为C项;“记录”本身不是目的,排除A项;解放女性、改良风俗,相对于社会启蒙,都相对片面,排除B、D两项。 36.1917年7月,教育部下令凡是缠足的女学生,必须得放脚,未缠足的一律禁止缠足……在江苏、浙江、广东、山西较为开化的地方,凡是到省外学习并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学生,回到家乡更不愿娶缠足女子为妻。这一现象说明 A. 禁止缠足成为国人共识 B. 新文化运动推动放足运动 C. 北洋政府致力移风易俗 D. 开化地区学生已完全西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废除缠足现象,结合时间1917年,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部下令禁止缠足以及较为开化的地区出现“更不愿娶缠足女子为妻”现象,这不能证明禁止缠足成为国人的共识,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在改革社会习俗方面没有多大的建树,排除C项;材料反映“江苏、浙江、广东、山西较为开化的地方”,但并非“完全西化”,排除D项。 37.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花布衣衫或花布袄,这是那时中青年女性的代表衣装,但到了60年代,女孩子转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生活 B. 生活物资供应的充足 C. 中国加入苏联的阵营 D. 国际政治形势的缓和 【答案】A 【解析】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学习苏联,俄国风情的服装也影响到中国,66年开始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的具有政治色彩的服饰流行,说明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建国初期,我国生活物资缺乏,排除B;C无法体现60年代服装变化,排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国际形势紧张,排除D。 38.《点石斋画报》(1884年创刊,1898年停刊)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其中有一期题为《飞舟穷北》的画(如图),根据美国的一篇报道,配文日:“美国……有名匠造飞舟一艘,多其帆,如鸟革状。能载二百人凌空使驭,将往穷北极,以广眼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详实地报道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B. 此刊应与《民报》同时在市面流通 C. 传播新知是这一类刊物的首要特征 D. 表达了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向往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多其帆,如鸟革状。能载二百人凌空使驭,将往穷北极,以广眼界”,这种对“飞舟”的羡慕反映了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向往,故D符合题意;莱特兄弟于1903年发明飞机,《民报》创刊于1905年,时间不符合,故AB不符合题意;《点石斋画报》属于新闻类报刊,并非传播新知为首要特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9.近代人民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①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②西餐逐渐由通商口岸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③日常西式食品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④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发生变化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西餐逐渐由通商口岸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日常西式食品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发生变化。故①②③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40.据统计,截至1895年,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已有77种之多。其中,《点石斋画报》是影响较大的一种。有人曾这样评价:“中国知识分子以至市井平民,获得国内外时事要闻、创新发明、海外风俗民情,除同时代《申报》《万国公报》外,《点石斋画报》当为第三个重要来源。”据此可知,此时我国 A. 教育在城乡逐步普及 B. 市民阶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C. 报刊业竞争日趋激烈 D. 政府引导民众全面向西方学习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中国民众通过报刊获得国内外时事要闻、创新发明、海外风俗民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教育问题,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报刊业的竞争,材料也没有没有涉及政府的引导,排除CD。 41.马克思在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D.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价格革命,A B D三项都是价格革命的影响;C项与商业革命有关。故选C项。 42.“科恩在任职期间把葡萄牙人从东印度群岛赶走,并使其后任们能够将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1641年)和锡兰(1658年)。科恩也骚扰英国人,阻止他们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渗透,迫使他们退回到自己在印度的据点。”据此推断科恩是 A. 荷兰的殖民官员 B. 印尼的民族英雄 C. 西班牙的探险家 D. 法国的殖民总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1641年)和锡兰(1658年)”等信息说明视17世纪海上霸权的荷兰官员,A正确。 43.19世纪中期,英国人罗斯金说:“一个不用自己的双手而使用其他的装备来构造自己精神造物的人,只要他愿意,他甚至也会给上帝的天使装上令人生厌的器官,使她们能更轻松地唱歌。”此言论 A. 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B. 体现了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政策变化 C. 彰显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 D. 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材料“不用自己的双手而使用其他的装备来构造自己精神造物的人……甚至也会给上帝的天使装上令人生厌的器官”反映了对工业文明的消极影响的反思,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政策变化,故B错误;当时没有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的弊端,故D错误。故选A。 44.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政治的完善 B. 工业革命的需要 C. 自然科学的发展 D. 开拓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材料中的时间“1828年”正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伦敦大学的成立及课程设置正是这种反映,适应了这种要求。故应选B项。 45.沃尔的《面临危险的生命: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公共卫生》一书有很多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公共卫生隐患的细节描写,从面包、茶到动物和人类的污秽,再到传染病、职业病、空气和水污染等。据此可知,沃尔主要强调 A. 近代英国的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 B.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C. 社会化大生产促使经济危机的出现 D. 工业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公共卫生隐患,体现了工业革命的负面效应,故D正确;材料内容不限于环境污染现象,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经济发展缓慢,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的出现,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公共卫生隐患的细节描写,从面包、茶到动物和人类的污秽,再到传染病、职业病、空气和水污染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6.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以后该法案不断修改完善。下列选项与该法案无关的是 A. 打击了荷兰的海上贸易 B. 体现了自由贸易理论思想 C. 19世纪中期该法案被废止 D.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1651 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矛头直指荷兰,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自由贸易理论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854 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航海条例》鼓励发展英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对英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实行保护,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7.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材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 A. 不能推动农业文明地区的近代化 B. 改变了世界经济近代化的方向 C. 阻碍了工农业文明地区的交流 D. 助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可知,欧美国家的扩张可以推动农业文明地区的近代化,排除A;世界经济近代化的方向没有改变,排除B;据“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掠夺他们的资源”可知促进了工农业文明地区的交流,排除C;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通过对亚非国家的经济侵略,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这有利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故D正确。 48.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致相当于 A. 手工工场阶段 B 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 C. 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 D. 第三次科技革命阶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手工工场阶段相当于“为起飞创造前提”,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大致相当于“起飞阶段”,故B项错误;“向成熟推进阶段” 大致相当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故C项正确。 49.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列宁得出以上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A.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 B.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 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并未涉及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国家先后问题,故A排除;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这并不能说明俄国会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故B排除;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故列宁认为俄国会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正确;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能说明俄国的特殊性,故D错误。故选C。 50.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当时促使伦敦在十字路口安装信号灯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方便议员出行 B. 美化城市形象 C. 彰显议会地位 D. 规范交通秩序 【答案】D 【解析】英国伦敦的十字路口安装煤气信号灯,显然出于规范交通秩序的目的,故D正确;信号灯并非专为方便议员出行,故A错误;材料与美化城市形象无关,故B错误;信号灯并不能彰显议会地位,故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51.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艰难而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材料二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创立的市场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两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共同历史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并分析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含义:中国实行海禁政策;西方新航路开辟。 联系: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模式:英国实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或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市场经济模式。 共同原因:资产阶级统治和民主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与推动。 (3)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输出商品和资本,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积极影响: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中国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实行海禁政策、西方新航路开辟等方面回答 “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再从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侵扰中国东南沿海、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角度回答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2)本题结合材料二“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英美两国创立的市场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再从资产阶级统治和民主制度、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回答两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共同历史原因是什么。 (3)本题据材料三“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推动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奠定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等方面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再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近代工业发展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帝国的年代;1875—1914》 结合材料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材料观点,自行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例文:论题:资本主义在殖民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世界统治建立。论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飞速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了寻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暴力掠夺等方式进行殖民扩张,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也造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总之: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在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的基础上,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解析】根据“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得出论题:资本主义在殖民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世界统治建立。论述:结合所学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的史实分析阐述,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了寻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扩张,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确立了对整个世界的统治,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等分析论述。最后总结: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扩张,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