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山西省高二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題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第1、3单元;岳麓版必修Ⅲ第1、2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代大匠斫”是指管理人员代替木匠亲自解木头,其后果是砍伤自己。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据此可知,老子( ) A. 认可以德治国 B. 主张各司其职 C. 强烈反对暴政 D. 追求社会和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代大匠斫”比喻超越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由此可知,老子主张各司其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与老子无关;C、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老子各司其职的主张,不是反对暴政和追求社会和谐。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孔子在论述其教育对象时指出:只要是亲自带着礼物到我这里登门求教的,我就没有道理不把知识传授给他。这反映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之一是( ) A. 因材施教 B. 潜移默化 C. 有教无类 D. 关爱学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教育,只要送来薄礼,就可以收为门徒,这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不是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和关爱学生,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在争霸战争中取得胜利,都希望网罗天下英才,不拘一格地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这时出现不同的治国思想,百家争鸣应运而生。材料说明百家争鸣( ) A. 取决于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B. 侧重于为诸侯争霸服务 C. 出现得益于宽松的政治环境 D. 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招揽人才,学术氛围宽松。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对峙是造成“百家争鸣”的重要因素。这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得益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不能说明百家争鸣取决于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B选项错误,百家思想并非都为诸侯争霸服务;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百家争鸣的群众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韩非子说,人总会自主地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好暖恶寒、好食恶饥、好乐恶苦、好逸恶劳等都是人性之常。韩非子的这一言论意在( ) A. 吸收儒家的有益思想成分 B. 奉劝统治者必须勤勉执政 C. 阐明人天生具有逐利本性 D. 为构建法治理论提供依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认为人具有“好利恶害”的本性,所以他主张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平衡人们的欲利之心,利用人们的好利性实施对人的行为的操纵和控制,这一言论的意图正是为构建法治理论提供依据,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韩非子的言论吸收了儒家荀子的思想,但这不是对这一言论意图的表述;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基于他的这种人性论构建其治国方略并论证其合理性,并未规劝统治者;C选项是对韩非子这一言论本身的叙述,不是这一言论的意图。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战国时期学者常用“有对”“有两”“有耦”等来揭示事物本身普遍存在着对立面,齐人邹衍以阴阳两极揭示天地万物间的变动。这说明当时( ) A. 道家学派成为当世显学 B. 诸子百家理论体系完备 C. 学术思想地域色彩明显 D. 人们认知世界能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学者对矛盾观念已经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解和表达,这说明当时人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增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念不是道家学派特有的内容,邹衍是阴阳家代表人物,材料不能说明道家学派成为当世显学;B选项表述错误,当时诸子百家理论体系并不完备;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学术思想的地域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为吏之道》竹简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为吏之道》宗明义:“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韱(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表明秦朝( ) A. 贯彻礼法兼施治国思想 B. 重视规范官员政治行为 C. 内圣外王思想已然确立 D. 黄老之学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为吏之道”等信息可知,秦朝要求官吏重视调查研究,不袒护、不徇私、不轻信,重视规范官员的政治行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秦朝的严明法度,以法治吏的思想,不能体现礼治思想;C选项错误,内圣外王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是道家的政治思想,秦朝并未实施;D选项错误,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成为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董仲舒一再强调“天,仁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据此可推知,董仲舒如此强调是为了( ) A. 制约绝对君权 B. 宣扬儒家道义 C. 巩固中央集权 D. 神化皇帝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德刑并用,主张德主刑辅,德先刑后,以德治国,顺应天意,其目的是为了制约绝对君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董仲舒此举的目的是劝诫君主顺应天意,以德治国,并非只是宣扬儒家道义;C选项错误,董仲舒此举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无关;D选项错误,董仲舒此举的目的是限制君权,不是神化皇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汉武帝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置太学并设置郡国县学。公元前135年,又设五经博士,使儒学上升为经学。这些做法( ) A. 实现了对各地的有效控制 B. 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C. 标志着官学体制开始确立 D. 导致诸子学说完全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太学和郡国县学教授的主要是儒学经典,从而使儒学教育被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关系;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代设立太学和郡国县学教授儒学使儒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并未强调官学体制开始确立;D选项错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诸子学说并未立即完全消失。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朱熹认为“欲”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类生存必需的欲求;二是超乎基本欲求之上的,基于个人满足的奢欲。前者存于天理之中,后者则被排斥于天理之外。朱熹在此( ) A. 阐述了保存天理的必然性 B. 解释了维护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C. 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D. 承认了个人正常欲望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朱熹认为人类生存必需的欲求存在于天理之中,承认了个人正常欲望的合理性,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朱熹承认人类生存必需的欲求存在于天理之中,具有合理性,并未阐述保存天理的必然性,也没有解释维护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和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下图为宋代江西流坑董氏祠堂“理学名家”匾额, 此类匾额在江南地区家祠中十分常见。据此可知,宋代( ) A. 理学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B. 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完成 C. 纲常开始成为社会规范 D. 科举制度发展趋于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理学名家”匾额在宋代江南地区的家祠中十分常见,这说明宋代理学思想受到人们的推崇,理学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理学价值观受到人们的推崇,与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无关;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最早渊源于孔子,宋代之前纲常已经成为社会规范;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理学价值观受到人们的推崇,不能体现科举制度趋于完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朱熹要人们通过“格物”接受封建道德观念,王阳明则认为封建道德存在于人们心中,只要通过“致良知”就可以了。这反映出( ) A. 封建专制思想日趋强化 B. 儒家认识论出现了分歧 C. 心学逐渐脱离传统儒学 D. 心学旨在改造理学本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和心学都是儒学的分支,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分歧主要体现在认识论上,在这个问题上,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发明本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认识论上的分歧,不是封建专制思想的强化;C选项错误,心学是儒学的一个派别,并未脱离传统儒学;D选项错误,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心学和理学的区别只是寻求理的方式不同,心学并非旨在改造理学本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王夫之说,“尽君道以为民父母,是切身第一当修之天职”,君主不能为“一姓之私”,“天下受治于王者,故王者臣天下之人而效职焉”。这反映出王夫之( ) A. 主张人人平等 B. 抨击君主制度 C. 具有民本思想 D. 提倡个性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夫之认为应将老百姓视为父母作为国君修炼的首要责任和义务,君主能为臣民尽职,不能为“一姓之私”,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反映的是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王夫之的民本思想,不是人人平等的主张,也并未抨击君主制度和提倡个性自由,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黄宗羲在政治伦理观上提出否定后世“天下为客,君为主”的观点,要求恢复“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三代政治传统,正是基于保证“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状态的延续。这反映出黄宗羲( ) 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 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 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其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他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开明君主制理想化的追求中,并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与黄宗羲无关;B选项错误,西方主权在民的思想在近代传入中国,与黄宗羲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元朝统一后,因所沿用的70年前的历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并派郭守敬主持立法编纂工作郭守敬等人经过数年努力,编纂出《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的运行相差仅26秒。这反映出( ) A. 政府重视助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B.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始终领先世界 C. 古代一切科技成就均服务于农业 D. 元统治者对实用性科技极其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郭守敬等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历法编纂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说明政府重视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表述错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并非始终领先,材料也并未比较中国古代科技与世界科技;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并非均服务于农业,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元朝统治者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不等于其重视实用性科技。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下图为中国古代相关的发明成就。它们的主要作用是( ) A. 测试温度 B. 预测晴晦 C. 明辨方向 D. 劈山开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中的指南针、司南都是辨别方向的仪器,因此C选项正确。指南针和司南都是辨别方向的仪器,不能测试温度,也不能预测晴晦和劈山开路,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魏晋时期,某书法艺术仍残留隶书笔意,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下列书法作品与之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初期“楷书” ,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分析选项内容可知,B选项是楷书,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篆书,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不符合题意;C选项是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不符合题意;D选项是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变化丰富,奔放跃动,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下面是某位书法家对某种字体的评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这一字体应是( ) A. 行书 B. 小篆 C. 隶书 D. 草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书法行笔节奏疾速之处似受惊的蟒蛇夺路而逃,运笔节奏迟缓之处似涧中的流水屈曲徘徊,迂缓的似乌鸦打场,急促的似喜鹊奋飞,提画似山鸡啄食,点笔似抛放的野兔。结合所学可知,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符合题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横长竖短,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清代著名诗人符曾题序说:“右丞〔王维)擅诗名于开元天宝间,得唐音之盛,绘事(画)独绝千古。所谓无声之诗,有声之画,右丞盖兼而有之。”材料可用来说明王维( ) A. 诗画已无明显区别 B. 实现了诗画的融合 C. 文艺素养超越前人 D. 提倡诗画素养兼修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诗人王维诗画兼长,以诗入画,被后人奉为文人画的鼻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王维以诗入画,不能说明诗画已无明显区别;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王维和前人的文艺素养,无法得出王维的文艺素养超越前人;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王维本人诗画兼长,并未体现他对诗画兼修的提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下图是郑板桥的《竹石图》画作,画中题识是:“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 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该作品的特点是( ) A. 借物抒情、寄托心声 B. 逼真传神、再现生活 C. 气势磅礴、意境宏伟 D. 面向生活、通俗朴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郑板桥的《竹石图》属于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的文人画,郑板桥通过写竹石,重在突出气节操守,所以该作品的特点是借物抒情,寄托心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工笔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是山水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是风俗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西周前期,诗歌走出宗庙的狭小天地,赞扬明君、颂扬贵族的民族史诗兴盛。从懿王到幽王(公元前909年至公元前71年)期间,怨刺诗主宰当时诗坛。这表明( ) A. 诗歌题材范围不断扩展 B. 诗歌成为西周的官方文学 C. 诗歌风格充满时代烙印 D. 诗歌兴盛与王权强化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不同时期诗歌具有不同的风格,与当时的政治特征息息相关,这些诗歌再现了西周早期的兴盛和后期的衰落,充满了时代烙印,因此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时代特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并未体现诗歌题材范围的扩大;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诗歌成为西周的官方文学;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时代特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不能说明诗歌兴盛与王权强化有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战国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存在许多瑰丽的神话,《九歌》就是经过加工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能歌善舞的楚国人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影响了诗歌创作。材料表明楚辞( ) A. 植根于悠久文化渊源 B. 创作出现了地域局限 C. 开启了浪漫主义新时代 D. 侧重于反映自然风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楚辞的创作深深地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植根于悠久的文化渊源,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楚文化对楚辞创作的影响,并未强调楚辞创作的地域局限;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楚文化对楚辞创作的影响,并非其开启浪漫主义新时代;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自然风光对楚辞创作的影响,并非侧重反映自然风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下面是明清小说一览表。据此可知,明清小说的特征之一是( ) 小说类别 代表作品 历史演义 《三国演义》《新列国志》《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英雄传奇小说 《水浒传》《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 神魔小说 《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游补》 世情小说 《金瓶梅》《玉娇梨》《好逑传》 公案小说 《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 短篇小说 “三言”“二拍” A. 侧重讽刺世情 B. 题材较为广泛 C. 典型再现生活 D. 拥有广泛读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短篇小说”等信息可知,明清小说题材丰富,较为广泛,因此B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明清讽刺小说的信息;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明清小说题材广泛,不是典型再现生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明清小说的读者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下图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所藏的唐代“醉胡王”面具(头戴唐式帽),为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成为此类面具,唐代百戏饰演者往往戴此类面具。这表明当时 A. 日本积极吸收古希腊文化 B. 中外戏剧文化互相借鉴 C. 丝绸之路中心东移至日本 D. 艺术已有中西合璧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醉胡王”“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过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为此类面具”“头戴唐式帽”,结合面具的高鼻子胡人形象,可以得出唐代的艺术已有中西合璧的色彩,故选择D选项;材料中并没有指出日本在吸收古希腊文化,且这类面具是由日本遣唐使从唐朝带回的,而所以应是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故排除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互相借鉴”,故排除B选项;仅由日本收藏唐代面具,也并不能得出丝绸之路的中心转移至日本,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 24.元末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的“副末开场”中明确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宗旨。明太祖则说:“五经四书,布帛粟菽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由此可知《琵琶记》( ) A. 与儒家经典内容极为相似 B. 其创作旨在满足统治阶层要求 C. 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D. 表演形式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五经四书,布帛粟菽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赏识作者对忠孝等封建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琵琶记》主要讲述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与儒家经典内容并不相似;B选项错误,《琵琶记》的创作主旨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不是满足统治阶层的需求;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普通民众对《琵琶记》表演形式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子百家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天道、社会伦理、礼与法、政治论、认识论等,这些问题也都是在社会变动时期才会被人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各家虽然观点不同,但是内容上大致一致。各家既相互独立,虽然有时也相互攻讦,但又有相互学习、相互摄取的部分,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流和传播的基础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学习氛围和崇尚教育、不分贵贱的学术风气。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明代以来,(商品经济的繁荣)琳琅满目的消费品在吸引达官贵人的同时,也吸引着身处社会上层、掌握丰富学识的士大夫,在社会生活成本提高的现实下,部分士大夫转向了可以迅速聚敛财富的商业。明代嘉靖以后,士人经商成为普遍现象。明朝时,西方国家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直接促进了中西文化文流坚冰初融迹象的出现,徐光启、李文藻、方以智等放下妄自尊大的观念,公然宣称“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哉”!开明士大夫转向实用之道,热切探求西方科技。 ——摘编自《明末清初士大夫思想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士大夫思想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 【答案】(1)特点:讨论的内容具有一致性;诸家思想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学习; 争鸣有浓厚的学术风气。 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与转型;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2)演变:部分士大夫弃儒经商;出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对士大夫传统思想的冲击;西学东渐思潮的推动;开明士大夫抛弃了妄自尊大的思想观念。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各家虽然观点不同,但是内容上大致一致。”、“各家既相互独立,虽然有时也相互攻讦,但又有相互学习、相互摄取的部分,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流和传播的基础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学习氛围和崇尚教育、不分贵贱的学术风气。”等信息可概括得出百家争鸣的特点。 影响:依据材料一中“诸子百家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天道、社会伦理、礼与法、政治论、认识论等”、“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流和传播的基础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学习氛围和崇尚教育、不分贵贱的学术风气。”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了社会进步与转型、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演变:依据材料二中“明代以来……部分士大夫转向了可以迅速聚敛财富的商业。”、“开明士大夫转向实用之道,热切探求西方科技。”等信息可概括得出明朝士大夫思想的演变。 原因:依据材料二中“明代以来,(商品经济的繁荣)……部分士大夫转向了可以迅速聚敛财富的商业。”、“明朝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救士来华,直接促进了中西文化文流坚冰初融迹象的出现”、“徐光启、李文藻、方以智等放下妄自尊大的观念”信息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其演变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一书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位情况 两汉时期 《孟子》一书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入“诸子略”儒家类中,而《汉书·艺文志》是以刘歆《七略》为蓝本。由此可知,刘歆、班固最初是把《孟子》视为子书的 宋元 时期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南宋孝宗时,朱熹以为宋儒喜言心性,是取法孟子性善之说,故作《论语》《孟子》二书集注,又从《小戴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为作章句,定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清 时期 明初,朱元璋在阅读《孟子》时:“至‘草芥’‘寇雠’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刑部尚书钱唐冒死入谏: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在钱唐的力谏下朱元最终没有取消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但却下令删掉《孟子》里的某些章句。据不完全统计,《孟子节文》中删削《孟子》原文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有80多处。而明清时期科举取士,明令以四书文取士,更加提高了《孟子》一书的地位 ——摘编自杨绪敏《〈孟子〉历史地位的变化及对它的疑辨、批评与注释》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进利于孟子地位的提高。 阐述: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孟子》一书被列入“诸子略”儒家类中,反映了孟子地位显要。朱熹以为宋儒喜言心性,是取法孟子性善之说,故作《论语》《孟子》二书集注,又以《大学》《中庸》为作章句,定为四书,进一步提高了《孟子》在儒经中的地位。至此,《孟子》从子书升为经书,反映了孟子地位的提高。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宋明理学被称为孔孟之道。明初,由于《孟子》在当时已经成为家传户诵之书,影响甚大,即使明太祖对其中的某些言论深恶痛绝,但也无可奈何。而明清时期科举取士,明令以四书文取士,更加提高了《孟子》一书的地位。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官方对《孟子》一书的态度取决于维护统治的需要。 阐述:可从宋和明初皇帝对其态度来论述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依据材料中两汉时期“刘歆、班固最初是把《孟子》视为子书的”、“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南宋孝宗时,朱熹以为宋儒喜言心性,是取法孟子性善之说,故作《论语》《孟子》二书集注……定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明初,朱元璋……在钱唐的力谏下朱元最终没有取消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但却下令删掉《孟子》里的某些章句。”、“明清时期科举取士,明令以四书文取士,更加提高了《孟子》一书的地位”等信息可提取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进利于孟子地位提高的论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各时期孟子地位的变化进行论述。还可依据材料得出中国古代官方对《孟子》一书的态度取决于维护统治的需要的论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宋和明初皇帝对其态度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繁荣的城市经济,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词则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宋朝的财政措施使得大量财富被集中起来供皇室和官僚阶层享用,纵情享乐之风盛行一时。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旖旎风情,突出表现就是词体的柔媚婉约。 ——摘编自《浅谈词体柔媚的表现及其成因》 材料二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弥补了雕版印刷费时费力、不易保存等缺点,极大提高了印刷效率。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唐朝的诗歌典籍、故事文献都被大量保存下来,宋代活字印刷术更是有力地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空前繁荣。尽管文化典籍的保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宋词比唐诗的保存量多仍然可见一斑。印刷术的发展使复制品规模不断扩大,减少了手抄本的错误。 ——摘编自张云帆《印刷术对文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词呈现“柔媚婉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活字印刷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印刷术发展对文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城市经济繁荣;统治者纵情享乐之风盛行;宋代诗词的分工,词可以用来抒发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2)特点:省时省力;易于保存。 影响:降低了印刷成本;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书籍的大量印刷;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中“宋代繁荣的城市经济, 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纵情享乐之风盛行一时。”、“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宋词呈现“柔媚婉约”的原因。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它弥补了雕版印刷费时费力、不易保存等缺点,极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信息可概括得出活字印刷术的特点。 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它弥补了雕版印刷费时费力、不易保存等缺点,极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唐朝的诗歌典籍、故事文献都被大量保存下来,宋代活字印刷术更是有力地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空前繁荣。”、“印刷术的发展使复制品规模不断扩大,减少了手抄本的错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降低了印刷成本、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书籍的大量印刷、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简析宋代印刷术发展对文化产生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京剧。京剧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等感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京剧表演家,京城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京剧作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广为流传的剧种。 ——摘编自傅谨《京剧学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诗界革命”“新文体运动”等口号,一场京剧改良运动由此拉开。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念及立国根本,在振民精神,因此著了几部小说传奇,佐以许多诗词歌曲,庶几市街传颂,妇孺知闻,将来民智渐伸,或者国耻可雪。 1904年,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以戏曲为主的文艺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其宗旨是“改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十分鲜明地把京剧改良与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1908年,夏氏兄弟等联合商界人士集资在上海建造了新式剧场——新舞台,从国外引进了布景、灯光设备与新技术,上演《明末遗恨》《波兰亡国惨》《秋瑾》等剧目。“新舞台可以说是中国舞台史上一次大革命”,大大推动了京剧的发展。 ——摘编自沈鸿鑫《京剧改良运动与海派京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的特点及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发生新变化。 【答案】(1)特点: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娱乐性、广泛性。 背景:清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清朝统治者的推崇;古代中国戏剧艺术的继承融合。 (2)新变化:深受社会政治变革和西方的影响;由官民娱乐到开启民智,提倡民族主义,救亡图存;由程式化的传统表演到融入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为现代大舞台艺术。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京剧。”、“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京剧作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广为流传的剧种。”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娱乐性、广泛性等方面概括京剧的特点。 背景:依据材料一中“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京剧作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清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商品经济繁荣及市民阶层扩大、统治者的推崇、古代中国戏剧艺术的继承融合等方面说明其产生背景。 变化:依据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传播”、“改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夏氏兄弟等联合商界人士集资在上海建造了新式剧场——新舞台,从国外引进了布景、灯光设备与新技术”等信息结合所学及第一问的作答从深受社会政治变革和西方的影响、宗旨、表演方式等方面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发生的新变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