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4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潮流【课件】(36张)
2020 届高考 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篇 高频考点: 1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辛亥革命 3 、五四运动与十年内战 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知识梳理: 基础巩固: 1 、背景: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 、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 3 、结果: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烧毁。) 4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 《 南京条约 》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 2 ) 《 南京条约 》 签订后, 1843 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 《 五口通商章程 》 和 《 虎门条约 》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两国趁火打劫,于 1844 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 《 望厦条约 》 和 《 黄埔条约 》 ,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两次鸦片战争 (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 《 天津条约 》 和 《 北京条约 》 。 《 天津条约 》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 北京条约 》 :承认 《 天津条约 》 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5 、影响: ( 1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2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 1 、时间及背景: 1894-1895 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 、结果: 1895 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 3.《 辛丑条约 》 的签订: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 、影响: 《 马关条约 》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 《 马关条约 》 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目的: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0 年 6 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 《 辛丑条约 》 。 3 、 《 辛丑条约 》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 4 . 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合计 9 . 8 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 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 、影响: 《 辛丑条约 》 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辛丑条约 》 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太平天国运动 1 、时间: 1851-1864 年。 2 、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洋货大批涌人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再加上连年发生自然灾害,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3 、过程: 1851 年金田起义; 1853 年,定都天京; 1856 年,天京事变; 1864 年天京陷落。 4 、纲领性文件 ( 1 )前期: 《 天朝田亩制度 》——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 2 )后期: 《 资政新篇 》—— 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义和团运动: 1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 、口号:“扶清灭洋” 3 、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1 、原因: 《 辛丑条约 》 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清政府的 “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2 、组织基础: ( 1 )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 2 ) 1905 年 8 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 《 民报 》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 3 、历程:同盟会成立 — 黄花岗起义 — 保路运动 — 武昌起义 — 中华民国成立 — 清帝逊位 —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4 、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1 )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 2 )地位和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 、评价: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 1 、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 、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 学生 — 北京;第二阶段 — 上海 — 工人。 3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 、结果: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胜利。 5 、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 、意义: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 、标志: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共共产党成立。 2 、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 —— 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 从此 ,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 、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3 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2 、标志: 1924 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3 、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 ; 宁汉合流。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国共十年对峙 1 、南昌起义: 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 、“八七会议”: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 、工农武装割据: 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10 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4 、红军长征 ( 1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2 )遵义会议 :1935 年 1 月,在遵义召开 ,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3 )胜利: 1935 年 10 月,吴起镇会师。 1936 年 10 月,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 4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抗日战争 1 、局部抗战: 1931 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2 、全面抗战 ( 1 )卢沟桥事变: 1937 年 7 月 7 日夜,日军炮轰宛平城。此次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 2 )西安事变: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 " 兵谏 " 。 1936 年 12 月 25 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 "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 的提议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 3 )全民族的抗战 ①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②1937 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 、日军的滔天罪行 ( 1 )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军人超过三十万人。 ( 2 )潘家峪惨案 1941 年,一队日伪军把潘家峪团团围住,用机枪、手榴弹进行残酷屠杀。在这次惨案中,全村一千五百多人中有一千二百多人被杀害。 ( 3 )细菌战: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4 、抗战的胜利 ( 1 )过程 ①百团大战: 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滇缅之战:。 1942 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1945 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 2 )胜利标志: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 3 )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战争 1 、重庆谈判 ( 1 )实质: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 2 )过程: 1945 年 8 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经过谈判,国共双方于 10 月 10 日签署会谈纪要,即 《 双十协定 》 。 2 、内战爆发 ( 1 )战略防御: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从 1947 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 2 )战略反攻: 1947 年 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3 )战略决战: 1949 年初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 4 )胜利: 1949 年 4 月 21 日,渡江战役爆发。 23 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要旨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 《 天朝田亩制度 》 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明治维新后,曰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和 《 辛丑条约 》 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日本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 ●侵华日军烧杀淫掠,元恶不作,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曰战争的伟大胜利。 ● 1946 年 6 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 ●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 1947 年 6 月开始战略反攻。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考点模拟 : 1 、 蒋廷黻在 《 中国近代史 》 中指出 :“1840 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 ,1840 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① 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 , 视外国为蛮夷② 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华战争 , 签订不平等条约③ 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④ 西方对中国“不公正”是出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西方列强为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需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 , 和前一个“不公正”没有因果关系 ,③ 错误 , 将含③的选项排除即可选出答案。 B 2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该图实质上反映了 ( ) A. 满族贵族的特权被削弱 B. 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 C. 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 D. 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 B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汉族人巡抚人数增加,说明汉族地主地位上升,满洲贵族地位相对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影响的扩大,汉族地主利用镇压起义军的机会,势力坐大,在地方上的自主性增强,使清政府中央集权得到削弱,故 B 项正确。 3 、 1862 年 , 英国人在上海的 《 北华捷报 》 载 :“ 太平 ( 天国 ) 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 …… 它不是反清的革命 , 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 , 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 …… 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 ?” 该报刊的观点 ( ) A.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 B.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 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利益;材料中“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的信息说明该报刊是从太平天国破坏文明的视角评价的,故选择 B 项 。 B 4 、 《 马关条约 》 签订后 , 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 : “在这笔赔款之前 , 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 , 本国全部收入只有 8 千万日元 , 一想到现在会有 3 亿 5 千万日元滚滚而来 , 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 ! ”整个日本内阁无不弹冠相庆。这一史实最能说明 ( ) A.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经济力量存在明显差距 B. 甲午中日战争的巨额赔款是日本人未料到的 C. 甲午中日战争的赔款显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 甲午中日战争的赔款将助长日本国力的发展 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査甲午中日战争。虽然题干体现了日本人在发动战争 前未能预计到会有 2 亿两白银的赔款,但从题干及所学知识可 知,他们弹冠相庆是因为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 —— 满足日本资本 主义发展的需要已经达到,所以答案是 D 项。 D 5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 《 辛丑条约 》 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赔款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这一变化 ( ) 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辛丑条约 》 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A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逐渐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是侵华政策的转变,故 B 项正确;当时中国尚未被瓜分完毕,排除 C 项;这一变化有利于列强侵华,故 D 项错误。 B 6 、有学者认为 :“ 经济上 , 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 , 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 ; 政治上 , 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 思想上 , ‘ 三民主义’只足革命的理论纲领 , 并没有深入人心 ; 目标上 , 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 , 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 , 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该学者 ( ) A. 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 B. 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C. 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 D. 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辛亥革命。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 , 并没有深入人心 ; 目标上 , 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 , 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 , 中国社会乂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可知 , 该学者并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 故 B 项正确 ; 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B 7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 A.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 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 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 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分析题干和选项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个重大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分析比较 , 前两个都是政治运动而不属于文化领域 ,A 项表述不符。同样 ,C 项表述的是经济领域的变化 , 与题干前两个事件的政治性质也不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要求在政治领域进行变革 ,D 项描述不符 , 所以答案为 B 。 B 8 、中共在 1926 年提出 ,“ 中国的革命 , 工人固然占着领导的地位 , 然非取得更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参加 , 不会成功。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 , 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这表明中共 ( ) A. 把发动农民当作当时的中心工作 B. 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倾向 C. 准备发动农民运动配合北伐战争 D. 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 , 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依据材料“工人固然占着领导的地位”可排除 A;“ 分裂倾向”在 1927 年才出现 , 而且材料不能体现 , 故排除 B; 依据材料“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 , 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等可知 C 正确 ; 此时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城市 , 故排除 D 。故选 C 项。 C 9 、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 , 毛泽东写下了 《 清平乐 · 蒋桂战争 》:“ 风云突变 , 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 , 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 , 直下龙岩上杭 , 收拾金瓯一片 , 分田分地真忙。”下列评论最能反映其主题的是 ( ) A. 反映了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情形 B. 中共正领导红军在南方广泛建立革命根据地 C. 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深刻内涵 D. 痛斥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试题分析 :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包括土地革命和更具地建设 , 以及武装斗争等内涵 ,AB 项从属于 C 项 , 故 C 项正确 ;D 项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 , 故排除。 C 10、下图为1944年9月中美两国士兵展示所缴获的日军旗帜。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张照片最有助于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B.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成功阻止日军攻势C.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D.抗战取得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 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合作、国内各阶层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与中美合作无关 , 故 A 项错误 ;1944 年 9 月正面战场处于抗战的相持阶段后期 , 故 B 项错误 ; 抗日战争后期中美等国合作 , 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充分说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 , 故 C 项正确 ;1944 年 9 月中国抗战尚未取得胜利 , 故 D 项错误。 11 、 1947 年的最后一天 ,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 本月忧患最深 …… 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 , 几如雪片飞来 , 蓐食宵衣 , 兢兢业业 , 未敢或懈 , 自省俯仰无愧 , 信道益笃 , 成败利钝 , 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 A. 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 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 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D.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从材料中 "1947 年的国后一天各方告急与失畋之报”等信息可知 , 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使蒋介石“忧患最深”。 A 项出现于 1947 年上半年 :B 项出现于 1947 年 . 符合题意 ;C 项出现于 1948 年 9 月 ;D 项出现于 1946 年。 B 12、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別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中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 故选 D 项。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并未建立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 故 A 项错误 ;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无法体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 故 B 项错误 ; 辛亥革命并未建立统一战线 , 故 C 项错误。 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