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重庆市四区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抽测历史试题 Word版
[机密]2018年 7月6日前 2017—2018学年下期高中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抽测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综合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行保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这反映出统治者制定周礼的核心意图是 A. 稳定周朝的统治秩序 B. 维护诸侯王的利益 C. 推行以礼治国的思想 D. 巩固传统的宗法体系 2.“殷民六族” “怀姓九宗”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在被分封给鲁、卫、晋后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面。这表明在西周时期 A. 周王的统治地域超过商王 B. 周王成为了天下的共主 C. 诸侯国君的地位不断提高 D. 宗法制成为治国的工具 3.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所构成。外朝,由以丞相为代表的公卿大夫构成。汉武帝时,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内朝做出决策。这表明汉武帝时 A. 皇帝勤于政事 B. 亲信拥有重要政事的决策权 C. 相权遭到削弱 D. 内朝已成为国家的正式机构 4.明太祖朱元璋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为由,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每逢战事发生,由皇帝任将为帅,命兵部调五军都督府所辖之兵佩印出征。军还即归印于朝,兵回卫所。这一规定 A. 提高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 B. 疏远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C. 削弱了中央对军队的领导 D. 体现了权力制约的思想 5.鸦片战争前昏庸的清廷对外国事务知之甚少,对鸦片贸易的事态一知半解。1839年的《澳门新闻纸》写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清朝 A. 外敌的入侵导致全国报刊业繁荣 B. 落后统治中潜伏着民族危机 C. 政府放弃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D.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严重分化 6. 下表反映了黄海大战中,中日双方参战舰船、火炮、兵力的数量以及受损舰船和伤亡人数统计情况。这表明 项目 参战舰船(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伤 伤亡人数 中国 10 191 2052 5艘沉没 1200 日本 12 272 3566 5艘重伤 300 A. 战前日本海军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B. 中国北洋水师损失惨重 C. 日本海军舰船比北洋水师更先进 D. 中国北洋水师指挥失误 7.《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各家遇有婚丧嫁娶和生育等事,按规定费用到“国库”领取;鳏寡孤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由“国库”开支抚养。此规定 A. 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B.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C. 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D. 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8.梁启超说:“事件之起,根于历史上遗传之两种心理:其一则是排外的心理……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形成国民性之一部。其二则迷信的心理。”梁启超口中的“事件”应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9.民国建立后,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表明 A. 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宣传 B. 中央集权体制的结束 C. 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0.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这说明 A.五四运动因十月革命而起 B.中共建立的条件已日趋成熟 C.工农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11.中共一大提出坚决断绝同资产阶级及其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而中共三大则认为:当前只有国民党才能将国民革命的势力统一集中起来。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 A.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 B.试图摆脱共产国际的领导 C.放弃了中共一大的纲领 D.缺乏统一连贯的革命政策 12.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我军”是指 A. 湖北新军 B. 工农红军 C. 国民革命军 D. 人民解放军 13.下图为全面抗日战争初期某次会战的概况,这场会战 日军:总兵力约14万人 中国军队:共6个集团军(包括第十八集团军)约28万人 时间:从1937年9月13日大同失守到11月8日太原陷落 A.体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合作 B.呈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特征 C.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1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将归化(明代建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清代平定准葛尔叛乱后定名,意为启迪教化)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城)。中央政府将归化和迪化改名的意图是 A. 突出两个城市的历史地位 B. 抛弃传统的“大汉族中心”思想 C. 实行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 D. 建设友爱、平等的多民族大家庭 15.2007年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在评价香港回归10周年时写道:“十年前,中英两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这旨在强调 A. 香港的繁荣稳定 B. 香港在世界上的地位 C. 香港回归的历程 D.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16. 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表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 A.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 D. 结束了和美国的敌对关系 17.梭伦时期,雅典将法律写在牌子上,牌子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的人都发誓遵守法律;九执政官通常是对那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如果违反任何一条法律,就得奉献一个黄金人像。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 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 B. 实行契约治国 C. 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D. 注重依法治国 18.《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手或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三百阿司,如为奴隶,则为一百五十阿司。”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 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 B. 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C. 具有明显的等级观念 D. 开创了以罚代法的先河 19.1608年,为了反对英王詹姆士一世对司法的干涉,时任大法官柯克说:“国王在万人之上,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 司法体系完全独立 C. 教会拥有一定的政治影响 D. 国王丧失治国大权 20.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份裁决书中这样写道:“如果总统具有任何权力下达命令,那么它必须来自国会法案或宪法本身……但我们找不到任何立法以明确授权总统在本案中占据财产,也不存在国会的任何法案能清楚地蕴含这类权力。”因总统下达的命令“没有法律根据”,因此“判定总统(命)令违法”。这表明在美国 A. 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监督 B. 总统可以占据国民私产 C. 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 D. 最高法院可以弹劾总统 21.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建立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由此可知 A. 德意志联邦议会的主席由皇帝担任 B. 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 C. 德意志帝国的丞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 德意志帝国皇帝有外交权 22.《共产党宣言》指出:“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是指 A.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B.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D. 封建贵族力量的增强 23.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篇电报,宣称:美国必须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对苏政策的主要因素,必须是一种长期、耐心而坚定、并且时刻保持警惕的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乔治·凯南的电报 A. 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B. 揭示了美国实施冷战的目的 C.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D. 表明了美苏伙伴关系的结束 24.下表是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 观 点 学 者 竺培芬 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沈志恩 在冷战的起源中,英国政府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美苏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陈亚峰 斯大林把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作假想敌而采取敌视态度,进而冷战不可避免。 张 华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B.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 C.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 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都察院,不仅“独专诸内外考察”,且可“唯所见闻得考察”。另设六科给事中,作为对朝中六部的监察机构。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不相统属,相互监督,都直接隶属于皇帝。按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其职能主要是“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斜,除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正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同时,还不定时派出巡抚、巡按、总督等监察官员对地方进行巡视。明朝监察制度严密,监察内容涉及到国家政务的决策与实施、官吏的任免与黜陟、刑狱的审决等方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开创了议会对行政、司法监督的先例,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议会进一步完善了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1967年,议会通过《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摘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朝监察体制与英国近代监察体制的异同点。(1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监察体制所产生的共同政治影响及借鉴意义。(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国家观念伴随的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 西方 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 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卢梭等人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 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选做题】请考生在27、28、29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所做的第一题计算分数。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 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方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5分) 28.【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0年,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肯尼迪猛烈攻击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政策。他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遏制”共产主义不够有力,忽视第三世界,还抨击共和党政府不重视防务,使美国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他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输掉”冷战,声称必须革新美国的外交政策。为了扭转美国的颓势,他上台之后就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他还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即构建美国主导的“大西洋伙伴关系”,经济上建立跨大西洋的自由贸易区,削减欧洲经济一体化中对美歧视倾向,军事上继续主导北约领导权,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肯尼迪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肯尼迪外交政策的战略目的。(7分) 29.【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出身于仕宦世家。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先后担任过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虽位极将相,而好学不倦。杜估少时亲眼看到过开元、天宝的盛世,眼界开阔。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佑宄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从766年到801年,历经36年编纂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典》。 《通典自序》写道: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从这一观点出发,杜佑特别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把关于叙述财政经济的《食货典》,放在首要的地位。《通典》综合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竞委穷源,以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的途径。班固《汉书》创自注之法后,史注渐行,但自注者少,他注者多,《通典》中特别注意到自注的运用,其注文大致可分为释音义、举故典、补史事、明互见、考史料五类;对于前史所载,杜佑从不轻于置信,或参稽载籍,或博访通人,认真地加以考订。这种治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撰写《通典》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佑编纂《通典》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9分) 2017—2018学年下期高中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C D B B A D C B A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D C D C C A B A B A 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28、29题,15分(要求任答一题),共52分。 25.(1) 不同点:明朝的监察以强化巩固皇权为出发点,没有体现民意;英国近代的监察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明朝的监察对皇帝的制约很小;英国的监察对象包括英王、政府及司法机关。明朝的监察侧重于事后弹劾;英国的监察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整个过程,更完整。(每点3分,共9分) 共同点:都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监察权力大涉及面广;监察机构有一定的独立性。(任答两点即可,按3、2给分,共5分) (2)影响:有利于惩治腐败;有利于改进行政作风;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借鉴意义: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备的监察体制;维护监察官员的权威和独立性;充分考查民意。(言之成理即可,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共5分) 26.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 一等(12--10分):紧扣材料,论题明确;选用史实紧扣论题;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紧扣材料,论题较明确;选用史实基本扣论题;逻辑较清晰,表述较清楚。 三等(4--0分):偏离材料,论题不明确;未选用史实阐述;逻辑混乱,表述不清楚。 具体赋分:论题:2分;阐述:8分;结论:2分 示例1:论题:时代赋予国家观念不同内涵 信息:古代中国的家国“共同体”;梁启超近代国家观念的养成; 示例2:论题:古代中西方关于国家观念的差异 信息:古代中国家国同构;西方神学国家观,近代国家观 …… 27.(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并取得重大成果;臃肿的政府机构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每点2分,共6分) 特点:主要以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中心。(4分) (2)意义:废除了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化,初步实现了领导干部年轻化;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推动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前二点各2分,第三点1分,共5分) 28.(1)国际背景: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且美苏之间争霸愈演愈烈;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分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任答四点即可,每点2分,共8分) (2)目的:遏制苏联,控制西欧;争夺中间地带,增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巩固美国在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实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维护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第一点3分,后面任答二点即可,每点2分,共7分) 29.(1)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政策的开明;安史之乱后,需要历史反思与借鉴;本人的勤奋及对历史典籍的重视;长期担任军政要职,其政治实践注重制度史研究;(任答3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贡献:强调社会经济对于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开辟史书编纂的新途径;发展史书自注方法;影响后世治学精神和方法;保留了唐代及以前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史料。(第一点3分,后面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