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长庆高级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宁夏长庆高级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2017 年宁夏长庆高级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 45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 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 稍有变动而已”。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秦朝分封制、宋朝宗法制 B.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C.秦汉郡县制、宋朝行省制 D.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从材料可以看出, 两次大变动分别是秦汉时期的变动和隋唐宋时期的变动,秦汉时期主要是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度,唐朝则是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二者在后世都得到了发展。故答案选 B。 答案:B 2.有学者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 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由 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材料最能说明( ) A.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 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 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解析:本题考查万民法的相关知识。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由公民法 发展到万民法,即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市民法仍然还会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故 A 项错误;古代罗马是奴隶制国家,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D 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 为 B 项。 答案:B 3.潘恩(1737-1809)在其《常识》一书中说:“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 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这一思想在美国宪法 中主要体现为( ) A.三权分立 B.联邦主义 C.主权在民 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三权分立。据材料“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 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在美 国宪法中主要体现为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故 D 正确。共和主义与君主制对立,与制衡政府 无关,故 A 排除。 联邦主义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故 B 排除。主权在民,也未强调权力制 衡,故 C 排除。 答案:A 4.1928 年 6 月 18 日至 7 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关于国 民革命的经验与教训的反思(见下表)与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相背离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8 年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决定了中国的 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故 A、B、C 正确,但不 符合设问,排除;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敌人的力量强大,而革命的力量相 对弱小,实践证明井冈山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而“准备中心城市暴动”与该道路、国情不 符,符合设问,所以选 D。 答案:D 5.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 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 件应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说 明其在全国范围内推翻了旧政权,故 D 项正确,因为它推翻了清政府;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 建立了政权,但没有推翻清政府,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故 B 项错误;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故 C 项错误。 答案:D 6.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 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分别颁布于 1912 年、1949 年、1954 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南京临时参议院于 1912 年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 华民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于 1949 年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的 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全国人大于 1954 年通过的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因此,A、B、C 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设问。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 民主革命高潮之一,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并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 颁布,而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所以 D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7.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 稳定的格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有( ) ①18 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②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材料信息出发,结合所学进行判断,可知③叙述有误。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是在六 七十年代欧日的崛起。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成六于 1989 年,它的成立是区域化趋势增强 的一个表现。18 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是在 1763 年;根据雅尔塔体系,二 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多极 化趋势加强,因此①②④正确,故选 C。 答案:C 8.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 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 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一定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也应该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这 个经济的角度来理解,B 项符合题意;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和宋代广告形式变化无关,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答案:B 9.“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 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 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该段论述体现的史观是( ) A.唯物史观 B.革命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明史观。根据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此题考查史观问题。回忆所学史 观的定义,根据关键信息“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等,解读材料,不难得出,材料中涉及的 方方面面均是与“文明”相关,而且提到要“传承”。综上正确答案选 C。 答案:C 10.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 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A.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经济 B.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工业革命、全球化、新经济 解析:根据所学,重商主义为商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由主义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为当年的经济危机提供了施政基础,因此答案选 C。 答案:C 11.1997 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 2850 万户,从业人员 5541 万人,私营企业达 96 万家,从 业人员 1349 万人。1999 年 1 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 20 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 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 )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97 年”可知 B 项中的“已经”说法有误;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要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形式,A 项说法有误;从材料 中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增多,国家批准私营企业的自营进出口权,可分析出非公有制经济对中 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增强,故 C 项正确。而 D 项材料未涉及到。 答案:C 12.1931 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 九年……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于是,文秀一纸诉 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材料不能反映当时( ) A.皇权已不再至高无上 B.民国已经是一个法治社会 C.人们婚姻观念已发生变化 D.人们婚姻关系已具有近代化特征 解析: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君主专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皇权已不再至高无上; 文秀通过法律程序希望接触与傅仪的婚姻,说明人们婚姻观念已发生变化,人们婚姻关系已 具有近代化特征;但不能说明民国已经是一个法治社会。 答案:B 13.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 关于“技术统治”的正确认识是( ) 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 B.“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 C.“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 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技术统治”指的是政府干预经济,大 萧条时期西方国家商未普遍出现“技术统治”,“技术统治”的确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 需要,是缓和阶级矛盾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而非“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 家的出现,“技术统治”不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 B。 答案:B 14.世界银行在 1968 年的贷款项目为 62 个,贷款总额为 9.5 亿美元;1981 年贷款项目为 266 个,贷款总额为 124 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1981 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 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 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 A 项正确;世界银行属于世界金融机构,与贸易体系中关税税率的降 低无关,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西欧联合的深入,经济实力显著上升,故 C 项错 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1995 年,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A。 答案:A 15.“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 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 A.《论语》 B.《道德经》 C.《墨子》 D.《韩非子》 解析:题目中说的是顺其自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符;《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著作,故 B 项正确;《论语》是儒家思想经典之作,《墨子》是墨家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A、C、 D 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B 16.古希腊的一位思想家曾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 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 就都是智慧。”据此言论,该思想家最可能是( )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戈拉 C.亚里士多德 D.屋大维 解析:本题主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由材料“古希腊……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 就都是智慧”可知,材料讲的是美德即知识,这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所以答案选 A。普 罗泰戈拉是智者运动的代表,其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前 384—前 322 年),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 亚历山大的老师,主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制的 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 43 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答案:A 17.余秋雨说:“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 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 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材料强调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在于天文历 法和中医中药,主要在于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更是直接关乎人的生死,可见其 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加以说明的。所以答案选 B。A 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C 不是题干意思 所指;D 说法错在“都应该”。 答案:B 18.“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 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 理论。”关于“这一发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它揭示了时空的属性,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B.它打开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C.它解决了热辐射理论的疑点,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D.它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解析:根据材料“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 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知“这一发现”是量子论, B、C、D 三项是量子论的重大影响,而 A 项是相对论的影响,所以选 A。 答案:A 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的过程。下列事件中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①②④三项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都体现了与中国 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③属于左倾错误,背离中国的实际情况,排除③,排除 B、 C、D,故答案为 A。 答案:A 20.2014 年春晚中,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被称为马年央视春晚最感人节目。一句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的歌词使多人反省自己的忙碌与生活质量,春晚总导演冯小刚 当场热泪盈眶地表示歌词写得既残酷又真实,警示大众时间过得太快,应多关注身边的亲人。 下列文艺作品的创作风格与其一致的是( ) A. B. C. 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时间都去哪儿了》写得既残酷又真实,警示大众时间过 得太快,应多关注身边的亲人。而《吉檀迦利》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 生活的欢乐和悲哀,与“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的风格相似,D 项正确。A《悲惨世界》 是法国雨果的浪漫主义作品,B 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克罗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C 《人间喜剧》是法国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品,三者艺术风格均与“写得既残酷又真实,警 示大众时间过得太快,应多关注身边的亲人”不合。 答案:D 21.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 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 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 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解析:材料表明: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势力的增长,容易导致君主专制或寡头政治,即集权政 治。而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城邦制定了陶片放逐法,但依然不能补救集权政治的危害,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主张防止集权政治要未雨绸缪,故选 C;材料没有表达公民团体渴望 社会地位平等的信息,排除 A;材料的侧重点是表达如何防止、限制集权政治的方法,并非 介绍雅典民主政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排除 B;特权阶层可以通过制度预防与限制,不是城 邦的必然产物,排除 D。 答案:B 22.公元前 5 世纪,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这表明( ) A.雅典重视民主和法治 B.《论法的精神》影响深远 C.雅典立法权属于全体居民 D.雅典社会不存在阶级差别 解析:根据材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 头。”可知雅典重视民主和法治,A 项正确;《论法的精神》是启蒙运动时期的著作,在伯 利克里时期还没有问世,B 项错误;雅典的立法权属于公民而不是全体居民,C 项错误;雅 典社会存在阶级差别,D 项错误。 答案:A 23.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启示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说明只有改革才能 求生存,故①正确;秦国商鞅变法反映了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故②正确;只要适应历史发 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过于绝对,改革往往是曲折的,故③错误;商鞅的结局说明改革者 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 答案:C 2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 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 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 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排除 A; C 项明显错误;D 项是从特点说的。 答案:B 25.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解析: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以至“千里无烟”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 地。485 年,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 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问题。 答案:C 26.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制度创新为后世沿用 D.没有倡导严刑峻法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都 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制度创新为后世沿用,A、B、C 三项都是两者的相同点。孝文帝改革并 没有倡导严刑峻法,商鞅变法中倡导严刑峻法,故选 D。 答案:D 27.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 足”思想的有( ) 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指的是王安石变法理 财措施中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青苗法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 削;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 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 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C 28.“路德把新约(基督教经典)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让懂德文的人都可以阅读《圣经》, 对圣经有自己的理解”。马丁·路德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传播基督教义,扩大信徒基础 B.揭露教皇骗局,反对宗教信仰 C.宣传主权在民,提倡理性主义 D.打破教廷垄断,主张思想自由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路德把新约(基督教经典)从 希腊文翻译成德文,是为德国人阅读《圣经》提供了方便、打破了教廷垄断《圣经》的解释, 主张思想自由,D 项正确;A 项不是马丁·路德翻译《圣经》的目的,排除;马丁·路德翻 译《圣经》,仍然信奉基督教,没有反对宗教信仰,排除 B;C 项属于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 与马丁·路德无关,排除。 答案:D 29.《二一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 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解析:改革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份地的大小由地主决定,地主得到了农民缴纳的远远高于当时 地价的赎金,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1861 年的改革法令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宣布农民 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二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得到一块份地,题目中的材料是针对后者而言的, 排除 B。 答案:D 30.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 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故①②③④ 说法均正确,选 A 项。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有 4 小题。第 31 题 12 分,第 32 题 13 分,第 33 题 15 分,第 34 题 15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 走出了一条“U”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在近代中国历 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 年到 1920 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 从这时侯起(注:指 1920 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 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 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 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 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历史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 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解析: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即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鸦 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化的程度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辛丑条约》 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 期(1901 年到 1920 年),从时间信息“1901 年到 1920 年”入手,联系此时民族资产阶级等 先进中国人的斗争等知识回答“准备”。即 1911 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1919 年五 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 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做了必要准备。 答案: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 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准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 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必要准备。 “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 取得的伟大成果。 解析:本题需要联系五四运动以来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及意义回答,即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 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 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 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 基础。 答案: 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 “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 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2 年 10 月 17 日,《时报》刊登了来自凯恩斯和其他五位经济学家给公众的很长 的一封信。他们在信上说明了无论是来自私营的或是政府的,无论是用来消费还是投资,花 费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衰退是花销不足造成的。这个不足只有通过政府的加大消费才 能补足。……两天以后,四个来自伦敦大学的教授回复了凯恩斯的信。而其中一位就是哈耶 克……他们认为,大量的政府的债务比起私人的债务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摩擦以及对经济的 复苏造成更大的阻力。……(关于)怎样使经济复苏……哈耶克认为:“现在是取消这些在 贸易上的限制和使资金重新自由流动的时候。” ——《凯恩斯和哈耶克:伟大的辩论进行中》(2010 年 7 月 7 日刊登于华尔街日报) 材料二:1944 年,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他指出:太多的政府规划意味着 太多的政府权力,将破坏自由,奴役人民。……中央计划是走向极权国家的第一步。自由是 绝对的,要靠竞争机制运作,一旦有时会导致相当多的失业,就不得不承受。 凯恩斯对此进行回应:“我们追求的不是没有计划,或者只有少量的计划……我们的确需要 更多的计划。”争论中,哈耶克处于劣势。他的《通往奴役之路》很大程度上被学术界视为 “反动分子恶意破坏崇高理想”。……1974 年,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获得诺贝尔经 济学奖。 ——《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哈耶克和凯恩斯经济思想的不同点。 解析:从“这个不足只有通过政府的加大消费才能补足”“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计划”可以 看出凯恩斯的主张;从“大量的政府的债务比起私人的债务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摩擦以及对 经济的复苏造成更大的阻力”“太多的政府规划意味着太多的政府权力,将破坏自由,奴役 人民”可以总结出哈耶克的思想,两者比较就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不同: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投资是解决经济衰退(危机)的必要手段; 政府计划有利于经济发展。 哈耶克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干预会破坏自由,奴役人民;倡导依靠市场、自由竞争 恢复经济。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哈耶克在论战中处于劣势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哈耶克在论战中处于劣势的原因: 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促进美国经济复苏,苏联计划经 济的发展成就证明国家干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战后各国经济恢复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经 济发展的趋势。 答案:原因: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促进美国经济复 苏;苏联计划经济的发展成就证明国家干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战后各国经济恢复发展 的现实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3)请说明 1974 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4 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哈耶 克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 答案:哈耶克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 3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 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 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 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 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解析: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的具体举措, 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从而在改革的 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土地改革举措的原因。 答案: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材料一、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解析:本题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即可。通 过比较材料,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共同作用可以概括为都打击了旧势 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 答案: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 具备哪些要素? 解析:结合史学常识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顺应历史潮流;最 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 神等。 答案: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 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34.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 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多者,五事也:一曰和 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实 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 作用? 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 可知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是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免 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可知是缓 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 作用: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 (2)材料二中的“美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解析:“美意”可以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考虑即可知道答案。第二小问原因:梁启超是资产 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存,他推崇王安石变法是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减少变法阻力。 答案:“美意”:富国强兵。 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