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段考试题 高二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认为,万物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造物主”创造的.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原,万物皆有始祖,所以要敬畏天地祖先。这些是 A. 祖先崇拜盛行的历史原因 B.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 C.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缘由 D. 宗法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畏天地祖先”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材料中显现说明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宗法观念的问题,不是祖先崇拜的原因,故A错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渊源不符合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现象是宗法观念的影响。不是宗法制度产生的因素,D错误。 2.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A. 崇尚空谈的形象 B. 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C. 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 【答案】B 【解析】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等字眼体现的是当时儒家的关心社会、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儒家并非空谈,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是宋明时期的理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努力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3.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 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B. 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C.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 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 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存 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4.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熟”。《三字经》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 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答案】B 【解析】 “《三字经》,以课家熟”说明《三字经》来到寻常百姓,体现出理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思想政治地位,A错误;C是秦汉时期形成;D中地狱文化不符合题意。 5.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C,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 6.智者学派中许多人都宣称,所谓的正义和公平仅仅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或是独断统治者强迫人民接受的,没有什么确实是正义的。这表明智者学派 A. 注重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B. 追求个人功利的思想倾向 C. 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 D. 倡导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智者学派认为公平、正义只是对统治者而言,普通百姓则不这样认为,故正义是相对的,C项正确。智者学派强调个人自由,容易导致公民的道德沦丧,排除A。材料未提及智者学派追求个人功利的主张,而是强调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排除B。智者学派倡导感性自由的生活态度,而并非是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排除D。 7. “行刑的前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托极力鼓励苏格拉底越狱,但他拒绝了。他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 B. 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C.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 D. 雅典城邦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国家还能存在吗”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相关内容——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归纳、概括材料核心意思,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A项表述符合题意核心意思,正确。其余B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内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BC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 8.15世纪,人文主义者普遍认为,人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万物灵长,上帝的“创世”不是为了奴役人,而是让人统治世界,人的自由意志和伟大力量具有“神创”性。这反映了当时的人文主义者 A. 借助创世说肯定宗教信仰 B. 借助上帝宣传天赋人权 C. 借助人性说批判教会权威 D. 借助神学宣传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文艺复兴提倡人本,批判神学,但是并不否定宗教,而且还借用宗教来宣传人文主义,材料中强调人的统治地位和伟大力量都是“神创”的,故选D项,A项错误。“天赋人权”是启蒙思想,不符合文艺复兴,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人的价值,但并非否定教会权威,排除C项。故答案选D。 点睛:根据题干“15世纪”可以判断是文艺复兴运动,结合文艺复兴的主张进行分析即可。 9.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我是凡人,只要凡人的幸福。”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两人思想的实质是 A. 人比上帝和君主重要 B. 反对宗教信仰,强调人的追求 C. 打击天主教神学思想 D. 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特拉克属于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路德属于宗教改革代表人物,“凡人幸福”和“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在实质上都体现了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教会权威的思想,故D选项正确;路德的思想无法体现人比上帝和君主重要,故A选项错误;彼特拉克和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B选项错误;彼特拉克的思想也没有反映打击天主教神学思想,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0.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A.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主张权力制衡,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消灭私有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学生据此可以联系启蒙运动关于权力制衡的思想主张,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A. 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B. 汉字书写方式变化 C. 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 D. 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变化与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息息相关。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材料可知,“衣”字的书写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字的数量增加,不是使用范围扩大,排除;D项,材料没有从汉字的结构规律分析汉字是从象形走向形声的,而且中国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不是表音(声)的文字,排除。 12.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改进 B. 装订技术的提高 C. 印刷术的革新 D. 科举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以及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制作,出现“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的现象,故C正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装订技术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科举制在唐代已经盛行,并非宋代藏书增多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到宋朝则多为单页”“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 13.《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 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B. 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D. 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说明两种文化同时存在,并行不悖,没有涉及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A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市井文化的异军突起,没有涉及文化的纵向比较,不能体现宋代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故B项错误。在贵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市井文化也在兴起和发展,这说明宋代的文化艺术不再被贵族所垄断,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故C正确。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成熟和完善,贵族势力逐渐式微,庶族兴起,故D错误。 14.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A. 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 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C. 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 牛顿思想全面影响了法国社会 【答案】B 【解析】 “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说明牛顿的经典力学为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帮助,故B正确;A中直接说法绝对,排除;C中因果颠倒;D中全面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人们相信人类不仅可以改造自然,而且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5.进入近代,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界隐藏的力,它不是人们熟知了几千年的生物力,而是人自己创造的力,被誉为“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这种“力”是指 A. 蒸汽 B 电力 C. 太阳能 D. 核能 【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是摆脱自然的力,第一次自己创造的力应该是蒸汽动力,故A正确;B和D均不是第一次;C不是自己创造的力。 16. 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 日心说 B. 进化论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进化论思想的作用 ,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对两段材料的理解,应为进化论思想的作用,特别是从严复可作出判断 ,故B项正确,ACD均错误。 17.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 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 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一味逃避 D. 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能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故A项错误;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中的平等对话不符合中国近代的史实,应排除。 18.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 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 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又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C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不正确。 19.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觉醒,而“最初觉醒”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末清初尚未出现近代民族危机;C、D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出现在时间上都晚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符合“最初觉醒”的条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 A. 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 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材料“女学生抵制“列女传”“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体现的是她们追求“民主”“科学”,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礼教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广泛”,故A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深入人心”。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据材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答案】(1)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解析】 【详解】(1)特征:依据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可知强调“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可知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依据所学从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回答。 (2)特点:依据材料二“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印合璧的天台宗”可知是兼收并蓄。原因:结合所学从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经济以及对外交往频繁等回答。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答案】(1)特点:实用性、继承性、经验性、非理论性等。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积极影响: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消极影响: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南北矛盾等问题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可知是实用性,结合所学可知是继承性、经验性以及非理论性等。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以及农耕经济的需要回答。 (2)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二“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信息和所学从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回答。消极影响:依据材料二“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的信息从环境污染、贫富分化以及南北矛盾等问题回答。 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答案】(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防止战争 (2)组织方面:美、苏等大国长期没有加入国联,削弱了国联的影响力;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没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展开维和行动。 程序方面:国联大会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造成决策困难;行政院决议需一致通过,没有强制执行决议的权利,缺乏执行力。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概括的能力。由“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可以得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由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可以得出人民主权至高无上;由“主权永远不可转让也是不能代表的”可以得出主权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由“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可以得出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由“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得出个人服从公共意志。 (2) 注意此问的要求:一是结合史实,二是考虑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三是从材料观点出发。材料强调了人民主权说的两方面,作答时应注意其积极性和局限性。积极方面:法国大革命之前,封建专制和教会特权、等级制度严重,因此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有利于冲击和否定封建王权、教会特权和等级特权,启发民众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局限性:材料强调“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人民主权不受限制,等于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即所谓的公共意志对个人自由的侵犯。因此极端的人民主权即直接民主在近代无法实行。以上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直接受到卢梭人民主权说的影响,推动了大革命的进程;另一方面出现极端——雅各宾派专政的恐怖措施。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2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答案】(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相去几何矣”可得出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发达,由材料“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可得出主张引进西学,由材料“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可得出主张学习最新成果。 (2)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第一小题梁启超的认识可以推导出可能影响,并联系梁启超所进行的政治活动就可以得出结论。可以答为: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服世界的潮流·维新思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