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宁夏石嘴山市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2017
2017--2018年度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 (12月) 命题人: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55题,每小题1分,共55分) 1.《周礼》规定:天子在祭祀社稷时,用十二章冕服(十二章:上衣下裳有十二种图案的冕服)。唐高宗时,长孙无忌等集体上疏,指责现行冕制:皇帝祭社稷时用三章秀冕,然而这都是四五品官的冕服等级。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周礼因社会转型而崩坏 B. 君主专制受到高官制约 C. 唐朝等级礼乐制遭破坏 D. 唐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字,则孟孙叔孙”。由此推论“巫、卜、祝、史、匠、陶、屠”等姓氏应源自( ) A.官名 B.爵位 C.行业 D.谥号 3.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 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 C. 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 D. 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4.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 ) A.土地兼并不可遏制 B.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 D.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C.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 D.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7.钱穆《国史新论》:“明、清两代考试内容,均重经义,而又以朱子一家言为准。……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不得不择定一家言,以为是非之准则。既择定了一家言,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于是……演变出八股文。其实八股文犹如唐人之律诗。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客观取舍之标准,此亦一种不得已。”材料认为明清八股取士( ) ①反映了考试制度的发展 ②易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③有助于选拔创新意识的人才 ④体现了考试选拔的公平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8.“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下面关于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开创了县制 B.秦朝时县的最高长官由皇帝任命 C.县长(令)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D.宋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9.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变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从诸侯分裂割据到国家统一的趋势 ②反映了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③反映了从贵族制到官僚制的社会转型 ④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只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的实质是( ) A. 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B. 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 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 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11.君臣关系的好坏,应当说是一个政权的政治是否正常和能否稳定的标尺。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清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 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 12.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 ) A. 秦朝确立郡县制 B. 隋朝创立科举制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废除丞相制 1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说: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罗马帝国灭亡后,标志着西欧古代历史的终结,西欧进入分裂割据 ②罗马文明的很多元素在中世纪以来得到传承(如罗马法和基督教等) ③从制度的优劣得失或从文明的传承关系等视角比较唐与罗马的灭亡 ④钱穆所言“中国”是指中国的传统文明,唐朝对中国传统文明有重要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中国明朝设置内阁,近代英国实行内阁制度。有关两者比较结论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是制度化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B. 两者都造成了国家元首行政权力的消长变化 C. 两者体现的政治形态在本质上存在根本区别 D.明朝内阁反映专制统治的加强,英国内阁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 15.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国家政治结构是政治史上的常见现象。下列制度或机构主要依据血缘关系而形成的有( ) ①周分封制 ②秦朝郡县制 ③雅典四百人会议 ④美国联邦制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与普鲁士俾斯麦统一德意志相同因素中没有( ) A.推行了正确的内外政策,排除了阻碍统一的外部力量 B.隋王朝、普鲁士王国成为了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C.开皇之治,铁血政策准备了实现统一的实力 D.战乱与分裂使两国民众,希望结束分裂, 17.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后,受审人就走向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登上这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这表明雅典政治( )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强调官员公正廉洁 C.彰显权力制衡精神 D.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18.“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 A. 古希腊是西方民主政体发祥地 B. 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 C. 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 D. 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 19.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召开数十次,其中10次“主要会议”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职人员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材料中所说的“10次会议”有权审查公职人员但无权决定公职人员的去留 ③雅典的公职人员始终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④雅典的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必须对社会负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古罗马一位男士对自己最亲近的某位女性血亲享有继承权,因他未等到后者死亡就急不可待地把自己对之享有期待权的部分财产赠与出去而被告发,结果被判赠与无效,理由是他的行为违反了善良风俗。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具有道德法的属性 B. 以社会风俗为依据 C. 保护个人私有财产 D. 缺乏客观统一标准 21.早期阶段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 ) A. 不尊重当事人意愿 B. 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C. 注重保护公民利益 D. 审判程序非常严密 22.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了毁坏神像案。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 A. 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 B.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集体暴政 C. 人民有权参与管理城邦的管理 D. 集会必须在规定的地点进行 23.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里的“理性”不包括( ) A.法律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B.法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自由、平等、个人权利等自然法思想 D.法律发展过程中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24.古代希腊的雅典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共同本质特点是( ) A.都主张外邦人无权享有政治权利 B.都极力维护奴隶制 C.都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 25.有人将雅典民主体制与美国民主体制的关系制成如下图片,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雅典民主体制 现代美国民主体制 首席将军 总统 公民大会 国会 五百人议事会 陪审法庭 最高法院 A. 雅典民主体制直接发展为现代美国民主体制 B.雅典民主体制与美国民主体制没有本质区别 C. 雅典民主制度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一脉相传 D.雅典民主制度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摇篮 26.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美国之政治,实世界中不可思议之政治也。何也?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独立自治共和国,而可以自存。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也。”梁启超这段话( ) A.是为维新变法作舆论准备 B.是在赞誉美国的政治制度 C.是在赞誉美国的独立战争 D.认为美国的政体不可思议 27.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与其说)德意志帝国是建立在血和铁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更真实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 B.德意志统一后军国主义逐渐消失 C.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 D.铁血政策不是德意志统一的原因 28.下列对该推理判断表述正确的是(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不充分,理解错误,结论错误 C.材料不充分,理解错误,结论合理 D.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错误 2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师把《从军歌》教给一代又一代的农家子弟:“共和国号召我们,我们要懂得胜利或懂得牺牲,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这表明( ) A.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 B.法兰西民族主义萌发 C.法国人民建立共和的愿望强烈 D.共和政体在法国日益深入人心 30.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B.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工业革命的发展 D. 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3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两部文献都( ) ①颁布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③是该国首部资产阶级宪法④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1796年9月1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词中说:“我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这反映出华盛顿( ) A. 预见到美国地域矛盾的危害 B. 认为南北分裂迫在眉睫 C. 深受美国两大政党的排挤 D. 主张民权应有宪法保障 33.读下表,最符合表中内容的主题应是( ) 1 雅典公民大会 6 “人民主权” 2 《民法大全》 7 德意志帝国宪法 3 陪审法庭 8 法国国民议会 4 伏尔泰 9 联邦最高法院 5 《论法的精神》 10 《拿破仑法典》 11 国会 A.历史上的法制文明成就 B.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研究 C.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源头 D.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 34.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D.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35.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历史事件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①光荣革命 ②辛亥革命 ③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6.关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曾先后肩负起民主革命使命 B. 划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D.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37.《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主要是因为其( )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 B、直接加强了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D、使鸦片贸易公开化,加快中西方货币交流 38.19世纪中叶的几十年内,“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 ) A. 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39.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经济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显示了( ) A. 国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B. 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 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40.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期望我国革命( ) A.排满反清相结合 B.反帝反封相结合 C.民族民生革命一体 D.民族民主革命一体 41.某历史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 ) 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 C.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 42.下图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表, 年代 “天 朝”使用频率 “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 50余次 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 (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 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6次 14次 据此可知( ) 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43.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摔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 ) A. 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 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 D. 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44.19世纪50~70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起义,清朝军费开支猛增。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债。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赋附加税与漕粮改折。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出卖官爵、封典。这些方法使清政府短期克服了眼前财政困难,但长远上看导致( ) A. 中央财权下移 B. 西方经济侵略加剧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地方权力不断萎缩 45.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均得分配土地,如农民所得之数,由苏维埃政府雇人代替耕种。”这一规定( ) A. 增强了红军抗敌的信心 B. 意在改善农民生活 C. 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发展 D. 具有社会保障思想 46.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 时间(年)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输华货物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 ) A.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B. 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 C. 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 D. 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47.美国记者斯诺根据在延安采访的资料,于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 B. 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 C. 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D. 长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 48.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 ) 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 是一项特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 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 D.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 49. 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中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 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 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 C. 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 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 50.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 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51.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 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5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 A. 结束了封建帝制 B. 废除了封建制度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历史 D.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3.“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这些现象集中出现的背景是( ) A.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 B. 台湾被日本强行占据 C. 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资产阶级具备革命条件 5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55.1919年5月31曰,《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 A. 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 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 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二、综合题(56题18分;57题16分;58题17分;59题14分,共65分) 56.(18分)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议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 ——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2: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 材料3: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 (1).据材料1指出雅典民主传统遗赠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创造了哪些民主运作方式?(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3).材料3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分) 5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材料二 《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l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全区举行普选的基础上,组成了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在总共301位代表中,藏族代表226人,汉族代表59人,门巴族代表5人,回族代表4人,铬巴族3人,纳西族1人,怒族l人,其它代表2人。 材料三 美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州对他州的法令、官方文件和诉讼应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州的公民不得歧视,各州的公民享有平等的特权和豁免权;各州相互有义务引渡逃犯。 美国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 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 (1)根据材料一,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以上三项制度的共性,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 58.(17分)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5分)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分) 5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材料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 “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5分)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3分)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来源] (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3分) 2017—2018年度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1--5.ACCBD 6--10.DBBAA 11--15.BCCAC 16—20.ABBCA 21--25.BADBD 26--30.BCDDC 31--35.CAADD 36--40.DCBDD 41—45.ADAAD 46--50.DCAAB 51--55.DAADA 56.(18分)(1)途径:通过思想家的著作流传。(1分) 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3分)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每点2分,共6分) (3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2分)这种“错位”分别带来的影响:德国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2分) (4)国情决定民主政治模式;民主政治需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任答两点4分) 57.(16分)(1)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2分)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任答两点4分) (2)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的领导相结合;具有民主性。(2分,任答二点即可。) (3)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实行分权,地方州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2分) (4)共性: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地方拥有一定的权力。(4分)认识: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2分,言之有理即可) 58.(17分)(1)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宫廷政变;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4分) (2)原因:法国的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于动荡;工业进程缓慢。(任答两点2分) 指: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法国为民主共和国(1分) 因素: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3)原因:宪法创立的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的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谈判妥协修正。(2分) 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任答3点3分) (4)“大妥协”是种策略。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维护民族团结。(3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说明不给分;观点和理由匹配的就给满分,任答一点理由即可) 59.(14分)(1)主要理由:这个制度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3分);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实施。(2分)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任答三点即可3分) (3)辛亥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3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