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
邢台一中 2016-2017 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 历史 笫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候,阼阶 (东 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 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礼记•乡饮酒义》中行迎宾礼时,把宾.介.众宾分为三等;行献宾礼时,对宾有 “献”.“醡”.“酬”:饮酒作乐、旅酬以及撤俎之后,彼此劝洒,不计爵数,是为了使人 尽兴,安乐而不混乱。这在本质上( ) A.体现繁文缛节,社会落后 B.强调贵贱有序,维护统治 C.意在增进感情,联络乡谊 D.说明思想教条,效率低下 3.《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 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 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 “政治制度”是指( ) A. 郡县制度 B.皇帝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4.《史记•殷本纪》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 氏、北殷氏、目夷氏。”这反映了( ) A.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 B.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 C.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 D.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 5. 政体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 政权机关,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840 年以前的中国古代的政体,主包包括( ) 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 C. 郡县制度与行省制度 D.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6. 唐德刚在 《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 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 法( ) A.维护了宗法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了 礼崩乐坏 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 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8.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 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 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 表明( ) A.周天子发现分封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 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 因素 9.《新唐书》中记载“(卢商)早孤,家贫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作为文 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证明唐代科举制( ) A.体现九品官人法的原则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 10.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 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 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11.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 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朝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12.西汉丞相公孙弘曾在相府建造“客馆”,开东阁门延接贤士,咨以时务。公孙弘去世后, 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六人先后为相。期间,商讨国家大计的相 府客馆,逐渐化为丘墟,变成了马厩、车库,和奴婢的住室。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13.《晋书》 “秦变周官,汉遵赢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 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 ”材料意在强调( ) A.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 B.汉代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 未取得重大突破 C.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 D.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 发展而不断完善 14.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 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 出任各种职务; 第二类是大小“股东”, 他们被分封为 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汉初郡国并行制是顺势而为 B.刘邦分封诸侯符合历史潮流 C.汉高祖未实现皇权高度集中 D.两类帮手推动田庄经济产生 15.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 15 岁至 30 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 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16.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 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 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 A.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 D.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17.李根蟠在《翻车与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一文指出:“(两宋)水车、尤其是龙骨车的 推广是圩田发展的前提,也是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前提之一。龙骨车、圩田、稻麦复种 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而在这三者的发展中,龙骨车的发展是领先的。”由此得出的结论 是( ) A.精耕细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基础 B.科技进步大大提升农业发 展水平 C.耕作技术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前提 D.水利设施是农技改进的重 中之重 18.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 分析得知( ) A.制作工具的根本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整体经济的繁 荣 C.政治形势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土地兼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 因素 19.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 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 A.奴婢现象己经不复存在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 20.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广陵 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 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 (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21.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 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 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 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 政 22.《全球通史》写到: “中央政府分给每个强壮的农民大约 19 英亩土地,这并不是去剥 夺大家族所占有的土地……然而, “均田制”的确对削弱大家族的控制.加强唐朝统治 有所帮助……此外,农民们还得接受军事训练,组成一支常备军,从而加强了帝国政府 的军事地位。 ”这段材料揭示了统治者采取“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B.避免政治分裂局面 C.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壮大帝 国军事实力 23.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 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 矿的先河。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2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 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 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 ) A.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 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25.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竟于供送,朝之名僚, 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 )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26.秦朝“额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汉初,“开 关梁,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 化( ) A.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27.《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 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 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28.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 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 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29.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 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 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 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 D.暴政统治导致了系列社会问题 30.据《三国志》,董昭上疏说:“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 不以孝弟(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其言论揭示了( ) A.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 B.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 C.国家分裂产生的影响 D.儒家思想已趋于衰落 31.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 名;而在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纵观关羽的一生境遇,暗合了先秦时期 某思想家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32.“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比如“亡秦者,胡也”,秦始皇 认为 “胡”当指匈奴人,于是命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边患。但汉代儒生认为, “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这说明“谶语”( ) A.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 B.较准确的预示了历史走向 C.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 D.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 33.《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 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 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 贫以均贫富 34.孟子认为井田制破坏以后,便会出现"老弱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的情形。因此他 认为必须有恒产才有恒心,无恒产就无恒心,认为恢复井田制就能保证农民的恒产和恒 心。这体现了孟子( ) A.强调三纲五常等级的政治理想 B.维护私有土地制度的个人诉求 C.调整土地政策维护秩序的主张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迫切愿望 35.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 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 仲舒意在强调( ) A.“天人合一”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弃恶从 菩”思想 36.隋唐初创时,以儒经作为考试内容,“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 撰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从此以后, 经有定本,疏有正义。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37.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 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 万物古今之亊”这反映了当时( ) A.百家争鸣的结束 B.国家统一的实现 C.思想兼容的走向 D.各种 学派的诘难 38.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缪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 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家思想。《钱氏家 训》的上述内容( ) A.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C.彰显学优则仕的理想追求 D.蕴含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 39.遵义有一种说法:“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八不归家”不是指初八不回家,“八”是指“孝、 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做人根本的“八端”就不要回家了。从材料中 得出( ) A.儒家思想的政治化 B.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C.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D.儒家思想 的官方化 40.我国法律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据《说文解字》阐释,汉语中“法”的古体是“灋”。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在古代,“法”主要表现在 为“刑”或“刑律”,“刑”既有刑戮,罪罚之意,也有规范之意;“廌”也称“獬豸”,是神话中 的独角兽,它公正不阿,善断是非曲直。上述材料表明,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法律的理 解和诉求不包括( ) A.法律寄托着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价值追求 B.法律富含着公正正义的神圣意蕴 C.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D.法律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41.(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俸,历代更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官俸,多用谷物, 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 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而银价折合甚高,清朝又沿袭其制,于是官吏多苦贫穷。内官 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归。上级官不亲民的,则诛求于下属。 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现代的官俸,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 然究尚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 材料二 1789 年 9 月 25 日,美国国会通过明文规定:“新一届从议员选出之前,任何有 关改变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任职报酬的法律,均不得生效。”……美国总统即使再有权力, 也没有给定工资标准、给自己加薪的权利。……1990 年 11 月 5 日,美国《联邦公务员 可比性工资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规定了以私企为参照确定美国公务员工资的制度。 法案列出了制定公务员工资标准的四项指导原则:(1)在同一地区,一定要毫不折扣地 体现同工同酬;(2)在同一地区,工资等级差别取决于岗位性质和工作表现;(3)联邦 政府公务员必须与同一地区私营企业同等工作性质的职工工资标准一致;(4)必须彻底 消除任何联邦政府公务员与私营企业职工工资不平等的现象。……普通公务员不管何种 理由所有项目工资之和超过高一级工资标准,该工资不得支付。 ——摘编自丁则民《欧美公务员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3 分)并依据所学知识简 析其原因。(4 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的特点,(4 分)并分析该制度得以推 行的原因。(3 分) 42.(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量 人均粮食占有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 (市斤) 量(市斤) 播种面积 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 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 (北方粟、麦) 215 (南方稻谷)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 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 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 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 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 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 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代茶叶种植业发展的原因。(7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6 分) 43.(13 分)经典体现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现和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 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荀子·大略》 材料二 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理论创造的阶 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 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宋明儒学进入理论化和体系化阶段。 一一李道湘《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主张。(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统治者使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 能得到强化的主要措施。(9 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5 ABDCA 6—10 AADCD 11-15 CBDAC 16-20 DBCDC 21-25 BBADB 26-30 BACBA 31-35 AAACB 36-40 BCDBD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41.(14 分) (1)趋势:厚薄不同,逐渐走低;经历了从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官员常通过非法渠道 获取收入。(3 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封建机构庞大臃肿;最高统治集团生活奢侈);商品 经济的发展;官僚制度的弊端(监察制度不健全)。(4 分) (2)特点: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制定程序;利益回避;工资标准参照私企,有严格规 定;同工同酬;实行工资封顶制度。(4 分) 原因: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公民素质;政党监督。(3 分) 42.(13 分) (1)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南方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自 然环境适于茶树生长;耕地面积的增加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条件;饮茶风气 盛行,市场广阔。(7 分) (2)①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安定。 ②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密切。 ③文化基础:佛教(儒家、道教)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推行,文人阶层壮大。出 现专著《茶经》。(6 分) 43.(13 分) (1)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或民本思想);隆礼重法(或礼法并施)。(4 分) (2)措施:(9 分) 思想方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儒家 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教育为儒家所垄 断;中央办太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儒学得到全面推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