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 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4分)‎ 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以下历史事件的发生表明 ‎1931年9月20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土兵劳苦民众动员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宣战。‎ ‎1936年5月5日‎, 毛泽东、朱德发布《停战议和致抗日通电》,第次公开把蒋介石作联合对象。‎ ‎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正在发生转变 ②中国共产党以民族解放为已任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深远 ④敌后抗日根据地成果斐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31年9月20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土兵劳苦民众动员起来……”可知,中共产党的宣言发表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产党号召全国工农土兵劳苦民众动员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①、 ②符合题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提出的,正式建立是1937年9月,故③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1937年秋陕北洛川会议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在此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选A;B、C、D错误。‎ ‎【点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2.1938年12月, 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规定:“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 ‎ 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而占领地区划分为以确保治安为主的治安地区与以消灭抗日势力为主的作战地区。”这说明 A. 正面战场已形成对日本优势 B. 日本已放弃继续进攻的努力 C. 国民政府采取消极抗日策略 D. 敌后战场有效牵制日本进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38年12月可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本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敌人的后方,所以才有材料中的规定“……而占领地区划分为以确保治安为主的治安地区与以消灭抗日势力为主的作战地区。”,这说明敌后战场有效牵制日本进攻,D正确;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敌的主战场,且A说法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仍继续进攻,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国民政府的抗日,C与题意无关。‎ ‎3.下图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 ‎1946 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7月底,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顺利突围。这一战事意味着 A. 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B. 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战略失败 C. 解放军开始了全面战略反攻作战 D. 解放战争即将进人战略决战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46 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7月底,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顺利突围”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撕毁重庆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2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A正确;据所学可知,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故B与材料时间不符;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作战是1947年6月,故C与材料时间不符;1948年9月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决战阶段,D与材料时间不符。‎ ‎【点睛】三大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9月---1919年1月。‎ ‎4.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大量文献、指示和电文中,以下文献按写作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将革命进行到底》 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A. ①④②③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发表于1947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将革命进行到底》发表于1949年元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发表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故②④①③正确,B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错误。‎ ‎5.下图为清末竹枝词《沪江商业市景词》,其内容反映了 A. 都市女性已经基本职业化 B. 近代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 C. 近代生活方式已丰富多彩 D. 工人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清末竹枝词《沪江商业市景词》可知,缫丝厂、织布厂女工的生产劳动场景,从劳动的场面及分工合作体现了近代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厂,D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涉及女工的来源地,故A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缫丝厂、织布厂女工的生产劳动场景,没有涉及工人生活状况得到改善,D错误。‎ ‎6.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许多国家对新中国抱有怀疑态度, 周恩来果断更改发言计划,在会上作补充发言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 有利于缓和与会各国的矛盾,实现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解放 B. 有利于实现会议的预期目标,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C. 打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基本隔绝的局面 D. 促进了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改变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态度,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B正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有利于缓和与会各国的矛盾,但没有达到实现亚非国家民族解放的作用,A错误;据所学可知,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会议,故C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联系,但与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无关,D错误。‎ ‎7.邓小平指出,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 ‎①验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②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③提高了国防现代化的水平 ④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在20世纪70年代前,故①说法错误;据材料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可知,“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的水平,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②、③、④正确,因此D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错误。‎ ‎8.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毫无疑问,我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以上材料说明中国 A. 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已全面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C. 全面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毫无疑问,我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但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符合题意;B中全面确立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1984年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与材料时间不符;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说法与材料无关。‎ ‎【点睛】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9.古代雅典的梭伦曾在诗歌中写道:“我完成了这些工作,用我的权力,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 我像我承诺的那样坚持到底。”据此可知,梭伦的改革 A. 坚持正义的原则,实现人人平等 B. 强调美德即知识,注重道德教化 C. 协调了各方利益,稳定城邦秩序 D. 铲除旧贵族势力,扩大民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我完成了这些工作,用我的权力,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 我像我承诺的那样坚持到底。”并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采取中庸的态度,既不偏袒贵族,也不偏袒平民,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C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体现“实现人人平等”,A与材料无关;强调美德即知识,注重道德教化是苏格拉底的观点,B与材料无关;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采取中庸的态度,既不偏袒贵族,也不偏袒平民,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故没有“铲除旧贵族势力”,D说法无关。‎ ‎【点睛】梭伦改革中采取中庸的态度,既不偏袒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10.公元前451年, 为应对平民斗争,罗马贵族和平民各5人组成编订法典委员会。委员们被派赴希腊考察法制,同年归国,制定法律十表,由民众大会决议通过,次年又制定两表,作为前十表的补充,从而形成《十二铜表法》。这反映出 ‎①希腊法对罗马法的制定产生影响 ②平民斗争使罗马走向法制的道路 ‎③平民的权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 ④罗马法律充分保障了自由和人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公元前451年, 为应对平民斗争,罗马贵族和平民各5人组成编订法典委员会。委员们被派赴希腊考察法制,同年归国,制定法律十表,由民众大会决议通过,次年又制定两表,作为前十表的补充,从而形成《十二铜表法》。”可知,希腊法对罗马法的制定产生影响、平民斗争使罗马走向法制的道路、平民的权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①、②、③正确;据所学可知,罗马法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④说法错误,故选A,B、C、D错误。‎ ‎11.亚欧大陆各文明的跨文化交流已经存在了很多世纪。但是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 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造成这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奴隶贸易 D. 宗教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但是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 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并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了,A正确;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在西欧扩展,故与材料“但是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 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无关,B错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奴隶贸易就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罪恶表现之一,C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是新航路开辟后,D与题意不符。‎ ‎12.在中世纪欧洲人们习惯用拉丁语写作。但14世纪以来,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如薄伽丘用意大利语方言写作《十日谈》,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受到大家欢迎。 这一现象 ‎①强化了天主教会的控制 ②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推进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但14世纪以来,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如薄伽丘用意大利语方言写作《十日谈》,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受到大家欢迎。”可知,中世纪欧洲受基督教统治,拉丁语是罗马天主教的公用语;而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者“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这体现了人们要求摆脱天主教的控制,①说法错误;材料“但14世纪以来,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可知,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②正确;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就是要打破天主教的权威,而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者“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这体现了人们要求摆脱天主教的控制,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推进,③正确;据所学可知,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都代表了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④正确;选B;A、C、D错误。‎ ‎13.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米东创作的油画看上去仿佛反映了井然有序、克制内的地方风情,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能够 A. 体现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B. 反映殖民扩张给荷兰带来的财富 C. 展示画家所属的印象派风格 D. 折射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的荷兰是“海上的马车夫”,在世界贸易居于垄断地位,称霸海洋,从事海外殖民掠夺并给荷兰带来的巨额财富,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约翰内斯∙维米东创作的油画是当时现实的反映,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明显体现印象派风格,即注意“光”和“色”,C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D错误。‎ ‎14.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抗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 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国王与封建贵族的斗争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 反映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 D. 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詹姆士一世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当选无效,遭到下院议员的强烈抗议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这体现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贵族”的问题,A与题意无关;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1689年,B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但没有体现“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D说法与题意无关。‎ ‎15.下图为《美国文明史》的部分目录,依据内容推断,横线空白处应填写 A. 波士顿倾茶事件 B. 《独立宣言》 C. 大陆会议的召开 D. 《联邦宪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独立后的美国实行“松散的邦联制”,中央政府没有强大的权力,为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颁布了《1787年宪法》,D正确;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于1773年,A与问题不符;《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B错误;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是1774年,C与材料时间不符。‎ ‎16.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肯定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和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这表明《法国民法典》‎ A. 以法律方式维护了法国革命的成果 B. 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政体 C. 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D.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肯定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和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和财产的合法性,维护了法国革命的成果,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政体”,B错误;据所学可知,《法国民法典》规定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废除封建特权,摆脱教会控制,以及人身自由、契约自由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原则,与拿破仑军事独裁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法国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1875年宪法》,D与题意无关。‎ ‎【点睛】《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意义:1.《法典》规定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废除封建特权,摆脱教会控制,以及人身自由、契约自由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原则;2.《法典》排除封建法规,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这些基本原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3.《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法典,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树立了典范。‎ ‎17.1832年英国选民由51万增加到81万,选民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山由5%提高到8%。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辉格党与托利党轮流执政 B.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 英国的民众获得了普选权 D. 议会改革取消贵族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32年英国选民由51万增加到81万,选民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山由5%提高到8%”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选举权和参政权,因此1832年英国选民由51万增加到81万,B正确;材料与两党轮流执政无关,A错误;英国的民众获得了普选权是20世纪初,C与材料不符;D违背史实。‎ ‎18.下图为近代法国政局演变示意图。对示意图内容解释准确的是 A. 攻古巴士底狱发生在①时期 B. ②阶段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C. 普法战争造成了⑤的建立 D. 巴黎公社爆发于⑥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巴黎公社爆发于1871年,而法兰西第二帝国于1870年结束后,法国就宣布为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D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1792年建立的,而攻占巴士底狱发生于1789年,故A错误;法兰西第一帝国是1804年---1814年,而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叶,B错误;法兰西第二帝国是1852年---1870年,普法战争发生于1870年,由于普法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引发了巴黎起义, 结束了法兰西第二帝国,C错误。‎ ‎19.“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与这句话内涵一致的是 A.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B. “财产是不可侵犯与神圣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 C. “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D. “使每个工人、农民和私有主都能凭劳动和财产收益过安适的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及“财产是不可侵犯与神圣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A、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而未涉及“使每个工人、农民和私有主都能凭劳动和财产收益过安适的生活”,D错误。‎ ‎20.19世纪,未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是利用国家杠杆大力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从而跻身列强之林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日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世纪,未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是利用国家杠杆大力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在工业革命中政府起了主导和示范作用,D符合题意;英、法、美都经历了完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并在19世纪末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A、B、C与题意不符。‎ ‎21.下图为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资本输出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宽度与资本输出的数量相对应,时间截止到1914年前)。对图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A. 资本输出缩小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 B. 欧洲资本绝大部分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C. 资本输出便利欧洲列强控制世界市场 D. 资本输出缓和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资本输出示意图”可知,西欧资本输出地区主要是非洲、亚洲、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资本的输出一方面促进了资本输入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欧洲资本输出也便利欧洲列强控制世界市场,欧洲经济实力大为增强,C正确;A错误;据图表所知,欧洲资本流入的有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故B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资本输出加强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D说法错误。‎ ‎22.英国学者斯宾塞(1820-- 1903)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与运作,实质上是在生存与竞争压力下的自然结果,是人类不断调节自然的过程,社会进化必将通向文明。因为在生存竞争中,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个体的人都应当主动去调节环境。 能更好地调节环境的人类社会,比不能主动适应的人类社会更易于存续和发展。下列著作中 的观点与斯宾塞类似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论法的精神》‎ C. 《物种起源》 D.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实质上是在生存与竞争压力下的自然结果,是人类不断调节自然的过程,社会进化必将通向文明。因为在生存竞争中,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个体的人都应当主动去调节环境。……”可知,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与运作,社会进化必将通向文明,这符合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强调的生物进化论观点,故C正确;《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是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观点,与材料不符,A、B均不符题意;《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著作,代表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D错误。‎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6分)‎ ‎2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过多次重要的转移,这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都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简述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揭开放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序幕。‎ ‎——当代中国研究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 ‎(2)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案】(1)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材转向城市;由城市领导乡村;应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历史背景: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结束,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 。‎ ‎(2)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主义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又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解析】‎ ‎【详解】(1)主要内容:据材料“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可知,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据材料“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可知,由城市领导乡村;据材料“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可知,应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历史背景:本问结合所学可从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结束,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等角度回答 。‎ ‎(2)主要内容:据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可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主义思想路线;据材料“揭开放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序幕。”可知,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又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意义:本问结合所学可从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等方面回答。‎ ‎24.普通民众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 1938年八路军来到西沟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贫苦出身的李顺达得到了翻身机遇。1941年,西沟村成立了农会等各种抗日救国群众团体,李顺达当选为民兵队长。1943年,李顺达组织6户贫困农民成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积极生产,支援前线。李顺达出席了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1950年李顺达被评选为全国劳模,他感受到自己是因家的主人。1951 年春李顺达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后来李顺达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到1955年,合作社的总收入比互助组时期增加了25.1%,人均收入超过社外农民收入的23.3%。‎ 材料二 1960年3月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誓师会上王进喜激动地说:“盼了多少年, 大油田终于找到了。我们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面对钻井队遇到的钻井设备没到位问题,王进喜号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带领他的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同期提运水抢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紀录。他被誉为“铁人”,他率领的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在随后的10个月里,1205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始终保持“争一流、上水平、讲实效、攀高峰”的进取意识和昂扬斗志,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劳模李顺达、王进喜的历史贡献。‎ ‎(2)指出李顺达、王进喜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你应如何评价李顺达,王进喜等人的历史贡献?‎ ‎【答案】(1)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李顺达率先成立农业互助组,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社运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王进喜为开发大庆油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形成了铁人精神,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2)时代精神:爱党爱国、实干奉献、艰苦奋斗,主人翁精神。如何评价:应结合具体史实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可结合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分阶段评价;在评价具体史实时应注意他们行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解析】‎ ‎【详解】(1)据材料一“1943年,李顺达组织6户贫困农民成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积极生产,支援前线。”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李顺达率先成立农业互助组,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支援前线;据材料“……后来李顺达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到1955年,合作社的总收入比互助组时期增加了25.1%,人均收入超过社外农民收入的23.3%。”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社运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据材料“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带领他的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同期提运水抢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紀录。”可知,王进喜为开发大庆油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形成了铁人精神;结合所学可知,王进喜的精神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2)时代精神:本问可从爱党爱国、实干奉献、艰苦奋斗,主人翁精神等方面进行作答。如何评价:应结合具体史实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可结合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分阶段评价;在评价具体史实时应注意他们行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等角度回答。‎ ‎25.知识和思想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一 智者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他们认为,一切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没有不变的真理,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被人们奉为规矩的常理都能在论辩中被推翻。‎ ‎——摘编自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二 苏格拉底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与人谈话和思考问题,‎ ‎ 以此来追问宇宙和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试图发现普遍而正确的道德。他认为美德能带来幸福,而美德来自人们正确的认识; 人的错误是因为无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道德知识。‎ ‎——摘編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谈谈他们思想形成的背景。‎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编的巨著《百科全书》全面肯定过去一个半世纪以科学和实验哲学为主导的思想巨变,将其中主要人物如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和他们的大量贡献罗列出来,宣告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一个与基督教文化截然不同而且可以与之相颉颃的新运动、新传统, 而《百科全书》的使命,正是要为这个运动树起鲜明旗帜,凝聚各方力量。《百科全书》发扬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新科学、新哲学,除了科学和文艺以外,它还包括大量从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艺”辞条,诸如“黄铜”“水泥工艺”等等,其份量可能占到《全书》整体四分之一。贯穿《百科全书》的一个核心词语是“理性” (reason):即知识之进步必须以理性为准绳。牛顿的大发现使人们意识到人可以凭自己的智力来解开宇宙最深层的奥秘,掌握大自然最精确的规律。这样的话,传统宗教、政治观念自然也就失去它们的神秘光环,而变为可以自由批判、讨论,甚至断然改变的了。‎ ‎——摘编自陈方正 《牛顿学说在欧陆的传播与启蒙运动的兴起》‎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百科全书)的主要内容,说明其编纂的影响。‎ ‎【答案】(1)智者学派具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思想;强调以个人感觉作为判断依据。苏格拉底认为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价值观;美德来自于知识。背景: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学者关注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人文思想兴起。‎ ‎(2)内容:记载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成果和新的工艺技术,体现了理性的精神。影响: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的思想 解放。‎ ‎【解析】‎ ‎【详解】(1)不同:据材料“智者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可知,智者学派具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思想;据所学可知,智者强调以个人感觉作为判断依据。据材料“苏格拉底试图发现普遍而正确的道德。”可知,苏格拉底认为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价值观;据材料“而美德来自人们正确的认识; 人的错误是因为无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道德知识。”可知,美德来自于知识。背景:结合所学可从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学者关注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人文思想兴起等方面回答。‎ ‎(2)内容:据材料“《百科全书》发扬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新科学、新哲学,除了科学和文艺以外,它还包括大量从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艺’辞条……”可知,记载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成果和新的工艺技术;据材料“贯穿《百科全书》的一个核心词语是‘理性’(reason):即知识之进步必须以理性为准绳”可知,体现了理性的精神。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近代科学的发展、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回答。‎ ‎26.工业化是近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对丁业革命和工业化准路的研究持续不断。‎ 材料一 2003年美国历史教科书《工业、 改革和帝国: 1750- 1900》有六章内容直接涉及到 了工业革命,其中第三章“从农场到工厂”划分的小节主要包括:“不再在家工作!”“工厂是怎样创造城镇的”“什么是‘黑金'”“一个 ‘血汗工厂”的终结”等。2014年美国部分高中所用教科书《西方社会的历史》第20章“能源与工业中的革命(1780--1850),认为“工业革命开创了 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性的时代”。‎ 材料二 1854年, 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写道,“请先看看故事的发生地:库克镇。镇上满是机器和高大的烟囱,烟囱没完没了地冒着黑烟。这里有脏兮分和散着怪味的河流.....生活的舒适,与这里无缘。”1814年瑞典企业家埃舍尔在日记中写道:“我在利物浦参观了很多造船缆绳工厂,车间里的机器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操作机器只需很少的工人。要达到这样的效率水准, 我们瑞士的工厂必须换掉所有的员工并训练新一代的学徒。”‎ 材料三 印度国民大会党温和派领袖巴纳吉 (1848—1925)赞美“英国对印度造福无穷,给 了我们秩序、铁路和欧洲教育,全国为此对英国表示感激。”而印度民族解被运动的代表达达拜.挪罗齐(1825-1917)在《印度的贫困和非英国式的统治》里论述:印度财富大量流入英 国,1867年药为800万英镑,1870年为 1200万英错。英国在印度长时期标夺的财富主要在英国消费,造成印度财富的单纯外流,这是印度贫困的根源。‎ ‎(1)一百多年来,围绕工业革命的争议一直未平息。在探索“工业革命”这一主题时,你认为应该如何辨析下面这些材料?‎ 材料四 近代美国、 德国和俄国的工业化 美 国 美国工业革命从移植英国技术开始,但很快创新了标准制度,通过机器和零件的标准化,促进了大规模生产;1790年,美国国会通过首部专利法,1890到1900年,美国政府颁发了234956项专利证书;1896年,美国通过战争夺取墨西哥领土,经济区城迅速扩大;钢铁和汽车工业是美国工业增长中占重要地位的产业,1899年美国钢产量占到世界钢产量的43%并在激烈的竞争中滴现出汽车大王亨利∙‎ 福特;1900年,资本额在百万美元以上的美国大企业已比比皆是,它们占企业总数的0.9%,却占工人数量的25%和工业产值的38%;1860—1915年到达美国的移民总人数为二千八百五十余万。‎ 德 国 ‎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德国交叉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采矿与冶金钢铁工业成为德国领导性的工业部门;1905年,德国垄断组织遍及采煤、电气等工业部门;德国政府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并大力资助私营企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政府对经济的改革措施都是以政令方式颁布实施;19世纪末,德国所占殖民地不到英国的1/10。从大陆扩向全球,建立幅员辽间的殖民帝国,成为威廉时代对外政策的重心。‎ 俄 国 ‎19世纪中期一批英国工程师到俄国设厂并向俄国输出机器和技术人才;19世纪50年代俄国棉纱生产的集中,使大型棉纱厂添置机器织布,机器印花,向联合型方向发展;俄国1861年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俄国奉行鼓励民族工业发展政策:1861-1875年先后授权141家机器制造企业免税进口金属;1860--1879年,俄国机器制造企业增加近1倍,产值增加了5.5倍,但重工业这一关键部门的资本主义改造仍极为缓慢。‎ ‎(2)从材料四中提炼两条促进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因素,结合材料和所学的根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提炼因素正确;说明充分;逻辑合理)‎ ‎【答案】(1)‎ 水平 分值 评分具体要求 水平一 能从多角度(3个及以上)区分出三则史料之间的不同,并且对其价值有完整、准确、辩证的分析:能从理论层次上总结出如何运用史料来研完历史事件的方法。‎ 水平二 能从不同角度区分出三则史料之间的不同,对其价值分析准确,完整:但未能在理论层次上总结出如何运用史料研究历史事件的方法。‎ 水平三 能够从单一角度指出三则史料的不同,能准确对其价值和不足之处进行评析;‎ 水平四 未能明确区分三则史料不同,但对个别史科的价值分析准确:仅有抽象的理论总结 ‎①材料记载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二以描述历史现象为主,如工业革命中的城市化、大机器生产、环境污染等;材料三侧重点体现了对工业革命的不同感受,批判了英国殖民活动。‎ ‎②材料类型与价值不同:材料一是西方教材,体现了西方人的历史认识:材料二是当时欧洲人的描述,具有时代特色:材料三是英国殖民地印度人的评论,有助于全面认识评价工业革命。‎ ‎③材料视角立场不同:材料一是英美国家教材,着力塑造国民记忆,高度赞美工业革命;材料二中的西欧企业家站在经济发展立场倾向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小说家悲悯底层民众,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材料三中印度代表站在民族立场侧重批判工业革命带来的破坏。‎ ‎④材料形成的背景不同:材料一反映当代西方人对工业革命的记载和反思;材料二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产物;材料三的背景是工业革革命后西方殖民活动对殖民地的影响。‎ ‎ 由于史料作者主观意围, 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不同,各种史料对同一史实的记载常常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应当尽量占有各类史科并进行综合辨析,才能得出更加接近史实的结论。‎ ‎(2)因素1: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推动了工业化发展。史实说明:俄国奉行鼓励民族工业 发展的政策,兴办教育重视人才等;德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以政令方式推动经济改革。美国通过专利法,给予发明人以专利保护,鼓励创造发明。‎ 因素2: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史实说明:俄国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普鲁士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 因素3:变革生产方式推动工业化发展。史实说明:美国重视重工业和垄断企业的发展;德国采矿冶金部分发展迅速,垄断组织遍及采煤电气等工业部门;俄国重视机器制造业的发 展。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 ‎【详解】①材料记载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从农场到工厂”、“工厂是怎样创造城镇的”及材料二“请先看看故事的发生地:库克镇。镇上满是机器和高大的烟囱,烟囱没完没了地冒着黑烟。这里有脏兮分和散着怪味的河流.....生活的舒适,与这里无缘。”及“我在利物浦参观了很多造船缆绳工厂,车间里的机器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操作机器只需很少的工人。要达到这样的效率水准, 我们瑞士的工厂必须换掉所有的员工并训练新一代的学徒。”可知,材料一二以描述历史现象为主,如工业革命中的工厂、城市化、机器生产、环境污染等;据材料三 “英国对印度造福无穷,给 ‎ 了我们秩序、铁路和欧洲教育,全国为此对英国表示感激。”可知,此句客观上强调英国对印度经济的促进作用;而材料“印度财富大量流入英 国,1867年药为800万英镑,1870年为 1200万英错。英国在印度长时期标夺的财富主要在英国消费,造成印度财富的单纯外流,这是印度贫困的根源。”则揭示了英国的殖民掠夺造成了印度的贫困;材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工业革命的不同感受,批判了英国殖民活动。‎ ‎②材料类型与价值不同:据材料“2003年美国历史教科书《工业、改革和帝国: 1750- 1900》有六章内容直接涉及到 了工业革命……2014年美国部分高中所用教科书《西方社会的历史》第20章”可知,材料一是西方教材,体现了西方人的历史认识;据材料“1854年, 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写道……1814年瑞典企业家埃舍尔在日记中写道……”可知,材料二是当时欧洲人的描述,具有时代特色;据材料“印度国民大会党温和派领袖巴纳吉 (1848—1925)赞美……而印度民族解被运动的代表达达拜.挪罗齐(1825-1917)在《印度的贫困和非英国式的统治》里论述……”可知,材料三是英国殖民地印度人的评论,有助于全面认识评价工业革命。‎ ‎③材料视角立场不同:据材料一“2003年美国历史教科书《工业、 改革和帝国: 1750- 1900》有六章内容直接涉及到 了工业革命……2014年美国部分高中所用教科书《西方社会的历史》第20章”可知,材料一是英美国家教材,高度赞美工业革命;而材料二中的“1854年, 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写道……1814年瑞典企业家埃舍尔在日记中写道……”可知,西欧企业家站在经济发展立场倾向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小说家悲悯底层民众,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据材料三中“印度国民大会党温和派领袖巴纳吉 (1848—1925)赞美……而印度民族解被运动的代表达达拜.挪罗齐(1825-1917)在《印度的贫困和非英国式的统治》里论述……”可知,印度代表站在民族立场侧重批判工业革命带来的破坏。‎ ‎④材料形成的背景不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材料一反映当代西方人对工业革命的记载和反思;材料二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产物;材料三的背景是工业革革命后西方殖民活动对殖民地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结合所学可从由于史料作者主观意围, 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不同,各种史料对同一史实记载常常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应当尽量占有各类史科并进行综合辨析,才能得出更加接近史实的结论等方面回答。‎ ‎(2)因素1: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推动了工业化发展。史实说明:据材料“俄国1861年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俄国奉行鼓励民族工业发展政策”可知,俄国奉行鼓励民族工业 ‎ 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重视人才等;据材料“德国政府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并大力资助私营企业”可知,德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据材料“德国政府对经济的改革措施都是以政令方式颁布实施”可知,德国政府以政令方式推动经济改革。据材料“1790年,美国国会通过首部专利法,1890到1900年,美国政府颁发了234956项专利证书”可知,美国通过专利法,给予发明人以专利保护,鼓励创造发明。‎ 因素2: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史实说明: 据材料“俄国1861年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可知,俄国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据材料“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可知,普鲁士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据材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 因素3:变革生产方式推动工业化发展。史实说明:据材料“钢铁和汽车工业是美国工业增长中占重要地位的产业,1899年美国钢产量占到世界钢产量的43%并在激烈的竞争中滴现出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可知,美国重视重工业和垄断企业的发展;据材料“采矿与冶金钢铁工业成为德国领导性的工业部门。1905年,德国垄断组织遍及采煤、电气等工业部门”可知,德国采矿冶金部分发展迅速,垄断组织遍及采煤电气等工业部门;据材料“1861-1875年先后授权141家机器制造企业免税进口金属;1860--1879年,俄国机器制造企业增加近1倍,产值增加了5.5倍,但重工业这一关键部门的资本主义改造仍极为缓慢。”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重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