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请将正确选项代号填入答题卡。‎ ‎1.美国学者西奥多·舒尔茨曾经指出:“中国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其效率是很高的……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资本主义企业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农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B. 传统农业经营效率很高,可以与现代农业相媲美 C. 传统农业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传统农业的贫乏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等 ‎【答案】D ‎【解析】‎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属于单纯简单模式,不仅工具简陋,规模也小,加上农民负担沉重,故D正确;小农显然不符资本家,故A错误;农业经营效率很难与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比较,故B错误;农民积极性提高是因为有了土地,故C错误。‎ ‎2.随着“一带一路”伟大开放战略提出,2000多年前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再次受到大众关注,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唐代时,在这条线路上行走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 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 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 商人们普遍使用“交子”交易物品 D. 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交子出现于北宋的益州,故唐朝不可能出现,C正确;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唐朝一定有并有所发展,A错误;唐朝时期丝织业发展,白瓷产生于北朝、唐三彩(唐朝时期的陶制品)是常见的商品,故B错误;坎儿井又称井渠法,早在《史记》就有记载,故D错误。‎ ‎3.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 ‎ A. 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 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 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 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由一个人完成和一台织机等信息,可以判断出画像石反映的事家庭纺织业,所以可以了解家庭手工纺织业的生产状况,所以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家庭手工业 ‎4.明代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纺织业。这种现象 A. 说明了南北经济的差异 B. 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纺织业”可知,这是区域间经济分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的差异,不管南方还是北方都是以种植业为主,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内容,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D错误。‎ ‎5.明中叶以来,徽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城,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一现象 A. 恢复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加剧了晚明的政治腐败 D. 破坏了周边村镇的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徽商把从事商业的资本用于投资土地,没有运用于扩大再生产,这种现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B正确;宗法制不是材料中体现主旨,故A错误;晚明的腐败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故C错误;D中破坏小农经济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 ‎6.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 低康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答案】A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中国农家家都在村耕作之余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规模小但聚在一起就是惊人的数量,结合所学可知正是这样的小规模的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中的“科学技术”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中国的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 ‎7.西汉官员在谈到盐铁官营时指出:“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排挤)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这表明盐铁官营 A. 使政府获得经济与政治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 阻碍了社会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以解决军费问题为主要目的 ‎【答案】A ‎【解析】‎ 材料“以排(排挤)富商大贾”说明盐铁官营对于政府经济利益获取信息,从“是以兵革东西征伐”可知盐铁官营可以用于军队物资供应,故A正确;B中解除负担不符合题意;该政策主要限制富商大贾,不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故C错误;D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 ‎8.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C. 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 D. 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从材料中关键信息:“金宝庐舍,转瞬灰烬”、“ 赢十百金,莫不志在良田”可知,商人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把赚的钱用来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确保赋税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但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和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9.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税、钱漕、盐课,其中地丁税占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的收入几占税收的一半。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B. 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清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税、钱漕、盐课,其中地丁税占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的收入几占税收的一半。”可知,鸦片战争前后,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地丁税为主,改变为关税(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厘金(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A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财政输入的来源问题,与自然经济的解体没有联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前后财政输入的来源变化问题,与清政府是否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无关,D错误。‎ ‎10.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 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 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 D. 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AC,选D;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而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所以排除B。‎ ‎11.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反映 时间 进口货物 总值 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457.4万元 A. 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 B. 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 清政府强烈抵制鸦片进口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中的表格来看,1870年与1850年相比,在进口货物总值大量增加的情况下,鸦片所占比重下降,而棉布比重大量增加,这说明我国手工棉纺织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会因为竞争不过外国机器生产的棉布而走向衰落,故A符合题意;这时的外贸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一直是入超的地位;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表格中进口棉纱比重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不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故排除D。‎ 点睛: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国列强的商品输出,导致我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我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系列变化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考生需要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史实,方可在做题中提高正确率。‎ ‎12.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 A.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 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 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D. 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一定程度上监管了商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故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C项正确。官督商办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产生,而是强调官督商办企业具有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而是强调官督商办企业具有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自1875年至1895年,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但是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层面,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厂。这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 A. 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 B. 与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存在着业务合作关系 C. 产品营销具有外向型特点 D. 受外资企业的压迫同时又对其具有严重依赖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说明的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厂” 说明该企业与外商有着业务上的往来,故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资金少的信息,故A错误;C中外向型不是该民族企业的特点;D中压迫材料没有说明。‎ ‎14.下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答案】D ‎【解析】‎ 甲段是1904年到1912年,而洋务运动随着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故A错误;乙段是1912年到1915年,当时列强并未停止对华商品输出,故B错误;丙段是1925年到1937‎ 年,下降主要由于官僚资本的压制,故C错误;丁段是1937年到1949年,下降是由于受到国内官僚资本和日本、美国势力双重打压,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相关知识,“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可以看作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缩影,再紧扣选项中涉及的阶段,对照曲线图和所学知识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而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公司,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这表明 A. 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 B. 清政府大力支持民间设厂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顺风顺水 D. 清政府严格限定企业的规模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而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公司,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可知,中国绝大部分民族企业规模小,说明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A正确;据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材料没有涉及此内容,B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国绝大部分民族企业规模小,说明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发展并非顺风顺水,C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严格限定企业的规模,D错误。‎ ‎【点睛】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甲午战后,列强大量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救国运动的兴起。‎ ‎16.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 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B. 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C. 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 D.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答案】A ‎【解析】‎ 首先看这张图片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3和4之间只有一条线相连,且是3对4起到压制和诱导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只有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存在这种关系,所以锁定3为洋务企业,4为民族企业。再从1受到其他三种的瓦解作用,可以得知1是自然经济,所以2为外资企业,故本题选择A选项。‎ 点睛: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来进行选择。根据3和4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确定3为洋务企业,4为民族企业。再根据选项中的内容,由此就可以排除B、C、D选项,直接选出A选项。‎ ‎17.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土地出租与雇工经营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A.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 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 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 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结合材料可知,土地出租的收益高于雇工经营,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故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相关知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8.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央开展了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本题正确的信息是B。‎ ‎19.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 A. 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 B. 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 C. 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 D. 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 ‎【答案】A ‎【解析】‎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上翻了身;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是对生产关系进行适当调整,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故答案为A项。新中国成立主要是政治上的解放;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对生产关系只是适当调整,没有根本改变,排除B项;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没有改变社会制度,‎ 排除C项;D项说法片面,排除。‎ ‎20.下列是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表。该表不能直接反映的是 ‎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数据中国海关统计)‎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金额(亿美元)‎ 比重(%)‎ 金额(亿美元)‎ 比重(%)‎ 金额(亿美元)‎ 比重(%)‎ 金额(亿美元)‎ 比重(%)‎ 出口商品总额 ‎181.2‎ ‎100.0‎ ‎620.9‎ ‎100.0‎ ‎2492.1‎ ‎100.0‎ ‎15777.5‎ ‎100.0‎ 初级产品 ‎91.1‎ ‎150.3‎ ‎158.9‎ ‎125.6‎ ‎254.6‎ ‎10.2‎ ‎817.2‎ ‎5.2‎ 工业制成品 ‎90.1‎ ‎49.7‎ ‎461.8‎ ‎74.4‎ ‎2237.5‎ ‎89.8‎ ‎14962.2‎ ‎94.8‎ 机电产品 ‎13.9‎ ‎7.7‎ ‎110.9‎ ‎17.9‎ ‎1053.1‎ ‎42.3‎ ‎93343‎ ‎59.2‎ 高新技术产品 ‎—‎ ‎—‎ ‎—‎ ‎—‎ ‎370.4‎ ‎14.9‎ ‎4924.1‎ ‎3‎ A. 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B. 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大 C.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 D. 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国有企业 ‎【答案】D ‎【解析】‎ 由“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表格可以看出,1980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工业制成品和机电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呈逐渐上升的态势,故AB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B;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从2000年开始实现了逐渐上升,故C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故排除C;表格中根本没有提到外资企业或者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2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提出了全面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 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 反映了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可知,材料强调由于党政不分,导致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因此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B正确;据材料“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可知,不单指城市,还有农业,故A错误;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权力下放问题,没有涉及发展市场经济,C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但没有涉及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D错误。‎ ‎22.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 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 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 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关键词“文绣是溥仪的妃子,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与溥仪解除婚约” 说明了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AC与史实不符,1912年清政府统治已经结束,封建帝制已经被推翻。D项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 。‎ ‎23.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A. 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B. 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 C. 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 D. 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企业的分布,故 A 项错误;从西方发明铁路到电灯出现的时间和传入上海和重庆的时间,可知西方发明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故 B 项正确; 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但近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故C 项错误;从材料中上海和重庆先后使用西方发明的时间在缩短,表明东西部发展差距在缩小, 故 D 项错误。‎ ‎24.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A.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 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 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 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故C项正确;A不复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的分析理解,结合所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分析。‎ 第Ⅱ卷 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25题15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7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2015年底以来,“供给侧”和“需求侧”成为高层讲坛的高频词,两个词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但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阻碍,请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盐铁业市场大、利润高,是政府重要财源;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影响社会稳定;形成地方势力。‎ ‎(2)政策:闭关锁国;‎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原因:明清时期,政府固守抑商政策,限制了民间对工商业的投资,而一些商业资本被迫转而转投入农业,进一步削弱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的投入。‎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加之农民的极端贫困,市场消费有限。‎ 闭关政策的实施,妨碍了市场的开拓。‎ ‎【解析】‎ ‎(1)由材料“非独为利入也,将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可以归纳为盐铁业市场大、利润高,政府重要财源;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影响社会稳定;形成地方势力。‎ ‎(2)由“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可见指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首先明确“需求侧”的含义,主要是从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分析,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作答。从投资看,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商人将财富用于买房置地,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从消费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民的购买力非常有限;从出口看,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海外市场的扩大。‎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时期,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刺激了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它的载体就是多种类的商品集散中心——市镇。诚然,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商品市场的繁荣,有它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宋代以来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起作用,到了明代中叶达到一个新高峰。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把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成产,转化为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年份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新建城市 新建城镇 ‎1979‎ ‎18495‎ ‎18.96‎ ‎216‎ ‎2361‎ ‎1986‎ ‎26366‎ ‎24.52‎ ‎347‎ ‎10718‎ ‎1995‎ ‎35174‎ ‎29.04‎ ‎640‎ ‎17532‎ ‎——资料选编自胡顺廷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答案】(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商品集散中心(商业市镇)的出现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提供载体;宋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延续发展是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积累;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巨大需求以及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 ‎(2)影响:提高了重庆的政治地位,重庆成为全国军政中心;推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使重庆成为国统区的工业重心;使重庆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导致重庆城市人口构成多元化。‎ ‎(3)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发展速度(规模)比城市发展速度(规模)更显著。‎ 背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城镇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 ‎【解析】‎ ‎【详解】(1)据材料“晚明时期,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可知,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据材料“……刺激了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它的载体就是多种类的商品集散中心——市镇”可知,商品集散中心(商业市镇)的出现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提供载体;据材料“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商品市场的繁荣,有它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宋代以来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起作用,到了明代中叶达到一个新高峰。”可知,宋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延续发展是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积累;据材料“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把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成产,转化为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巨大需求以及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 ‎(2)影响:据材料“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可知,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提高了重庆的政治地位,重庆成为全国军政中心;同时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推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使重庆成为国统区的工业重心;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可知,使重庆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据材料“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可知,导致重庆城市人口构成多元化。‎ ‎(3)特点:据表格信息1979---1995年,中国城镇人口增加一倍以上,城市化率迅速提升,新建城市数十多年增长近三倍,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据表格信息可知,新建城镇数量迅猛增长,城镇发展速度(规模)比城市发展速度(规模)更显著。‎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新建城镇迅速发展;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深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有利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 ‎27.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年份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开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答案】(1)主要原因: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对商业的重视。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态势: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 ‎ 动因: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 影响: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3)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 效果: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仍然落后。‎ ‎【解析】‎ ‎(1)本题主要依据材料作答。主要原因:依据“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可以推出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企业的兴办;由一些官员“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并结合史实可以推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由“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可以推出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由“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可以推出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本题需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作答。态势:由材料表格可以看出1914-1923年,面粉厂家数量和资本数额都有所增加,这说明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动因: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面粉业的主要创办人或企业代表均为民族资本家,同时结合相关史实可以推知动因为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影响:根据史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这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3)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作答。政策:依据材料中的经济建设方案“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可以推出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效果: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制定经济建设方案,方案侧重重工业并兼顾轻工业发展,同时结合相关数据,可以推知轻重工业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材料数据中,重工业的进口仍然增加,说明国内重工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内其他工业的发展需要,仍然较为落后。‎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