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版
2019高一上期第一学月考试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正确地填涂在答题卡里。) 1.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A. 商夏周 B. 商周夏 C. 夏商周 D. 夏周商 【答案】C 【解析】夏、商、周才是朝代的正确更替,故本题选C。 2. 下列君王中,每日必占卜,遇事必占卜的君王最有可能是 A. 夏王 B. 商王 C. 周王 D. 秦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要占卜,其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3. 据《周礼》载,周王召见诸侯之时,向其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庶姓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动的“土揖”礼;向有姻亲关系的异姓诸侯,施以合手平推的“时揖”礼;向同姓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向上举的“天揖”礼。材料的现象源于 A. 世袭制 B. 宗法观念 C. 分封制 D. 禅让思想 【答案】B 【解析】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工具,周天子对不同的诸侯的礼节体现了亲疏贵贱的宗法观念,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官爵和权力的继承问题,排排除A;材料和地方管理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的让渡,排除D。 点睛:本题首先要求对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由基本的认识。可以采用两头凑的思路,即:宗法观念与宗法制相关,而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由此得选B。 4.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A.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的等级序列 B.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的等级序列 - 14 - C.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D. “周王——士——卿大夫——诸侯”的等级序列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下,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天子与诸侯联系的关键,层层受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故C正确。 5. 《说文解字》中有:“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 A. 信仰 B. 财产 C. 血缘 D. 地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故C正确。信仰不是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故A排除。财产也不属于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故B排除。地域,也不属于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6.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 区别大宗小宗 C. 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 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惧其散而无“统”也等字眼意在强调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稳定稳定统治秩序,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削弱庶子政治权力不是主要的目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区别大宗小宗也不是主要的目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规定嫡长子为大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 A. 商周的政治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B.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 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 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答案】B - 14 - 【解析】A项说的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差异;C项礼乐制度材料未体现出来;D项说法错误,西周文化在后代王朝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ACD三项均错。从材料“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可以看出,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政治表现,故B项正确。 点睛:材料关键信息“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等。 8. 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9.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这首歌词里说的是 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刘邦建汉 D. 唐太宗开拓疆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可知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歌词所述史实不符,排除ACD项。 10. 《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 14 - A. 郡县制度 B. 皇帝制度 C. 行省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未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与维护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代的地方制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秦朝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1. 秦代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规定客观上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行政权的控制 B. 规范了中央官吏的职业道德 C. 有利于通过制约机制以加强皇权 D. 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 【答案】C 【解析】材料“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说明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而且随时可以替代丞相。所以,上述规定有利于制约相权以加强皇权,故选C。材料和地方管理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问题,排除D。 点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三省六部制为标志表明中央官制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精髓是分散相权,分权合作,相互牵制,最终保证了君权独尊。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已包含有此制度设计构想。 12. 选举是近代民主制中官员产生的重要方式,而在秦朝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答案】D 【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与其配套的地方官制是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命。故答案为D项。分封制下官吏世代相袭,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察举制是地方推荐,排除ABC项。 点睛:秦朝实行郡县制,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不得世袭,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调遣,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 - 14 - 13. 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 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C. 统一了全国的法律制度 D.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可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两千年的政治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故D项正确;AB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 14. 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信息“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以及“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部由皇帝任免,故A项正确。B项属于经济方面;C项和D项中的“分权”.“军功”等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影响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要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下列表述中属于秦始皇当时的“中国梦”是 A. 希望皇权至高无上,强化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B. 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专制 D. 废除丞相和中央及地方官员世袭制,选贤任能 【答案】A - 14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秦始皇时期”,,根据所学秦始皇时期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表述正确,本题答案选A项。B错在“开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实行了郡县制度;C项中的三省六部制度,D项中的废除丞相是朱元璋时期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16.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和郡县制 D.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唐代制度”“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可知“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科举制,“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指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时代唐代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17.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 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 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 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 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答案】A - 14 -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可见A正确;“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应是指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而且题干也无从体现,排除B。唐代三省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虽然有利于集思广益,但不能说是民主政治,排除C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8. 假如你是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骚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应该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骚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接下来应该交门下省审议,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9. 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治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西周 B. 秦朝 C. 宋朝 D. 唐朝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中可以看出这一朝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二府三司制的是宋朝,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0. 东汉时期某人,白日耕作,夜晚苦读诗书,几次投书给当地官员与朝廷自荐都没有下文,他打算一辈子耕田终老。此人的仕宦之路主要受到当时哪一体制的掣肘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A选项“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主要在先秦时期,材料给出的是东汉时期,故排除;B选项察举制是汉代开始的,符合材料,故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科举制隋唐时期才出现;D - 14 - 选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故排除。 21.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联系所学可知,科举考制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成绩,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度创立利弊: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 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2、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2. 与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似的机构是 A. 三司使 B. 都察院 - 14 - C. 谏院 D. 尚书省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的职责,A项负责财政,不符合题意;B项是负责监察,符合题意;C项是对皇帝提出建议的,不符合题意;D项负责执行,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要明确“御史大夫”职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可。 23.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所反映的地方统治格局可能出现在哪一朝代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北宋 【答案】C 【解析】由图上可以看出,既有郡又有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因此应为西汉时期,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宋代实行路、州、县制度,故ABD项排除。 24. 汉武帝时有一项措施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是 A. 推恩令 B. 酎金夺爵 C. 刺史制度 D. 中外朝制度 【答案】A 【解析】材料“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就是层层削弱王国的实力,王国不断的变为候国,故A项正确;BCD项都不牵扯到土地问题,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 25.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最早可能出现在 A. 西周 B. 唐朝 - 14 - C. 北宋 D. 明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根据宗法观念,在北宋时“赵”姓排序第一,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6.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收精兵 ②削实权 ③制钱谷 ④废丞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27.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 内阁制度 B. 宰相制度 C. 宦官集团 D. 胡惟庸集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胡惟庸是明朝宰相,他背后代表的本质上是宰相制度;毁灭胡惟庸则是废除宰相制度的标志。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28. 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A. 健全地方职能 B. 厉行思想控制 C. 监视官吏百姓 D. 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AC项加强中央集权的,排除;B项是强化思想控制的,属于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29. 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是 A. 尚书省 B. 门下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 14 -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该机构的官员“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没有决策权,只有上传下达的作用,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项,ABC项不符题意。 30.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专制主义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皇权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中央官制或者中央机构的变革,因此A正确,B不对。C不对,“监察权力”理解片面。D不对,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三是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小题,计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 14 -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制度名称。图2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图1与图2有什么关系? (2)材料二中图3所示制度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图4是什么制度,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图5中的“内阁”是由哪个朝代的哪位皇帝设立的?图6的出现标志着什么? (4)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反映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图1:分封制图2: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关系: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统治 (2)时候:秦朝图4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朝代: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等方面来分析的。 - 14 - (1)从图一中“鲁”“齐”等信息可知这是西周分封制;从图二中的“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信息可知这是西周的宗法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统治。 (2)从图3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等信息可知这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从图4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等信息可知这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图6是军机处,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材料二、材料三都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对矛盾的发展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 32. 结合所学知识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西周 血缘亲疏 战国 军功授爵 汉代 察举制和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出身门第 隋唐 科举制 完成下表。 【答案】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亲疏 战国 军功授爵 军功大小 汉代 察举制和征辟制 品行才学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出身门第 - 14 - 隋唐 科举制 考试成绩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根据军功大小来授爵;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品行才学为依据选官的;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