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6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5分,共30题,75分)‎ ‎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B.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2.下表北宋关中各州府客户占当地总户数的比值及全国的平均值(%)‎ 关中诸州府 全国平均 雍州 乾州 同州 华州 耀州 邠州 凤翔州 北宋初期 ‎43‎ ‎19‎ ‎18‎ ‎41‎ ‎24‎ ‎29‎ ‎33‎ ‎42‎ 北宋后期 ‎(京兆府)29‎ ‎13‎ ‎15‎ ‎24‎ ‎10‎ ‎26‎ ‎31—34‎ 据如表可知,北宋时期关中地区 A.自耕农经济占据一定优势 B.土地兼并现象较为突出 C.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 D.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3.据下图变化可知,当时(  )‎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A.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威胁 C.监察区已演变为行政区 D.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4.明初,城隍庙是封建精神统治的重要象征,被赋予护城安民、祛灾除害职能,其位置紧临城市交通干道;明中期后,‎ 随江南地区民间信仰逐渐加强,庙会盛行,则是城隍庙影响着城市干道。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信仰内容产生变化 B.城市规划水平提高 C.市民文化兴起发展 D.江南商品经济发展 ‎5.《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6.下表为洋货在晚清的销售概况,这可以用来佐证 时间 状况 角色 ‎1840—1860年代 洋货初销 洋货主要作为奢侈品与高档 ‎1870—1890年代 中期洋货流行 洋货主要作为高档品与时尚品 ‎1890年代中期—1911年 洋货普及 洋货主要作为物美价廉的生活实用品 A.清政府昏聩不注意维护国家主权 B.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日渐形成 C.“向西方学习”成为了时代潮流 D.自然经济的解体程度逐步加深 ‎7.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中期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这反映该地 A.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近代化趋势日益显著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并发展 D.自然经济逐渐趋于解体 ‎8.学者赵徳馨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中指出“它们”‎ 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掲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它们”‎ A.动摇了传统农业大国的根基 B.开启了晚清工业近代化进程 C.发展了明清工商皆本的思想 D.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9.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B.清朝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影响 ‎10.图1、图2是1912年、1936年中国进口产品分类统计。其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工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B.重化工业发展日渐萎缩 C.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D.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 ‎11.国民政府推行的战时工业合作社运动,最初由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夫妇等人发起,旨在以工业生产为目标的群众性经济救亡运动。1938年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其后,在西北、晋绥、东南、浙皖、湘桂、滇黔、川康等7个区设立了办事处,建立了1900多个合作社,生产和经营军需民用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加强西南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B.建立了覆盖面广大的工业网 C.有效地补充了战时经济的不足 D.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初步基础 ‎12.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13.1955‎ 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部分县袜子、肥皂、食盐、热水瓶脱销;有的地区为完成销售任务而限制购买,如买一斤糖搭一瓶白兰地酒,买一斤肉搭半斤干鱼;部分民众见商品供需紧张,干脆一次性买足了七年的火柴、两年的盐。出现这些现象的背景是 A.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 B.西方经济封锁造成物资紧缺 C.计划经济形成过程存在矛盾 D.国营经济尚未掌握经济命脉 ‎14.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国家职工人数(万人)‎ 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第1年 ‎19505‎ ‎2451‎ ‎+6.0‎ 第2年 ‎20000‎ ‎4532‎ ‎—21.8‎ 第3年 ‎17000‎ ‎4561‎ ‎—65.8‎ 第4年 ‎14350‎ ‎5044‎ ‎—81.8‎ 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削减城镇人口 ‎ C.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D.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15.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8个陆军师集体转业,改编为建筑师。这一决定的目的是 A.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 B.强化海空力量的发展 ‎ C.促进军队编制的完善 D.减轻军费支出的重负 ‎16.下表是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1978——2012年的部分新词汇,表中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17.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办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概括地讲,是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这“三权”分置并行。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的相关举措,属于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8.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19世纪中叶英国议会颁布法令,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在政府的感召下,民间力量也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来。中产阶级妇女尤为突出,她们积极走访宣传卫生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普及卫生知识的作用。由此可见,此次英国公共卫生运动 A.民间力量发挥了主导作用 B.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环境卫生 C.妇女的政治权利得以保证 D.适应了英国工业社会的需要 ‎20.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量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21.“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等。”这种劳动管理体制被称为“泰勒制”,这种体制 A.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 B.盛行于中小规模企业之中 C.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有利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22.1929年1月至9月美国汽车销售情况表,据如表信息可知,当时美国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A.民众消费能力有所提升 B.经济存在结构性的失调 C.存在银行信贷安全风险 D.民众普遍存在投机心理 ‎23.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上,把传统的信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结社自由改为新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表明罗斯福 A.主张社会财富应当平等分配 B.意图限制公民的政治权利 C.否定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 D.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的诉求 ‎24.下面图表是八十年代英国家庭税前税后的收入表 这种情况 A.使英国贫富差距变得极为微小 B.导致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使每个家庭都能充分享有福利制度带来的好处 D.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5.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 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 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 A.在冷战背景下,日本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 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 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D.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 ‎26.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低收人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27.1921年,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引进外资 B.恢复市场和贸易,建立市场经济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提供基础 ‎28.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 A.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 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 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 D.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29.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据所学知识判断,与故事相吻合的是( )‎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C.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体现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0.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 )‎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C.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 D.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一大批人员下岗失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市贫困问题突显,引发众多社会、经济矛盾,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它建立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普遍享有单位保障或集体保障的基础之上。政府最初选择直接给予亏损企业补贴并在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希望企业能继续发挥安置工人就业、救助困难职工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功能。国家甚至指定银行贷款给困难企业筹集资金发放工资。但是企业亏损的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以国有企业贫困职工为主体的城市贫困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独立于企业、单位之外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3年从上海开始试点,政府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此后,各地逐步建立了普遍性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如完善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实施教育救助;建立贫困家庭的廉租房制度;对贫困家庭给予法律援助。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实现了城乡生活保障的均等化。至此,我国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摘编自《中国经济改革3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16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根据题意,主要说黍和稷在记载中作物提及的次数多,说明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故选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最早”,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精耕细作”,且据史实,周用石器耕作,是精耕细作萌芽期,排除D项;《诗经》记载黍和稷次数减少,与井田制是否衰败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 ‎2.A【解析】客户没有土地,以租佃为生,北宋后期相比于北宋初期,关中地区客户占比下降,说明当时此处自耕农数量有所上升,A正确;客户减少意味着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和,排除B;自耕农经济有所发展必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当时农业生产效率情况,排除D。‎ ‎3.A【解析】根据图片可以看出,与东汉相比,唐朝江南地区的行政区数量增加,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A正确;唐代的道不等于藩镇割据,因此无法判断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排除B;通过图片无法判断“道”的职能变化,排除C;从“道”的名称来看,基本按照山川地理名称命名,说明其并未改变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排除D。‎ ‎4.D【解析】明朝初年的城隍庙位于城市交通干道为的是方便人民朝拜,到明朝中期由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就成为商贩云集,客商汇聚之地,因此城市干道都与城隍庙相连接,方便经济的交流,故选D;根据材料可知明初和明中期信仰内容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市民文化发展,C错误。‎ ‎5.A【解析】材料中商人的货物被地方官员扣留作为缴纳的商税,致使其货物滞留而滞销,商人将官员告官,明太祖最终认为这是地方官员的过失,杖责官员,把官吏的俸禄追加偿还给商人,反映了朝廷保护商人正常的商业活动,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重视商业的发展,但并不是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而是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D项错误。‎ ‎6.D【解析】洋货在近代中国的初销、流行与普及,说明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逐步加深,故选D;洋货在近代中国的销售概况不能说明清政府昏馈不注意维护国家主权,也不能说明“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C;洋货在近代中国的销售是列强商品输出的体现,不能反映崇洋媚外社会风气,排除B。‎ ‎7.B【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图表无法体现A ‎;耕织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体现了自然经济逐渐趋于解体,材料无法体现D;由图表看出迁出人口在国内主要是“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无法体现给民族工业做工还是在外国工厂做工,迁出国外从事工商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材料不能反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并发展”,故C错误;材料表明迁出人口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逐渐减少,到工厂做工的人口增加,说明从事近代工业生产的人数增加,反映了“经济近代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故D正确。‎ ‎8.B【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工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根据材料中的“采用机器生产……的第一页……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序幕”等几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洋务运动中的企业,依据史实,洋务运动开启了晚晴工业近代化,故B项说法正确;而此时刚起步,并不能达到动摇传统的根基的程度,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此时的洋务派并不是鼓励工商业发展,而是“师夷长技”,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晚清近代工业,不是建国后,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9.B【解析】材料强调“1895-1913年”,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了民族资本的发展,故B正确 ‎10.A【解析】材料反映进口产品中轻工业产品1936年比1912年比重下降,说明中国轻工业发展,重工业产品比重上升,表明中国工业发展进口机器增多,其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故A正确;进口重化工业产品比重上升反映出进口机器增多,表明轻工业、重工业都有所发展,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官僚资本的信息,排除D。‎ ‎11.C【解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行战时工业合作社运动,在多地设立办事处,建立近两千个合作社,发展工业生产,这种群众性经济救亡活动,通过生产和经营军需民用产品,有效地补充了战时经济不足,C项正确;战时工业合作化运动分布不仅限于西南地区,A项错误;战时群众性的经济救亡运动,以生产军需民用,服务战时为主,并没能建立起覆盖面广大的工业网,B项错误;奠定中国工业初步基础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的实施,D项错误。‎ ‎12.C【解析】材料“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说明由1952年到1955年、1958年河北定县开始出现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等大型农机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由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制的变化,因此大型农机具开始出现,C正确;据所学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前后,工业化应该是经济建设中心,B错误;据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D说法错误。‎ ‎13.C【解析】我国“一五”计划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出现了供应不足为完成任务而搭车销售、抢购囤货等现象,这些现象体现了计划经济形成过程中的供销矛盾,故C项符合题意;严重自然灾害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不符合题意;当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确是进行了经济封锁,也加剧了新中国的物资供应匮乏,但1955年是“一五”计划时期,此时的物资紧缺并非西方经济封锁造成的,故B项不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B【解析】根据材料中图表信息分析可知,“4年”间“粮食产量”是先增后减,“国家职工人数”则呈现出递增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应该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时期,此时期总体上农业生产落后,工业产量剧增,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发展困难重重。为了纠正1958年以来“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经济发展冒进问题,新中国于1960年冬天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即注重调整城镇人口总量。故答案为B项。A项,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53-1956年,排除;‎ ‎15.A【解析】解题时紧扣“1952年8月”,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下一步要进行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此1953年开始了一五计划,题干中的决定其目的是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故A项正确 ‎16.C【解析】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表中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故B项错误;表格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C项正确;1978年就已经实现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故D项错误。‎ ‎17.C【解析】据所学可知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等时期的农村土地都属于集体所有,且当时是集体劳作,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故ABD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农村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实现分离,故C项正确。‎ ‎18.D【解析上海没有设立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上海属于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而不是从1990年才开始,故B项错误;上海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80年代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90年代上海开放的具体表现为浦东的开发,故D项正确。‎ ‎19.D【解析】19‎ 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发起的公共卫生运动,得到以中产阶级妇女为代表的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反映出公共卫生运动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主导者是英国政府而非民间力量,A项错误;“彻底”改变了英国环境卫生的说法绝对,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妇女的“政治权利”得以保证,C项错误。‎ ‎20.C【解析】依据题干“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废除《谷物法》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1.C【解析】“泰勒制”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故C项正确;这种体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故A项错误;这种体制盛行于大型垄断企业之中,故B项错误;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C【解析】根据材料,信贷支付成为主要方式,1929—1933经济大危机,美国虚假繁荣,信贷危机出现,C项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只是汽车销售,不能看出民众的消费水平,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是汽车销售,没有涉及经济生产部门,B项不符合题意;股票属于投机,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D【解析】根据题干,罗斯福对传统的“四大自由”有所调整,突出了“免于匮乏”“免于恐惧”这两个内容,这体现出了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罗斯福关注到了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贫民的诉求,D正确; “平等分配”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根本出发点——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排除A;从材料中得不出限制公民个人权利的表达,排除B;罗斯福只是把传统的自由主义进行调整,因此不能说是否定自由主义思想,排除C。‎ ‎24.D【解析】依据材料内容看出,英国会根据收入的多少对税收进行调节,1984年四口之家税后收入,月工资增加了,税后收入还没有月收入较少的1983年多或增加有限,这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家庭税前税后的收入情况,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仅仅给出了收入50到200英镑之间的人群的津贴、纳税情况与最后实际收入,无法得出“使每个家庭都能充分享有福利制度带来的好处”,排除C。‎ ‎25.D【解析】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在两极格局下,特别是随着中国大陆形势的巨变,美国改变了压制日本的政策,转变为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这样就为日本在二战后的再次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26.C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世界经济多极化指的是世界出现了多个经济中心,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只能得出低收入国家在本国经济中工业比重上升,但不能得出其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故B项错误;发达国家在20世纪后半期,在国民经济中,工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是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解读合理;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所以答案选C。‎ ‎27.C【解析】根据“1921年”“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结合所学,1921年,为了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故C正确;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恢复市场和贸易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不是“退一步,进两步”的实质,AB与C相比,C是最佳选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D。‎ ‎28.C【解析】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故答案为C项。农奴制改革主要是解放农奴,让农奴以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时期人民生产积极性较高,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 ‎29.B【解析】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大量发行美元,导致无法以最初确定的比率保证各国持有的美元能兑换为黄金,故事所述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相似,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材料故事表现出的特点,排除ACD项。‎ ‎30.D【解析】根据材料所述,从1963年开始联合国大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有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组建七十五国集团,后来扩展到77个国家和地区,到1980年成员国达到了119个,这种联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共同愿望,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联合国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的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C项错误。故选D。‎ ‎31.(1)背景: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一些新问题(下岗人员增加:贫富差距加大:严重的堿市贫困问题;社会矛盾突出);传统社会救济制度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行政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从社会救济到社会救助的变化,体现了观念的转变等。(9分)‎ ‎(2)特点:体系化:建立覆盖城乡,涉及多个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体系:全面性:涉领域广,涵盖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社会各领域:普遍性:覆盖城乡,救助受益群众多;均等化:注重城乡均衡发展;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等。(8分)影响:缓和了社会、经济矛盾: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8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