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6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治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宗法血缘关系 C.尊卑等级意识 D.以民为本思想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第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A.道家的“无为”思想 B.法家的“变革”主张 C.墨家的“节用”倡议 D.儒家的“礼制”要求 4.春秋后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税改革。这些改革 A.实践了儒家“仁政”思想 B.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C.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式 D.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产生 5.中国古代某一学派“强调个人的种种奇念怪想和顺从大自然”, 他们认为理想的统治者是 “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以下主张属于该学派的是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B.“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C.“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6.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表明他 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 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 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 7.《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A.利用改造自然 B.尊重自然规律 C.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与人不相胜 8.《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9.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10.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11.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 A .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 B.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 C .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 D.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 12.先秦时期儒家的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13.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14.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15.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 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 B.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16.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7.“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18.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19.《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C.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20.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 A.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 B.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 C.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 D.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 21.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 B.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 C.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 D.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 22.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时说诠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据此可知,胡适评论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代理学 D.清代儒学 23.宋代建筑大量采用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艺术形式,绘画常采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形式,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风俗画的流行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理学的影响 D.中央集权的加强 24.“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在此,王阳明 A.主张“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B.关注核心问题是“得”与“失 C.重中了“理”是万物的本原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内心求理” 25.明末清初,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活跃局面。以下对这一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正确的是 ①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挑战了正统理学 ②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 ③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④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非但不是“万世之至论”,而且变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种议论 A.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表明李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C.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D.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 27.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D.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28.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A. 贞节放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B.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9.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A.嫡长子维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30.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31.《东华续录》记载了乾隆五十一年毕沅的一份奏折: “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 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 ”材料反映了 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 ”材料所述现象 A.导致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局面 D.迫使政府推行均田制度 32.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期该地区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33.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34.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格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35.下图是元代倪瓒的作品,对此他曾解嘲道:“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 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这说明倪瓒 A .思想具有辩证法特点 B .这一作品属文人写意画 C .直斥社会不合理现象 D.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36.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37.(1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五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 (3)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4分) (4)材料四、五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3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是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 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6分) 39.“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着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 材料三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列举“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6分) (2)材料二,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有何不同?(4分) (3)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请用宋代的史实加以说明。(4分)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AABCD ABCCD BACDA CACBD BCCDB BBACA ABDBBA 37.(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分)。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分) (2)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2分)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2分) (3)“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 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2分) (4)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2分) 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早期民主思想萌生。(4分,每点2分) 38.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8分)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6分) 39.(1)思想:道教(玄学)、佛教盛行(或儒学面临挑战);(2分) 书法:王羲之的行书(或书法发展到自觉阶段);(2分) 绘画: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文人画兴起。(2分) (2)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2分)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2分) (3)儒学发展为理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2分) 宋词、风俗画等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2分) (言之成理均可,但是一定要体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联系,只列举文化成果不得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