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文综历史部分二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文综(历史部分)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制造技术进步 B.法家思想影响 C.政治伦理规范 D.审美观念变化 25.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朝廷“令民有能通一经者,免本身徭赋。”这一政策的推行( ) A.促使儒学开始走向政治化 B.有利于主流思想在民间推广 C.为察举制推行奠定了基础 D.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26.中国古代疫灾多发,全国各地有许多关于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的记载:这些庙里供奉的主要是神农、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等历代名医。《平度州志》载:药王庙“道光十一年州人共修。”《寿张县志》载:“瘢疹庙在城东南一里,小儿生瘢疹者。多以礼谢,灵验”。这体现了( ) A.道教成为主流信仰 B.政府重视宗庙的修建 C.中医研究水平先进 D.普通民众的心理诉求 27.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C.专制的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D.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28.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人物 评语 郭士立(19世纪中期德国汉学家) 全书塞满了对我们自己地图的可悲的模仿品,其世界地图是古老的,好像它们是一千年前画出来的。 梁启超(维新派人物) 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瓶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书所刺激。 李少军(当代北大教授) 通观《海国图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夷”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 A.历史事实的评价具有多元性与系统性 B.学术价值是评价历史著作的唯一尺度 C.时代与眼界影响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 D.对历史著作的评价受政治因素的左右 29.1925年,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发表通告,要求各地学联会号召民众积极发展力量,提出政治上的根本要求,推倒段祺瑞的北京政府,组织人民政府,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惩办国贼等。这表明( ) A.青年学生支持国民大革命 B.知识分子领导了民主革命 C.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诉求 D.民众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 30.下图为美国发行的《抗战建国》邮票。这说明( ) A.三民主义与林肯思想一致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C.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D.国民政府坚持三民主义 31.下表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大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这反映出当时西周封建说和战国封建说( ) 学说 主要依据 西周封建说 私田构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宗法制则为其上层建筑 战国封建说 以“初税亩”为标志,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通过战国的变法夺取政权 A.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学术研究 B.“双百方针”没有得到贯彻 C.土地问题是史学研究的重点 D.古代史研究很难有统一观点 32.罗马法私人财产权中的私人指的是家父,家庭所有财产属于家长所有,家属的法律行为与奴隶一样只能增加家长的利益,而不能使家长蒙受损失或承担义务,其不具备法律主体的资格。材料表明罗马法( ) A.维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B.旨在维护奴隶主利益 C.使子女完全被家长控制 D.强调对家长权的保障 33.为结束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冲突,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主持下,德意志各邦诸侯共同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和约规定:由各邦诸侯决定臣民所信仰的教派,不接受本国教派者只能移居他国。这一和约( ) A.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B.巩固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 C.巩固了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D.结束了天主教在德意志的统治 34.1960年1月,英国联合瑞典、瑞士、挪威丹麦、奥地利和葡萄牙六国签订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其宗旨: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工业晶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内部自由贸易。这一公约的签订表明( ) A.西欧-体化取得进展 B.欧洲出现相互杭衡的经济联盟 C.欧洲实现贸易自由化 D.英国已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 35.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经济被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日本被迫对外开放商品和资本市场,不少日本人认为这是第二次“黑船”来袭,但最终日本还是化解了困局。这反映出二战后日本( ) A.在民主改革上存在着弊端 B.坚持有条件地引进外资 C.曾围绕经济独立展开争论 D.经济崛起主要依靠外援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近代历史的演变,以法国大革命(1789年)为其推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法国大革命,又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当时耶稣会将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实有非常重大的结果。18世纪末,法国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其结果形成法国大革命,而法国人从中国文化中获得的启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推重理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遵守自然的法则。前者的代表是伏尔泰,后者的代表是魁奈”。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锋人物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都接触过中国文化,并对之有或贬或褒的评价,换句话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高毅《中华文明对欧洲启蒙运动的贡献之我见》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并非“反孔非儒”,而是“人权与科学”;其第一要义是伦理与政治层面的人权。运动直接针对的现实对象是康有为等人的“孔教”,而“立孔教为国教”是与袁世凯等人“尊孔复辟”相配合的;运动针对的历史对象是君主专制时代的“礼教”,而作为君主专制的伦理政治学说的“礼教”已不适应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按照孔子儒学原理,“仁”(博爱精神)“义” (正义原则)才是根本;而“礼”(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则应当是随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形态的转型而“损益”转换的。因此,新文化运动为儒学自身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历史的转机。 ——摘编自黄玉顺《新文化运动百年祭:论儒学与人权一驳“反孔非儒”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观点,并分析这一观点产生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简要谈谈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事件 19世纪初 1811年,诺丁汉郡的袜商不顾行业规矩,生产一种劣质长筒袜,压低袜子价格,严重冲击了织袜工人的正常收入。一些织工秘密组织起来,以"卢德将军"的名义捣毁商人的织袜机。 1824年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1825年 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1831、1834年法国爆发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和1844年的德意志爆发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先后失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864年 “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史称第一国际,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871年 巴黎公社起义,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但很快失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89年 第二国际成立,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要决议,多数主张进行经济斗争、合法参与议会斗争,组织比较松散,“一战”爆发后,自行解散。 1903年 列宁主义诞生,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试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政府《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年11月3日公布) 第三条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 第四条 皇位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 第五条 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 第六条 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 第八条 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第九条 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劾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 第十条 陆海军直接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 第十一条 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 第十二条 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 第十七条 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 (1)根据材料,概括《十九条》所设计宪政制度的突出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发布《十九条》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宪政史上的积极影响。(9分) 4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美国学者韦伯的著作《我们的朋友即“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德国的精英教育》对一战前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作了比较性研究,他发现: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他们与英国的大学师生有着大体类似的思想状态,彼此间对对方国家远非如大家想象的那么敌视。即便在一战到来后,德国大众中的好战情绪也远未甚嚣尘上。英国学者维希的著作《1914年精神:德国的军国主义,神话与动员》考察了一战发生时八十多种德国报刊上的评论,并有此结论:对战争的兴奋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学生和中产阶级上层而非其他阶层中,而且低落,恐惧和焦急之情在大众中间多有流露,全民性的所谓“战争兴奋”只是德国当局为支持战争和动员大众而营造的神话。 ——摘编自梅然《头号军国主义大国是如何练成的?》 (1)根据材料,比较指出美国学者韦伯与英国学者维希对一战前英德战争“情绪”的不同观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发动一战的主要原因。(6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派湘军名将刘坤一抗敌。因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刘坤一痛定思痛,苦苦寻找御敌良策。一日,湘军一个伏击战俘获了十几名日本兵。接下来,他每天要派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探子刺探日军,每天晚上综合各方面信息反复研究。两个月后,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产生了巨大轰动。原来,他发现那次被伏击日军全是从后方招来的老弱病残,他判断日军的兵力开始吃紧。经过情报侦察和数据分析,他想到了持久作战,正如他在奏折中所说的: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只要抱定决心,终将拖垮他们,况且,还可以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日军必败。刘坤一还在奏折中痛陈,如像以往主和割地赔款,不如把赔款充当军费……然后,脆弱的清廷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过,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战略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性作用。 ——摘编自《百家讲坛蓝版》2016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坤一“持久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论持久战》提出的相同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历史地评价“刘坤一”。(5分) 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 24.【答案】C 【解析】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C正确;青铜制造技术的变化不能构成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法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审美观念变化不是纹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 25.【答案】B 【解析】材料“令民有能通一经者,免本身徭赋”的核心意思百姓中有可以通晓儒家经典的人就可以免除徭赋,这说明官方对儒家思想的重视,有利于主流思想在民间推广,B选项符合题意;太学的兴办是儒家思想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A选项排除;察举制的依据是孝廉,与儒家经典无关,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各地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主要是祈求他们所供奉的神医的普济或保佑,以达到免灾免疫的目的,这是普通民众对疫灾流行所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通过民间信仰习俗,祈求神的庇护来安慰自己,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药王庙和瘢疹庙属于民间信仰场所,而不是宗庙,由材料“州人共修”等信息也无法说明政府重视,故B项错误;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无法体现中医研究水平,排除C项。 27.【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法家代表人物虽然“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说明法家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实质上反映出儒家的治国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专制制度的加强体现了儒家思想地位的巩固,故AC项错误;儒家思想是维护专制集权的思想基础之一,故D项错误。 28.【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三位人物因所处时代与身份不同,对《海国图志》的评价截然不同,郭士立认为它抄袭了西方,梁启超看到它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贡献,而李少军则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给予它更客观的评价,说明时代与眼界影响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故选C项 ;材料中郭士立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不能说明历史事实的评价具有多元性与系统性,排除A项;B选项“唯一”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郭士立与李少军都是学者,其评价并不带有政治色彩,无法体现政治因素左右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排除D项。 29.【答案】C 【解析】根据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号召民众积极发展力量,提出“推倒段祺瑞的北京政府,组织人民政府,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惩办国贼等”主张可知,反帝反封建已经成为时代的诉求,故选C项;全国学生联合总会的号召和主张虽然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国民大革命运动,但题干没有明确表明它对国民大革命的态度,排除A项;学生联合总会号召民众积极发展力量不能说明知识分子领导了民主革命,当时领导民主革命的是国共两党,排除B项;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是在192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30.【答案】C 【解析】这张邮票是美国联邦政府于1942年7月为纪念中国抗战5周年专门发行的,上有中国版图、孙中山头像及民族字样,结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的背景,可知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战,故选C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林肯思想在内涵上有相通的地方,但并非“一致”,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于1942年1月1日,邮票时间是1942年7月,时间不符,排除B项;邮票信息涉及中美关系,D项无法反映中美关系,排除D项。 31.【答案】A 【解析】根据“私田构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宗法制则为其上层建筑”“以‘初税亩’为标志,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通过战国的变法夺取政权”可知,这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说明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学术研究,故选A项;根据西周封建说和战国封建说是“中国古代史分期大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可知,“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得到了贯彻,排除B项;题干表明土地问题只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分期的一个重要依据,它本身不是史学研究的重点,排除C项;历史观点的统一与历史史料的选取密切相关,与历史研究本身没有关系,排除D项。 3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罗马法是以家长制为本位的,重视对家长地位和权力的保障,D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旨在说明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而非强调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33.【答案】A 【解析】材料中“由各邦诸侯决定臣民所信仰的教派”说明奥斯堡和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巩固宗教改革的成果,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宗教改革时期,此时德意志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排除B;德国统一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指出了各邦国统治者可以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但仍然信仰天主教,排除D。 34.【答案】B 【解析】“斯德哥尔摩公约”成立了欧洲自由联盟,从其参与国来看,显然有别于当时以法德为主成立的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可见这一公约签订意味着在欧洲出现了相互抗衡的经济联盟,选项B正确;西欧一体化是法德主导下进行的,材料中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英国主导的,选项A排除;贸易自由化是其宗旨,在当时并未实现,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出英国的经济实力,选项D与题无关。 35.【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经济被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日本被迫对外开放商品和资本市场,不少日本人认为这是第二次‘黑船’来袭”,由此可知,部分日本人认为市场开放不利于经济独立,表明二战后日本曾围绕经济独立展开争论,故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经济领域整顿,而非政治,排除A;题干中的言论并未提出有条件的引入外资等内容,排除B;题干描述的内容是关于日本开放引发的争论,而非日本崛起,排除D。 第II卷 41.(25分) 【答案】(1)基本观点:对中国文化或高度赞扬或贬低,存在批判性;借助中国文化宣扬各自的思想主张;通过对中国政治文化反思,进而优化西方自身文化。(6分)原因:启蒙思想家了解中国文化的力度有限,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启蒙思想家存在各自的主观目的和思想立场;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不利于反封建斗争。(6分) (2)态度:强调弘扬民主科学,促进中国思想解放;反对维护专制制度的异化孔教,而不是反孔非儒;为传统文化新发展提供了转机。(6分)意义:促进东西方历史的进步;有利于东西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成熟;体现了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有助于超越文明隔阂和文明冲突。(7分,言之有理,回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认识,需要从材料信息“接触过中国文化,并对之有或贬或褒的评价”等信息进行分析。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需要在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西方启蒙思想家为什么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代表人物,即“前者的代表是伏尔泰,后者的代表是魁奈”,一方面从西方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化的双重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不利于反封建斗争。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层概括即可,谈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可以从历史进步、东西方文化内涵的变化、文明的多样性以及文明的冲突的解决等角度进行分析。 42.(12分) 【答案】本题为开放式试题,只要观点和史实正确,都可以赋分。 参考示例:论题:社会主义理论在曲折中发展 阐述: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入高潮,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等人为了改变社会,提出了一些主张,并尝试实验,但以失败告终;1848年,在总结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教训和批判继承三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起义,但很快失败,其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宝贵财产,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总之,一种科学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乃至完善,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大量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来的。 【解析】根据本题题型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时应先按照题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组织材料,以“第一次经济危机”,"卢德将军"的名义捣毁商人的织袜机,“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831、1834年法国爆发里昂工人起义”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第一二国际、“列宁主义诞生,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等信息,归纳出中心即“社会主义理论在曲折中发展”,或者增加“十月革命爆发,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中心归纳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飞跃”等,在将论题明确表达出来以后,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需要做到论题观点正确;阐述简明扼要,论从史出。 45.(15分) 【答案】(1)特点:实行虚君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实行三权分立。(6分,每点2分) (2)背景:《钦定宪法大纲》激起朝野的普遍不满;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独立;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6 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积极影响:《十九条》初步确立了有关宪法的制定、修改、颁布和地位的制度,使宪法具有了形式上的根本法意义。《十九条》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相比《钦定宪法大纲》有关规定是一大进步。(3分,每点3分,任答1点即可。) 【解析】(1)据材料“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可知虚君政治;据材料“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动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度;据材料“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可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清政府《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年11月3日公布)”可知《钦定宪法大纲》激起朝野的普遍不满;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独立;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动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可知《十九条》初步确立了有关宪法的制定、修改、颁布和地位的制度,使宪法具有了形式上的根本法意义;《十九条》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相比《钦定宪法大纲》有关规定是一大进步。 46.(15分) 【答案】(1)不同:韦伯认为一战前,英,德知识界并不支持战争;英德关系并非严重敌视。维希则认为德国精英阶层,中产阶级主战,德国民众则恐惧战争全民性支持战争只是当局的动员和宣传而已。 (2)激进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和对外政策;德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国力的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殖民地的需求;三国同盟的推动,德英、德法、德俄矛盾的激化 【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他们与英国的大学师生有着大体类似的思想状态,彼此间对对方国家远非如大家想象 的那么敌视。”可知,韦伯认为一战前,英,德知识界并不支持战争,英德关系并非严重敌视;根据材料“对战争的兴奋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学生和中产阶级上层而非其他阶层中,而且低落,恐惧和焦急之情在大众中间多有流露”可知,维希则认为德国精英阶层,中产阶级主战,德国民众则恐惧战争;根据材料“全民性的所谓‘战争兴奋’只是德国当局为支持战争和动员大众而营造的神话”可知,维希认为德国全民性支持战争只是当局的动员和宣传而已。 (2)原因:根据材料“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德国受到激进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和对外政策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的德国崛起打破了欧洲国力的平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德国对殖民地的需求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爆发离不开三国同盟的推动,使得德英、德法、德俄矛盾的激化 47.(15分) 【答案】(1)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日军军事装备、作战思想优于中国;军队训练素质高于中国;但日方人力、物力、财力补给有限,缺乏持久战的基础和信心。(中国具有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军事补给充裕的优势。)中国当局政府缺乏坚定抵抗信心。(10分) (2)历史地评价:他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善于研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但只寄期望于政府抗战;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5分) 【解析】(1)据材料“因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可得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日军军事装备、作战思想优于中国,军队训练素质高于中国;据材料“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只要抱定决心,终将拖垮他们,况且,还可以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日军必败”可得中国具有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军事补给充裕的优势;据材料“脆弱的清廷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可得中国当局政府缺乏坚定抵抗信心。 (2)据材料“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派湘军名将刘坤一抗敌……刘坤一痛定思痛,苦苦寻找御敌良策……每天晚上综合各方面信息反复研究”可得他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善于研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据材料“不如把赔款充当军费……然后”可得只寄期望于政府抗战;据材料“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战略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性作用”可得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