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重点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重点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国很早就有了环境保护意识,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了积极作用,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的是 A.秦朝的《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典 B.秦国郡守李冰修建了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C.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历代政府推行屯田政策,不曾中断 D.大跃进运动时期,为赶英超美掀起的大炼钢铁运动 2、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Δ 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 Δ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Δ 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Δ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3、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 B.周 C.秦 D.唐 4、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5、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6、在明朝,粮食的主要产地是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但江南所产粮食不能满足本地需要, 以至于“吴中等地,全恃湖广、江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城市居民的迅速增加 B.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D.重农抑商事实上的松弛 7、 据统计,明代江西商帮每年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中粮食达500万石、茶叶500万斤、夏布230万匹、售纸50万两及杉木、蓝靛均居全国之首。材料表明商帮 A.获得了人们的大力支持 B.有利于整合地方商业资源 C.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D.经营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 8、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9、新航路开辟以后,远东地区的海上航运逐渐频繁。某国船只在经过台湾海面时,发现台 湾岛上高山峻岭,树木葱绿,甚为美丽,于是高呼“福尔摩沙”,即“美丽之岛”。这里说的某国船只最有可能是 A.英国人 B.葡萄牙人 C.西班牙人 D.荷兰人 10、 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 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12、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3、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14、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B.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15、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16、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B.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 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 “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18、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到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19、下表是1952年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据此可知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法国 印度 原煤(亿吨) 0.66 5.1 2.6 0.4 0.5 0.3 原油(万吨) 44 26671 3788 29 15 25 发电量(亿度) 73 3887 912 449 330 51 钢(万吨) 135 8785 2733 484 865 146 水泥(万吨) 286 3872 1019 446 742 266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中国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落后 C.重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情绪 D.冷战形势制约了中国战略选择 20、“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21、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公社食堂,实行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 B.恢复先前实行的农村合作社 C.为实现包产到户做准备 D.努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2、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 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C.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24、1990年,中央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并采取10项优惠政策: (4)允许外商在区内投 资兴建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电站等能源交通项目……。(6)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这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A.地域范围更加广阔 B.投资领域全面放开 C.重视“面”转向重视“点” D.开放领域日益扩大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5、(25分)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 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1)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4分) 材料二: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南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2)据材料二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8分) 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材料四: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指出材料三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6分)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某些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疑虑,称其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一看法?(7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口的职业结构(1860~1895) 大类 比例 细类 专业人员 5% 政府部门 官员、胥吏、职业性的安保人员等 社会部门 职业文人(老师、作家等)、医生、牧师、僧人等 商业人员 30% 个体批发商 商品经纪人、钱庄主、批发坐(行)商、买办等 个体零售商 零售店老板、小额高利贷者、饭店老板、游商等 雇员 账房先生和学徒、商业劳动者等 运输人员 30% 运输代理人、船主与水手、长途挑夫、从事当地运输的驮夫等 制造业人员 10% 工匠、手工作坊的学徒和雇工等 建筑人员 10% 技工、建筑学徒和工匠等 农业人员 5% 土地耕作者、牧畜饲养人、渔民等 边缘群体 10% 保镖、门房、家仆、艺人(卖唱、说书等)、乞丐、无业者等 ——摘自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解读材料,围绕“社会变迁”提取一个合理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晚清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刘鸿生(1888~1956),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清末为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买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刘鸿生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被称为“煤炭大王”。此后,刘鸿生又开始向火柴业进军。 当时,在中国的火柴市场上畅销的主要是瑞典的凤凰牌和日本的猴子牌,而国产火柴因容易自燃且有毒性,难以与其竞争。……及至鸿生火柴厂于1920年正式创立时,刘鸿生已成为精通安全火柴关键生产技术的专家。……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引发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抵制日货浪潮,鸿生火柴厂的产品则更加畅销。当瑞典火柴公司收买日商火柴厂企图东山再起时,刘鸿生多方奔走说服中华、荧昌两个火柴厂与鸿生火柴厂合并,组成实力更加雄厚的大中华火柴公司。……至20世纪30年代,大中华火柴公司已拥有7个分厂,资本多达365万元,刘鸿生自然而然地又登上了“火柴大王”的宝座。 ——摘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刘鸿生登上“火柴大王”宝座的主要原因。(9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主要影响。(6分) 2019年5月月考高一历史答案 1—5 B A D B D 6—10 A B A B D 11—15 C B D B A 16—20 C A D B C 21—24 D B B D 25、(1)特点:多条线路,构成网络;时期不同,线路不同;河西走廊,地位突出;总体上看,未曾中断。(4分) (2)海上丝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交往的通道。(2分)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答造船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路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等。(答出4点给4分) 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2分) (3)西方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 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 极大地破坏和灾难。(4分) (4)“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错误认识。(1分)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发动冷战,遏制社会主义的措施,它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但也借此在政治经济上控制了西欧。(3分) 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但其目的是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平等的合作关系,与马歇尔计划有本质差别。(3分) 26、(12分)【评分细则及试题解析】 (1)评分建议:历史现象(3分)+阐述(8分)+逻辑结构(1分) 。 (2)答案示例: 历史现象:1860~1895年,汉口近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3分) 阐述:这一时期的汉口出现了职业作家、商品经纪人、买办、运输代理人、技工等新兴职业,它是 19世纪 60年代以来汉口的开埠通商、洋务运动的展开以及汉口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4分)。而传统的农业人员比例的不断下降,表明当地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在逐渐瓦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4分)。 总结:该历史现象是近代中国口岸经济的一个缩影,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分) 阅卷说明:因为这一题首先要求学生 解读材料,围绕“社会变迁”提取一个合理的历史现象,因此学生必须写出一个历史现象,无历史现象的一律零分;历史现象表述应该为“社会变迁” (或者是变化);第二,在阐述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材料从至少两个方面阐述,学生表述方式应遵循“史实……和结论……”,即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阐述最少两个角度,总分不超过8分。第三,在最后部分应该有一个总结提升,总结提升应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总结,且整体论述逻辑清晰。总分不超过1分。 27、【命题立意】本题以刘鸿生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运用解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对于概括、分析历史人物的要求较高。考查落脚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评分细则及试题解析】 阅卷说明:(1)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刘鸿生自身的努力,如经济实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一点3分, 三点9分) (2)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一点3分, 两点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