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长效热点四国家治理与民生改善(课件)(20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长效热点四国家治理与民生改善(课件)(20张)

长效热点(四) 国家治理与民生改善 ( 一 ) 国家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热点解读 1 . 中国 (1) 古代先秦宗法制、分封制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 ①中国古代制约权力的措施 制约皇权的措施:相权的牵制和谏议制度。 制约相权的措施:分割相权;中央的控制;监察和监督。 ②制约地方的措施 分割地方权力;加强监督监察;特务机构,负责秘密监察地方官吏。 (2) 从近代康梁维新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到孙中山学习欧美民主共和政治。 (3) 近代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向苏联学习,反侵略求民主,追求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 (4) 现代中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2 . 西方 (1)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制度。 ① 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直接民主。 ② 罗马法体现的原则:公平公正、法律至上、重视证据、注重程序、倡导理性。 (2) 近代英、美、法、德四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① 特点:议会立法、分权与制衡、政党政治。 ② 形式: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 ③ 近代西方制约权力的措施:政党政治、权力制衡、中央与地方。 (3) 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演变历程。 ( 二 ) 民生改善 中共十九大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 “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 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中共十九大全面阐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领域的教育、收入和医疗等问题的深刻关切。消除上学难、共富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现象,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让群众活的有尊严更体面,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 . 中国古代的 “ 民本 ” 思想 (1)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 孟子:提出 “ 民贵君轻 ” 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强调轻徭薄赋、不夺农时。 (3) 荀子:提出 “ 君舟民水 ” ,强调人民力量的强大。 (4) 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 “ 兼爱 ”“ 非攻 ” 。 2 . 近代中国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 (1) 太平天国颁布 《 天朝田亩制度 》 ,提出 “ 耕者有其田 ”“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 “ 节制资本 ”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2) 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意,在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3 . 世界史上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 (1) 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 “ 以工代赈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 福利国家 ” 的建立等。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 社会主义苏联 ①“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 ② 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 苏联模式 ”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4 . 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2)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现阶段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对于政府 “ 失位 ” 或 “ 错位 ” 的地方要赶紧 “ 补位 ” 或 “ 正位 ” ,对于明显滞后的公共管理制度,要及时调整。 (3) 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4) 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 (25 分 ) (2016 · 全国卷 Ⅲ) 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 “ 仁政 ” 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 “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 摘编自邓云特 《 中国救荒史 》 等 典例印证 [ 典例 ]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 , 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 ,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 , 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 , 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 , 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 , 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 年 , 新济贫法规定 , 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 “ 贫民习艺所 ” , 才能得到救济 , 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 摘编自陈晓律 《 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 分 ) 【 解析 】   (1) 第一小问目的 , 从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等方面概括 , 根据材料一 “ 收孤苦无靠者 ”“ 收养流浪贫民 ” 和材料二 “ 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 …… 送入教养院 ” 得出救济弱势群体;根据 “ 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 , 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 可知救济弱势群体 , 尤其是流浪者 , 能够维护社会稳定 , 同时还能促进政权认同。 第二小问异同 , 相同之处 , 从救济主体、方式、内容、保障等方面分析 , 根据材料一 “ 依赖于政府财政 ” 和材料二 “ 英国颁布济贫法 ” 得出政府主导 , 根据材料一 “ 明初设养济院 ”“ 设栖流所 ” 和材料二 “ 教养院 ”“ 贫民习艺所 ” 得出设置救济机构 , 根据材料一 “ 明律规定 ”“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 ” 和材料二 “ 1601 年 , 英国颁布济贫法 ”“ 1834 年 , 新济贫法规定 ” 得出立法保障 , 根据材料一 “ 主要有灾荒救济 …… 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 和材料二 “ 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 , 在家接受救济 ……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 得出因类而异;不同之处 , 根据材料一 “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 ‘ 仁政 ’ 的重要内容 ” 得出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根据材料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 2) 结合 “ 福利国家 ” 相关知识 , 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从性质上看 ,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 ,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 ,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 , 覆盖面广 , 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等。 【 答案 】   (1) 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 分 )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 分 )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 分 ) (2) 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 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